分卷(106)
書迷正在閱讀:神君爹爹:娘親是個滿級大佬、公主她拳頭硬了、南國枯木又逢春、刺撓、攤牌了!老劉家撿的女娃是錦鯉、茶藝長姐,反向帶娃[六零]、穿書后和王爺演戲保命、絕世醫妃、炮灰女和男戲子[穿書]、一篇追夫火葬場
眾人: 莫少珩繼續道,我北涼既然要推行義務教育,讓我北涼文教領先諸國,震懾天下,也當拿出態度和行動來。 臣希望朝廷能為義務教育,專門設立一個貧困家庭助學貸款。 也就是說,由朝廷以極低的利息放款給這些供不起學生上學的百姓,幫學生購買紙筆課本。 這筆錢,可規定一個合理的期限,讓百姓償還。 如此,百姓便沒有理由再不讓孩子上學。 若還是不讓,這樣的父母當得上一個生而不教的罪名,用法治他們,不冤。 有人正要說話,朝廷也沒啥錢啊。 莫少珩繼續道,可先在涼京試行,涼京是北涼最富裕的都城,相信給學生買不起紙筆課本的百姓也只是少數,只著眼于涼京這一城,朝廷這點錢還是不缺的。 等朝廷以后富裕了,再在各地試行此法也不遲。 而且將錢借與百姓,還有少量利息,朝廷也不虧,總比放在銀庫里面,生銹發霉要好。 古代就是有一個特別嚴重的情況,錢的流通非常的呆滯,讓商業一片死氣沉沉。 只有讓錢流通起來,才會產生GDP才會產生效益。 眾人: 連朝廷沒錢這個借口,都被莫少珩堵住了。 而且,這個助學貸款,感覺還有點意思。 若不是情況特殊,他們都在以為,莫少珩在給朝廷出賺錢的方法。 當然,就這么輕易的說服眾臣,還沒這么簡單。 還得打一陣子嘴炮。 莫少珩又開始說第二件事情。 莫少珩道,稟圣人,臣近日去了東市,因為有東唐商人的到來,市場頗為繁榮。 今年,我北涼的絲綢當也有一點產量了。 臣建議,向諸國和外域商人打開市集,為以后做準備。 打開市集的好處,南離的離都就是一個前車之鑒。 離都以前也和涼京差不多,沒什么活力,更別說什么商業氣氛了。 但現在,諸國和外域商人入駐,帶走了一批又一批的絲綢,留下了大量的白銀黃金。 離都幾年之間,變得繁華,天下有目可睹。 現在,涼京只是對東唐開放了市集,外域的商人也僅有幾個,而且這些外域商人還是用曲線的方式進來的,他們是用的東唐商人的身份,取得了東唐文書。 不得不說,外域的商人為了做生意,手段也挺厲害。 莫少珩提出這個方案,一是深知閉關鎖國的危害,二是,北涼想要發展商業,想要擁有繁榮之景,諸國商人必不可少,三,當然是為了賣他的紙張書籍筆。 朝上眾人商議了起來。 南離離都之繁榮景象,他們以前可是酸了好久,求而不得都快成心病了。 現在,他們今年養的蠶,的確不少。 一只蠶能下數百的卵,專心育種的話,增長得十分迅捷,不然南離也不可能幾年之間就有那么多絲綢賣出去。 不過,北涼養的蠶數量還是太少,畢竟織出一匹絲綢,都得抽幾筐子蠶繭才行。 有南離開放市場,獲取繁榮的前車之鑒,這一項反而容易通過。 當然開放市場的弊端也十分明顯,要是他國商人向北涼傾注低價商品,會打壓北涼此行業的發展。 但這種情況和現代又不同,因為古代的跨國交易,最大的費用在運輸上。 想要傾倒低價商品,不太可能。 所以除非是獨一無二,壓倒性的商品,還真影響不到本國的市場。 不過,為了防備,莫少珩希望圣人派遣使臣前往諸國,爭取一下互市。 北涼開放都城,爭取一下諸國的一個小城的市場,這等好事,相信也能讓不少諸國動心。 眾人: 北涼竟然要走向諸國了,對于以前封閉的北涼來說,感覺是十分不同的。 到時候,涼京諸國商人云集,那樣的熱鬧和繁華,是難以想象的。 的確會和以往不同,莫少珩走的路子,和以前只重視本國農業生產的路子是有些不同的。 他重農業的同時,也重商業。 甚至可以說,他更重商業,為何? 北涼的地理環境和天氣,限制了農業的發展。 就算他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平白變出耕地和水源來。 哪怕是運河修好了,北涼水源大增,的確是千秋之事,但也僅僅是對運河沿途的百姓來說。 他也不可能在北涼境內,將運河修個十橫八縱來。 理論上,這樣的確能解決北涼的水源問題了,但這么多運河,哪怕在現代都不可能完成得了。 對于北涼,修一條運河已經是極限了,而且還是在情況特殊的時候,才有機會修建的這條運河。 所以,北涼之路,在保證自身農業的同時,發展商業。 而商業,只有與諸國互市,才能真正地讓北涼成為商業重國。 莫少珩時不時結合北涼的情況說上一句互市的好處,他這是站在無數先輩的肩膀上,用上帝的視覺俯瞰,所以很多觀點,自然能讓重臣耳目一新。 用新思維轟炸了一番金殿后,莫少珩跑路了,和諸國打交道的后續,就交給朝堂上的這些大人了,他現在忙著賺錢還債,朝廷是他的大債主。 接下來每次上朝,就是關于義務教育的事情了,天天和一群人打嘴仗,歡快得很。 眾人: 愣是將金殿變成了菜市場。 莫少珩還有理得很,每每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讓人氣得牙癢癢,還拿他沒辦法。 最終,眾人還是沒臉這么快就修改法條。 按照莫少珩所言,開始在涼京推行了起來。 一是,助學貸款。 二是,涼京衙去有適齡孩子但沒有報名的百姓家,挨家挨戶游說。 其實在現代,建國初期推行義務教育的時候,也有這樣的村官,天天跑去百姓家游說,讓他們將孩子送去上學。 這些基層的官員,為國家的教育做出了太多的努力了。 正是有他們,國家的義務教育率才在短時間內不斷攀升,最終幾近100%。 國家后來的飛速發展,也正是因為有了義務教育才奠定了基礎。 可以想象,要是沒有義務教育,全國一大片的文盲,怎么可能發展到現在這樣的強大。 感謝他們的付出。 第三,自然就是對于游說未聽者,依法治罪了。 誰讓都寫進了北涼律了呢,有法得依不是,不然立法的意義何在? 以莫少珩的想法,這樣的父母,連助學貸款都上了,說句不好聽的話,都不用他們還了,朝廷等著他們家孩子,以后自己賺錢還呢,相當于這些孩子自己在給自己搏未來,作為父母他們已經沒有盡到父母的責任了。 若還是想著孩子在家給他們干活,罰他們到傾家蕩產,莫少珩都覺得是痛快的。 可惜,沒爭贏朝上的大人。 最終罰款落實下來,大概是購買一套紙筆課本一半的錢。 莫少珩: 好吧,也足夠惡心這些父母的了,也讓這些勢利的父母徹底想一想,是白白交了這罰款,還是干脆拿一半出來,讓他們家孩子上學。 還有就是,莫少珩也在三街戰報上評點了幾句義務教育。 說得不是太明顯,三街戰報是他的,但他若敢為了一己之私用來制造輿論,朝廷自然會警覺,也不傻。 但評點得,也讓人能看懂他的意思,大概就是譴責了一番,生而不教的可恥吧。 別小看這個點評,一但認可了他的觀點,自然會對那些不愿意讓孩子上學的父母有些看法了。 朝廷都解決了后顧之憂,讓你們暫時不用為紙筆課本的費用擔心了,為啥還不讓孩子上學??? 天天將孩子留在家里干活,這孩子才多大點啊,哪有這么狠心的父母。 還沒有那些沒有父母的小貨郎過得好。 就差直接說,不配為人父母了,這樣的父母要著有什么用。 都是左鄰右舍,要是還能頂住這些言語,莫少珩算他們厲害,也為他們家的孩子難過,投錯了胎。 隨之而來的,就是朝廷組織的招聘會了。 招聘會之鼎盛,完全超乎了人的想象。 涼京居然有如此多的工作崗位,還有如此多的想要找事情做的人。 一時間,連朝廷都驚訝了好久。 正是因為有了這場招聘會,才讓信息透明化,才讓整座城池真正的運作了起來。 而更讓人震驚的是莫少珩。 他招的工人太多了,甚至還要招收大量的女工。 女工是用來做書包的,都不用出門,在烏衣巷交點押金領了布料,按照要求,在家完成就行。 按件計費。 同時顧及了北涼的禮教,沒讓女子進工坊,不少莫少珩不愿意,而是沒有挑戰禮教的能力,走了曲線的方式,讓女子有事可做。 一時間也轟動了好久。 當然,招收的女工,都得是有針線活基數的。 可見,有一門手藝在身的好處,至少努力一點,自己也能養活自己,而不是原來的完全依靠男人。 靠自己養活自己,才能真正的有自尊和自主。 除此之外,招收的其他工人就更多了。 瘋狂的招人,一時間,愣是讓人有了一種感覺,就像涼京城內,只要肯吃苦耐勞的,只要到這招聘會,都能有差事做了一樣。 而且,不僅僅如此,眾人還在招聘會上發現了一個情況。 會識字算術的崗位,總是招不滿人。 為何? 因為能讀得起書的人,多少是對這些崗位不屑一顧的,畢竟看得上這些崗位的寒門子弟還是在少數。 百姓: 這些崗位可比那些苦力甚至技工崗位要輕松多了,報酬也高不少。 他們甚至生出一種想法,要是以前,他們父母肯給他們投資一點,讓他們讀個書識個字,這樣的崗位就是他們的了啊。 怎么也能將這份讀書的錢賺回來。 悔之晚已。 讓人觸動很深。 而現在,讀書的成本低了,連先生都由朝廷請了,他們沒辦法再去讀書,但他們的孩子可以。 竟也意外的讓百姓生出了一股子必須讓孩子讀書的念頭來。 招聘會同樣持續了三天。 莫少珩的工人竟然沒有招滿。 百姓: 朝廷: 不得不又將招聘會延續了幾天。 沒開工之前,肯定是不會有工資的。 但也有一部分人直接開工了,比如莫少珩招的女工。 現在太多小孩突然上學,需要太多書包了。 還有一部分也被分到了紙場印刷廠筆廠。 排著隊等著買呢。 莫少珩也cao碎了心,因為經過他這么一頓兇猛的cao作,要上學的小孩太多了。 他怎么也得在開學之前,讓這些小孩有一套學習工具,不然上學連課本都沒有像什么話。 所以,莫少珩的忙碌可想而至。 朝廷也忙,因為學生的突然大增,原來的貢院作為私塾,地方根本是不夠的。 不得不在涼京城內,挑選一些大點的廢宅,修繕一番,來作為義務教育的私塾來弄。 這些廢宅,有些是被抄家后本就屬于朝廷的,有些就得靠在百姓手上買了。 他們倒是想全部使用抄家后的大宅子,因為屬于朝廷,可以一分錢都不花。 但莫少珩建議將私塾分布在涼京各方位,越均勻越好。 百姓的孩子可以就近入學,也免得起早摸黑,將精力都用在學習上,而不是這些外在影響上。 街道上,現在雖然沒有開學,但已經能看到一群群的孩子,背著個小書包,到處跑了。 那些不愿意讓孩子上學的父母,出于朝廷的罰款,又或者其他人的壓力,也少了。 大趨勢,是會碾壓人的,將阻擋在前者碾軋得粉碎。 有些殘忍,但現實就是如此,無論是現在的北涼,還是以后的任何時代。 至少在莫少珩看來,北涼的車輪是在往好的方向前進。 北涼的新法,讓城內呈現了新的氣象。 多少百姓還在夜里感嘆,我們家竟然要出一個讀書人了。 可不是,跟做夢一樣,要是兒子出息了,以后我們家日子也能好過一些。 時間不知不覺,竟然就到了六月,不得不說,一但有事情做,時間就更不存在一樣。 郡試開始了。 莫少珩在忙著自己的事情的時候,也在想著即將開學的這些涼京的學生。 為了減少朝廷的支出,朝廷招收的先生數量不會太多,朝廷也在摸索著最佳的施行之法。 莫少珩給出的建議是一個先生負責七十個學生。 這是極限了,莫少珩在大學的時候沒少上集體大課,超出七十個人的話,老師的講課效果會直線下降。 無論是聲音的傳達,還是對學生的管理,這個數量已經算是多的了。 而且 還能利用上一些教學工具,才能達到同時教育七十個學生的。 比如,黑板。 比如,粉筆。 (晚上繼續補上一章) 第64章 城中一片讀書聲(第二更) 對于莫少珩來說,在沒有電氣設備的情況下,一個教室如果連黑板和粉筆都沒有,都不能稱是一個合格的教室。 很多人可能都無法想象,光靠老師用嘴巴講,而無法呈現內容,是怎樣讓學生學會課本上的知識的。 黑板和粉筆,看上去只是小小的不起眼的東西,但他的作用卻巨大無比。 也是一種時代發展后的產物呢。 所以,莫少珩正在努力地研究這兩樣東西。 務必在開學之前,制作出來。 此時,涼京,已經匯聚來了不少讀書人。 因為涼京的郡試,就在涼京的貢院內。 與上次不同的是,涼京周圍的縣,通過縣試的讀書人,也會到涼京貢院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