郅玄 第234節
合諸侯,一匡天下。 一句話就令國君們熱血沸騰。 自人王開國,分封天下諸侯,王族地位超然,中都城始終屹立不搖。 數百年間風云際會,大國崛起,小國依附。觀天下諸侯,霸道者有,強橫者有,賢明者有,跋扈者亦有。在人王面前全都俯首稱臣,無有僭越之舉。 西原侯的提議絕無僅有,在他之前,別說是做,眾人連想都未曾想過。 分中都城之權? 換成兩代之前,簡直是大逆不道之言,必被天下諸侯共討。 如今則不然。時移世易,王族日漸衰弱,私兵如一盤散沙,弱點暴露在天下人眼前。若言各國國君沒有想法,純粹是笑話。但如郅玄這般大膽,計劃一步到位,還是讓國君們倍受震撼。 聚會結束后,國君們各自歸營,激動和興奮縈繞心頭,復雜的情緒充斥腦海,久久無法平息。 分王族之權,分中都城之權! 誘惑實在太大,偏又極可能實現。 甘甜的果子吊在眼前,張嘴就能品嘗。腳下卻有萬丈深淵,稍有不慎即會粉身碎骨。 如何選擇? 國君們舉棋不定,輾轉反側。以至于隔日的祭祀上,除四大諸侯之外,在場的國君都蒼白著臉,眼下青黑,精神萎靡不振。 借口哀悼人王,倒也能說得過去。真實情況如何,唯有國君們自己知曉。 太子淮牢記王后教誨,不想給自己添堵,對諸侯的表現視而不見。眾人也給王族面子,整場祭祀順利完成,并盛贊太子淮,言其孝義有禮,有歷代先王之風。 第二場祭祀,王族眾人一并出席。 郅玄的位置靠近祭臺,和王族眾人僅數步之遙,抬眼就能看到一身素服的王后,以及位在王后近處的稷夫人和原桃。 和記憶中相比,原桃沒有多大變化,年齡增長,少女稚氣仍存。 迎上郅玄的目光,原桃不免激動。奈何場合不對,心中再是高興,此時也不能顯露于外。 稷夫人發現原桃的異樣,順著她的目光看去,就見到一身袞服的西原侯。和首場祭祀不同,接下來的八場祭祀,諸侯皆要袞服冕冠,佩王賜劍。 這是稷夫人第一次見到郅玄。 在她的印象中,西原侯智計過人,武功卓絕,是英偉的丈夫。如今當面,發現想象實在保守。 西原侯美如冠玉,儀態不凡,超群拔類可比日月。這般精彩之人,實在世間少有。 稷夫人收回目光,暗道:難怪原桃無視太子淮恩寵,連她帶來的媵妾都對太子淮態度平平。見過日月星辰,豈會仰慕螢燭之光。 察覺稷夫人的沉默,原桃不由得轉頭,目光中帶著疑問。 稷夫人看著她,突然心頭發軟,在太子淮登上祭臺時,借衣袖遮擋握住原桃的一只手,輕聲道:“祭祀結束,可邀西原侯過府?!?/br> 原桃雙眼一亮,道:“謝夫人!” 稷夫人很想摸摸她的頭,顧忌到場合,到底按捺下來。只不過,流淌在兩人周圍的氣氛終究不同。 對正夫人和側夫人相處時的情形,太子府眾人早已習慣。旁人專注祭祀,也沒有多留心。 郅玄看在眼中,不免心生疑問,太子淮的正夫人這般喜愛原桃? 仔細觀察,稷夫人的態度不似作假。既然如此,他不介意多給稷氏一些好處,作為對方照顧原桃的回報。 祭祀結束后,諸侯回營,王族眾人仍要守在祭臺下,直至篝火燃盡。 隔日,王宮傳旨,諸侯隨太子淮出獵,為祭祀再獻犧牲。 時間倉促,原桃和稷夫人商量之后,沒有貿然請郅玄過府,而是親筆寫成書信,派人送去大營。 看過原桃的書信,郅玄愈發篤定之前猜測。也不等出獵歸來,當即調撥十輛大車,滿載奇珍異寶,打出原氏旗幟,送去太子淮府上。 車輛穿城而過,引來城民駐足圍觀。 有人壯著膽子詢問,護衛毫不隱瞞,直言是送給稷夫人和原桃。 珍寶送到太子府上,卻和太子淮沒有半點干系。消息傳出,宮內沒有動靜,王族眾人憤憤不平,卻不敢開口質問。國君們看到王族反應,對會盟一事更為心動。 出獵當日,國君們紛紛擺出儀仗,登上戰車。如前時一般,郅玄的戰車居首,位于隊伍最前。 出城后,諸侯戰車開始加速,在獵場前一字排開。郅玄和趙顥并列,在鼓角聲中齊頭并進,飛馳向前。 車輪壓過高草,驅趕出藏在草叢間的鼠兔和狐貍。 眾人的目標不是小獸,而是更大的獵物。遇到狐貍和野兔躥到車前,皆不理不睬,催促駕車者加速,以免落在人后。 突然,林中傳出一聲虎嘯,伴隨著陣陣狼嚎,儼然是一場惡斗。 虎嘯聲距離不遠,戰車紛紛加速,國君們爭先恐后當仁不讓,半點沒有太子淮在場,需要禮讓對方的念頭。 虎嘯和狼嚎越來越近,最前方的戰車已發現斷裂的草木和潑灑的血跡。 郅玄覺得狼嚎聲耳熟,下一刻就見到一匹白狼迎面奔來,數匹灰狼緊隨左右,或引誘或驅趕,迫使一頭成年雄虎離開密林,直向戰車撲來。 猛虎出現,眾人立即張弓,太子淮也不例外。 意外的是,太子淮手持強弓,箭矢指向卻非猛虎,而是郅玄的戰車。雖然他很快移開,這一幕仍被不少人捕捉。 郅玄掃他一眼,目光停留不過兩秒,旋即移回到猛虎身上。 趙顥目帶寒光,煞氣浮現,如有實質。下一刻三箭連發,齊齊落于太子淮車前,將一只狐貍釘死在地,警告之意毫不掩飾。 變故發生得太快,令人始料未及。 國君們集體陷入沉默,視線落在王子淮身上,頗具深意。隨獵的王族心頭狂跳,卻無一人敢開口質問。 與此同時,猛虎逼近戰車,郅玄瞄準獵物,用的不是強弩,而是匠人專門為他打造的強弓。 破風聲起,鋒利的箭矢穿透虎目,刺穿虎口。 猛虎中箭未死,反而兇性大發。郅玄拔出佩劍,趁猛虎前撲,快速側身閃避,一劍劃開柔軟的虎腹。 雄虎被狼群圍困,身上本就帶傷。被引到郅玄面前,接連被箭矢射中,又被長劍傷及要害,氣力耗盡,重重落在地上,再也一動不動。 狼群繞著虎尸走過兩圈,繼而蹲伏在郅玄車旁,發出聲聲嚎叫。 無視太子淮和王族成員的臉色,諸侯以劍柄敲擊車轅,一同振臂喝彩,聲音高亢,震耳欲聾。 “武!” 第二百三十四章 會獵隔日就是第三場祭祀。 諸侯獻獸首,壘于祭臺四周。郅玄獻上的虎首盛在鼎中,由巫送至祭臺上。九場祭祀結束后,鼎及虎首將隨葬王陵。 祭獸首葬王陵,此乃莫大榮耀。歷代人王葬禮中,僅有數人得此殊榮。然而,在巫高誦祭詞時,郅玄未見任何激動,表現得十分平靜,近乎是意興闌珊。 諸侯集體沉默,莊嚴肅穆的祭祀中,除了巫的聲音,再聽不到半點雜聲。 眾人凝視太子淮,目光過于尖銳,如芒刺在背,令他極為不適,心中涌起陣陣不安。即便如此,他仍要肅然神情,依禮登上祭臺,中途不能出現任何差錯,否則會變得難以收場。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形,太子淮能猜到原因,卻無法改善。早知如此,他絕不會因一時沖動箭指郅玄,如今追悔莫及。 諸侯的想法很簡單,卻也直指中心。 太子淮能因激憤箭指西原侯,他日會否舊事重演,將箭矢和刀鋒對向自己? 王族的確衰弱,王族私兵也不值得一提,但是相對而言。 在大諸侯面前,王族不敢興起刀兵,明顯處于劣勢。換成僅有兩三座城池,三軍湊不齊萬人的小國,王族必然不會客氣。 葬禮之前,中都城掀起戰火,王族私兵靠數量戰勝氏族,逼迫政見不和之人遠走封地。 太子淮初現崢嶸,給諸侯留下極深的印象。 經歷獵場變故,國君們對他有了更深層次了解。 尤其是依附大國的小諸侯,他們為自身考量,更加期待會盟事成。唯有四方大諸侯聯盟,才能徹底壓下中都城氣焰。 心思表現在行動上,十多位小國國君齊聚,互相試探心意,確信大家在一條船上,先一步立下誓約。其后各方串聯,借姻親、盟友等身份過營,說服更多諸侯加入進來,推動會盟盡快實現。 對于國君們的行動,郅玄看在眼中,無意在明面上插手。 第三場祭祀結束后,他同趙顥會面,商議會盟時間地點,抓緊完善會盟章程。 計劃中,會盟由四大諸侯共同主持。四人之中,郅玄仍居首位,這是實力決定,不容置疑。 “君以為如何?”郅玄將相關細節刻在竹簡上。林林種種,經過幾番修改,刻好的竹簡裝滿六只大木箱。 趙顥沒有立刻回答,而是展開竹簡細看。 從頭至尾瀏覽一遍,他對多數內容沒有異議,手指定在會盟地點,輕輕敲了一下。 “祥地?” “然?!?/br> 祥地靠近中都城,境內多河流,能開辟大量田地,卻數百年來無人問津,成為一片無主之地。 人王分封之初,祥地本屬大氏族,一度豐饒富裕。 四百年前,祥地發生戰亂,戰后又出現瘟疫,分封該地的氏族直接滅族,屬民或死或逃,以至于城池倒塌,田地荒蕪,數百年間杳無人煙,唯有野獸聚集。 時至今日,仍無人愿意接手該地,實在認為不祥。 郅玄反其道而行,將會盟臺建在該處,比鄰中都城,威懾王族,還能打破數百年的“魔咒”,何樂而不為。 聽完郅玄的解釋,趙顥陷入沉思。 良久,他才合攏竹簡,鄭重道:“會盟今歲可行?” “可行?!臂ばh首。 天下諸侯齊聚中都城,此等盛況少之又少。 人王葬禮之后,馬上是太子淮的登基儀式。不出意外地話,各國國君將在中都城停留至初冬。在諸侯歸國之前,往祥地舉行一場會盟,時間上有些倉促,卻不是不可行。 “會盟臺需提前搭建,人手也要提前安排。事情無需隱瞞王宮,王族派人見證也是無妨?!?/br> 諸侯會盟,分天下之權,本就是撼動王族根基。 郅玄不認為事情能隱瞞,也沒隱瞞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