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長子 第855節
書迷正在閱讀:在選秀奮斗的我總被迫修羅場、小海馬嬌養日常[七零]、殺戮拼圖、我真有這么壞嗎、八十年代順風順水、大佬的小祖宗太兇殘了、水天一色、小糖O穿到正常世界、笨蛋美人勇闖無限流、[西幻NP]勇者今天跑路
“你怎么想?” “臣在考慮,或許可以在大明進行試種,如果成功,百姓也就多了一個生財之道?!?/br> “不行?!敝旌裾彰靼姿麄兪翘疁厝帷?,香料的產地就是東南亞,這不僅是土地的問題,還與氣候有關,自己種還不一定有人家的好,他指示說:“不需要引種,香料貿易的產地有不少是《明約》國家,都是大明的屬國,他們那里已經能大面積種植,何必舍近求遠? 直接到那邊去購買土地,雇人耕種,掌握原產地再形成規模以后,還可以獲取定價權?!?/br> 一直沒說話的汪獻解釋道:“商人們是可以這樣,不過微臣二人是考慮讓大明百姓更多的參與,如果一切都在南洋進行,百姓獲利便成了問題?!?/br> “南洋公司不是有股份概念嗎?成立一個新的公司,同樣運用股份的概念,這樣還能迅速積累資本,然后大規模購買土地,在短時間內形成我方占據主導的局面。到時候賺了錢,在對股東進行分紅,這樣他們不就獲利了嗎?” 現在產業、貨幣到了這個程度,許多經濟概念朱厚照會直接拿來用,其實股份制先前就在南洋公司身上用過,只不過他們運用的靈活度還不足。 顧佐咋舌,“若是匯聚這么龐大的資本,咱們的人買的土地過多,一方獨大,臣擔心會有其他的問題?!?/br> 朱厚照則不以為然,“要是有了錢只顧奢侈享受,朝中上下全部醉生夢死,那么自然有問題,但如果繼續造艦造炮,什么問題都不會有?!?/br> 汪獻只能是笑了笑,天子就是這樣的風格,“如此則是國內以棉紡織業作為產業發展的重心,國外則以香料產業作為發展的重心?!?/br> 大體上這樣是沒錯。 顧佐則建議,“陛下,南洋公司已經十分龐大,臣以為既然是要新成立公司開展香料貿易,不如獨立于南洋公司之外?!?/br> 朱厚照想了一想,“可?!?/br> “還有一個問題?!?/br> “說?!?/br> 顧佐憂慮道:“朝廷貨幣改革以后,境內不許使用白銀,可海貿還是收白銀,這些收取的白銀都要對應換成新錢,如此便導致我大明境內新錢越造越多,最終這就是濫發呀!” 是有這個問題。 “你們有什么建議?” 顧佐有些愁惱,“說到底就是新錢得有個去處,這便很難,國外蠻荒之地沒什么可買的。好在如今南洋國家能流通,尚且不成問題,可十年、二十年之后便說不準了?!?/br> “其實解決的辦法很簡單,如果白銀有一天對咱們來說不值錢了,那么就不收白銀,只收黃金。 難的是,如何強大到讓所有與你做生意的人不敢掀桌子默默的咽下這顆苦果,接受這些條件。所以……這不是商業問題,這是政治和軍事問題?!?/br> 那么現在討論就沒有意義了。 因為辦法是有的,關鍵就在于你敢不敢用,這就是十年之后的事情了。 朱厚照看了一眼載壡,意味深長的說:“按照今后的形勢,國與國之間相處,強國、大國永遠是有辦法的,因為他強大,實在不行他可以掠奪; 小國、弱國永遠會有問題,即便有辦法,它也不敢使,因為它最根本的問題其實是弱小,哪怕局勢稍緩,積累丁點兒財富,但他會被掠奪?!?/br> 第九百五十三章 啟航 眼看著南京城也一片天寒地凍,一年又到了尾聲,朱厚照總是覺得正德二十二年過得快了些。 他兀自想著,該是顧人儀這個首揆的‘鍋’,這家伙不喜折騰什么新政,但是當朝二十年也不翻舊制,因而這偌大的國家也就這么按照張璁在時畫下的軌道一步步地往前走。 一平淡么,好像時間就是快。 而要說年底時最大的一樁事,便是南京城的長江碼頭上來了三船奴隸。 其實這些年大戶人家從呂宋和南洋買奴已是尋常之事,不過那都是民間行為,官府既沒有鼓勵,也沒有制止,反正就任其發展。 可這一次的三船奴隸卻是官府所為。 起因是少府對外發布了從正德二十三開始的一個超級項目,因為需要人手,所以官府親自下場向運奴的商人下了單子。 這是第一批。 原先朝廷已經將兩京大道從南京繼續向南擴展到了杭州,一路上連接了常州、蘇州、嘉興等幾座城市,而這一次要在這個基礎上繼續擴展,而且是一個更加野心勃勃的計劃。 直接的原因當然是因為水泥的誕生,技術突破了以后,大明開始使勁了。 總的來說,這個計劃的最終目標是要將國家的主要城市全部連接起來。 首先是利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南京經九江至南昌府,南京經鳳陽至開封府。北京經大同、榆林至固原府,固原經甘州、肅州至哈密。 在這份規劃中,南北兩京當然都是路網的核心節點,北方更注重軍事考慮,著力解決的是西部的糧草供應和物資保障,南方更注重經濟考量,主要是打通大城之間的物理連接。 少府測算過,光是這些工程就至少需要五十萬民夫,而直接投資將會高達20億到30億元,不止如此,修建過程中還會有危險路段,向西北方向不用多說,山高路遠,有的路是在懸崖上的,肯定會死人,南方是因為多水網,一路上要架幾十座橋,這也容易有意外。 為了節省成本,使用奴隸就成了不二選擇。 后來,大明的官方和民間就開始稱這些人為南洋工和東洋工。 五年以后則不屬于規劃期,而屬于暢想期,區別在于規劃期的項目一定會實施的,暢想期則不一定。 所以朝堂上說什么的都有。 那些自不必管,五年以后再說。 朱厚照對這個道路規劃非常重視,不僅下旨從戶部撥款五千萬元支持,而且模仿當初的京師規劃司,特別成立了一個大明全國道路網建設指揮部。 這個指揮部設在內閣之下,以新晉閣老歐陽鐸為指揮使,全權協調修路的所有事宜。 歐陽鐸是在赴任的路上聽到這個任命的,他很興奮。 對于他這樣的官員來說,有一個正經的實事,這當然值得興奮,雖說歷朝歷代都有修葺官道的傳統,但大明的這次修路不一樣。 修成以后,再遇下雨天都能照常行駛,可以說這就是一件青史留名的大事。 指揮部則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為建設公司,主要負責選線選路、進購材料和工程施工。 第二部 分為運營公司,主要負責維護保養、治安管理和收取過路費。 雖然收過路費這聽起來有些像打劫,但為了能把這種工程持續性的推進下去,就必須要有‘回頭錢’,否則20億這個數字,現在的國庫是完全承受不了的,就是其他的事情全部停下,也承受不起這么大規模的修路。 疆域廣大,這可不是說說而已。 好在皇帝和群臣商議,將過路費的收取年限初定為10-15年,主要是收回成本,之后會逐步降低收費標準直至取消。 如果一直收費,對于老百姓來說其實是沒有意義的,很多窮苦之人是寧愿不走,也不會付這個錢。 他連馬都沒有,走不走這種水泥路面有什么區別呢? 此時的人還不知,什么叫重大項目拉動經濟成長, 不說究竟需要多少人、多少奴隸,光是進購材料這就是一個巨大的商機。 畢竟水泥也不是天然現成的,它也需要石灰石等原材料,換句話說科學院與少府合資成立的水泥工廠也需要進原材料。 于是乎在正德二十三年,初期戶部投的五千萬和少府投的三千萬,很快就開始顯現出效果。 朱厚照在南京城也看得到, 在冰天雪地之中,項目部的建設已經開始,最先到達的三船奴隸每人收到了一件棉衣,好吧,這個錢是項目部掏的,但都不是什么好貨,拿到這個單子的老板開心的很,處理了一批不合格產品嘛。 轉過頭來再弄個兩千元的票子送到項目部的采購主事手中, 這屬于常規cao作,有財一起發,才能發得長久。 而在第一批水泥到貨之前,這些奴隸需要先將選線路面上面的附著物清理掉,相當于先開出一段平坦開闊的路面。 剩余的人手還要去砍伐木柴,為他們自己搭建一個簡易的住所。 因為人員聚集,所以不少商販開始在南京城的西南邊擺攤兒,這里本來就是一片空地,連個名字也沒有,后來人們知道了,這里是南京到南昌直道南京項目部。 是的,在歐陽鐸還沒到任的時候,這已經開始了。 實際上,朱厚照感到輕松的是,他終于不必在為了某個大事情而特別結實,修路這屬于傳統概念的里的善事, 比如贊揚某個鄉紳員外是個大善人,那么他的事跡中有時會有修路這么一條。 所以這符合上上下下人的想法以及利益。 利益不必多說,國家拿了錢出來花出去,工程類投資也不是第一回 了,現在人人都知道里面很多環節都可以賺錢。 想法么,這當然是正德朝又一個標志性的善政。 見歐陽鐸的過程也很輕松愉快, 但這次朱厚照得和他們玩點兒不一樣的。 他后來還秘密見了錦衣衛指揮使韓子仁,平常的小貪也就算了,這種超級工程如果不查得緊一些,放任這些人亂來,搞得不好最后的損失會是幾百萬、甚至上千萬。 當然了,外面是歌照唱,舞照跳。 歐陽鐸出宮回到自己的住處,看到堆成小山一樣高拜帖也是明白了什么。 然后他選擇了一個特別的動作,他沒有待在這里,而是轉頭去拜見了顧人儀。 顧人儀也見了他。 這是一處建在高層的閣樓,也算是建筑藝術進一步發展的又一例證了,要么說外國人來了這樣的大城,看著幾十米的高樓之上還有精美閣樓都驚訝的瞠目結舌呢。 “今日,見了皇上了?” “見過了?!?/br> “也算崇道(歐陽鐸字)來得巧,你再晚來兩天,皇上就要出發去杭州了?!?/br> 歐陽鐸初來不知,問道:“敢問顧閣老,皇上去杭州所為何事?” 顧人儀靜靜地說:“為了產業大計,皇上見了南洋公司總制顧佐和浙江巡撫汪獻,后又宣召諸臣廷議,確立了國內發展棉紡織業、南洋發展香料貿易的雙產業格局。為此,又成立了一家直屬于皇室的香料貿易公司,取名‘遠途’,再過幾個月它的股份還會對外出售,崇道若是有興趣也可以買?!?/br> 這些事歐陽鐸在山東巡撫的任上聽說的不多,那地方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讀傳家。 “如今的大明在畢竟的治理之下,還真是日新月異?!?/br> “聽說西洋人迷戀香料,不過西洋人的手腳不干凈,所以接下來內閣還要建議陛下多造戰船?!?/br> 歐陽鐸又是一愣。 這叫顧人儀看出來了,“怎么?是不是覺得與聽說中的那個顧首輔不一樣?” “顧閣老見諒。確實……確實是有些不一樣?!?/br> “外人都說老夫是清流正統,是與張璁完全相反的人,近一年來似乎也確實如此,施政以仁、用人以德,減免賦稅、止兵罷戰,這都是老夫去做的事。不過老夫所考慮的不是清流怎么想,而是如何有利于大明。多造戰船乃是為了止戰,老夫可沒蠢到認為善意就一定會帶來和平?!?/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