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845節
王善慶、張春利立刻組織進行材料檢測。 實驗還是相對比較容易的,他們只花了三天時間就完成了所有新材料的檢測工作。 結果是非常喜人的。 第一種材料,溫度提升到1300攝氏度,超過1300攝氏度,有組成材料發生了融化現象,導致后續就沒有數據了。 第二種材料,和第一種材料碰到了同樣的問題,只是溫度提升到了1350攝氏度。 第三種材料,800攝氏度就發生了組成材料融化,卻依舊檢測到了高電勢差,突破了固定到半流體的界限,溫度也提升到了1460攝氏度。 第四種…… 第五種材料是一個突破,檢測到超高溫電流,溫度為1750攝氏度,若不是高壓狀態,其中的鋰元素化合物已經發生氣化。 第六種…… 第七種…… “王院士!” 這一天的實驗結束以后,王善慶馬上過來報喜了,他滿是興奮的說道,“最后一種材料完全符合要求?!?/br> “tgl-03,2300攝氏度,檢測到了高電勢差?!?/br> “雖然還有沒有明確的效率測定,但我們非常確定轉化效率超過三十個點……” 王浩聽罷頓時認真道,“具體說說?!?/br> 王善慶道,“tgl-03,其中的硫化物熔點610攝氏度、沸點1200攝氏度,鋰元素化合物,熔點……” “在測試實驗中,我們直接加熱到1800攝氏度,發現轉化效率超過30,之后繼續測定,轉化效率不僅沒有變低,反而更高了?!?/br> “我們認為,tgl-03處在高壓液化狀態時,溫度變高并不影響其電阻,同時讓內部電子活躍度上升?!?/br> “如果是超過2500攝氏度,轉化效率一定會超過50個點!” 王善慶說的非??隙?。 王浩也感到非常的激動,他馬上去了光能磁化發電研究組,和他們一起進行了新一輪的測定,最終得到的結果和王善慶說的一樣。 2500攝氏度以上,光轉電效率超過百分之五十。 這個發現實在是太重大了,直接解決了光壓發動機的電力問題,同時,效率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針對光壓發動機來說,光能磁化發電技術的優勢就在于高效率以及設備簡化,有了新技術以后,就不再需要落后的蒸汽發電技術。 蒸汽發電技術的轉化效率也很高,但有個大問題是設備太過沉重,發電機的效率也很低,想要制造出高壓強電流,就必須要好幾臺大型發電機一起運作,而發電機本身的重量就不可小視。 光能磁化發電技術就不同了。 這項技術放在光壓發動機上,只需要添加一臺強湮滅力場設備就夠了,可以說和光壓發動機完美契合。 同時,技術依舊有提升空間。 tgl-03帶來的是針對光能磁化發電技術的材料新方向,可以順著方向繼續研究,讓轉化效率進一步提升。 另外,外層透光管道材料,也可以繼續研究,以便能擁有更強的抗高溫、高壓以及抗暴性能。 很可惜的是,新技術暫時只能用在單獨運作的大型設備上,現階段符合條件的就只有光壓發動機。 比如,地面發電不可行。 即便是轉化效率很高,但封閉空間內純光源能量是有限的,設備內部最好把溫度控制在2700攝氏度以下,否則材料就會發生融化損壞現象。 如果是地面發電,還不如用湮滅粒子技術配合蒸汽發電,同時擴大熱源空間,就可以制造出更多的熱量。 在湮滅粒子技術近乎于‘無限能源’前提下,地面的空間足夠大,能源轉化效率反倒是不重要了。 其他大型設備也用不到。 比如,航母,完全可以用‘核動力’,‘核動力’技術更加成熟,也能持續制造能量。 光能磁化發電是全新的技術,設備精度以及成本就相對太高了。 …… 在完成了光能磁化發電的材料研究后,王浩迫不及待的去了光壓發動機制造基地。 兩個月時間過去,實驗基地的變化太大了。 在距離基地十幾公里的位置,就已經能隱約看到凹面反射鏡框架,那是一個直徑120米的巨大圓球。 120米,四十層樓高。 再加上是個巨大的圓球,外在看起來是個龐然大物。 這也是光壓發動機的研究,最初就決定不保密的原因,如此龐然大物,根本做不到保密,不談周邊是否能看到,距離地面幾千、過萬公里的衛星,都很容易直接看到。 實際上,有好多機構都通過衛星查看實驗基地。 以高精度衛星的角度來看,能輕易看到一個超大的圓球,他們也都知道是制造的光壓發動機。 大部分機構是不看好的。 光壓發動機的概念實在是太超前了,即便有基礎的湮滅粒子技術支持,想制造光壓發動機還是讓人不能接受。 其中有很多無法光合的技術難關,高溫環境控制就是最大的難點。 如何控制五萬攝氏度以上高溫? 即便是一階材料也不可能做到,而溫度降低到幾千攝氏度、一萬攝氏度,所制造的光壓動力甚至趕不上霍爾推進器。 這樣的光壓發動機不就是個雞肋嗎? 大部分機構都不看好,但他們也不敢百分百肯定就造不出來,萬一種花家掌握其他技術呢? 這是不能確定的。 所以好多國外機構還是一直做監測,同時也祈禱著,“一定造不出來!這就是個樣子貨!” “肯定會出問題!” “造出來,也不可能飛起來!” “第一次實驗,可能就會發生爆炸!” “……” 國際上有很多不看好的言論,同時也有很多正面意義的言論,倒不是看好光壓發動機,而是肯定了種花家的‘速度’。 也就是,種花速度! 對比來說,有國家研制大型航空母艦,花了二十年時間,航母第一次下水都會出問題,宣稱航母已經確定要服役,卻依舊停留在港口動也不動,還頻頻的爆出有各種問題。 國內制造光壓發動機,只短短兩個月時間,超大圓形框架已經搭建好,通過衛星已經能看到整體構造。 這種速度是非常驚人的。 那可是直徑120米的超大圓球,即便只是造個超大的圓形建筑,三個月時間想搭好框架都不容易,更不用說是光壓發動機了。 王浩就是沒有這么多感慨了。 光壓發動機項目確定以后,就得到了國家力量的支持,哪一方面都是優先供給的,短時間能搭建好框架也很正常。 他抵達了光壓發動機實驗基地以后,就著急了設計組的核心人員,談起了對‘發電模塊’的設計改進。 “現在我們擁有了適合光壓發動機的發電技術?!?/br> “所以,要對于發電機的發電模塊進行改進,原來的設計是利用一部分蒸汽發電以及超導電池維持供電,但也只能支持半個小時左右?!?/br> “新技術,可以讓光壓發動機實現電力的自給自足……” 光壓發動機,外在看起來非常龐大,實際上,消耗電力的并不是龐大的凹面反射鏡,而是強湮滅力場、激發推進裝置以及電子電路系統。 核反應堆是能持續維持的。 凹面反射鏡看似很龐大,功能就只是釋放光源、制造光壓,也用不到電力能源支持。 強湮滅力場和激發推進裝置都是耗電大戶。 兩個裝置耗電量很高是其次,更主要是功率要求太高,地面至此后都需要很粗的電纜作為電力供給。 之前的設計師利用幾臺蒸汽發電機,再加上幾塊超導電池,一起維持大功率的電力供應。 這個設計的問題在于,超導電池的電量是有限的,理論上只能維持三十分鐘左右。 蒸汽發電機自身重量很高,還要在凹面反射鏡前端,進行負責的蒸汽發電設計,就讓整個發動機的重量有了很大增加,同時,復雜的發電設計也增大了出現故障的概率。 王浩認真談起了新技術,“我們采用全新的光能磁化發電技術。這項技術只需要從凹面反射鏡分出一部分光源,進入到特定的封閉空間,再安裝一臺弱化的強湮滅力場裝置就夠了?!?/br> 其他人聽罷都驚訝的張大嘴。 他們心里有很多的疑問,還是曹東明問了出來,“王院士,新技術這么簡單嗎?只需要再添加一臺湮滅力場設備?!?/br> 王浩點頭。 曹東明繼續問道,“轉化效率怎么樣?能讓發動機自給自足嗎?” 王浩道,“我們已經進行過測定,在純光源溫度超過500攝氏度的空間內,就可以制造出讓湮滅力場設備自行運轉的電力?!?/br> “另一臺核心的湮滅力場設備耗電量更高,但預估1200攝氏度也足夠了?!?/br> “從數據上來看,純光源溫度保持1500攝氏度以上,就足以支持兩臺湮滅力場設備以及激發推進裝置的運轉?!?/br> “1600攝氏度以上,就足以保持發動機的動力?!?/br> “我們可以設計1800攝氏度,制造更多的電力供給幾臺超導電池,若是電力系統發生故障,超導電池也可以繼續維持發動機運轉?!?/br> 王浩說的非??隙?。 其他人則都驚訝起來,他們沒想到會聽到這樣的技術,1600攝氏度就足以支持發動機運轉? 凹面發射鏡內的溫度,理論上能達到6000攝氏度。 換句話說,只要分出很小一部分光源,就足夠讓發動機實現自主運轉,電力問題可以說得到了完美的解決。 這實在太驚人了! 好多人都討論起來,“這個新發電技術太了不起了,直接解決了發動機設計上的缺陷?!?/br> “同時,安全性大大提升!” “我有點迫不及待了,什么時候才能看到這項技術?” 王浩點頭道,“后續的測試還在收尾。等下個月,我就讓光能磁化組過來,會在實驗基地進行更詳細的測定實驗?!?/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