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648節
王浩笑道,“其實根本不用擔心?!?/br> “首先,我認為,技術外泄只是時間問題。他們從一個方向研究無法突破,自然就會找其他的方向?!?/br> “即便他們找對了方向,想要對我們實現趕超,最少短時間是不可能的?!?/br> “十年內,不用擔心?!?/br> 他很確定的給了時間。 徐老師不解問道,“為什么?” 王浩解釋道,“其實我們的技術中,最重點的就只有一個——直流湮滅力場技術?!?/br> “現在的f射線,包括強湮滅力場,都是直流湮滅力場技術研究出來的?!?/br> “直流湮滅力場技術是核心?!?/br> “現在國際上,不管是歐洲還是阿邁瑞肯,他們的方向都是疊加力場,疊加力場方向的研究也能有突破,比如,他們可能會制造出強度超過5.5的湮滅力場,比如,他們可能會發現f射線……” “但是,發現就發現了,又能怎么樣?” “徐老師,你應該清楚之前的f射線……雞肋而已,聽起來很高端,但不實用?!?/br> 原來f射線技術是使用疊加力場設備制造出來的。 疊加力場設備非常的復雜,制造出的f射線也不精準,很難對方向進行精度控制,每發射一次都要重新檢測設備,日常維護都是龐大的開支。 徐老師思考著不由點了點頭。 王浩繼續道,“所以我說不用擔心。另外,即便是他們知道了直流湮滅力場技術,也根本沒關系?!?/br> “我說的十年,是他們知道直流湮滅力場技術,走在正確方向的前提下進行研究?!?/br> “你想想,我帶領團隊在這個方向進行研究,用了多久?” “他們花費十年能趕上,都已經是高估了?!?/br> 徐老師聽的愣住了。 王浩帶領團隊研究直流湮滅力場技術用了多久?一年?一年半?再多也超不過兩年時間! 結果……對方要用十年才能趕上? 這個時間是怎么算的? 王浩自然是非常有信心的,他的信息來源就是快速突破,以及一直走在正確的方向上。 這兩點就足夠了。 他的團隊在研究的過程中,取得了很多重大的突破。 材料、技術、設備…… 等等。 每一次突破都夠其他團隊研究個幾年時間了,中途還需要投入大量的經費去‘試錯’。 即便其他的團隊制造直流湮滅力場進行,再投入龐大人力物力以及資金進行研究,十年內也休想趕上他們的技術。 同時,他們的技術不是原地不動,而是一直不斷地提升。 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徐老師聽了王浩的話,以后倒是安心下來,他點頭道,“合作還是很重要的,對我們,對他們,都很重要?!?/br> “主要還是經濟……” “我們在經濟發展中必須找到新的路線,湮滅以及超導科技轉化為經濟利益,就是很好的選擇……” 經濟利益,實在是太重要了! 比如,f射線技術。 f射線已經成為戰略性的技術,等技術慢慢成熟以后,肯定會大規模的制造,成為一種全高端新的防御、進攻武器。 但是,f射線發生設備太昂貴了。 想要大規模的制造就必須有非常龐大的經濟基礎。 未來戰略就是利用f射線布局防御體系,甚至可能會在太空布局f射線武器,需要的經費實在太龐大了。 還有,他們正在論證核聚變項目。 如果核聚變項目正式開啟,也同樣需要非常龐大的經費,從論證到實驗再到制造,千億級別都是最低預估。 這些都需要龐大的經費支持。 第四百三十七章 升階材料時代到來!王浩:他們的研究很有價值。 合作,也是博弈。 和歐洲方面的談判,也是不斷的相互試探,去盡量爭取到更多符合自身利益的合作。 發展,不能夠只有湮滅科技。 其他領域的科技也要能跟上,談判自然少不了一些高端設備的引入,以及高端制造、材料等方向技術制造的合作。 歐洲方面則主要尋求湮滅技術、升階材料、湮滅科技方向的合作,他們看中的是科技部門掌握的高端技術,代表科技未來的新領域上,技術可以落后但絕不能夠掉隊。 雙方的合作討論的主體內容,可以簡單理解為‘用技術換技術、用合作換合作’。 高層官員的接觸很快結束。 他們主要負責是把握大方向、定義大框架,一切的合作都要在框架內進行,細節到具體內容就要更精細的談了。 接下來就是大量的商務談判、技術談判,好多談判內容會對媒體公開,輿論上就有各種各樣的消息。 比如,國外高端企業的投資。 比如,對內對外的訂單。 比如,大手筆的交易。 等等。 歐洲方面自然也不會吃虧,他們重視的是三個方向,一個是超導科技,一個是湮滅科技,再有就是湮滅力場技術。 最后一點很關鍵。 在這種大規模的合作中,他們當然會希望能夠實現在湮滅力場技術上的提升,湮滅力場技術才是湮滅科技的根本。 科技部門同意讓尤拉伊-諾沃提尼帶隊訪問西海大學。 實際上,就是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 雖然表面上說是尤拉伊-諾沃提尼帶隊,實際上,他是團隊的學術代表,真正帶隊的是兩個官員。 訪問團隊總計二十人左右。 除了尤拉伊-諾沃提尼之外,還有其他三個骨干學者,都是頗為有名的物理學家,其他則是下屬官員、秘書助手以及學生之類的附帶人員。 這支隊伍還申請帶上了隨行記者,只是被要求不允許攜帶電子設備,只能以記錄的方式隨行。 現在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的正門是面對街道,附近則被劃為了軍事管制區域,正對西海大學一側則只有一個小偏門,還有兩個持槍警衛站崗,一般人是不允許進入的。 王浩在研究中心正門等到了訪問團隊,他面帶笑容走過去和尤拉伊-諾沃提尼握手。 門外還是可以拍照的。 隨行記者馬上用照相機記錄了下來。 這一刻會非常有意義。 王浩和尤拉伊-諾沃提尼,就是湮滅力場技術研究方向上最有影響力的兩個人物。 尤拉伊-諾沃提尼可不認為自己能和王浩相提并論。 那些媒體的報道都是吹噓出來的,因為其他機構掌握的技術相對落后,他們也想推出一個代表性的學者。 他就被推了出來。 諾沃提尼見到王浩甚至有些激動,他緊握著王浩的手,滿眼感嘆的說道,“王浩教授,終于見到你了!” “我很早就想來了,但一直都沒有機會?!?/br> “這個方向的研究上,想要達成合作是很困難的?!?/br> “你是湮滅力場技術的先驅,而我們是追趕者的角色,可我們這些追趕者,卻感覺遠遠看不到你的背影??!” 諾沃提尼看似是在吹捧,實際說的都是心里話。 國際湮滅理論組織的研究,一直到現在依舊沿著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的公開信息做研究,他們抓住公開成果的蛛絲馬跡,希望能在技術上進行追趕。 但是,他們的研究進展,遠遠趕不上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的進度。 “我很看好湮滅組織的研究?!蓖鹾泼鎺θ菡f道,“研究就是要一點兒點兒的進步,你們走的很穩?!?/br> 這也是心里話。 比起好高騖遠的格魯姆湖計劃,國際湮滅理論組織的研究要沉穩的多,他們依舊是以高壓混合材料為基礎,只要正常進行研究肯定會有成果。 其實大部分的研究,走的都是沉穩的道路。 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有王浩來指引方向,才能夠不斷地取得技術上的突破,換做是其他的團隊,沒有正確方向的指引,大概率結果就是扔掉大的經費而毫無收獲。 兩人說著一起走進了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內部的高端設備和高端實驗研究,相關的設備、資料都已經轉移放置在其他地方,剩下的核心就只有一個疊加力場設備,以及幾個做反重力材料性態檢測的設備。 雖然疊加力場設備已經被淘汰,但相對于國際湮滅理論組織來說,就已經非常高端了。 何毅帶著訪問團隊參觀,一邊介紹說道,“這一臺設備開啟以后,能制造出5.8倍率的強湮滅力場?!?/br> “我們采用了多種反重力場的疊加,內部材料也是使用一種高壓混合材料,材料的壓強為……” “實現超導溫度為……” 他簡單介紹了設備參數,隨后也提到一句,“我們還使用磁場干涉技術,以便讓強湮滅力場更加凝聚?!?/br> 何毅沒有談到螺旋磁場。 螺旋磁場還是具有一定保密性的,但伴隨著其他機構的研究,保密的級別也并不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