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573節
這是重點。 在這個問題面前,猶如鴻溝般的技術差距,都可以放在一邊不談,因為那是不得不接受的事情。 半個小時后,組織的內部會議開始了。 他們就‘湮滅力場強度測定’問題,不斷進行著分析討論。 幾個頂尖學者發表了意見,還真討論出了可行方案,“湮滅力場還是有厚度的,但肯定無法支持常規的力學實驗?!?/br> “我們可以通過釋放純質子束,讓其穿透強湮滅力場,研究質子束的運動變化,來分析場內力學作用問題?!?/br> “其中會牽扯到能量湮滅問題,也會牽扯到熱力、磁化等影響,但排除這些影響,通過大量的計算,還是能排除干擾,對場力強度做出評估……” 這個方法確實是可行的。 等有人總結出來以后,馬上有大量反對的聲音,“質子束?這種測定的偏差肯定很大!” “為了測定湮滅力場強度,我們還要找個高能物理團隊合作嗎?” “這需要多少經費?十個億?二十個億?” “簡直太復雜了!” “我可不相信王浩團隊是這么干的??纯茨且淮蠖训牧鰪姸葦祿?,怎么可能呢?” “……” 會議室里亂做一團。 恩波利-庫博用力揉揉額頭,他不是物理界頂尖的學者,到技術會議上,根本沒有話語權。 看著亂糟糟的場面,他想的是該怎么交代。 上次杜魯克-本特問及‘技術差距’,他可是很明確的說,只要制造出‘下一代’設備就能追上。 現在連湮滅力場強度的測定方法,都討論不出個結果,確定差‘兩代’的技術水平…… 怎么追? …… 《湮滅力場與磁化反應》發表的影響確實非常大。 之前有關湮滅力場的強度,一直都沒有個明確的概念,學者們的理解也是以鐵的磁化反應強度為標準。 現在標準出現了。 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的實驗組,以物體重量增加的倍率,來表示湮滅力場的強度。 這是反重力場的標準,用在強湮滅力場上,自然能夠獲得學術界認可。 當有了場力強度有了明確標準以后,學者們再去解讀湮滅力場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腦子里就有了明確的概念。 比如,鐵的電子遷躍發生在6.6倍(常規湮滅力)左右。 比如,能量湮滅效應,發生在2.7倍附近。 “按照研究報告,能量湮滅效應從2.7倍發生,到6.6倍已經能被湮滅超過百分之九十八,提升速度非????!?/br> “以此來推斷,鐵的電子遷躍效果,也會隨著湮滅力場強度提升而快速增加?!?/br> “從數值上來判斷,當場力強度再高一些,比如,達到7倍,鐵發生電子躍遷的概率就會增加很多……” 這是好多頂尖學者得出的結論,而具體倍率能增加多少,還要看原材料研究的數據。 洛克李斯曼鋼鐵公司,中心實驗室。 羅萊爾-切穆泰所帶領的研究組,正在對一階鐵原材料進行研究,他精細測定了原材料中一階鐵的含量,還得到了其他重要數據。 之前,這份數據沒有多大意義。 現在不同了。 當有了湮滅力場的強度定義,再加上公開的鐵磁化反應數據,以及一階電子遷躍的數據,就能和數據對比分析出很多東西。 “如果公開成果沒有問題,就可以預估,當湮滅力場強度達到7倍,所制造出的原材料中,一階鐵的含量可能會超過1%?!?/br> “達到十倍,含量也許會超過20%?!?/br> “所以說,能制造出7倍以上的湮滅力場,也就表示能夠大量制造一階鐵材料?!?/br> 羅萊爾-切穆泰拿著報告說道。 雖然只是交代一些預估數據,但其中的內容蘊含著巨大的價值。 對面是克里希-布洛迪恩,洛克李斯曼鋼鐵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布洛迪恩嚴肅的問道,“數據準確嗎?” “大概率,80%以上?!绷_萊爾-切穆泰說道,“即便數據不準確,但毫無疑問,隨著湮滅力場強度增加,一階鐵會更容易制造出來,不管強度是7,強度是8,區別不大,不是嗎?” “你說的對?!?/br> 布洛迪恩思考著點頭,說道,“我們必須要提前準備應對,最好是能掌握一階鐵的制造技術,當然,可能性不大?!?/br> “我們必須要做的是,優化一階鐵的提取技術,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主動?!?/br> 布洛迪恩很簡單就確定了方向。 一階鐵是全新的材料,很多特性還需要研究,但只看其物理特性就知道,肯定能被用作很多領域中。 另一家得到一階鐵原材料的是樂米塔爾集團。 集團總部也正在召開會議,好多材料專家齊聚一堂,談著自己的看法,“一階鐵的潛力很大。雖然現在很稀有,但未來就說不定了?!?/br> “我相信,再過上一年、兩年,種花家就可能掌握大量制造的技術?!?/br> “國際湮滅理論組織的研究也有機會,我們可以試著和他們合作,或者干脆自己去研究?” “基本不能掌握制造技術,也應該了解其特性,研究提取技術,并降低提取的成本?!?/br> “或許我們可以考慮,再拿出一筆資金購買原材料?” …… 對于純學術的研究來說,以‘億美元’為單位的經費非常龐大。 但是對于國際超大型企業來說,‘億美元’為單位的研發經費根本不算什么,只要掌握了高端技術,就能很輕易的就把投入經費翻倍賺回來。 當對于湮滅力場,對于一階鐵材料制造有了了解后,好多大型鋼鐵、材料領域的企業,就看到了一階鐵材料的潛力,也確定未來一階鐵材料會普及開來,頓時都準備進行投入。 投入,分為兩個方向。 一個方向是掌握制造技術,但想進入強湮滅力場的研究,難度實在太太大了。 這方面只能去問國際湮滅理論組織,或者和相關負責的官員接洽,看是否能進行合作研究。 另一個方向就是提取研究。 若是能提前掌握高端的提取技術,大大降低提取一階鐵所需的成本,自然會在未來競爭中處在優勢。 還有一些企業希望能做一階鐵的合金研究。 一階鐵常規鐵擁有更強的物理特性,所制造出的合金肯定具有更好的物理特性,也許未來就會用在一些高端材料領域上。 比如,航空、航天。 比如,軍事。 等等。 這些企業的想法倒是很好,但想得到一些鐵材料還是非常困難的,另外就是,一階鐵的售賣價格太貴了。 一克,一億美元! 貴的離譜! 絕大部分企業只能放棄,暫時選擇觀望一下后續。 …… 國內的情況也很類似。 一些大企業都對一階鐵感興趣,也對于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的湮滅力場研究感興趣。 針對后者,他們想知道的是‘技術提升速度’。 現在國際上仿佛有一種認知的默契,都認為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所制造的強湮滅力場,強度倍率在6.6左右。 什么時候才能提升到7倍呢? 如果場力強度達到了7倍,是不是就能大量制造一階鐵了? 外界的輿論并沒有干擾到湮滅力場實驗組。 新的研究成果只是常規的發布一下‘基礎成果’而已,他們還在繼續研究提升強湮滅力場技術。 王浩也一心的做研發,根本沒關心外界的事情,他就一直待在湮滅力場實驗組,和其他人一起論證材料布局問題。 繼續改進、繼續提升。 很快。 又是一個半月過去。 湮滅力場實驗組的中心實驗間忙做一團。 好多人都參與到實驗的收尾工作,實驗所制造的磁化材料,也被送到了材料檢測中心,讓汪輝教授的小組進行測定工作。 持續十幾個小時的忙碌,讓王浩感覺渾身疲憊,他在實驗結束以后,就直接回了房間休息。 第二天上午九點,王浩準時出現在會議室。 其他人都已經在了。 朱華才迫不及待的站了起來,滿是激動的說道,“昨天的實驗,我們組測定的湮滅力場強度為……” “7.83!” 有些人早就知道了數據,有些人不知道,但所有人的反應都一樣,都是非常的激動和興奮。 7.83。 這個數據簡直不可思議,已經高到完全超越f射線的強度。 王浩也稍稍有些激動,但數據還是在意料之中,他思考著而說道,“7.83,比上一次多了0.3,看來強度增長速度確實慢了?!?/br> “按照這個增長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