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467節
“如果制造出更高強度的疊加力場,就能制造出更厚的強湮滅力場?!?/br> “我們已經確定了高磁場對強湮滅力場的排斥反應,當強度更高的時候,會不會出現其他的現象……” “比如,強湮滅力場,被擠的噴發出去?” “或者是其他效果……” “以這個為目標,或許可以聯合其他的研究組,一起制造大型的裝置,還能建立一個研究組織……” 菲利普思考著眼前一亮,他覺得自己的想法是可行的,身后有阿邁瑞肯能源部背書,自然是非常容易的。 如果能聯合國際十幾個反重力研究組,再有各個研究組身后背景、大機構提供的支持,經費自然就不是問題。 比如,歐洲核子組織。 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參與進去,經費根本是多的用不完,升級一下設備動輒就是幾十、過百億美元。 菲利普深吸一口氣,頓時給能源部官員寫起了回復,中途還沒忘了交代手下人把成果內容進行投稿。 他們必須盡快投稿、盡快發布出去,否則可能會被其他團隊搶占先機。 到時候,他們先發現也沒有意義了,能獲得肯定的永遠是第一個發表的團隊。 …… 很快。 《科學》雜志發布了菲利普團隊最新的實驗發現,也就是‘四重疊加反重力場邊緣的磁化效應,受到了高磁場的影響產生可覆蓋區域的形態變化’。 上面還有菲利普-羅雷爾接受采訪時說的話,“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現象?!?/br> “強湮滅力竟然會受到高磁場的影響,更進一步,我們未來可以想象,制造出覆蓋更大區域的強湮滅力場,或者用某種手段,發現更驚奇的現象?!?/br> “為了這個研究,我決定號召建立一個湮滅力研究組織,第一個目標就是針對強湮滅力場……” 《科學》雜志發布的成果消息引起了國際物理界的熱議。 很多人都關注新發現,會讓湮滅理論以及相關技術有什么樣的突破,或者還會有什么更重大的發現。 現在湮滅理論已經不再是理論,可以稱作是湮滅物理學,被歸在了一個學科中。 這個新的學科代表了人類揭示宇宙規律的方向,一定程度上,和超導技術聯系在一起,也代表了人類科技發展的未來。 菲利普-羅雷爾號召成立專門的湮滅物理學研究組織,也同樣引起了大量的討論。 很多人都是支持的。 針對一個新的、有著巨大潛力的物理學,就是要集合全世界的力量進行研究,就像是歐洲核子組織一樣,集合全世界的科研力量,去制造大型設備、進行大型的實驗。 菲利普是這么說的,卻不是這么做的,他首先就把王浩的團隊排除在外,甚至第一次組織會議進行討論,連一張邀請函都沒有發過來。 顯然。 菲利普-羅雷爾,或者說,他所代表的阿邁瑞肯,希望把持組織以及后續研究的主導權。 全世界都公認王浩的團隊,擁有最頂尖的反重力技術。 如果王浩團隊派出代表參會,最低也能和菲利普團隊拿到同等權利,甚至更進一步,拿到組織的主導權。 這個消息并沒有被放在輿論上,但是種花家以及王浩本人還是知道的。 他不在乎。 原因很簡單,即便集合其他所有反重力團隊,所能掌握的反重力技術,也不可能達到他們掌握的程度。 這就像是解決一個高深的數學問題,比如,哥德巴赫猜想。 一個數學家解決不了,集合十個數學家就能解決了嗎? 當然不是,甚至沒有任何意義。 更多團隊的加入帶來的是大量的資金,但面對高難度、全新領域的研究,擁有更多的資金支持,也不一定會有成果。 王浩很確定這一點。 他甚至都知道菲利普的目標,肯定是希望建造更大型的設備,來增強疊加力場強度、增強高磁場和強湮滅力的場力沖突,近而希望看到一些新的現象。 但是…… 遠遠不夠??! 即便是還沒有進行下一步的研究,王浩也知道他們做不到,花費再多的經費,建造再大型的設備也不可能看到新的現象。 因為缺少一個關鍵條件——解決場力發生間歇性的問題。 第三百一十七章 國際組織要彎道超車?反重力飛行器重大測試! 一直到現在,王浩都沒有把疊加力場邊緣效應,稱之為‘強湮滅力區域’。 其他人、其他組織,甚至一些學術期刊,都已經這么稱呼了。 王浩從來不這樣說,是因為疊加力場邊緣薄層,距離成為‘強湮滅力區域’,還缺少一個關鍵條件,也就是解決場力間歇性問題。 什么叫做場力間歇性? 這還是要從‘交流重力’說起。 反重力實質上是交流重力,交流重力的交流兩個字,指的是交流電。 交流點不同于直流電,它的方向是隨著時間發生改變的。 正因為方向的不斷改變,就會讓超導體內的微觀形態不斷被拓撲,好像一個氣球會自主充氣,外界則給予間歇的壓力,擠壓、充氣、再擠壓、再充氣。 這樣持續不斷的擠壓,才形成了反重力場。 同時,也造成了一個問題,反重力場邊緣具有強湮滅力區域,效果并不是持續不斷,而是具有‘間歇性’的。 簡單來說,一個是持續的力,另一個則是有間斷的,也就造成強湮滅力區域效果的不連續。 如果想要制造出真正的強湮滅力場,或者是想要依靠高磁場,把強湮滅力作用區域‘擠壓到極點’,并發現全新的現象,就必須要解決場力間歇性問題。 顯然。 能想到一個很直接的方法,就是以直流電為基礎制造出‘直流重力’。 直流電是沒有周期性變化的,以此為基礎所制造的反重力場,肯定是持續不斷的。 但是,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反重力場的制造,需要不斷的擠壓‘微觀形態’,就像是一個氣球,即便會自主充氣,可用一個持續不斷的力壓住,自主充氣也沒有任何意義,就不會形成反重力場,自然也就沒有了強湮滅力區域。 兩者是矛盾的。 王浩一直在思考間歇性的問題,但他暫時還沒有找到解決的方向。 國際上其他的反重力研究組,則是連‘間歇性問題’都沒有意識到,就更談不上解決了。 現在菲利普-羅爾爾號召成立針對反重力研究的國際組織,毫無疑問就是希望朝著強湮滅力方向研究,他們所能做的就是建造大型的疊加力場設備,以及制造更高的穩定磁場,來加大磁場對于疊加力場邊緣的排斥。 最終目標就是希望看到一些新的現象。 顯然。 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王浩沒有受到組織會議的邀請函,不僅僅是不在意,反倒是清呼一口氣,既然沒有收到邀請函,就不用去派人參加會議。 如果真的派人去參加會議,定下一起籌集資金,朝著目標做研究的方向。 到時候,加入還是不加入? 加入,會為了完不成的目標,白白耗費大量的資金,還要在組織話語權上勾心斗角。 不加入…… 其他實驗組肯定會疑惑,大家一起做研究,你們怎么就不加入呢?是不是不想為國際科技發展做貢獻? 王浩對于沒有收到會議邀請函感到輕松。 其他人不是這么想的。 反重力研究組,可不僅僅是一個實驗組,后面是有種花家背書的,所有的領導層都關注反重力的研究。 有領導直接打電話給王浩,詢問了一下菲利普發起的組織會議的問題。 王浩說道,“完全不用擔心。他們就算一起研究,投入再多的資金也沒意義?!?/br> “為什么?”高層領導很是不解。 王浩肯定道,“因為他們的研究方向,缺少必要的條件,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br> …… 王浩完全不看好菲利普-羅雷爾發起準備成立的反重力研究組織,但放在國際上絕對是一件大事情。 反重力的研究本來就是最熱門的方向,大量的報道和宣傳以后,連一個普通人都知道,反重力方向的研究代表了人類科技的未來,眾多的實驗團隊聯合成立研究組織,肯定是非常吸引人的事情。 這次成立組織是菲利普-羅雷爾號召的,而他的團隊有阿邁瑞肯背景,也就等于是阿邁瑞肯號召的,必須要承認阿邁瑞肯的國際影響力,接到邀請函的團隊都派出了代表,甚至還有一些國家科技發展的官員,都一起過來參加會議。 有些團隊的消息靈通,有些團隊的消息并不靈通。 所以有些代表一直等到會前才知道,會議沒有邀請種花家的團隊,讓他們感到非常的不滿。 湮滅物理學就是王浩創造出來的,他一個人在湮滅物理學上的貢獻,甚至可以說遠遠超出其他人加在一起的程度。 反重力現象確實是阿邁瑞肯科學家最初發表的理論,后來又是荷-蘭團隊做超導實驗發現的,但反重力現象和湮滅物理學直接關聯,相關的研究、相關的技術,也是王浩的團隊最有話語權。 這種情況下,成立國際反重力組織,竟然不邀請王浩的團隊? 毫無疑問。 現在所謂成立‘國際研究組織’,已經不是純粹的學術了,而是加入到了國家爭端的因素,而且是占據了很大的因素。 當即就有團隊代表去質問菲利普-羅雷爾,但菲利普-羅雷爾也只能推出自己解決不了,還表示說,“我是個純粹的學者,大家都知道?!?/br> “在組織會議上,我并沒有話語權,我只是號召成立組織,希望更多的人加入一起研究?!?/br> “在研究方向上,我們已經非常明確?!?/br> 他為了增加說服力,甚至提前透露了會議中要公開的內容,“我們之所以號召成立研究組織,就是因為實驗中的重大發現,也就是科學雜志公布的內容,我們會公開的更相信,甚至是具體的數據?!?/br> “大家都應該知道,那個發現有多么驚人,有多么了不起……” 《科學》雜志發布的實驗發現,確實引起了國際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