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33)
第170章 交鋒 潼關之所以難攻下, 是因為山高路陡,只有一條兩山相夾的狹長山谷,守關方只需在山谷兩側布置士兵, 居高臨下投石放箭, 攻方軍隊就是活靶子,避無可避, 幾乎沒有還擊的余地。 這便是安國將士兩次沖關無果的原因。 裴凜之命人扎了不少草人,找來上千頭牛、驢子,將草人捆在牲畜背上,然后分批驅逐它們,趁著夜色趕至隘口,再點燃爆竹, 牛群受到異響驚嚇, 拼命往山谷中跑,造成有千軍萬馬奔騰的陣仗。 守在山谷上方的西戎軍聽見動靜,以為安軍來襲, 便拼命朝山谷中放箭、扔石頭。 待第一輪箭雨與石雨放過之后, 安軍又開始驅逐第二批牛群繼續沖關。如此幾輪, 山頭西戎守軍的石塊便消耗得差不多了,畢竟石頭占地方, 數量是有限的,扔完就沒有了。 待再也沒有石頭從山頭滾落下來時,安軍終于發動進攻。將士們都身披鎧甲, 鎧甲對弓箭有一定的防御作用,只要沒有了石頭, 沖過去傷亡就少得多。 等到了關口前, 安軍再不遲疑, 用早就準備好的火藥轟炸潼關城門。這一次裴凜之沒有吝惜火藥,為了減少傷亡,接連炸了好幾輪,終于將固若金湯的潼關關口給炸開了。 這一仗從夜晚一直打到天亮,潼關守軍見大勢已去,這才丟盔棄甲朝身后的潼關縣城逃去。 裴凜之沒有乘勝追擊,因為潼關以西便是一馬平川的關中平原,以后要面對的,便會是驍勇善戰的西戎騎兵,每一場都會是惡戰。他們需要好好修整,并且做好行軍計劃,再全面進攻。 潼關失守,消息傳到長安,頓時如炸開了國。潼關距離長安不過三百余里,步兵最多只需幾天就能到。若是騎兵,那就更快了,兩三日也便到了。 也就是說,安軍已經逼近長安,若是潼關縣城失守,長安危矣! 西戎皇帝元坦緊急召集群臣商量對策,并發金牌召集正在攻打吐谷渾的主力軍往回撤,同時派出西戎最勇猛的將領穆坤率兩萬將士去潼關縣城攔截安軍。 根據得到的線報,西戎騎兵數量在十萬左右,西戎男子自幼在馬背上長大,個個驍勇善戰,人人皆兵。 而安國的騎兵加起來也不到一萬,跟西戎騎兵比起來,實在是不太夠看。裴凜之不敢掉以輕心,早就做好了萬全的準備,連蕭彧都參與到其中來了。 三日后,安軍開拔至潼關城外,與西戎軍對陣。 安軍向潼關城內的西戎軍叫陣,但是西戎軍拒不出城迎戰。 裴凜之與蕭繇等將領商討:潼關的西戎軍與上洛郡及漢中的不一樣,那些地方多為山地,以步兵為主。這里的西戎軍以騎兵為主,不擅長守城,也不愿意守城。他們拒不迎戰,肯定是在等援軍,算算時間,援軍差不多也該到了。 蕭繇語氣有些懊惱:騎兵從長安到這里,想必這兩日也該到了。早知我們該提前過來攻城的。 裴凜之擺擺手:無妨,我們就算提前一兩日過來,也未必能攻下潼關城。不妨休整好了再打,援軍從長安奔赴至此,想必也是人困馬乏,倒是我們的好機會。 果不出所料,第二日,穆坤便率領兩萬騎兵氣勢洶洶地趕到了。城內守軍見援軍一到,頓時松了口氣,趕緊出城迎接,當然,主要是擔心援軍來得匆忙,太過疲憊,會被安軍偷襲。 裴凜之對偷襲沒多大興趣,西戎騎兵多且勇,他才多少騎兵,都是寶貝疙瘩,不能隨意冒險。 如此以來,兩軍對壘的局面便定了下來。 潼關原守軍三萬人,在潼關之戰中損失了一小部分,加上穆坤的援軍,人數不到五萬,主要是騎兵。 安軍十萬人,僅有不到一萬騎兵,從實力上來說,可以說毫不占優勢,因為一名騎兵的戰力相當于兩三名步兵。 所以裴凜之并沒有主動發動進攻,而是等對方主動出擊。 穆坤是西戎最勇猛的將領,他一人之力幾可抵百十人,為西戎第一戰神,從未有過敗績。所以這次面對十萬安軍,也十分自信,因為騎兵優勢太明顯了,一旦沖陣,對付步兵簡直就是砍瓜切菜一般輕松。 西戎援軍是午時到的,他們稍作休息,便開始吹響號角,擂起戰鼓,準備開戰,似乎根本都不把幾日奔波的疲勞放在眼中,打算速戰速決,打完仗了再休息。 裴凜之命騎兵列于陣前,待敵人快進入床弩的射程之中,便令騎兵從南北兩邊迅速撤離。己方騎兵剛剛撤離,藏在騎兵與盾牌后面的床弩便顯現出來。 改良后的床弩不僅射程遠,而且還是多箭齊發,能射中三里開外的目標。 而且床弩還是輪番上。西戎騎兵離安軍還有老大一段距離的時候,就遭受了第一波床弩攻擊,不少奔騰的戰馬中箭到底,將馬背上的騎兵摔在地上,有的直接就被摔斷了脖子。有的摔下去沒事的,卻躲不開后面奔馳而來的馬蹄,死傷慘重。 前面的馬匹一倒,后面的節奏就被打亂了,不少馬兒直接被前面的馬匹絆倒在地。 但數萬騎兵還是源源不斷地沖上來,床弩的優勢是射程遠,殺傷力大,但也有明顯的缺點,過于笨重,裝機慢,不夠靈活,射了兩三輪,西戎騎兵就近了,床弩就趕不上敵人行進的速度了。 待敵軍靠近時,床弩很快就被往后撤,換上弩槍,弩槍比普通弓箭射程遠,攻擊力大,而且比床弩要靈活不少。 幾輪□□過后,已經進入了西戎騎兵的射程范圍內,西戎人騎在馬上,彎弓搭箭,終于朝安軍發動了正式攻擊。 裴凜之大喝一聲:盾! 立即便有盾手舉起盾牌,格擋住來自西戎騎兵的弓箭。 與此同時,裴凜之又大喝一聲:列陣! 盾牌后面的步兵紛紛開始列陣,十幾人為一個單位,有人持盾,有人持弓,有人持刀劍,有人舉著兩丈長的長矛,隨時準備對付西戎奇兵。 之前往兩邊撤的騎兵也開始從左翼與右翼開始主動進攻。 等到西戎騎兵沖到安軍陣前時,已經有數千西戎騎兵折損了,這是穆坤沒有想到的,因為這跟他們長年以來接觸的安軍太不一樣了,這種殺傷性武器以前從未見過。 而且很快,穆坤還發現,這一支安軍的戰力比他從前虐待過的安軍也要強得多!士兵訓練有素,進退有序,明明是他最瞧不上的最弱小的步兵,卻似他們手中的長矛一樣鋒利,隨時都能將勇猛無比的西戎勇士挑翻在地。 這陣法是蕭彧與裴凜之、蕭繇等人反復商議后才定下來的,西戎騎兵勇猛,是典型的進攻型對手,單體攻擊力太強,防守就會薄弱。 而單一的步兵各方面都很弱,但是勝在步兵靈活,可以團結一致,利用配合與頭腦彌補自身的不足,用這種靈活的小型陣法來對付騎兵是再合適不過了,不僅可以攻擊,同時還能防守。 穆坤以為只要騎兵跟安軍短兵相接,那就能形成巨大的實力碾壓,讓安軍心驚膽寒,紛紛潰逃,卻未料第一次交鋒,便踢到了一塊鐵板。 情況還跟他預料的相反,敵方損失不大,己方卻在已經損失了好幾千精銳。 穆坤眼見著己方士氣潰散,敗局已定,連忙鳴金收兵,暫停了這場戰爭。 裴凜之并沒有乘勝追擊,敵方是騎兵,要逃命不是他們能阻擋的。清點戰場的時候,發現己方的傷亡僅有對方的十分之一,裴凜之長吁了一口氣,看來這個陣法是真奏效了! 第171章 奪城 穆坤率領騎兵狼狽逃回潼關城中, 一清點人數,這一仗居然折損了七千多人,其中有三千還是他自己帶來的, 這簡直就是奇恥大辱,他穆坤何時吃過這樣的敗仗! 吃了虧, 那肯定要找補回來。安軍那個龜殼陣委實厲害, 不好攻破,得想個法子破陣才行。 裴凜之這邊也在緊急復盤, 與諸位將領商議接下來該如何應對西戎騎兵。 今日的陣法為圓陣, 初次與西戎騎兵交手, 收效顯著。蕭繇非常興奮,豎起大拇指夸:皇兄與裴將軍神機妙算,這圓形陣法一用, 無論多么厲害的騎兵都奈何不得我們。 裴凜之則搖頭:今日西戎軍慘敗,回去定會設法破陣。我們下次需得改變陣法才行。 今日殺敵主要靠弓箭與騎兵,這陣法的殺敵效果并不太顯著,防御性大于攻擊性,若明日西戎奇兵再來, 得換個殺傷力更大一點的陣法。 蕭繇說:也對, 下次床弩怕是不好用了吧。敵人已經知道我們有床弩, 就不會愿意來送死了。 裴凜之眼神堅定:他們不出城,那我們便圍困潼關城。這潼關城是繞不過去的,否則就是給敵人腹背夾擊的機會。 蕭繇聽見困守城池,便皺起了眉頭:還記得之前攻打上洛嗎?到最后遭殃的還是城中百姓。 裴凜之嘆息,西戎人從不把漢人當成人, 只是任意使喚的牲口, 是泄憤的工具, 甚至是果腹的口糧。 如若閉門不出,那就直接炸開城門。想必他們應該早就見識過了這個。裴凜之的眼神是冷冽的,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人的殘忍。 蕭繇十分贊同這個提議:當用便用。 穆坤回到潼關城中,便閉門不出。裴凜之命人叫了兩天陣,都沒有回應,便于當日晚上,讓人炸開了潼關城門。 城內西戎兵一時間亂成一團,下意識便去牽馬上馬,結果上了馬之后才發現根本沒什么用,因為城內馬匹太多,幾乎是馬挨著馬,走都走不動,還怎么騎馬打仗。 穆坤早就聽說安軍攻城屢屢出現怪象,總是會出現莫名其妙的巨響,然后城門就被攻破了,必然是安軍掌握了某種奇特的利器。 其實他也沒打算死守城內不出,只是尚未想到破陣良方,沒想到他還沒想出來,對方就已經迫不及待先動手了。 潼關縣城本來就不大,塞下四萬多匹馬已經擁擠不堪,如今城門一破,馬匹堵塞于街道之中,騎兵優勢竟是半點也發揮不出來,這仗根本就沒法打。 穆坤無奈,只得命人打開西門,令騎兵從西門出城,到外面再圖打算。 裴凜之早就預料到會出現這種情況,已經派蕭繇率兵等在了西門之外,只要城門一開,有騎兵沖出來,便是一頓弓箭伺候。 這個時候,人多的優勢便發揮出來了,安軍從一端趕人,另一端還有足夠的人手守株待兔。 待穆坤自己沖出城外時,箭雨已經停了,但西戎騎兵已經折損了不少。迎接他們的則是已經列好陣的安軍步兵。 這一次,安軍的陣法用的是最普通的矩陣,士兵四列一組,外面兩列背向持盾與刀劍,主要負責防御與近攻,中間兩列持長矛,負責主攻。 每組將士中間留出丈余空隙,敵人便從這空隙中策馬而過,一路上便將接受長矛與刀劍的問候。 黑暗中,西戎騎兵自然是慌不擇路,哪兒有空隙便往哪兒走,而等著他們的,便是安軍的請君入甕。 這一仗穆坤可謂是有生以來最為狼狽的一仗,過于被動,從而失去先機,只是一味地被動挨打。他們只能從黑暗中殺出一條血路,待到天亮時清點人數,發現又折損了兩萬人,將近五萬人的精銳騎兵,竟然折損了大半,還丟了潼關! 穆坤這輩子都沒吃過這么大的虧,他回首望著潼關的方向,一口牙幾乎要咬碎,真真是屈辱,根本就沒跟敵人好好打一仗,便輸得如此難看,他豈能服! 然而看著身后那些垂頭喪氣的將士,最終還是沒有折返回去,折回去怕是要送人頭。 裴凜之這邊是大獲全勝,不僅拿下了潼關縣城,還繳獲了上萬匹戰馬,俘虜了數千傷殘的西戎軍。 蕭繇看著這群西戎殘兵,眼睛都要噴出火來:裴將軍,這些西戎殘兵我看都坑殺了吧,反正都是胡人,不浪費藥物與糧食,留著始終是個隱患。 裴凜之皺起眉頭,其實按照他的想法,也該將這些人殺了,畢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留下來,極有可能會是禍害,但他想起蕭彧再三叮囑過的事,說:陛下說過,不要殺俘,要以德服人。 蕭繇恨恨地捶了一下幾案:我皇兄是怎么想的?不殺俘,留著這群惡棍干什么?他們可是會在圍城的時候屠殺我們漢人同胞的劊子手,在沒有吃食的時候會殺我們漢人當rou吃的畜生!照我說,坑殺都是輕的,應該全都殺了,曝尸荒野,給野狗當糧食! 吉海在一旁小聲地說:我記得陛下曾經說過,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和平。要對胡人進行武力征服,然后再對其進行教化,讓他們接受我們的文化,徹底漢化,以后就不會再與我們為敵了。 蕭繇有些意外地看了吉海一眼,這小子這次戰爭中表現英勇,率軍隊攻破城門,又立了大功,便說:皇兄未免太過天真,胡人能被教化?簡直就是個天大的笑話!就算被教化,也會是一條養不熟的白眼狼,不可能忠于我們。 吉海聽到這話,先是抿緊了唇,看著蕭繇,然后不亢不卑地說:王爺,我和三師弟居巖都是賽人,但我認為比我們更忠于陛下的人不多。 裴凜之皺起眉頭:王爺說話未免太過偏激,人無貴賤之分,胡人如何不能被教化?況且咱們軍中有不少夷族與蠻族出身的將士,你若說他們不忠于陛下,豈非傷了他們的心。 蕭繇一時語塞,他訕訕地說:就算是要漢化,那也是那些普通胡人,而非這些戰俘。這些人手中哪個沒有沾過漢人的血?他們難道不該死?! 蕭繇對西戎人深惡痛絕,因為他的妻兒都葬送在西戎人手中,他與西戎人有著不共戴天的仇恨。 第172章 擴軍 裴凜之一時間竟不知道怎么回答他, 沉默許久,才說:很難不贊同王爺的觀點。如若我們的將士被西戎兵抓到,絕無生還可能。 蕭繇冷笑:這還用說么?設若我被他們抓到, 頭蓋骨少不得還要變成他們的酒器呢。將軍還猶豫什么?直接下令將他們全都坑殺了,若是不想挖坑,那就直接驅逐進黃河即可, 扔河里喂魚, 還不浪費! 裴凜之皺眉,靜默不語, 殺了確實可以絕后患, 但這樣一來,就違背了蕭彧的旨意。 尚未離開建業時, 蕭彧與他就這個問題進行過深入探討。 蕭彧不主張殺俘,他認為一個士卒,漢人也好,胡人也罷,他的身份除了士卒,還是父親、兒子與兄弟。 沒有幾個人天性喜歡殺戮與戰爭,之所以會打仗,有的是為了正義與生存, 有的則是為了滿足某些人的私欲,不得不提起刀槍上戰場,絕大部分人都是無辜的。 裴凜之知道蕭彧悲天憫人,他的思想要超前得多,甚至還想通過教化來感化胡人, 讓大家都放下仇恨, 和平共處。 更重要的是, 蕭彧不愿意讓他造成太重的殺孽。 裴凜之其實不太贊同蕭彧的觀點,他這些年與戎人打交道,知道他們與南方蠻夷是不同的,戎人本性野蠻殘暴,是天生的獵手,生來就學習如何殺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