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32)
下了朝,閔翀跟著蕭彧到了書房:陛下,這熒惑星的事,真的不管了? 蕭彧微微笑道:你看朕是信這等無稽之談的人嗎? 閔翀說:陛下自是不信的,然旁人會信,不出數日,民間便會出現各種謠傳,陛下信不信? 蕭彧說:會有人利用這事散播謠言? 閔翀點頭:正是。 蕭彧挑眉:那便順藤摸瓜,看看到底是誰在散播謠言。 臣遵旨! 幾日后,阿平從學塾回來,有些鼻青臉腫,蕭彧很是意外:跟人打架了? 阿平看他一眼,低下頭:嗯,跟同窗打的。 蕭彧說:為何打架? 阿平委屈地撅起嘴:今日學塾有人說,熒惑守心,是上天懲罰帝王無道。他們說爹爹讓牝雞司晨,讓女人讀書出仕,擾亂綱常,所以要受到懲罰。 所以你就跟他們打起來了?蕭彧問。 我沒有,我同他們理論,是他們見識短淺,男女并無不同,他們瞧不起女人,就等同于瞧不起他們的娘親和姐妹。他們說不過我,便與我打起來了。阿平說。 蕭彧欣慰地摸摸他的腦袋:平兒說得沒錯。那你吃虧了嗎? 沒有,他們傷得更嚴重,有一個牙齒都被我打掉了。阿平驕傲地說。 蕭彧笑出聲:不錯,打得好。橫豎都是他們沒道理,活該挨打。讓你大師兄給你瞧瞧,弄點藥擦擦。 沒事,已經不疼了。阿平無所謂地摸摸小臉,片刻后又露出憂慮之色,爹爹,那個熒惑守心真的很嚴重嗎? 蕭彧說:不嚴重,自然現象。這天上啊,有無數顆的星星,那個熒惑星,就是其中的一顆。你別看它看起來那么小,其實他們跟咱們所在的地方差不多大,因為離得遠,所以才顯得那么微小。而且咱們生活的地方其實也是天上的一顆星星。 阿平眼睛瞬間睜大:真的嗎?爹爹! 蕭彧微笑點頭:真的。你想象不出來吧?咱們所在的地方應該叫地球,它也漂浮在天空之中。 可是為什么我們沒有飄起來呢?阿平心里有無數個問號。 蕭彧說:這說起來又更為復雜了。因為地球有一股力量,將我們都往地面上拉,你沒瞧見不管什么東西扔到空中,最后它都會落下來。 阿平想了想:好像是啊,就算是風箏,也得有風才能飄起來,沒有風了,它就會墜落到地上。那鳥兒呢?為什么能飛? 蕭彧笑著說:鳥兒的身體構造可能與眾不同吧,它們也不能永遠停留在空中,最終還是會落下來。 阿平歪著小腦袋,朝門外看去,一只小鳥正從樹上飛到地上:好神奇哦,爹爹。太有意思了。那個熒惑守心真的不要緊嗎? 不要緊,因為熒惑星和心宿并不是固定的,它們在天上也是運動的,我們的地球也一直在運動,當它們走到一條線上的時候,就出現了熒惑守心的現象。蕭彧給他找了三個東西在桌上排成直線,給他示范。 阿平說:那古人為什么要說熒惑守心,每到這個時候,還總會發生戰爭等情況? 也不是每次都這樣,可能有兩次碰巧遇上戰爭了,后來人們就將這種巧合認定為一種規律,其實這兩者根本不存在什么聯系。平兒,你要記住,只有荒yin無道、昏庸無能的帝王會被人推翻,一個勤勉英明仁愛的皇帝會永遠獲得百姓的擁戴。 阿平認真點頭:我記住了爹爹,將來我會做一個勤勉英明仁愛的皇帝。 蕭彧欣慰地摸摸兒子的腦袋:這就對了。 果然不出所料,接下來城中謠言四起,都是在詆毀蕭彧的。閔翀著人順騰摸瓜抓了兩個人,都說是有人花錢雇他們說的,但雇人的人卻找不到了,想必是早就跑了。 蕭彧想了想,沒準就是躲在哪里的蕭祎叫人傳的謠言,也有可能是某個包藏禍心的世家讓人傳的,他動了那么多人的利益,總有人看他不順眼。 遠在豫州的裴凜之聽到傳言,騎著閃電飛奔而回。 蕭彧見他回來,意外又驚喜:你怎么回來了? 裴凜之抓住他的胳膊,上下打量:你沒事吧? 蕭彧說:沒事啊。 裴凜之將他緊緊摟在懷里:沒事就好,沒事就好。 蕭彧想了想,說:你不會是聽到那個什么熒惑守心的流言回來的吧? 裴凜之說:對啊。熒惑犯帝星,我擔心你。 那都是無稽之談,不必相信。再說了,現在皇帝又不止我一個,就算真有那么回事,怎么知道不是犯他們?蕭彧開玩笑似的安慰他。 他是個唯物主義者,當然不會信這些,但他現在出現在這里的事又用唯物論解釋不通。裴凜之不懂唯物主義,他肯定會擔心自己,這么說確實能讓他安心一些吧。 裴凜之果然被他安慰到了:說得也有道理。西戎那邊的確有發生了一樁怪事。 咦,西戎什么情況? 裴凜之便告訴他,就在熒惑守心出現沒多久,西戎涼州城內無數火球從天而降,地陷三尺,天火引發火災,無數房屋被焚毀,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方熄滅,死傷數十人。涼州州城不得不另行選址重建。 因為交通不便,消息閉塞,這事還沒有傳到蕭彧耳中。 蕭彧知道,這其實也不過是自然現象,所謂的天降火球,只能是隕石墜落,不過隕石墜落下來還能燒房子的,倒是不常見,看樣子這次隕石還挺大的。 裴凜之回京只待了兩三日,便返回豫州去了,今年異象頻發,怕是真要起戰爭,還是盡早去練兵部署比較好。 入夏之后,長江流域雨水非常少。收了早稻之后,不少地方晚稻都種不下去。幸而各地的水利設施修得還不錯,緩解了旱情。 早稻沒受什么影響,依舊是大豐收,百姓倉中有余糧,倒也不那么心急,種不了水稻的,便種些耐旱的黃豆,多少能收一點。 南方干旱,北方卻出現了數十年難得一見的暴雨天氣,整個黃河流域都在下雨,并且連綿不絕,下了半個月。 黃河水位暴漲,關中的渭河與涇河更是出現了百年難得一遇的大洪水。 關中平原正等著收割的麥子被淹了半數,數日后洪水退去,麥子全爛在了泥水中,顆粒無收,損失極其慘重。 關中平原是西戎糧倉所在,如今收成受這么大影響,是一個巨大的隱患。蕭彧和裴凜之都預感今年這一仗在所難免。 黃河流域的糧食作物都是收一季,若是一季沒有收成,那就等于這一整年都沒有收成,百姓家中余糧是絕對撐不到第二年收成的。 更何況前年還發生過旱災與蝗災,才隔一年又發生水災,家底再豐厚也經不起這樣的消耗。 洪水過后,安國境內陸續出現了一些逃難的西戎百姓,這些人拖家帶口,不惜冒著殺頭的危險,越過兩國邊界,逃到了安國境內。 西戎對叛逃的百姓處罰得異常嚴重,如若被發現,便處以極刑。但人們還是愿意冒險越界,因為不逃出來,留在西戎也是死路一條。 剛開始只是零星的南逃之人,到后來,竟是大批大批的難民,仿佛被驅趕的羊群一般,越過兩國邊界,沖向安國。 第169章 合縱 面對如此多的難民, 駐守邊境的將領自然不敢掉以輕心,連忙增兵加強巡邏與防守,不再放難民入關, 因為擔心其中混入了西戎細作。 難民們都在關口前齊刷刷地跪下央求:官爺, 求求你們, 行行好,讓我們過去吧!我們也是走投無路了, 若是還留在西戎, 就要成為戎人的口糧了。戎人缺少糧食, 便要殺我們當口糧。 難民都是西戎境內的漢人,他們平時在漢中平原耕種,向西戎官府繳納重稅, 替西戎養兵養朝廷。 然而遇到事情的時候, 第一個被犧牲掉的也是他們。這一次關中平原發生嚴重洪災, 房屋毀損,糧食顆粒無收, 然后朝廷的賦稅卻分毫不能少。僅剩的余糧交了稅之后,家中是連鍋都揭不開了。 西戎朝廷卻不會對他們有任何同情,更不可能從官倉中拿出糧食來賑濟他們。更何況西戎本身也缺糧,如此一來, 漢人便成了西戎人的儲備糧,女人與孩子尤其受歡迎。 邊關將士聽到這個,頓時想起了傳說中的兩腳羊,當初胡人大亂中原的時候,一旦缺乏口糧, 就殺漢人充饑, 還給漢人起了個名字, 叫兩腳羊。 沒想到這種事直至今日還未絕,實在是令人發指。 邊關將領聽說此事,便向州刺史請示,刺史也不及向朝廷匯報,便作主將難民放入。 不過要求對難民進行嚴格的盤查,以免有西戎兵混在其中。同時也要加強戒備,西戎兵極有可能就跟在這群難民后面,隨時會襲擾安國。 果不出所料,難民后面就跟著大群的西戎騎兵,他們在難民中擄掠女人、孩子和財物,手段之卑劣,令人發指。 西戎騎兵還結成上百人的小隊,越過邊境,偷襲安國境內的村鎮,往往是搶到糧食就走。他們都是輕騎兵,來得快去得快,每每等安國將士趕到,敵人便已經逃了。 好在并沒有太大的人員傷亡,因為地處邊界,躲兵亂已經成了百姓本能的反應,損失最多的往往是糧食、牲畜等財物。 裴凜之早就注意到了這些,寫奏章回京,向蕭彧稟告自己的出兵計劃。 蕭彧知道跟西戎一仗在所難免,便準了奏,命閔翀安排后勤,為大軍開拔西戎鋪后路。 其實安國不少地方還在遭遇嚴重旱情,按說并不適宜打仗,所幸這兩年種植雜交稻,糧食豐產,家家有余糧,即便是秋季顆粒無收,百姓也不用擔心餓肚子。 朝廷就更不用擔心了,糧倉都是滿的,廣、交、崖三州不受旱情影響,糧食豐產,可以為朝廷提供源源不斷的糧食。 以吳州揚州的自然環境與條件,完全可以開發成為天下糧倉。只是蕭彧在此經營的時間有限,吳揚一帶的水利建設遠不及他用心經營多年的廣交崖三州,是以目前來說,廣交崖三州才是真正的天下糧倉。 只要廣交崖三州不鬧饑荒,蕭彧便有足夠的底氣。 裴凜之親自率領十萬大軍開拔,陳兵于梁州,等待補給抵達,隨時準備向西戎發動進攻。 西戎今年歉收,再耗上數月,他們便會缺糧,屆時出兵,才是最佳的時機。裴凜之也不著急,他就在梁州練兵,順便收拾那些不長眼睛自己往上撞的西戎兵。 苦不堪言的梁州百姓終于安定下來,恢復了正常生活。 百姓通常對打仗深惡痛絕,對官兵也是避猶不及,因為官兵一來,他們就得遭殃,糟蹋莊家還是小事,還會搶掠東西,甚至還會欺凌百姓。 但現在的官兵跟從前的相比,簡直就是脫胎換骨,只在他們自己的營地范圍內活動,安分守己,從不sao擾百姓,若不是聽說,根本就不知道有這么多的軍隊就駐扎在這兒。 官兵一來,那些隔三差五過來搶劫的西戎兵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了,官兵就好似護身佛,令人安心。 百姓心中也是頭一回覺得,原來官兵是這么可靠可愛的存在,是以對這次出兵也分外支持,趕走西戎人,從此以后再也不用提醒吊膽過日子。 將士們在梁州好整以暇地cao練,對面的西戎人卻沒法像他們這樣氣定神閑,因為是真的缺糧食,往年缺糧的時候,就朝南面安國這只肥羊薅羊毛,如今十萬大軍壓境,他們就算想,也沒那個膽子敢再來薅。 既然安國動不了,那就只能朝東邊的東戎與西邊的吐谷渾動手。東西戎以黃河為界,分而治之,非封凍期,要過黃河不易,戎人以騎兵為主,馬匹要渡河就更難了,思來想去,西戎便將魔爪伸向了西邊的吐谷渾。 吐谷渾也是戎人的一支建立的,單于姓慕容。吐谷渾人極為驍勇善戰,但是人少,雖然國土面積不亞于西戎,但所治人口僅有西戎的十分之一。 吐谷渾人是騎在馬背上的民族,他們以游牧為主。今年北方雨水多,但洪澇災害與他們無關,倒是難得的水草豐茂,是以牛羊膘肥體壯,喜煞個人。 本來以為能安心過一個肥美的冬天,未料竟遭遇了西戎輕騎兵的襲擊,有幾個小部落皆被被劫掠,老人男人幾乎都被殺,牛羊馬群與女人孩子則被搶回去當儲備糧與奴隸。 是的,盡管同樣是戎人,他們依舊會同族相食。 吐谷渾單于慕容景得知此事異常震怒,因為他們與西戎曾經是盟友,甚至還算姻親,共同應對北方的柔然人,后來因為吐谷渾單于與西戎皇帝之間的一些私事,兩國關系交惡,就斷絕了盟友關系。 但兩國之間也達成了默契,你不動我,我不動你,始終相安無事,從未有過戰爭。 沒想到西戎現在竟然主動出擊,實在出乎慕容景的預料。慕容景當即調集兵馬,準備與西戎放手一戰。 與此同時,他還親自寫信給裴凜之,要求與安國結盟,共同對付西戎。 這慕容景是個腦子極聰明清醒之人,他知道自己的軍隊再怎么驍勇善戰,也無法與數倍于自己的敵人抗衡,便學會了合縱連橫,與自己沒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安國聯手,共同對抗西戎。 畢竟西戎一直都是安國的眼中釘,去年還打得熱火朝天呢。 慕容景這一步棋走得非常對,信送到裴凜之手里,便得到了肯定的答復。 裴凜之知道蕭彧志在天下,這個天下,主要是指長城以南的中原地帶,至于往西走,能拓展多少,如何拓展,還沒有具體的計劃。 吐谷渾與黨項尚不在他們考慮的范圍之內,就算要考慮,那也得等拿下東西戎,驅逐柔然人至長城以北后再說。 因為慕容景的提議,裴凜之決定提前出兵。 太初七年九月,裴凜之率大軍從梁州出發,出秦嶺,直奔潼關。這一路上,他們遇到的阻力稀少,幾乎是沒什么抵抗,大約是西戎將主力全都壓在了西線與吐谷渾的對抗上,這一帶的守兵撤至潼關以內駐扎。 潼關地形險要,左右皆是山,中間的狹窄通道僅容一車一馬通行,守軍只要在通道那端守住,幾乎就很難突破。 西戎在潼關駐扎了三萬兵力,不可謂不重視,畢竟潼關一破,長安便馬上就要失守,這等要事,西戎自然不敢掉以輕心。 這樣的雄關險隘,要打下來自然是費力氣的。先鋒將領率兵攻打了兩次,皆無功而返,死傷也很慘重。 裴凜之思前想后,決定用點奇招,否則光在這里耗著,傷亡慘重不說,也太打擊士氣了,仗就沒法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