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30)
書迷正在閱讀:前任他什么都不好、雙重人格[無限] 美夢APP、撩了暴戾太子后我跑了、重生娛樂圈之晏蓁、打敗那個天之驕子、請多指教、弟弟突然變大了、歿芙蓉(武俠np)、偷走他的心許多年、無路可走,請君入甕(1VS2)
皇上,是否要招陸指揮使回來?錦衣衛指揮使陸翦被趙璋派去西南查案,眼看都快半年了還沒回來,而這半年里,凌靖云在長安作威作福,一人獨大,朝廷上下早對他有意見了,可偏偏他是皇上的心腹,先扳倒他可沒那么容易。 不必了,陸指揮使的案子快辦完了,不好半途而廢,凌靖云辦事仔細,就由他統領此事。 大人們暗暗嘆了口氣,也不好繼續堅持,但心里不免更加謹慎,免得被姓凌的抓住把柄,這位可是完全沒有人情可講的。 沈嘉看看左右,心想:原來也不止我一人怕那個面癱臉,看看這威名,將來錦衣衛肯定也是令人聞風喪膽的存在。 從歷史上看,錦衣衛就沒有好東西,好一些的替皇上辦案、監察百官,規規矩矩,壞一些的肆意殘害官員,栽贓陷害、草菅人命無所不極,不知道凌靖云是否也會走到這一步,反正就他在長安時聽到的消息,凌靖云辦案不留情面,心狠手辣,光是這半年,被他弄倒的官員就好幾個,北鎮撫司的昭獄里,每天夜里都是慘叫聲。 但沈嘉不認為這些官員是被陷害的,趙璋剛上位,要慢慢清理掉一批官員很正常,先帝在位時,朝廷腐敗風氣日盛,尤其是最后幾年,連沈嘉一個舉子都聽說了不少貪官污吏。 沈愛卿?;实弁蝗缓傲松蚣我痪?。 沈嘉回神,站出來回稟:臣在。 半個月期限已到,朕交給你的任務完成了嗎? 沈嘉眨眨眼,配合著說:回皇上,臣已經做出了一份報告,不過數據比較龐大,需要借助工具。 趙璋點點頭,需要什么盡管帶上來。 是。沈嘉出去吩咐一聲,很快就見兩名侍衛抬著一座木架進來,木架有成人高,中間架著一塊木板,有點像是掛圖用的架子。 百官小聲交談,刑部尚書偷偷問周擎:周尚書,你可知道那小子要搞什么名堂? 周擎剛忙完抄家的事情,根本沒顧得上問沈嘉這件事,搖頭說:本官也疑惑的很,不過很快就知道了。 沈嘉抱著一卷紙張進來,掛在木架上,展開一看,封面寫著:關于北五省賑災借糧的可行性報告。 很新穎的用詞,吏部李侍郎撇撇嘴,小聲說道:嘩眾取寵。 沈嘉只當沒聽到那些爭議,掀開第一頁,是一張北五省的糧食庫存報表,站的最近的幾位大人同時瞪大了眼,一開始不明白沈嘉為什么將一串數字并排著寫出來,等沈嘉稍微指點一下,就能看出這張表有多簡潔明了。 也不用沈嘉多費口舌,但凡能看懂表格的人都一眼看出了這張庫存表要表達的意思,北五省糧食產量不算少,但人口基數較大,畢竟北方才是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黃河流域的城市才是這個時期的中心,每年消耗的糧食也是個龐大的數字,因此庫存量全都在告急的一個狀態。 第二張表是人口分布表,第三張是近三年撥到北五省各地賑災糧食的數量,趙璋登基后最關心民生,哪里發生天災,賑災的糧食和銀子都是盡可能足夠地撥付下去,這也就導致全國的糧食儲備非常低。 好在這幾年各地沒有較大的戰事,否則連將士的糧草都要斷了。 沈嘉也是統計完數據后才知道這么個狀況的,這是非常危險的,一旦北方異族入侵,朝廷想撐起一場大戰都非常困難。 但全國真的沒有糧食嗎?不,官府的糧倉里空空如也,但各地權貴富豪卻一個個都是糧倉滿滿的,趙璋每年把賑災做的太好,商人囤積的糧食無法大量拋售,因此這幾年,大晉的酒業發展迅速,市場上糧食的價格也一直相對平穩。 沈嘉說:如今國庫有銀錢,臣以為,第一步應該向各地富商買糧,糧食屯久了是會壞的,想必富豪權貴家也很樂意出售多余的糧食。 楚尚書老神自在地問:沈大人,你這似乎是本末倒置了吧?如今要談的是借糧給百姓的問題,你卻要讓朝廷向百姓買糧,圖什么? 沈嘉朝楚尚書拱拱手,大聲說:尚書大人覺得,以如今糧食儲備的水平,萬一發生戰事能供給北方大軍足夠的軍糧嗎? 好端端的為什么要打戰?北方的強敵也就瓦刺和韃靼,早在五年前就被我朝打怕了,并且簽訂了互不侵犯協議,他們哪敢犯我大晉,沈大人想的太多了些? 沈嘉不贊同地反駁:是下官想的太多了還是楚尚書想的太少了?他轉頭問兵部尚書耿云,耿尚書,您也是如此想的嗎? 耿尚書瞅了高高在上的皇帝一眼,淡定地說:沈大人言之有理,本官也多次上奏折說過此事,只是你們戶部總以國庫空虛為由拒不買糧。 趙璋想起來有這回事,只是國庫空虛也是事實,買糧可不是一石兩石,要耗費資金不菲,尤其現在北方沒有大規模戰事,也就理所當然地把這事擱置了。 趙璋是與沈嘉商談過的,也知道這件事的緊迫性,于是朝耿云說:耿愛卿草擬一份糧食儲備需求來,過幾日內閣再詳細商議這件事。他看著侃侃而談的沈嘉一眼,眼里透出一點笑意來,沈郎中繼續。 沈嘉于是繼續說下一張表,是一張預測表,沈嘉以近三年北五省賑災撥出糧食的平均數作為今年的預測數,有理有據,大臣們無一反駁,只是再回想剛才看到的糧食庫存,不少大臣都皺起了眉頭。 每年賑災,調撥糧食就是一項大事難事,光是組織運輸就是一大筆支出,還不包括路途損耗以及因為天氣原因延遲所導致的損失。 入冬后,北方大雪封路,糧食想要順利運達災區就非常困難,也因此,每年撥下去的糧食很多,但真正救到的性命卻不理想,這也是皇上一直憂心災民的原因,他總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 于是趙璋才想出借糧的方法,想促進百姓耕種的積極性,以此來提高糧食產量。 最后這張是資金預測表,臣假設要買十萬石糧食,需要耗費的成本除了購買成本,還需算上人工費、包裝費、運輸費以及路途損耗 周尚書看到那一大筆數字頭都疼了,抄了蒲家好不容易讓國庫豐盈一些,結果沈嘉就立馬替這些錢找到了出路,他連手都還沒摸熱呢。 沈郎中,你說了半天并沒有說到重點,皇上并未讓你計算賑災需要多少糧多少銀錢。 尚書大人別急,臣馬上就要說到了,臣說這些,一來是提醒皇上北五省糧食儲備缺口甚大,得補缺,二來也是為了下面要說的內容做鋪墊,便于大家理解。 沈嘉將自己的想法清晰明了地展示出來了,連沒什么文化的武將也都聽明白了,那幾張表格更是給大家帶來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隨著沈嘉沒說一個數字,他們甚至都能回想到這個數字所在的位置,進而跟著沈嘉的思路走。 第四十二章 獻計(下) 等他說完,不少大臣紛紛點頭,覺得他說的非常有道理,方方面面考慮的十分周全,讓人說不出反駁的意見來。 周擎原本還在想,如果沈嘉得出的結論是支持皇上的,那他少不得要跟他爭論一番,結果聽完他的講解后,他居然找不出爭論點。 總而言之,皇上想借糧給百姓不是不行,但不能一概而論,總有些窮苦百姓是既拿不出糧食還也無法付諸勞動力,這部分老弱婦孺應該區別對待,臣稱他們為貧困戶,臣以為,皇上可以從每個村鎮中挑出部分實在困難的定為貧困戶,他們可以接受官府免費的援助,除此之外的人家,以受災程度分出甲乙丙丁四個等級,撥以不同數量的糧食和銀兩,而這部分賑災銀糧,需要他們來年償還一半,這一半糧食可以作為當地的一個賑災基金,年復一年,周而復始,用以減輕朝廷的負擔。 這只是臣個人的觀點,而且臣以為,賑災雖然沒有錯,但從這幾年的數據來看,每年的賑災錢糧都在遞增,光是冬季雪災就是一大負擔,既然如此,咱們不如從源頭解決問題。 徐首輔聽出了一點意思,忙問:沈浪中有何高見? 高見不敢當,臣只是覺得,天災雖然不能避免,但受災程度是可以減輕的,就比如說雪災,大多數的雪災都是因為大雪壓垮房屋導致人員傷亡,以及流離失所,如果能在北方推廣一種更適合居住的房屋架構,能抵御大雪,那受災程度就能大大減輕了。沈嘉的觀點沒問題,大臣們也不是沒想過,但想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 沈大人涉世未深,不明白一座房子對普通百姓來說要積累一輩子甚至幾代人的積蓄才能造出來,哪是說建就能建的?楚尚書搖頭感慨,覺得沈嘉的觀點還是太天真了,不適合推行下去。 沈嘉當然是考慮過這個的,他說:如果靠百姓自己,肯定是難的,但如果官府出錢出力呢? 他拿出另外一份方案掛在架子上,展開一看,第一頁是三種房屋的平面圖,是沈嘉根據現代見過的房屋設計的,比如西北的窯洞,東北的冰屋,還有以石頭磚木混合的小平房。 剛才楚尚書也說了。這幾年天下太平,各地駐軍都閑得慌,不如讓他們幫忙造房子 萬萬不可!文官們這次沒說話,但武將一個個都跳起來了,此舉不妥,哪有讓將士們去做這些的道理?這也太掉價了。 沈嘉一直覺得,這個時候的軍人責任感不夠,保家衛國是對的,但拯救黎民百姓也是他們的責任,軍隊是最有紀律最強壯的一群人,如果能好好利用這批軍人,何事做不成? 和平時期,將士們cao練的積極性也不高吧?糧餉發的也不多,如果能一份多余的收入,他們為什么不愿意做呢? 不行,軍人就是軍人,將士們平日辛辛苦苦cao練,無暇去做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情。耿云也反對道。 沈嘉掃了一眼內閣大臣們,發現并不是所有人都反對,文官天生就歧視武將,尤其在和平年代,武將們是沒什么地位的,沈嘉說要讓士兵幫忙地方建房子,對他們開來說沒損失。 就算人力有了,但錢從哪來?這可不是一棟兩棟的宅子,而是成千上萬,怎么可能由官府來出錢出力?這種想法實在太天真了,周擎忍不住搖頭。 還以為沈嘉有多能干,結果還是太年輕了,缺乏基層的鍛煉,想法過于天真了。 臣還沒有說完,官府出錢出力建造房子沒錯,但并非無償送給百姓,而是賣給他們 周擎打斷他說:他們買不起! 可以分期付款,一棟房子少說可以住三十年,修修補補又是三十年,一次付款買不起,但如果讓他們選擇分期付款呢?三十年,四十年還會還不清嗎?而且允許他們用糧食抵債。 大人只看到建房子需要很多錢,可是每年賑災的錢不多嗎?就拿一個村子來說,每年受災的住戶可能有一半,今年糧食送去了,錢送去了,他們安然度過了一個冬天,但明年后面依然可能繼續成為災民,官府繼續幫助他們,年復一年,沒完沒了,這些糧食和錢難道不夠他們建一棟像樣的房子嗎? 其實這個時候土地很便宜,官府圈地建房,完全可以避開耕地,連一文錢都不用出,人力有軍隊和住戶自己,材料也基本是就地取材,所需要的成本并不高,且比每年大老遠送糧食過去方便多了。 沈嘉建議說:皇上可以選幾個村子作為試點,一個村子大約也就幾十戶人家,官府先將房子建好,也不用一次建太多,等建好后再賣給村民,沒錢沒關系,官府可以借錢給他們,讓他們每年還一點。假設一棟房子成本十兩,官府可以賣十二兩,分期付款還要帶點利息,他們分二十年還的話,每年還一兩,除了極困難的村民,一般人家還是還的起吧? 想在二十一世紀,房價猶如天價,買房的人還是絡繹不絕,人對于房子是天生有需求的,這時期不時興租房,否則沈嘉會提出廉租房的觀點,但收房租太難了,還是別給官府制造負擔了。 大臣們竊竊私語,感覺挺有道理的。 聽著還行,但拿用士兵去建房不是純屬胡鬧嗎?他把將士們當什么了? 其實未必要動用士兵,一個村也沒多少人,組織一支專門建房的施工隊也費不了多少錢,這筆買賣還是劃算的。 十兩銀子還得分二十年收回來,這買賣怎么能做?這二十年間,他們還不起錢怎么辦?人死了怎么辦?搬走了又怎么辦?問題也不少。 主要是從未聽說官府建好房子賣給老百姓的,這不是扯淡嗎?每家每戶對房子的需求也不同吧?大一些小一些怎么能滿足家家戶戶的需求呢? 趙璋想了一會兒,這個提議沈嘉已經對他說過了,倒是覺得挺不錯,起碼這么一來,百姓們住宅得到保障。 沈嘉相信,老百姓都是希望住的好一點的,每年從收入里分出一部分還房貸,相信還是有人愿意的。 如果建好的宅子賣不出去呢?總不可能剛剛好賣光吧? 沈嘉笑了笑:先少建一些,試試水,如果不行,幾棟房子而已,作為獎勵或者補貼都是可以的。 這年頭還沒有房地產商人,只有中介,沈嘉想把房地產作為官府的壟斷項目,長遠來看肯定是能賺錢的。 皇上同意了沈嘉的建議,最終與幾位大臣選定了三個往年受災最嚴重的村子當做試點。 同時,買儲備糧的事情也迫在眉睫,這部分糧食還有大作用等著它。 一番討論過了午時還沒結束,不少老臣已經累極了,沈嘉也是口干舌燥又饑寒交迫。 皇帝留了大家吃午飯,熱騰騰的香鍋子,吃完沈嘉滿血復活,感覺還可以繼續再來一場辯論。 吃飯的時候,沈嘉被一群官員圍住了,問的都是表格的事情,不僅戶部需要處理大量數據,其他衙門也都是要各自做賬,各自審核的。 沈嘉本來就沒打算藏私,但這東西也是光靠嘴巴就能說清楚的,于是準備寫一本教材,大家都是聰明人,想必很快就能學會。 午膳結束,杜總管來宣幾位內閣大臣召見,還特意點了沈嘉來做會議記錄,等事情商議結束,趙璋當著一群大臣說:沈愛卿這次立了功,有什么想要的賞賜嗎? 沈嘉也不客氣,直接說是:既然如此,下官就要一副皇上寫的字畫吧,皇上的字千金難求,臣這還是賺到了。 大臣們看沈嘉的眼神都帶著震驚和佩服,正常人聽到皇上的這句話應該都會說不要賞賜,這是自己份內之事云云,沈嘉這么不客氣直接要賞賜,實在有些過分。 而且連他們自己都沒有皇上的墨寶呢,憑什么沈大人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