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頁
“這只是臣個人的觀點,而且臣以為,賑災雖然沒有錯,但從這幾年的數據來看,每年的賑災錢糧都在遞增,光是冬季雪災就是一大負擔,既然如此,咱們不如從源頭解決問題?!?/br> 徐首輔聽出了一點意思,忙問:“沈浪中有何高見?” “高見不敢當,臣只是覺得,天災雖然不能避免,但受災程度是可以減輕的,就比如說雪災,大多數的雪災都是因為大雪壓垮房屋導致人員傷亡,以及流離失所,如果能在北方推廣一種更適合居住的房屋架構,能抵御大雪,那受災程度就能大大減輕了?!鄙蚣蔚挠^點沒問題,大臣們也不是沒想過,但想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 “沈大人涉世未深,不明白一座房子對普通百姓來說要積累一輩子甚至幾代人的積蓄才能造出來,哪是說建就能建的?”楚尚書搖頭感慨,覺得沈嘉的觀點還是太天真了,不適合推行下去。 沈嘉當然是考慮過這個的,他說:“如果靠百姓自己,肯定是難的,但如果官府出錢出力呢?” 他拿出另外一份方案掛在架子上,展開一看,第一頁是三種房屋的平面圖,是沈嘉根據現代見過的房屋設計的,比如西北的窯洞,東北的冰屋,還有以石頭磚木混合的小平房。 “剛才楚尚書也說了。這幾年天下太平,各地駐軍都閑得慌,不如讓他們幫忙造房子……” “萬萬不可!”文官們這次沒說話,但武將一個個都跳起來了,“此舉不妥,哪有讓將士們去做這些的道理?”這也太掉價了。 沈嘉一直覺得,這個時候的軍人責任感不夠,保家衛國是對的,但拯救黎民百姓也是他們的責任,軍隊是最有紀律最強壯的一群人,如果能好好利用這批軍人,何事做不成? “和平時期,將士們cao練的積極性也不高吧?糧餉發的也不多,如果能一份多余的收入,他們為什么不愿意做呢?” “不行,軍人就是軍人,將士們平日辛辛苦苦cao練,無暇去做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情?!惫⒃埔卜磳Φ?。 沈嘉掃了一眼內閣大臣們,發現并不是所有人都反對,文官天生就歧視武將,尤其在和平年代,武將們是沒什么地位的,沈嘉說要讓士兵幫忙地方建房子,對他們開來說沒損失。 “就算人力有了,但錢從哪來?這可不是一棟兩棟的宅子,而是成千上萬,怎么可能由官府來出錢出力?”這種想法實在太天真了,周擎忍不住搖頭。 還以為沈嘉有多能干,結果還是太年輕了,缺乏基層的鍛煉,想法過于天真了。 “臣還沒有說完,官府出錢出力建造房子沒錯,但并非無償送給百姓,而是賣給他們……” 周擎打斷他說:“他們買不起!” “可以分期付款,一棟房子少說可以住三十年,修修補補又是三十年,一次付款買不起,但如果讓他們選擇分期付款呢?三十年,四十年還會還不清嗎?而且允許他們用糧食抵債。 大人只看到建房子需要很多錢,可是每年賑災的錢不多嗎?就拿一個村子來說,每年受災的住戶可能有一半,今年糧食送去了,錢送去了,他們安然度過了一個冬天,但明年后面依然可能繼續成為災民,官府繼續幫助他們,年復一年,沒完沒了,這些糧食和錢難道不夠他們建一棟像樣的房子嗎?” 其實這個時候土地很便宜,官府圈地建房,完全可以避開耕地,連一文錢都不用出,人力有軍隊和住戶自己,材料也基本是就地取材,所需要的成本并不高,且比每年大老遠送糧食過去方便多了。 沈嘉建議說:“皇上可以選幾個村子作為試點,一個村子大約也就幾十戶人家,官府先將房子建好,也不用一次建太多,等建好后再賣給村民,沒錢沒關系,官府可以借錢給他們,讓他們每年還一點。假設一棟房子成本十兩,官府可以賣十二兩,分期付款還要帶點利息,他們分二十年還的話,每年還一兩,除了極困難的村民,一般人家還是還的起吧?” 想在二十一世紀,房價猶如天價,買房的人還是絡繹不絕,人對于房子是天生有需求的,這時期不時興租房,否則沈嘉會提出廉租房的觀點,但收房租太難了,還是別給官府制造負擔了。 大臣們竊竊私語,“感覺挺有道理的?!?/br> “聽著還行,但拿用士兵去建房不是純屬胡鬧嗎?他把將士們當什么了?” “其實未必要動用士兵,一個村也沒多少人,組織一支專門建房的施工隊也費不了多少錢,這筆買賣還是劃算的?!?/br> “十兩銀子還得分二十年收回來,這買賣怎么能做?這二十年間,他們還不起錢怎么辦?人死了怎么辦?搬走了又怎么辦?問題也不少?!?/br> “主要是從未聽說官府建好房子賣給老百姓的,這不是扯淡嗎?每家每戶對房子的需求也不同吧?大一些小一些怎么能滿足家家戶戶的需求呢?” 趙璋想了一會兒,這個提議沈嘉已經對他說過了,倒是覺得挺不錯,起碼這么一來,百姓們住宅得到保障。 沈嘉相信,老百姓都是希望住的好一點的,每年從收入里分出一部分還房貸,相信還是有人愿意的。 “如果建好的宅子賣不出去呢?總不可能剛剛好賣光吧?” 沈嘉笑了笑:“先少建一些,試試水,如果不行,幾棟房子而已,作為獎勵或者補貼都是可以的?!?/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