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頁
很新穎的用詞,吏部李侍郎撇撇嘴,小聲說道:“嘩眾取寵?!?/br> 沈嘉只當沒聽到那些爭議,掀開第一頁,是一張北五省的糧食庫存報表,站的最近的幾位大人同時瞪大了眼,一開始不明白沈嘉為什么將一串數字并排著寫出來,等沈嘉稍微指點一下,就能看出這張表有多簡潔明了。 也不用沈嘉多費口舌,但凡能看懂表格的人都一眼看出了這張庫存表要表達的意思,北五省糧食產量不算少,但人口基數較大,畢竟北方才是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黃河流域的城市才是這個時期的中心,每年消耗的糧食也是個龐大的數字,因此庫存量全都在告急的一個狀態。 第二張表是人口分布表,第三張是近三年撥到北五省各地賑災糧食的數量,趙璋登基后最關心民生,哪里發生天災,賑災的糧食和銀子都是盡可能足夠地撥付下去,這也就導致全國的糧食儲備非常低。 好在這幾年各地沒有較大的戰事,否則連將士的糧草都要斷了。 沈嘉也是統計完數據后才知道這么個狀況的,這是非常危險的,一旦北方異族入侵,朝廷想撐起一場大戰都非常困難。 但全國真的沒有糧食嗎?不,官府的糧倉里空空如也,但各地權貴富豪卻一個個都是糧倉滿滿的,趙璋每年把賑災做的太好,商人囤積的糧食無法大量拋售,因此這幾年,大晉的酒業發展迅速,市場上糧食的價格也一直相對平穩。 沈嘉說:“如今國庫有銀錢,臣以為,第一步應該向各地富商買糧,糧食屯久了是會壞的,想必富豪權貴家也很樂意出售多余的糧食?!?/br> 楚尚書老神自在地問:“沈大人,你這似乎是本末倒置了吧?如今要談的是借糧給百姓的問題,你卻要讓朝廷向百姓買糧,圖什么?” 沈嘉朝楚尚書拱拱手,大聲說:“尚書大人覺得,以如今糧食儲備的水平,萬一發生戰事能供給北方大軍足夠的軍糧嗎?” “好端端的為什么要打戰?北方的強敵也就瓦刺和韃靼,早在五年前就被我朝打怕了,并且簽訂了互不侵犯協議,他們哪敢犯我大晉,沈大人想的太多了些?” 沈嘉不贊同地反駁:“是下官想的太多了還是楚尚書想的太少了?”他轉頭問兵部尚書耿云,“耿尚書,您也是如此想的嗎?” 耿尚書瞅了高高在上的皇帝一眼,淡定地說:“沈大人言之有理,本官也多次上奏折說過此事,只是你們戶部總以國庫空虛為由拒不買糧?!?/br> 趙璋想起來有這回事,只是國庫空虛也是事實,買糧可不是一石兩石,要耗費資金不菲,尤其現在北方沒有大規模戰事,也就理所當然地把這事擱置了。 趙璋是與沈嘉商談過的,也知道這件事的緊迫性,于是朝耿云說:“耿愛卿草擬一份糧食儲備需求來,過幾日內閣再詳細商議這件事?!彼粗┵┒劦纳蚣我谎?,眼里透出一點笑意來,“沈郎中繼續?!?/br> 沈嘉于是繼續說下一張表,是一張預測表,沈嘉以近三年北五省賑災撥出糧食的平均數作為今年的預測數,有理有據,大臣們無一反駁,只是再回想剛才看到的糧食庫存,不少大臣都皺起了眉頭。 每年賑災,調撥糧食就是一項大事難事,光是組織運輸就是一大筆支出,還不包括路途損耗以及因為天氣原因延遲所導致的損失。 入冬后,北方大雪封路,糧食想要順利運達災區就非常困難,也因此,每年撥下去的糧食很多,但真正救到的性命卻不理想,這也是皇上一直憂心災民的原因,他總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 于是趙璋才想出借糧的方法,想促進百姓耕種的積極性,以此來提高糧食產量。 “最后這張是資金預測表,臣假設要買十萬石糧食,需要耗費的成本除了購買成本,還需算上人工費、包裝費、運輸費以及路途損耗……” 周尚書看到那一大筆數字頭都疼了,抄了蒲家好不容易讓國庫豐盈一些,結果沈嘉就立馬替這些錢找到了出路,他連手都還沒摸熱呢。 “沈郎中,你說了半天并沒有說到重點,皇上并未讓你計算賑災需要多少糧多少銀錢?!?/br> “尚書大人別急,臣馬上就要說到了,臣說這些,一來是提醒皇上北五省糧食儲備缺口甚大,得補缺,二來也是為了下面要說的內容做鋪墊,便于大家理解?!?/br> 沈嘉將自己的想法清晰明了地展示出來了,連沒什么文化的武將也都聽明白了,那幾張表格更是給大家帶來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隨著沈嘉沒說一個數字,他們甚至都能回想到這個數字所在的位置,進而跟著沈嘉的思路走。 第四十二章 獻計(下) 等他說完,不少大臣紛紛點頭,覺得他說的非常有道理,方方面面考慮的十分周全,讓人說不出反駁的意見來。 周擎原本還在想,如果沈嘉得出的結論是支持皇上的,那他少不得要跟他爭論一番,結果聽完他的講解后,他居然找不出爭論點。 “總而言之,皇上想借糧給百姓不是不行,但不能一概而論,總有些窮苦百姓是既拿不出糧食還也無法付諸勞動力,這部分老弱婦孺應該區別對待,臣稱他們為貧困戶,臣以為,皇上可以從每個村鎮中挑出部分實在困難的定為貧困戶,他們可以接受官府免費的援助,除此之外的人家,以受災程度分出甲乙丙丁四個等級,撥以不同數量的糧食和銀兩,而這部分賑災銀糧,需要他們來年償還一半,這一半糧食可以作為當地的一個賑災基金,年復一年,周而復始,用以減輕朝廷的負擔?!?/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