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周成王的孫子周昭王姬瑕,看著日益強大的楚國,心中憂心日甚。 一天,一個大臣對周昭王說:“如今楚國不但自己不派人來進貢,還不讓南方其它部族進貢。這種目無天子的行為如不懲罰,往后天下人眼中還有周王室嗎?” 周昭王一聽有理,正好以這個借口出兵。 于是,為了教訓已經不再順從自己的楚國,于周昭王十六年,親領大軍首次討伐楚國。 《竹書紀年》記載:伐楚,涉漢,遇大兕。 強大的周軍越過被當時視為天塹的漢水,向荊楚腹地挺進。 楚國雖較立國之初,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軍事實力與以前相比,也有了很大進步,但畢竟只有幾十年,依舊無法與周軍抗衡。 于是只能借助深山老林,不斷派出小股楚軍的襲擊。 一些毒蛇猛獸,尤其是性情兇野的犀牛群“大兕”,更是給周軍添了不少麻煩。 盡管如此,仍然不是周軍正規部隊的對手。 最后,周昭王取得了勝利,掠奪了大量的物資財寶。 但是,楚國的有生力量不僅沒被消滅,反而因為仇恨發展得更加迅速。三年后,也就是周昭王十九年,深受上次伐楚之戰的鼓舞,獲得頗多的周昭王為了徹底打垮楚國,將其消滅殆盡,再次率軍南下伐楚! 因為有了上次的經驗,周昭王便覺得楚國根本沒有像樣的軍隊敢于周軍正面相抗,更何況己方對地形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自己就沒去,而是派祭公辛伯率領大軍伐楚。這一次的周軍就沒有那么幸運了。驕兵悍將渡過漢水之后,仍不見一個楚軍,以為和上次南征一樣,楚國無大軍抵擋。 此時,一陣雷鳴般的鼓聲響起,前后左右涌來無數的楚人,周軍被打得大敗而逃。周軍大部喪失。僥幸逃出的主帥辛伯懼怕昭公降罪,于是上表“天大日,雉兔皆震,喪六師于漢”。也就是說,渡漢水時,陰風驟起,氣候惡劣,將士驚恐,將失敗的原因歸咎于天時地利。 周昭王大怒,決定再次伐楚。 五年之后的昭王二十四年,周昭王再次親率六軍,第三次攻打楚國。 按照周王朝軍隊建制的規定:周天子擁有六軍,大諸侯國擁有三軍,小諸侯國只能擁有一軍。周昭王此次率六軍伐楚,說明了是舉全國之兵而為,其用兵規模之大,人數之多在西周的歷史上都極其罕見。 這從側面證明了,周昭王欲一戰定乾坤,將楚國從遠古時代的地球上抺去。 而同一時刻,楚國全體國民也知道,這將是決定生死存亡的一戰。楚人同仇敵愾,就連年老體弱婦女和剛剛學會走路的孩童都高呼著“不服周”的口號,紛紛自告奮勇要求前往作戰。 這一次楚人沒有使用伎倆,而是選擇了硬碰硬的正面決戰。就在這種赴死如生的士氣中,周軍被打得潰不成軍。祭公辛伯急忙保著昭王殺開一條血路逃跑。他們逃到漢江邊,忽然發現岸上有幾條新船,便慌慌張張推船下水渡江。船剛到江心,一下子散成了無數塊木板。 原來,楚人料定昭王兵敗后,必定從這里渡江,于是就用樹膠把木板粘起來做成船,放在岸邊。船到江心,樹膠溶化,船就散架了。 這次伐楚,周軍全軍覆沒,就連周天子昭王自己,也落江而死。周王朝的大臣們不敢舉行葬禮,怕把這不體面的事張揚出去,只得悄悄地把昭王埋葬了。只留下一個語焉不詳的記載——“南巡不返”。 講到這里,仇飛又忍不住問道:“我還是不明白這和蚩尤契約有什么關系?!?/br> 清心子微微一笑,反問道:“想想他們最后的決戰,難道沒發現什么不對的地方嗎?” 仇飛想了想,搖頭說道:“我想不出來?!?/br> 片刻之后沉聲說道:“這中間確實有疑點?!?/br> 楚國從熊繹建國,到昭王即位,不過短短幾十年時間。擴張地盤倒是可以理解。但是一個只有五十里的小諸侯,就算再怎么樣,幾十年間也不可能有太多的人口。在短時間內擴大地盤的那些人口,比如之前的土著,從心里不會認同自己是楚國人。遇到戰亂時,不會出力打仗。更不可能出現剛才說的婦孺都報名上前線決死的現象。 清心子哈哈大笑說道:“不愧為刑部官員,稍作分析便一語中的。當時周天子六軍盡出,比整個楚國的人都要多。更何況在戰爭中,平民與軍人的差距,那可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啊?!?/br> 也就是說,盡管楚人有決死之心,但雙方實力差距實在太大。按道理來講,若是正面硬剛,楚人應該根本沒有勝利的可能。 其真正原因在于楚人得到了蚩尤契約,在其幫助下打敗了周軍。 說道這里,清心子又問道:“如果我說《史記》中關于堯舜禹禪讓是假的,你信嗎?” 仇飛一時不知如何回答。只能回道:“堯傳舜,舜傳禹,作為千古美談婦孺皆知,這么會是假的?” 清心子嘆息道:“畢竟寫史書的人,不一定是事件的親歷者。即便是親生經歷,每個人站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也不完全相同。埋在黃土之下的很多真相,與史料記載中不完全相符,這完全可以理解?!?/br> 仇飛點頭表示同意。 清心子繼續說道:“可在這件事上,不是不完全相符這么簡單。甚至是完全相反?!?/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