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
仇飛說道:“別賣關子了好不好?” 清心子便又開始講述起來。 這要從一本出土的名為《竹書紀年》的書講起了。這是夏冬占國時期,委鬼國史官所編撰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因為深埋地底,因而躲過了初皇帝焚書坑儒,本朝被盜墓者所發現。其中部分史料與其它史籍記載相同,比如前面講的周天子三次伐楚的相關記載。而又有一部分,與宮廷正史所錄截然不同,禪讓之事便是其中之一。 在《史記》中,堯帝因為品質高尚,被大家推舉為首領。因為兒子丹朱品行不端,不適合繼承王位。之后便傳位給以孝道聞名的女婿舜。舜年老后,便將位置傳給了治水有功的禹。是為禪讓制,公天下也。 但是《竹書紀年》所記載的,卻與之完全相反?!拔魣虻滤?,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按照這種的說法,堯帝并非要將部落交給舜,而是要給自己的兒子丹朱。舜發動政變成功,將堯囚禁致死,而他的兒子丹朱也被流放。按照《竹書紀年》的說法,之后舜傳位給禹,也不是主動禪讓,而是被權臣禹放逐遠方而死。 而在同一時期里的《韓非子》對于堯舜禹的禪讓,同樣持否定的態度?!俄n非子·說疑》:“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br> 由此可見,《竹書紀年》所載,并非孤證。 仇飛略作思考之后說道:“《竹書紀年》這本書,我也有所耳聞。作為古籍,研究是挺有必要的,但不能以此論定,其記載就絕對準確無誤?!?/br> 清心子呵呵一笑,不置可否:“關于堯舜之間禪讓之事,這里姑且不談。就講講對舜傳禹這事的一些看法吧?!?/br> 仇飛不耐地說:“我就希望你說快點?!?/br> 清心子開始提出他的質疑。這還是得從那場史無前例的大洪水講起,也就是大禹治水的始末。 29. 還傳位與之 鯀犯了什么錯誤呢?也就是因為治水不力。這本來是個可輕可重的錯誤。往輕里說,是能力不夠。從重來判,也最多算是一個瀆職罪。堯判決鯀流放,本身就是“從重從快”了。 再看看舜是怎么繼位的?舜繼位的主要功績就是“流四罪”和“平四兇”。也就是說,便將原本已經被流放的鯀殺于羽山還不夠,還將他列為四罪之一,背負千古罵名。 與鯀同時并列四罪的,還有共工、三苗和驩兜。而這四個人,除了舜之外,其他幾人都是當時堯最得力的幾名臣子。幾人成為四罪,也就是說堯身邊都是小人。那是不是說,堯自身沒有識人之能,而是個不辨忠jian的昏君呢? 如果是這樣,那么很明顯,就吻合了《竹書紀年》里所記載的“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了。反過來說,如果堯是明君的話,那么是不是說,“四罪”至少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被冤枉的。而整治他們的舜,這件事就談不上什么豐功偉績了。 何況,治水這件事本身就疑點眾多。鯀因治水不力被殺,而他的兒子繼承并成功,這本身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鯀是最好的水利專家,對治水方面經驗豐富。即便他的治水方案有問題,那么在長達九年的的時間內,不換人而讓他一直按照錯誤的方案執行,最高領導堯有沒有責任呢? 再者,既然否定了鯀的方案,那么就應該找到能提供合適方案的人選。正常來說,家傳的絕活思路都是相同的。這種情況下,長期接受家傳思路的禹,肯定不是最好的選擇。至少,水神共工和兒子后土要合適得多。但為什么舜還是讓鯀的兒子禹來繼續治水呢? 作為禹來講,自己的父親僅僅因為能力不行被殺,心里沒有怨恨嗎?如果禹完全沒有想法,孝字何在?也就是說,大禹治水,多少都在孝這個字上有所欠缺。舜原本就是依靠“孝”的德行,被堯相中并將兩個女兒嫁給他,從而嶄露頭角的。更是以二十四孝之首,流傳千秋萬世。 以孝治國的舜,任用孝方面不那么完美的禹,后來還傳位與之,這未免也有點說不過去了吧?再聯想到舜最后的結果,就更令人起疑了。 按照《史記》的說法: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渡袝返挠涊d就比較模糊:陟方乃死?!痘茨献印肥沁@么說的:舜薦禹于天,使禹攝政。有苗氏叛,南征,崩于鳴條,殯以瓦棺,葬于蒼梧九疑山之陽,是為零陵。按照《竹書紀年》記載又不同:鳴條有蒼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今海州。 不同的史書,記載的都不盡相同,這又為什么? 所謂考證考證,有一點是前提,謂之孤證不立是也。不如先拋開各種記載的的異,先取其同,就應該是最接近于事實的了。 在這些記載中,無論說的蒼梧、九疑山、零陵、海州,舜死于南方蠻夷之地是無誤的。那么問題就來了,舜去人煙稀少瘴癘叢生的南方干什么?如果是巡視的話,蒼梧一帶都沒什么人,也沒有派駐地方州府。去一個路途遙遠,既不是經濟文化中心,又不是軍事關防重地的意義是什么? 按照某些說法,是去征討三苗。這種說法根本經不起推敲。就算是要去征討,蒼梧遠在千里之外,為何不派得力將領前往,而非得親自征討?即便是非要御駕親征,跑那么遠打仗,所帶軍隊少不了吧?若算上后勤運輸,必是一件轟轟烈烈的大事,為何史料中沒半點用兵的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