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根據這種理想化的世界觀,伊斯蘭教治下的和平與正義只有一個擴展方向,而且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10曾經被納入伊斯蘭之家,之后又喪失的土地永遠不能放棄,否則就等于背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信仰。歷史記載中從來沒有哪個政治事業像伊斯蘭教一樣如此執著地擴張。隨著時間的流逝,伊斯蘭教擴張時期所及之地的部分地區后來擺脫了穆斯林的政治控制,包括西班牙、葡萄牙、西西里島、意大利南部、巴爾干半島(如今成了由穆斯林和東正教徒的一些飛地拼綴而成的一幅混雜版圖)、希臘、亞美尼亞、格魯吉亞、以色列、印度、俄羅斯南部和中國西部的部分地區。但在伊斯蘭教第一波擴張中被并入的地區,當地絕大多數人至今仍然是穆斯林。 有史以來沒有哪一個社會的實力、哪一位領袖的韌性、哪一種信仰的活力能夠永久地統治天下。事實證明,天下歸一對任何征服者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標,包括伊斯蘭教。早期伊斯蘭帝國在擴張過程中逐漸分解為多個權力中心。穆罕默德去世后發生的繼任人危機,導致伊斯蘭教分裂成為遜尼派和什葉派。這是當代伊斯蘭世界的一個根本分歧。在任何一個新的政治事業中,繼承問題都不無風險。如果創始人還被視為最后的先知、真主的最后使者,這場論爭就不僅具有政治意義,還具有神學意義。公元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一個由部落長老組成的委員會推選穆罕默德的岳父阿布middot;伯克爾作為繼任者,也就是哈里發,認為他是最合適的人選,可以維持羽翼未豐的伊斯蘭社會的和諧和共識。而少數人認為,當初就不該以投票表決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因為表決就意味著可能會因為人為錯誤而導致錯誤的結果。權力本應該自動傳給與先知血緣關系最近的人,即他的堂弟阿里。阿里是很早皈依了伊斯蘭教的一位重要人物,而且作戰英勇。據說穆罕默德親自挑選了他。 這兩派最終形成了伊斯蘭教的兩大分支。11阿布middot;伯克爾的支持者和他之后的幾位后繼人認為,穆罕默德與真主的關系是獨一無二的,是終極的。哈里發的首要任務是傳承穆罕默德收到的啟示和他的教誨。這批人成為遜尼派,意思是傳統與大眾派。另一派是阿里派,即阿里什葉派(或什葉派)。他們認為,對新的伊斯蘭社會的統治也是一項帶有秘傳意味的宗教使命。他們認為,先知和阿里是伊斯蘭教隱義的受托人。穆斯林只有在先知和阿里的有宗教靈性的直系后裔的指引下,方能與穆罕默德接到的啟示建立正確的關系。日后阿里作為第四任哈里發執掌政權,但在一場叛亂中被暴徒殺死。遜尼派認為當務之急是恢復伊斯蘭世界的秩序,所以支持了平定局勢的一派。什葉派斥責新的執政者非法篡權,頌揚死于抵抗中的殉道者。兩派所持的這些觀點后來延續了數百年之久。 地緣政治上的角逐進一步加深了教義上的分歧。隨著歲月的流逝,分別出現了阿拉伯、波斯、土耳其和莫臥兒勢力范圍,每個勢力范圍理論上都遵守同樣的伊斯蘭全球秩序,但其所作所為越來越像是相互爭奪的王朝,各自有不同的利益,各自詮釋自己的信仰。有些時期,包括印度莫臥兒時代的大部分時期,對自己信仰的詮釋包含了一定的世界眼光,甚至可以說帶有調和思想的觀點,強調對其他宗教持寬容的態度,重務實的外交政策而輕教派之爭。當一些遜尼派大國敦請同屬遜尼派的印度莫臥兒帝國加入針對什葉派的伊朗的圣戰時,莫臥兒借口與伊朗一貫友好和沒有交戰理由婉拒了。 歐洲擊退了第一波穆斯林擴張后,志在征服世界的伊斯蘭教的勢頭最終被遏制。公元732年的普瓦捷戰役和圖爾戰役,擋住了此前阿拉伯和北非穆斯林所向披靡的軍隊。在400年的歲月里,拜占庭對小亞細亞和東歐的防御構成了一道防線。在這道防線后面,西方開始提出自己的后羅馬帝國世界秩序概念。伴隨拜占庭人暫時重返中東,西方概念也被帶入伊斯蘭教統治下的地區。1099年,東征的十字軍;基督教騎士對公元7世紀皈依伊斯蘭教的歷史圣地發動攻擊;攻陷耶路撒冷城,在當地建立了一個王國,這個王國延續了大約200年。1492年,穆斯林在伊比利亞半島的最后一個據點格拉納達陷落,基督教徒收復了西班牙全境,把伊斯蘭教的西部邊界推回到北非。 13世紀,建立世界秩序的夢想再次浮現。征服者奧斯曼的追隨者、奧斯曼土耳其人統治的一個新的伊斯蘭帝國,將自己的阿納托利亞小國擴張成為一個有可能挑戰,甚至最終取代殘存的拜占庭帝國的令人生畏的大國。土耳其人開始建立一個繼承前幾個世紀輝煌的伊斯蘭哈里發帝國的新帝國。他們自稱是統一的伊斯蘭世界的領袖,通過所謂的圣戰向四面八方擴張。巴爾干首當其沖。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了扼地緣戰略要沖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接下來他們揮師南征西伐,先后攻占了阿拉伯半島、美索不達米亞、北非、東歐和高加索,成為東地中海沿岸最強大的國家。如同早期的伊斯蘭帝國一樣,奧斯曼人認為自己負有維護世界秩序的世界性的政治使命。歷任王朝的蘇丹自稱安拉在俗世的影子,是保護世界的天下之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