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
“你這豬腦袋,”段嬤嬤笑罵,“今日不但要敬茶,姑娘還得到廚房露一手孝敬長輩,雖說就是拌個小菜的功夫可也不能晚,這一步晚步步晚,耽誤了敬茶的時辰可是不吉利的?!?/br> “我也知道姑娘昨日累狠了,可這事耽誤不得,敬茶完回來再侍候姑娘好好歇一歇就是了?!?/br> 說罷她老人家又感嘆道:“這村里的新媳婦啊,最要緊的是不能起得比婆婆晚,不能比全家晚,不然這名聲就要壞了?!?/br> 桂枝明白了,點頭應是。 兩人推開門,輕聲走進了屋內。 *********** 桂枝撥開了床幔,輕輕地喊了兩聲,未等她高聲再喊,陳家剛進門的新媳婦劉玉真就睜開了眼睛,困頓的雙眼眨巴兩下待看清頭頂上紅色的床幔又轉頭看了看,頓時瞪大了。 她手扶著床沿坐了起來,不自然的伸手揉著腰側,繡著鴛鴦戲水的大紅被褥隨著她的劇烈動作從肩頭滑落,露出一片瑩白的肌膚,上面散落著曖昧的點點紅痕。 她來不及在意這個,此時腦海中浮現的是更緊要的大事,急道:“桂枝現在是什么時辰了?可有誤了敬茶?!” 桂枝是劉玉真的貼身大丫鬟,兩人自幼一起長大但終究只是個未出閣的姑娘,眼下瞧著自家姑娘這一副云雨過后的模樣,不由得微紅了臉頰,半響沒有回話。 倒是其身后的段嬤嬤走上前來一邊挽起了床幔,一邊笑道:“姑娘莫急,眼下還早著呢,誤不了?!?/br> 劉玉真聞言松了口氣,拽緊了被褥依靠在床架子上問道:“那,那姐夫呢?他去哪兒了?” 段嬤嬤一聽這話頓時急了,“哎呦我的好姑娘,姑爺現在是咱們大房的姑爺,昨天剛拜堂呢您怎么能叫姐夫呢?!該叫夫君才是!好在姑爺剛剛出門到前院去了,若是讓他聽到了可得怎么想!” 劉玉真聽到屋子里只有自己人,整個人都松散了,往上拽著大紅被褥低聲道:“我叫了他好些年姐夫了,一時改不過來?!焙螞r她雖然嫁給了他,但是心里頭是沒有把他視為夫君的,所以便沒有那種心境。 “改不過來那也得改?。?!”段嬤嬤指揮著桂枝將熏好的新衣裳取來服侍她穿上,勸道:“姑娘往后可別再喊錯了!姑爺以前是大姑娘的夫君,您當然是喊姐夫,可大姑娘福薄早早地就去了?!?/br> “如今您才是姑爺的正妻,明媒正娶六禮齊備的,若讓人聽見您喊姑爺做姐夫那還了得,姑娘您可別犯傻??!” “就是,”桂枝也附和道:“從今往后您才是姑爺的正妻,是陳家的三奶奶!” “知道了,我只是一時情急罷了,往后再不會了,我定將他當做佛爺好好敬著?!眲⒂裾孢B忙告饒,在段嬤嬤和桂枝的說笑服侍下梳洗完畢,穿戴整齊地坐在銅鏡前。 “嬤嬤你幫我梳頭,桂枝你去把我的首飾匣子取來,另外嬤嬤你再把待會兒敬茶時要奉上的東西備好,可別出了差錯?!?/br> “姑娘您放心,今日敬茶要用的東西都單獨裝著呢,就擱我那屋里。段嬤嬤說著說著便笑出聲來。 “還是姑娘您的主意好,這巧手一畫呀配著那翡翠做出來的首飾好看又靈巧,太太準備了這么多的頭面首飾花費才不到八百兩現銀,姑娘您這幾年家常使喚和人情往來都不用愁了,多省事?!?/br> 劉玉真笑笑不說話,她學了十幾年的琴棋書畫,腦海中還有上下五千年的精華,區區幾副首飾這還真不算什么。 ****** 這門婚事出乎大房母女的意料,完全沒在她們的人生計劃之中。 劉家自前朝末年逃難過來之后,經過幾代的經營出了個劉老太爺,又娶了商戶出身嫁妝豐厚的府城王家長女,劉老太爺雖然在讀書上不太擅長只考了個舉人,但在做官上頗有幾分天賦,各地輾轉穩步提升,待其致仕時已官至五品。 如此這劉家便起來了,成了這小縣城里的大戶。 劉老太爺有二嫡一庶三個兒子和兩個庶女,長子繼承了他讀書的天賦不到二十就考中了秀才,聘了劉老太爺好友曾大人的嫡長女曾氏為妻,是為劉家大房。 但劉大老爺很多年前便因病去世,只留下一妻一妾兼兩個幼女,大房的嫡長女就是劉玉真,行五。 二老爺也是嫡出,是個老童生,娶了母親王氏的侄女小王氏,膝下有二嫡三庶五個孩子,長子長女都是小王氏所出,其余二女一子分屬兩個姨娘,二少爺和三姑娘的生母殷姨娘最為受寵,四姑娘的生母鄭姨娘是小王氏的陪嫁丫鬟。 大姑太太和二姑太太遠嫁他鄉,如今僅有二姑太太還在人世,老太爺去了之后聯系得也少了。 三房老爺也是庶出,其妻是縣里另外的大戶周家的庶出女兒,兩人育有一女二子。 劉家第二代就是這五個人,第三代孫輩出生時劉家已經起來了,是以分開排行: 長孫劉延錚,二房嫡長子,娶妻顏氏,兩人育有嫡長子遠哥兒;次孫劉延鎮,也是二房的,殷姨娘所出,娶妻羅氏,尚無喜信傳出;另外兩個都是三房的,一個十二歲一個八歲,都還在讀書。 劉家第三代男孫無一人考□□名。 長孫女劉玉珠,二房嫡長女也是在劉玉真之前嫁到陳家的那位,一年多前因病去世,育有一女一子;二孫女劉玉媛,三房嫡長女,大半年前嫁到了娘舅周家。 三孫女劉玉蓉,二房庶女,兩個月前嫁到了府城一個姓孫的人家;四孫女劉玉嫻,二房庶女,一個月前也嫁了出去,其夫婿是本縣的一個姓錢的窮秀才。 五孫女就是劉玉真,大房嫡長女,在劉玉珠之后嫁給了陳世文;六孫女劉玉蓮,大房庶女,待字閨中。 劉玉真許是喝孟婆湯時灑了些,依稀還記得上輩子是為了救一陌生小孩兒跳到河里,小孩是救上來了,但本人卻被浪頭打翻溺水而亡。十五年過去,前塵往事淡忘得差不多了。 她在劉大太太的教養下過著古代貴女的生活,雖然沒什么突出的技藝但是腦子與眾不同,就是最近運氣不太好。 這要從劉陳兩家的婚事說起,劉家有一愛才的劉老太爺,陳家有一讀書好的陳世文,老太爺致仕之后關注家鄉教育,開了個族學,不但教導劉氏子弟還招了幾個有天賦的,陳世文便是其中之一。 接下來就很簡單了,在陳世文考中了小三元之后劉老太爺招了他做長孫女婿。 這在古代是一個很正常的投資行為。 然后,這項投資過了幾年出問題了! 劉玉珠死了!死在了劉老太爺死后,陳世文發達之前!這倒好,那陳世文肯定是要續娶的,待他續娶之后和劉家定不如現在親近,這偌大的投資眼看著就要打水漂了。 不但劉玉珠的嫡出老童生父親二老爺急得不行,其母小王氏也急得不行,老太太更是急得嘴上冒出了燎泡,然后她老人家靈機一動想著再嫁個孫女過去做繼室,把住陳家后院,如此肥水不流外人田。 原本劉家是想把庶出三房的長女二姑娘劉玉媛嫁過去的,她的年紀正合適,性子溫婉和善父母也沒什么出息是個做繼室的人選。 但命運的幾番捉弄將他們兩人湊在了一起,陳世文對她們大房有大恩,劉玉真這輩子還不到十六呢,就嫁做人婦,喜提二十三歲的舉人夫君一個,兒女一雙。 當然,她也是愿意的,和大房家破人亡相比,嫁人做填房又算得了什么呢。她是心甘情愿嫁過來的,也愿意替他看好家里,照顧好孩子,這是她付出的“報酬”。 作者有話要說: 參考資料 1、錢:采用比較常見及容易理解的1000文=1兩銀=1錢金的兌換方式,1000個銅板稱為一貫,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會溢價10%—20%既可能一千兩百文才能兌換一兩銀,十兩銀價黃金一兩,但是溢價10%—20%才能兌換到黃金,在日常生活中古代人經常使用的是銅錢,家財萬貫里的“貫”指的就是1000個銅板穿在一起,我看了那圖片覺得這個太難了,帶10貫出去背都要壓駝,所以文中設定是低層民眾常使用的是銅板但是上層社會使用銀、銀票、金子等。 2、其他比如頭面首飾的樣式、衣服的款式等參考史料以及電視機、電影,主要是后者,因為古代仕女圖是寫意不是寫實,比較難以代入。 3、再次重申,關于設定請勿考據,謝謝。 ps:劉家,陳家家譜如下: 劉家 劉老太爺(已逝),老太太王氏 大房(嫡):劉大老爺(已逝),大太太曾氏,長子(已逝),五姑娘劉玉真(女主,嫁陳家), 妾郭姨娘,六姑娘劉玉蓮 二房(嫡):劉二老爺(童生),二太太小王氏(老太太侄女),大爺劉延錚(妻顏氏,子遠哥兒),大姑娘劉玉珠(已逝,嫁陳家,女慧姐兒,子康哥兒)。 妾殷姨娘,二爺劉延鎮(妻羅氏),三姑娘劉玉蓉(嫁府城孫家) 妾鄭姨娘,四姑娘劉玉嫻(嫁錢家) 三房(庶):劉三老爺,三太太周氏,二姑娘劉玉媛(嫁周家),三爺、四爺十一二歲 大姑太太,庶出(已逝) 二姑太太,庶出 陳家 陳老太爺,老太太(已逝,姓張) 大房:大老爺陳禮忠,大太太張氏,大爺陳世誠(妻小張氏,女芙姐兒),三爺陳世文(男主,妻劉玉珠(已逝),劉玉真(女主),女慧姐兒,子康哥兒),四姑娘陳荷花 二房:二老爺(已逝),二太太戚氏,二爺陳世方(妻吳氏,子宇哥兒) 姑太太陳桂花 第4章 廚房瑣事及陳家父母 “姑娘,我把您的首飾匣子都拿過來了,除了那兩箱添妝的,”桂枝托著幾個匣子走了進來,語氣略有些不滿,“那秋菊真是個眼皮子淺的,剛剛嬤嬤讓她們收拾屋子,誰知她居然瞧著這些首飾眼珠子都不眨,要不是我去得早她都要往頭上戴了!” 劉玉真一驚,但隨即反應過來桂枝是夸大了,笑道:“怕什么,嫁妝一針一線都是有單子的,箱籠的鑰匙也由我和嬤嬤收著,往后一月一點,少了什么都饒不了她們?!?/br> 段嬤嬤也笑:“姑娘說的是,畢竟是老太太給的人,輕不得重不得近不得遠不得,這個管嫁妝的法子就很好,能夠管姑娘的嫁妝,誰說不信重???待理好了嫁妝再讓她們做衣裳,做完了姑娘的衣裳還有諸位老爺太太的,等閑到不了房里來?!?/br> 桂枝撇撇嘴,不再說話了,隨著她進進出出,劉玉真前面的梳妝臺上擺了一個又一個,大大小小的匣子,壘起了好幾層。這些梳妝盒和匣子都是新打的,一打開便聞到了里頭桂花香包的味道。 梳妝盒一共有五層,擺的都是她常用的零散首飾,有釵、步搖、耳環、項圈、玉佩、手鐲手串等,依著她的喜好多是各種顏色的玉石、翡寶,鑲嵌在金銀之上耀眼得很,雖不貴重但各有巧思,適合家常佩戴。 另外還有京城曾家送來的精巧絨花,依著時令鮮花的模樣栩栩如生,以及一些家常小頭面,金、銀、寶石各一套,每套約有七八件,這是備著出門或陳家這邊待客使的,不是什么大場合這些也夠用了。 此外還有一套金頭面,未鑲嵌珠寶玉石也不是什么難得的精巧樣式,只那福祿壽喜財五種圖樣還算喜慶,這是陳家送來的聘禮。不說和老太太、太太等送的頭面相比,和劉玉真日常佩戴的都是比不得的。 桂枝看著這套首飾就撇嘴,不等她說話段嬤嬤就開口了,“去去去,別亂說話!別看這套首飾老氣了些,但也是陳家盡心置辦的聘禮?!?/br> “只這一套便要五六十兩,當年給大姑娘的那套比這還遜色許多呢。大姑娘那套還沒上過身便賞了身邊的丫鬟給了陳家好大一個沒臉,咱們可不能做這種事?!?/br> 段嬤嬤將金釵拿了起來,插在了劉玉真的發髻里,柔聲勸道:“姑娘,咱們首先要做的便是在這陳家立穩腳跟,這套首飾帶著便是您的一個態度,給長輩過一過眼罷了,若不喜歡過了今日不帶了便是?!?/br> “嬤嬤說得是,”劉玉真用手輕輕撫摸了頭上陌生的發髻,輕聲說道:“我此前應了夫君,將尊他父如我父,敬他母如我母,你們也應隨我?!?/br> 她戴好整套頭面瞧著銅鏡里插著金釵的婦人發髻和有些陌生的臉,扯動了嘴角笑道:“……瞧著不太慣,像那周氏?!?/br> 段嬤嬤手一頓,無奈道:“那周氏臉上都有皺紋了,您怎么會像呢,桂枝你快把那套紅石榴的頭面匣子打開,姑娘您挑兩根,插上去便鮮亮了?!?/br> 桂枝偷笑著打開了一個大盒子,里面鋪著紅色的綢布,上面擺放著一套一十八件的足金鑲紅翡翠頭面,劉玉真高興地從盒子里挑選了鑲著數朵紅色透明石榴花樣的環狀金花細,環籠在發髻前方。 對著銅鏡左右瞧了瞧方才有些滿意。又看了幾對顏色、樣式各異的鐲子,終是放棄了,選了兩支銀簪帶上。 “姑娘您怎么不帶上這兩對手鐲?不管哪一對都是頂頂好的?!惫鹬σ蓡柕?。 “不了,”劉玉真解釋道:“我先頭挑選手鐲是想起了在家里時,若有客來母親總要在發髻上多插兩支釵,以備見到小輩好給見面禮,今日是認親的大日子,也不知我們備下的禮齊不齊,所以便多戴兩個預備著,不是為了好看,所以想了想那就對鐲子就不合適了?!?/br> “是這個理,”段嬤嬤欣慰地笑道:“當家主母不管是出門在外還是在家待客,遇到了第一次見的小輩那都是要備禮的,多插兩支尋常的簪子在頭上有備無患?!?/br> “不然哪天赴宴遇到了人家上門做客的表小姐,身邊的人沒帶禮,一摸頭上都是心愛的釵環,那可就要rou疼了?!?/br> “原來是這樣,怪不得二太太每回都插了滿頭呢?!惫鹬ρ谧燧p笑。 想及府里的那位二嬸,劉玉真也是笑了起來,不過二嬸嬸那滿頭珠翠是愛好,沒見她少過。 段嬤嬤也笑了,“你這皮猴,快消停些吧,去外頭瞧瞧姑爺回來了沒,若是沒有你便服侍姑娘到廚房里走一遭,顧廚娘那邊我都吩咐妥當了,我在這收拾收拾?!?/br> “姑娘,既然桂枝將您的頭面首飾都抱過來了,那這些都放在您這屋吧,昨兒曬嫁妝的時候這些首飾可是惹眼得很,村子里的人都看呆了,再者秋葉秋菊也不是咱們的人,這些貴重的在您這屋子放著穩妥些?!?/br> 劉玉真點頭應下。 桂枝也笑嘻嘻應著,走在前頭打起了簾子。 ****** 大慶朝有個傳統,新婚第二天早晨新娘子要為全家準備飯食,體現新娘子的賢德良淑,持家有道。 所以定親之后女孩子們都要被家里人壓著學幾個拿手菜式以求不在這天失了顏面。不過這些都難不倒劉玉真,她自己是能做幾手好菜的,在劉府的時候偶爾也會洗手作羹湯孝敬老太太和母親,更何況她現在還有一個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