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768節
但這種脆弱的平衡,隨著漢人活動的范圍不斷擴張,迅速被打破了。漢夷之間,最根本的矛盾,還在于生存空間上的沖突,隨著漢軍、漢民、漢商的大量涌入,對于當地原始狀態的沖擊是顯著的,也從根本上侵占著他們生存的土壤。 安東地區這大大小小的部族土著,不是沒有被外來者征服過,而千百年來,本就處于一種崛起與衰落、吞并與被吞并、征服與被征服的狀態中。 最近的一次,還是契丹遼國,但是,在契丹人的統治下,他們還是擁有極大的自主權,那白山黑水、山野密林仍舊是他們的地盤,他們的族地。 但是這些漢人,明顯不一樣,張著饕餮巨口,揮舞著鋼刀獠牙,卻是要徹底消滅他們,不只侵占他們的土地,毀壞他們的家園,還要奴役他們的部民。 毫無疑問,安東地區的捕奴行為,是滋生仇恨、激化矛盾沖突的做法,但是一個民族的擴張,顯然不可能伴隨著和平和諧,必須輔以鐵血手段,給其他民族帶去的,也往往是災難與破壞,哪怕是“溫良恭儉讓”的漢民,到了安東,也同樣變得貪婪與殘暴,這是生存與毀滅的較量。 或是為了報復,或是為了抗爭,當地的蠻夷部民的侵擾也就沒斷過。漢軍不敢去招惹,那就只有對付漢民、漢商了。 而事實上,即便沒有其他原因,蠻夷對漢民的侵擾,還是會照常進行,畢竟,這些漢人的好東西,實在太多了,糧食、布匹、鹽鐵、茶酒,這些都是那些掙扎在山野間的蠻夷永遠稀缺的生存資源,為了生存,燒殺搶掠什么的,也屬平常。 到了開寶十六年的時候,迫于越來越頻繁的蠻夷土著襲擾,以及越來越多的漢商漢民遭受損失,安東都督府再度組織起了一次大規模的軍事清剿行動。 這一次的進剿,不只規模更大,手段更殘酷,也更加深入了,按照都督府的計劃,是要深入山林去討伐,堅決徹底地消滅那些煩不勝煩的蠻夷土著,以恢復安東的正常秩序,保障官民生命財產安全。 當然,作為進剿的主力,漢軍將士的性命安危還是金貴的,都督府(主要是高懷德)也舍不得讓大漢的兒郎們深入形勢復雜危險的山野密林,在蠻夷的主場同他們作戰。 因此,仆從炮灰的部卒再度派上了用場。事情的規律總是這樣的,對大漢的統治,有反抗的,就必定有順從的,不管是遼東,還是安東,其轄下都有大量依附朝廷生存的部族,比如以完顏、達盧古等為代表女真諸部。 而征發作戰,也是這些部族依靠大漢生存的方式,對于開寶十六年的大掃蕩、大清剿,安東都督府直接許諾,所有的戰利品,都歸出擊部族所有,并且在后方的城鎮設立一些臨時榷場,專門供他們與漢商交易消化戰力品。 同時,參與掃蕩作戰的炮灰部卒,還能得到都督府的作戰賞錢以及武器、軍需的供應,對很多部民來說,為漢軍作戰,至少可以頓頓吃飽飯了,還能有新衣新鞋新武器使用。而出人的部族,同樣能得到都督府給予的好處,尤其是各類物資的交易特許。 以利誘之,以夷制夷,這樣的策略,劉煦在安東玩得很熟練,毫無疑問,這也是受劉皇帝的影響。 因此,在開寶十六年的安東大剿賊中,戰事的發展是這樣的,仆從的部卒們負責探路、進攻,臟活、苦活、累活、危險活,都是仆從軍隊,而大漢軍隊則從后掩進策應,進行保底,干些收尾活,甚至連收尾都不做,只是押陣,近乎看戲。 而在進剿的后方,在那一座座臨時榷場,則呈現出一種戰爭繁榮的狀態。每逢作戰任務結束,仆從部卒們也帶著他們繳獲的戰利品,與聚集的漢商們交易,換取鹽、茶、酒、布匹等物資,乃至漢人通用的銅錢。 而其中最具價值的,顯然是那些俘虜,不論是青壯蠻民,還是婦女兒童,都是搶手貨。那些漢人貴族、商賈乃至普通的漢民,都很感興趣,也愿意花錢出物資購買。 經過幾年的發展,不只是那些前來安東的勛貴子弟抑或商賈在買人,就是那些武裝漢民,也參與其中,也在擴大自家的墾殖范圍與規模,僅靠自己種地,太辛苦,收獲也太慢太少,增加勞力是最有效的辦法。 道德在安東這片土地上仍舊存在,但針對的,只是同種同族的漢民。 事實上,到開寶十七年之時,已經不能說安東缺人了,相比于青壯勞力,女人才是更為稀缺的,甚至于在市場上,一個適齡的女人價格比青壯勞力還高。 第74章 東亞海盜的興起 安東的開發,基本是沿鴨子河流域展開的,但是主要集中在西部以綏化城(哈爾濱)為中心的平原地區,也是安東開拓的大漢官民商人的主要匯聚處。 東南方向,還特別設立率賓府,不過由于陸上交通的艱難復雜,漢民漢商的通行也主要通過海路,率賓府這幾年的發展,海商的作用很大。 當然,不是因為率賓府有多么大的經濟利益,而在于對高麗、日本商路、航道的拓展,東海水師甚至派了一支小艦隊,常駐率賓府。 而如今的東北亞海域,毫無疑問,是大漢的后花園,水軍、官商民船,任意通行,無所忌憚。 當然,也沒有什么人、什么勢力能對此發表什么異議,航線上唯二的兩個獨立國家,高麗國已經被“制裁”怕了,如今乖巧地不得了,溫順地像只小貓,尤其在王伷繼位后,對東京的態度就更加卑躬屈膝了。 在東京的荒唐太子,成為高麗國王之后,除了私生活依舊荒唐之外,大是大非上,倒是很有大局觀的,那就是一味地舔漢、順漢。 王伷當國王的這些年,除了在開州建設他的“朝鮮開京”之外,主要精力都放在維護漢麗關系,對東京幾乎是三月一小貢,半年一大貢。 漢商前來,雙手歡迎,給予優待,漢軍前來,大開港口,供吃供喝,還能舉辦一些聯誼活動,把高麗的美女奉敬陪床。 至于日本,素來是識時務的,這個時代,也沒有什么領海概念,當然對大漢而言,軍官商民船所能抵達的地方,都是大漢的勢力范圍。 而東北亞海上貿易興起,可不只是漢商的功勞,高麗、日本的商人也同樣參與其中,只是不如漢商那么趾高氣揚,那么任意自在罷了。 這些年,三國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大概是有史以來最為緊密的了,今后可能會更加緊密,畢竟在這東北亞地區,就這么三個國家,大漢是巨無霸,哪怕蟄伏,也是鎮壓一切的存在,高麗、日本兩個小弟,也只能瑟瑟發抖,曲意逢迎。 海上貿易的興起,也不可避免地催生了一個新的群體與新的海上活動,俗稱海盜。不得不說,最初的海盜行徑,有一部分大漢水師的私下行動,趁著執行任務,或者出海訓練的機會,打劫過往商船,當然一開始是針對外來船只,尤其是漢麗交惡那段那時間的大肆劫掠,更是毫無底線可言。 見有利可圖,后來是干脆連漢人商船也搶,被捅到朝廷之后,劉皇帝“震怒”,責了樞密院、郭廷渭一個治軍不嚴的罪,責令整改,處置了一批水軍軍官,這股由水軍帶起來的掠奪風氣,才有所整改。 而事實上,水師搶掠所得的財貨,朝廷也是分了一杯羹的,只是實在不好拿到臺面上來講罷了。 朝廷之所以及時叫停整改,也是因為,這樣的行徑實在不合國格,影響也實在惡劣,當然最為關鍵的則是,對海上貿易造成了嚴重遏制與傷害,這是不符合朝廷利益的。 于是,官方的打劫行為結束了,但民間海盜卻日漸猖獗,大漢水師也從搶劫者變成了保衛者,開始著力打擊南北航線上的海盜。 既為了護衛航線,保障海上貿易的安全,也作訓練,同時,打擊海盜也是和平時期大漢水軍立功升職的機會了。另外,水軍也明白過來一點,剿滅海盜,也是個獲利的途徑,既有軍工拿,同樣有豐厚的戰利品。 不過,那萬里海疆,以及更加漫長復雜的海上商道,也不是大漢那七萬人的水軍所能兼顧的,海域太遼闊了,可以躲藏的地方也太多了,海盜根本是剿之不盡,滅之不絕的,只要海上貿易還在進行,只要那一艘艘載滿貨物的船只仍在通行。 而在東亞海域上活躍的海盜,毫無疑問,也主要來自三個國家,大漢、高麗、日本。大漢這邊的海商,有的時候,你根本分不清他到底是海商,還是海盜,有的在貿易中血本無歸的,就干脆帶著自己的船干起了打劫的行當。 至于高麗、日本,其國內窮苦人口就更多了,干起無本買賣更不會有什么心理負擔。只不過,各國的海盜,似乎達成了一定默契,各有“勢力范圍”。 大漢的海盜,大多活躍于東南以及南洋,高麗、日本海盜則在東北亞海域間活動。不過,近兩年來,來自日本的一些倭寇,也開始向南洋拓展了,甚至造成了海盜之間的沖突與廝殺。 出身大漢的海盜,大多保持著一定的克制,自詡義盜,秉持一個劫而不殺的原則,絕大多數情況下,進行打劫活動時,都是劫而不殺。 聰明的盜賊,從來都不會趕盡殺絕,來自大漢的海盜們,對竭澤而漁這四個字,也有最為基本最樸素的認知。如非必要,或者被激怒,都盡量避免殺人,畢竟,劫船加上殺人,是足以引起大漢水軍窮追猛打的。 很多時候,目標商船只要給足過路費,就能順利放行通航,畢竟對于海盜而言,搶奪貨物還要一個銷售變現的流程,還不如收取現錢。 當然,在大漢的一些港口,尤其是流求、安南的一些商港,也活躍著一些商人,專門負責處理一些來路不明的貨物。 產業鏈、利益鏈,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甚至于,對大漢的水軍來講,海盜的興起,也不能算是壞事,否則如何體現他們存在的價值。 過去,朝廷內部也總有人提出,要削減水軍,大漢畢竟是大陸權帝國,在很多朝臣看來,維持七萬水軍,以及數百條戰船,實在沒有必要,每年還有那么多人員、訓練、船只的花費,這可比養馬步軍貴多了。 也就是隨著海上貿易的興起,以及劉皇帝的支持,大漢水軍方才得以保持如今的規模,在兵制改革中,軍力也沒有怎么削減。 但即便如此,比起陸軍大哥,水軍仍舊是小弟,不怎么受重視,甚至有些苦逼。此前,為什么郭廷渭能水軍大將會默認麾下的搶掠,還不是為了彌補水師軍費的缺額,給水軍將士們發些福利。 因此,哪怕有養寇自重這種犯忌的嫌疑,大漢水師也確實需要海盜的存在,用以練兵、立功以及獲利。而大漢水師主要追剿的,也正是那些殺人越貨的海盜。 而相比于大漢的“儒盜”,來自高麗、日本的海盜,則要放肆得多,也暴虐得多,他們更殘忍,更好殺,在浩瀚的大洋上,制造了大量慘劇。 這是為大漢水師完全不能容忍的,在近幾年,打擊的目標,也基本放在這些“麗賊”與“倭奴”身上。 對于高麗、日本同行,大漢的海盜們,也是十分瞧不上的,認為這些人毫無遠見,只會謀那種一時之利,因此,當日本海盜向南活動擴張時,受到的是來自官府與同行的雙重打擊遏制。 因為東北亞海域上海盜活動猖獗,在劉皇帝的授意下,大漢朝廷還向兩國就“消滅海盜、肅清海域”下達了一份指示,敦促兩國對本國海盜進行清剿。 讓兩國派水軍出海去打擊海盜,顯然是不現實的,高麗的水師就不提了,在漢麗沖突期間,早就被摧毀了,元氣未復,甚至放棄恢復,至今也只有大船小船三兩艘,與率賓府部署的水軍力量差不多。 至于日本的水軍,船小人少訓練差,也沒有遠航能力,他們去剿滅海盜,且不說能不能找到海盜行蹤并消滅的問題,遇到狠的大的海盜團,說不準就是被消滅的結局。 因此,哪怕迫于大漢的示諭,兩國所謂的海賊進剿計劃,也都是停留于紙面的。不過,為了給大漢一個交代,兩國對背靠本國港口的一些海盜,進行了驅逐剿滅,將他們趕離本土,自生自滅。 顯然,在過去,高麗、日本的海盜,也是有一定官方背景的…… 第75章 敖萊小城 八月的敖萊城,秋意才真正開始顯露,城鎮內外,仍舊一片郁郁蔥蔥,綠植遍野。這個季節的敖萊,還是十分舒適的,但這份舒適,往往是短暫的,屬于過渡季節。不過,除了那座經過“漢式”改建的敖萊城之外,其余地方,仍舊是一片荒涼的原始狀態。 要說發展,在過去的幾年中,敖萊城還是有一些,至少多了上千的漢人移民,也有漢商地足跡踏到此地。 但事實上,自當年漢軍進行大進軍以來,敖萊城始終只是作為大漢在對鴨子河流域掌控輻射的一個據點,駐扎的軍隊也只有一營之數,除了拱衛城鎮治安防御,還要兼顧周邊上百里的安全。 然敖萊這個地方位置十分重要,處在鴨子河與黑水交匯處,僅從水運交通的角度來看,這屬于咽喉要沖。 也就是這些年,安東的主要發展方向在綏化周邊地區,敖萊的進步不是很明顯,但即便如此,都督府的目光也開始投向更遠的地方了。 近一年以來,敖萊城熱鬧了許多,原因很簡單,有人在北面的黑水河撿到了一塊金砂,大膽到江底探尋,又在江砂中發現了黃金,于是地也不種了,漁也不打了,開始偷偷摸摸地干起了淘金的活計。 但這種消息是瞞不住了,畢竟在這人煙稀少的地方,行為與活動蹤跡異常,是很容易察覺到的事情。再加上一旦向官府兌換銀錢物資,那就更無從隱瞞了。 于是,消息傳開后,各色人等是紛至沓來,下河摸金,到目前為止,安東乃至整個東北的淘金熱仍在持續,并且越發狂熱。比起種地、伐木、貿易,顯然淘金才是最暴利的行當,摸到一塊金子,那就有賺頭。 當然,這也是最辛苦,也最擔風險的行當。沒點實力,平民百姓,哪怕是武裝移民,也是不敢貿然參與其中的。在安東地界,只要不在城鎮之內,那處處都是充滿兇險的,淘金客就更是如此,不只要應付可能的土著蠻夷的襲擊,還有可能來自同行的劫殺,城鎮中的漢法是難以推行到野外的,也沒那個條件。 而敖萊金砂的發掘,吃第一口螃蟹的那個漢民運氣是很好的,也有著小農的聰明勁兒。知道黑水河底有黃金的事情是瞞不住的,也沒妄想一人獨占,在自己偷偷摸摸淘了一陣后,果斷向官府上報此事,結果不只得到了敖萊官府的賞賜,還安全地把自己淘得的五十多斤黃金換成了銀錢,雖然對于這種淘金客,官府兌換是有大幅折價的,即便如此,也換了近六百萬錢。 對于一個普通小民來說,六百萬錢什么概念,那是大約六千貫錢,朝廷每年下撥給安東都督府的發展資金也才一百萬貫。 用一朝暴富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完全實現財富自由,脫離土地,脫離勞作,過上人上人的生活,在敖萊城這種地方,甚至可以直接享受“貴族式”的生活。 “幸運兒”馬六的事跡,成為了一個傳說,也成為了敖萊金砂一個絕佳的宣傳點,不只敖萊,就是整個安東都有所流傳。 不只敖萊這邊涌入了一批淘金客,其他地方那些專注于探礦挖礦的人,也開始轉變目標,開始往水里去尋找,安東地區水系也算發達,黑水河底有黃金,其他地方未必沒有。 而于祖上冒了青煙的馬六而言,名氣有了,錢也有了,但想要保住這一切,卻也是需要花些心思的。安東地區,可不像內地那么安定秩序,沒有足夠的保障,財富越多,也就越危險。 事實證明,凡是能夠成功的人,總有其可取之處,馬六在這方面,就做到了充分發揮。一是不貪,及時上報,二是聰明地找到最堅實牢靠的保護傘。 在敖萊這種地方,最具權威,能提供最強大保護的,毫無疑問,一是官,二是軍。馬六就找上了這兩者,從他淘金所獲的六百萬錢中,直接拿出了兩百萬錢,一部分貢獻官府,用以支持城鎮建設,另外一部分則孝敬給鎮將劉永珍,以求保護。 對于馬六的識趣,鎮將劉永珍自然是很滿意的,一高興之下,還抬舉他做了一名治安巡吏,一躍成為敖萊城中的權威人物、剝削階級。 別看這小小的敖萊城,連縣都不是,甚至不如內地普通一城鎮,但鎮將的來頭卻不小,劉永珍乃是海寧侯劉廣義的侄子,也是在劉皇帝號召下奔赴安東的勛貴子弟之一。 相比于大漢,安東地區也確實有太多不同的地方,比如鎮將這種在過去極富“藩鎮”屬性色彩的職位,又重新設立了。 而劉永珍這個敖萊城鎮將,品秩卻不低,實授從七品,既領軍,也治民,在敖萊這個小地方,毫無疑問,就是土皇帝。 事實上,隨著勛貴子弟們的遠來開拓,不管他們是從政、從軍還是從商,都形成了自己勢力范圍,有自己掌握的地盤。 在開拓發展中,整個安東雖然在安東都督府治下,也在整個大漢的體系之中,但是悄然之間還是形成了一種近似分封的現狀。 這些人,在當地的經營活動中,也掌握了治權,影響力也逐漸變得牢固。當然,這樣的情況,并不局限于安東,像漠南、山陽、西北、西南、安南這些地區,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 對此,哪怕遠在東京的劉皇帝,都有所察覺,尤其安東這個他格外關注的地方。但是,對于這樣的情況,劉皇帝并沒有說什么,采取了一種默認的態度。 大漢實在太大了,要牢牢地掌控這么龐大疆域,治理那么多的民族,處置那么復雜的矛盾,全都靠朝廷來,太難了,也太不現實了,也需要有這些人替朝廷治理。 朝廷大包大攬的治政,早已證明,在這個時代是不可能的,在劉皇帝看來,那些勛貴子弟既然赴邊開拓,得到一些特權與便利,也屬正常,至少他們,屬于朝廷的既得利益者,能夠盡力去維護自己的利益同時,也維護大漢的統治。 在敖萊城,鎮將劉永珍顯然屬于一言九鼎的人物,但是,于安東都督府而言,又實在微不足道了,尤其是,當秦王劉煦東巡至此時,劉永珍又是緊張、又是期待,還陪著些小心。 這幾年下來,幾乎所有安東都督府下轄的軍政僚屬,都了解到一件事,秦王不是一個好伺候的人,與朝中那個溫潤如玉、謙和有加的殿下相比,身兼安東都督的秦王,強勢、認真,嚴格乃至嚴苛。 至少在安東這個地方,除了襄陽王安守忠,已經沒人不怕劉煦了,就是驕橫跋扈、好殺成性的田欽祚,在秦王面前也不得不低調做人。 第76章 視察 在劉永珍以及幾名僚屬的陪同下,劉煦登上敖萊城,行走在明顯新經過清掃打理的城垣間。 為了迎接秦王的視察,劉永珍可是如臨大敵,好生把敖萊城折騰了個遍,進行了一次城池內外的衛生清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