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

筆趣閣 - 歷史小說 - 漢世祖在線閱讀 - 漢世祖 第759節

漢世祖 第759節

    畢竟,國土面積大了,國防治安的壓力也在上漲,到處都需要軍隊去駐守,去維持治安,去去彈壓叛亂。再加上幾次對外擴張的戰事,都需要兵馬的補充,而一次開寶北伐,就讓大漢進行了最為瘋狂的暴兵,戰后雖然裁撤了一些,但大部分是保留下來,成為在籍士兵。

    一直到近幾年,軍隊的進出,才進入了一種相對緩慢的節奏,每年退役與新募的數量,都維持在萬人左右的低水平,并保持著平衡。

    裁軍與募兵并行,仍舊是軍隊規模管理的主要政策,只不過在裁軍的大背景下,前者比重更大罷了。并且,對新募士卒的要求也更高,出身要清白,沒有犯罪記錄,身體素質也要更好,最好是有產良家。

    按照改革方案,在十三年剩下的半年中,便要正式啟動裁軍行動,規模一次性不會弄得太大,不要求全面鋪開,甚至只當做一個試點,目標就選定在京畿地區的禁兵。

    時至如今,圍繞著大漢兩京,朝廷常年所屯禁軍便超過十五萬人,若加上全國各重要城市、戰略關隘以及輪戍諸邊者,禁軍的總兵力便有二十多萬人。

    而以大漢當下的局面,中樞的權威,京畿的安全是完全有保障的,實在沒有必要維持如大規模的禁軍。這其中,為避免外重內虛,造成軍力失衡,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當決定進行裁軍,那自然是內外并舉,中樞的軍力下降了,那邊軍及地方軍隊自然要跟著削減。而真正走出這一步后,便沒有任何反悔的余地了。

    原本,趙普等臣是打算從邊軍開始整改的,并且選定遼東作為第一處,但被劉皇帝拒絕了,在國防安全與內外平衡的考量上,劉皇帝選擇了前者。

    顯然,比起對內地道州軍隊的改革,對邊軍的處理,劉皇帝要更為審慎一些,要為國防安全、邊疆安寧所慮,寧愿暫時延后一些,并且直接要求樞密院在后續對邊軍的裁軍計劃中,務必做得更細致些。

    裁減朝廷在冊官兵,固然會極大地減輕朝廷的財政負擔,從長遠來看,是有益的。但這個過程,卻不是簡簡單單地削減兵額、退役士兵就行了的。

    為了減輕長期的財政壓力,會面臨短時間內更加繁重的負擔,裁兵并不是免費的,至少,每年數萬軍隊的退役,如何安排這些官兵,朝廷就需要付出一定代價去安撫,要照顧其情緒,否則惹得軍心不滿,人心動蕩,會出大問題。

    被裁撤的,可都是職業士兵,在軍中,除了接受忠君愛國主義教育,便是訓練軍事技能,訓練打仗,幾萬人一波地往民間轉業,處理不好,對社會治安都會造成嚴重威脅。

    早年的時候,針對官兵的裁汰,朝廷基本都會安排妥當的,除了給錢、給地,還能盡量在地方安排一個職位,要么轉為待遇差些的輔卒,要么回鄉里地方。

    但如今不行了,大漢的官吏隊伍已經足夠龐大,沒有那么多的位置了,同時,裁兵的規模又大,以四十萬人來算,哪怕有十年的時間做緩沖,哪怕只是最低級的職位吏事,也不可能騰出四十萬個位置來。

    因此,當下大漢官兵退役的待遇,也遠不如當初了,而為了安撫人心,也只能從錢財上想辦法了。

    為此,劉皇帝又讓財政司每年撥款兩百萬貫,由樞密院、兵部、戶部遣專吏管理,專門針對官兵的退役事宜,按照軍職大小,予以補償,這算是遣散費。

    為了緩解財政司的壓力,劉皇帝又同意從內帑借錢了,當初的借款,通過幾年的時間,都還沒有全部還清,也就是劉皇帝不收利息。

    不過這一回,劉皇帝主動得多,沒有多少廢話,一切以軍隊事務為要。雖然每年兩百萬貫對朝廷而言不算太多,但是,朝廷裁軍的花費,可不只一個“遣散費”。

    大漢的百姓,大部分人還是很樸實的,換作軍隊,也一樣,久經訓練、嚴明紀律的他們,面對裁撤,或許會有些怨言,但直接抗拒是不大可能,當然,前提是給的待遇足夠,要表現出足夠的誠意。

    但是,對于另外一批人,就不能單純地去靠錢財安撫了。大漢的軍隊體系,如果隊長以上就算軍官的話,那么五萬人的裁撤規模,就代表每年有上千名軍官將“失業”。

    對他們,自然不能苛求讓他們像普通士兵一般回家種地務農,軍職越高,越是如此。除了錢,還得給權,調任地方官府衙司為官為吏,是最好的處置辦法了。

    這除了繼續加強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影響外,也因為能在軍隊中當軍官的,都能稱得上大漢的人才,棄用這么多具備管理能力的人才,也是朝廷的損失。

    當然,這同樣給朝廷吏政管理帶來一個新的考驗,那就是在朝廷每年得保證額外一千多個官吏職位,以滿足對退役軍官的安排。

    這或許有些麻煩,但終究只是小麻煩,趙普幾乎拍著胸脯向劉皇帝保證,此事能夠解決。而趙普打算采用的解決辦法就是,對地方的官員僚吏進行一次清退行動,騰出足夠的位置。

    用趙普的話來講,軍隊的事,不只是軍隊的事,軍隊的改革,也需要全國協調支持。軍隊都開始做改革,做更新換代了,官僚隊伍,也該緊隨其后,跟著動一動,對那些年老的、腐敗的、尸位素餐的,進行調整,這是朝廷吏政的一貫要求,也符合吏治原則。

    當然,話說得再漂亮,根本原因還是為了配合兵制改革,方便妥當地安排退役軍官。對此,劉皇帝還是十分認同的,覺得趙普顧全大局,銳意改革,不愧宰相之姿。

    在這方面,劉皇帝也是有經驗的,早年的時候,為了聚攬權力,培植帝黨,他就曾以各種理由把朝廷內部的一些老臣勛貴給清退,騰出位置給年輕有為且便于任用、控制的后來者。

    第54章 兵制改革2

    任何事務的變革,都伴隨著利弊,都該從正反兩面看待,在變革當下,也是隨時局發展而具備其必要性的。若不以現實條件,不顧客觀規律,靠著帝王抑或當權者拍拍腦袋決策,一意孤行,那就不是變革,而是禍國殃民的瞎折騰。

    大漢朝廷或者說劉皇帝決定對兵制改革,自然也不是受了幾道諫章,聽了一些進言,便腦熱心動,拍板決策。

    在前面,已經有幾年的醞釀,也經過多方的調查與綜合考量,方才定論。財政面臨的壓力,也屬于客觀情況,是現實需要。

    當然,并不是大漢的財政真的出了什么問題,以當下兩稅、商稅及鹽鐵茶棉等稅收大項的收入,是足以維持國家軍事行政的正常運轉的,十年當可無虞。

    趙普等大臣所考慮的,也不是要打壓軍隊,也不認為朝廷的財政真就到了不裁軍就會崩潰的地步。

    國防鞏固,邊境維護,軍隊建設,這些涉及到國家安全與政權穩固的大事,其重要性他們也同樣明白,只是覺得在和平年代,以那般高昂的代價維持著那般龐大的軍隊,確實沒有必要,軍費的開支是可以也應該得到限制的,至少該限制到一個健康的水平下。

    劉皇帝這些年在維護漢統,在治國理政上,也是在不斷調整,更加務實,更加看中當下。但是這不意味著他就完全喪失了遠見,不再具備預見性。

    作為帝國的皇帝,王冠之沉重也逼得他做些長遠的考慮,而不是完全待事待臨頭,再去倉促應對。至少,他不愿意在十幾二十年后,當問題深入、情況嚴重到不得不改的地步,再被動地去解決。

    當然,他自己還能不能活二十年,還是未知數,但只要他還在位,他能夠做的,該去做的,還是要堅決地去做,盡量不要把問題拋給繼世之君。這是劉皇帝作為“開國”之君的擔當,也是性格使然。

    但凡改革,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在糾正時弊、緩解舊矛盾的同時,也需注意到新問題的產生以及新矛盾的擴大,這是十分必要的。

    在過去大漢那么多輪的變革中,也有無數案例證明了此點,沒有任何一項新政的誕生,新制的改革,可以做到一勞永逸,百利無害。因此,在這一方面,大漢的君臣還是很理性的。

    從此番兵制改革來看,如果成功了,能夠按部就班地根據中樞制定的方案去落實,那在未來,大漢的軍費支出是能夠得到有效控制的,國家財政也能更加趨于理性與健康。

    這是利處,也改革的根本目的,但同樣的,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帶來了國家財政與國防建設的新矛盾。如果這個問題不能得到解決,那么改革也難稱成功,甚至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后果。

    最關鍵的一個問題就是,在進行大規模的軍隊裁撤、的軍費削減之后,如何維護統治,如何鞏固國防,如何保障大漢這萬里疆土的安全。

    被裁撤的軍隊,他們原本所承擔的國土守衛、治安彈壓的職責,必需得找到替代的方案,官兵的規??梢韵鳒p,但不能以犧牲國家安全為代價。

    因此,削減軍隊規模,只是兵制改革的第一步,緊隨其后,當同步進行的,則是組織一股能夠填補國防缺失的力量,那便是鄉兵。

    經過多年的建設,大漢早已從全國范圍內建立了一套基本的鄉兵體系,每年的軍費之中,也有一部分專門針對鄉兵武器、訓練、給養的撥款,由各道州都司負責。

    按照大漢鄉兵建設條制,凡在冊之鄉兵義勇,每年在農閑時,都要接受都司下屬作訓都尉為期45——60日訓練,包括基礎訓練以及軍事條令的灌輸,代價是可以免除一定的勞役。

    在戰爭年代,這些有基礎訓練經驗的鄉兵義勇,毫無疑問是大漢軍隊最重要最可靠的兵源,是樞密院最主要的招募對象,對統一及對外戰爭的消耗做到了有效補充。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和平的降臨,在鄉兵的組織建設上是進入了一種停滯狀態的,不論是財政投入還是cao訓上。

    畢竟,當大漢打遍四海無敵手,當戰爭正事實上地遠去社會恢復穩定與安定之時,人們的視線自然也從戰爭上轉移,心思也徹底放到生計的勞碌奔波上。

    邊境道州尚可,環境民風也適合鄉兵發展,再加上軍隊以及都司的大力扶持,都導致邊地的鄉兵建設都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氛圍也很濃厚,李繼隆所言邊地鄉勇在邊防事務上承擔更多責任也是事實。

    相較之下,內地道州的情況,顯然不容樂觀,雖然大漢民間依舊習武成風,并受到了官府的引導,但對大部分百姓來說,習武的成本還是高昂的,也沒有那么多的時間與精力深切參與其中。

    而經大漢此番兵制變革,對于鄉兵的建設,也將加大了。而與此前那種維持基本簡單的訓練不同,變革下的鄉兵,對其要求要更高,所承擔的職責要更大,在大漢軍隊中的地位也要提高,待遇更要提升。

    當然,這指的是那些被選拔出來,充實入大漢國防體系的鄉兵。不只是邊地需要正兵削減后的補充,對于地方道州上,也將成為駐軍的輔助部隊。

    樞密院擬定的策略,是從鄉兵之中,選取精壯者,編練成半軍性質的軍隊,稱為團練,是在大漢的軍事體系中重新規劃出一股力量,這股力量,將填補國防戍防上的空缺。

    根據樞密院提出的要求,地方上的團練兵每年當保持至少兩百天的訓練,并要承擔維護治安的職責,且異地服役。邊境上的團練,則以三年為期,三年期滿,再調回原籍,年齡限制,也放寬到四十歲。

    最為關鍵的是,這些團練兵除了戰爭抑或執行剿匪戡亂等特殊任務時,是不給軍餉的,取而代之的,是朝廷免除這些團練家中丁稅、兩稅以及每戶每年兩人的勞役。

    而朝廷養這些團練兵的正常支出,只有日常的訓練、被服、軍械、給養,裝備上的要求也要低上一等,這樣的待遇,與朝廷那些在籍正兵相比,可謂低廉了。當然,傷亡撫恤也是要給的,同樣要次于在籍官兵。

    對團練兵的建設,也是朝廷對兵制改革中,實行的最為重要也最根本的舉措,而那節省的軍費,也就是從中的而來。

    毫無疑問,團練兵比起朝廷正兵,是要弱上不止一籌的,裁兵的影響也不是靠區區團練兵就能彌補的,大漢的國防實力會有大幅度的下降。

    但是,在基本保障國防的基礎上,能達到維持一個正常軍費開支的目的,同時,也更加完善大漢的軍隊體系。

    而整個兵制改革,唯一沒有變動的一支軍隊,大抵只有拱衛劉皇帝的宿衛軍了,那是皇帝的親兵,是守護皇城、拱衛劉皇帝的最后一道防線,無論何時,其地位、其實力都不會動搖的。

    另外,曾一度作為大漢軍隊組成部分的番兵,也遭到了裁撤,朝廷不再維持基本的編制,其中一部分有功者、心向大漢的將被挑選編入漢軍。

    當戰爭爆發,在有需要時,再進行臨時征召,臨時花費,組織作戰,這也是消除胡民軍事威脅的一種考慮。當然,如西南飛塹軍這樣的軍隊,還是保留下來的,他們已經不算番兵了。

    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

    秋風秋雨愁煞人,不過開寶十三年的這個秋季,劉皇帝卻沒有這種感覺,大概過去每到秋時總是惆悵,無病呻吟也有些多,因此到了今年,劉皇帝決定換個心情,活得瀟灑些。

    在朝廷中樞的文武大臣們有條不紊、緊鑼密鼓地推動兵制改革時,劉皇帝待在漢宮中則顯得很放松。于他而言,大政既然定下,也有了詳細的施行方案,具體的負責職吏,并且由趙普、曹彬這樣的軍機重臣親自監督,剩下來的事情,就不需他抓著不放,定時關注一下即可。

    因此,中秋之前的日子,劉皇帝過得很瀟灑,每日閑情意志,練練字,讀讀書,聽聽史,帶帶孩子。

    時不時的,召些功臣勛貴進宮作伴,喝喝酒,聊聊天,縱論古今,暢談天下。當然,受召的基本都是老臣老將,且退居二線,沒有在朝中擔任實職的功臣,如郭威、符彥卿、向訓、王全斌、趙匡胤、王彥升等人。

    君臣一道談天說地,追憶往昔崢嶸,也是一大樂事,當然,這只是對劉皇帝個人而言。如今的劉皇帝,已經沒有人能從容地與之交流,整個天下,大抵只有符皇后能“正?!钡靥寡哉f事了,但即便是符后,也會注意態度與語氣了。

    在劉皇帝看來,這些功臣勛貴退居幕后,感情上或許受到了一些傷害,因此他親自招待,示以關懷,寬慰其心,以示親近之意,表明他與朝廷都沒有忘記他們。

    另一方面則是,這些貴族功臣退下之后,到底在干什么,閑下來的劉皇帝還是很關心的。雖然有秘密機構幫忙盯著,但那終究是二手的,大臣們也都學聰明了,任皇城司再是無孔不入,經過這么多年的適應,也早就學會了應對,也難以做到完全監控。

    再加上,二手的消息,劉皇帝也總是有所保留,從來都不是偏聽偏信,有些情況,還得他親身親眼地體會才能知道,謹慎也好,多疑也罷,這就是他的一貫作風。

    當然,結果或許也只是求得一種自欺欺人的心安,最難測者是人心,劉皇帝也沒真的長一雙洞察一切的眼睛。而對于劉皇帝的這份“關懷”,哪怕是王彥升都學乖了,更何況那些老于世故的勛貴的。

    退居幕后的人,或老或病,但唯獨一個趙匡胤最為特殊,他正值盛年,身體也沒有什么大毛病,但卻不得不消沉下去。

    在開寶北伐之前,或許還稱得上是正?!拜喰荨?,休養一段時間,便還有再度啟用的機會,北伐時東路軍主帥就是明證。

    但自開寶北伐結束后,趙匡胤也基本進入徹底養老的狀態,不管明面上如何,旁人如何看待,在劉皇帝這里,是選擇徹底棄用趙匡胤的。

    也是多方原因造成了,一是趙妃進了東宮,還生下太子唯一的兒子;二則是趙匡義,劉皇帝要用他,就必然要限制趙匡胤,兄弟父子同朝,在大漢并不少見,比如呂胤、呂端兄弟,比如名噪一時的竇氏五龍,但他們都是文臣,沒有可比性。

    第三,也是最重要最根本的,還是“歷史”因素。過去的劉皇帝,自信乃至自負,自覺能夠執掌乾坤,駕馭群豪,管你什么“帝王將相”,都敢大膽去用,并且一定程度上做到用而不疑。

    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那種心理也在逐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懷疑,是多慮。對劉皇帝而言,趙氏兄弟自然是最值得懷疑的對象,畢竟以“史”為鑒。

    皇帝老了之后為什么會多疑,不只是心態上的變化,也在于身體的老,這會讓他覺得自己的掌控力不足了,甚至懷疑自身。越是英明之主,就越是如此,過去的自信,到了晚年,也往往變成自負。

    劉皇帝似乎也漸漸在朝那個方向發展,而閑下來的他,多思多慮,也就不足為奇了,他也有足夠的時間去關注這些。

    劉皇帝保持著警惕與懷疑,結果便是趙匡胤的政治生涯基本走到了頭,哪怕地位顯赫,影響力猶在,身上還兼著內閣大學士之銜,都沒有意義,沒有實權,也就難稱大丈夫。

    對于這樣的境遇,若說趙匡胤心里沒有想法,沒有一點怨言,那也是不可能的,對于一個素有壯志的豪杰來說,早早地被束之高閣,無處施展,堪稱悲劇。

    崇政殿,趙匡胤恭恭敬敬地退出,邁著緩慢的步子,從御階上走下,離宮而去。臉上還帶著少許明顯的醺意,但腳步很穩,表情間則透著少許的苦悶,嘆息都是無聲。

    劉皇帝又找他來喝酒了,雖然趙匡胤好酒是出了名的,但與皇帝對飲,是越發苦悶,越發乏味,也越發忐忑了。

    事實上,趙匡胤這幾年也是頗覺郁悶,自我審視之時,也難免陷入自我懷疑,他很疑惑,那么多功臣勛貴,皇帝為何獨獨針對自己。

    如果說過去,劉皇帝所有的忌憚與戒備都掩藏在心理,那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已然有些顯露痕跡了,旁人或許無從所知,但趙匡胤自己是清清楚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

    有一段時間,趙匡胤覺得只是劉皇帝在打壓約束勛貴集團,畢竟他也算是勛貴之中的牌面人物,但后來發現,真的只是在針對他趙匡胤。而這份針對,于趙匡胤而言,也確實有些沉重。

    趙匡胤始終難以釋懷的是,論功勞,論資歷,論威望,勛貴之中,他都不是獨一份,如果沒有開寶北伐的統帥履歷,他的聲望則還有低一等,至少無法同慕容延釗、柴榮比肩膀。

    若說是外戚的身份,仍舊活躍在大漢軍壇政壇上也是不少,高懷德前不久才調任安東,給秦王劉煦做副手。而論出身,論戰績效,趙匡胤都不覺得自己能蓋過高懷德。

    而仔細回想過去,趙匡胤也發覺了,劉皇帝對自己一直都是格外關注的,從一名禁軍的中低級軍官,被提拔為侍衛班直,后來更是多次提拔,委以重任,其中的破格越級,原本可以當作劉皇帝愛才,但如今看來,根本原因還是那份特殊的“關注”。

    當初忌憚郭威,早早讓其卸任歸養,這可以理解,畢竟那時劉皇帝的地位還不算穩固,對所有的開國功臣,都使了手段。

    就是有當代衛公、英公之稱的慕容延釗和柴榮,他們的名望總高過自己吧,劉皇帝卻始終表現出信任。

    這也是趙匡胤最為不解的地方,他趙匡胤何德何能?

    當然,趙匡胤不知道的是,如果柴榮身體好一些,又或者再多活個幾年,那日子不會比他好過多少……

    

    



<u id="0bgj4"></u>
  • <wbr id="0bgj4"><source id="0bgj4"></source></wbr>
  • <sub id="0bgj4"></sub>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legend id="0bgj4"></legend></wbr>

        <sup id="0bgj4"></sup>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wbr>
        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