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758節
王寅武一臉的肯定,說:“臣前后收到了三波不同小隊的奏報,皆言此事。奏報上講,契丹主于今夏五月西巡,視察西部部屬,東歸之時,病逝于途中!臣想,縱然消息有誤,處處皆誤,今三隊上報,皆言其事,應該可信,更多詳盡的情況應當還會陸續上達京師!” 第51章 該當有所“表示” 對王寅武的解釋,劉皇帝輕輕地點了下頭,算是表示認可,嘴角稍微勾了下,露出一種似笑非笑的表情。 目光游移,落到還沒有作話的蕭思溫身上:“蕭卿,你怎么看?” 聞問,蕭思溫躬身一禮,語速平緩地說道:“回陛下,契丹主幼時,逢火神淀之變,為避亂兵,身心俱創,從小便落下病根,始終未能痊愈。 待僭居主位,cao勞國事,軍政纏身,更費身體。北伐戰爭時,契丹主親帥大軍南襲山陽,最終為王師所卻,大敗而歸,狼狽北逃,一路艱辛,既受軍旅之苦,又染冬月之寒,就大病一場。 后契丹局勢江河日下,內外不寧,契丹主亦長期堅持,苦苦支撐,其身體也恰如契丹飄搖之國勢,搖搖欲墜。 能夠堅持到如今,已然有些出乎臣意料了,因此,當消息南來,臣便肯定,應當不假!” “朕也記得,當初聽你說過!”劉皇帝連連點頭,看著蕭思溫,嘖嘖嘆道:“此事,早在數年前,蕭卿便有所預告,如今看來,果然不假,蕭卿有先見之明??!” 面對劉皇帝的夸獎,蕭思溫立刻表示道:“陛下謬贊,臣實不敢當,只是討巧罷了!” 劉皇帝笑了笑,沒有就蕭思溫的低調評價什么,而是起身,在殿中踱了幾步,望著殿外朦朧的雨幕,感慨道:“耶律賢可惜了,英年早逝!憑心而論,此人還算不錯,遼國的崩潰,契丹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大勢! 繼位兩年,便使國家幾近崩潰,幾代先輩基業,陸續喪失,于契丹而言,可謂罪人!不過,歷史洪流滾滾而來,縱然耶律阿保機、耶律德光在世,也勢必難挽! 甚至于,這幾年間,能使契丹散而不潰,崩而不倒,甚至能果斷舍棄漠南、上京,遠避免斡難河,在漠北重新扎下根,維持對漠北部族的統治,看得出來,這小子是有些手段的,意志也還算堅定,也算當世一代人杰了。 可惜??!他生錯了時代,找錯了對手! 耶律賢這一死,朕的心病,似乎又緩解幾分了……” 劉皇帝在那里侃侃而談,那居高臨下的勝利者姿態,透著點得意,在場的幾臣也仿佛能從那感慨的語氣中聽出一絲幸災樂禍。 不過,對劉皇帝這番“中肯”的評價,幾人也不敢肆意評說,當世,也只有劉皇帝能這么“肯定”地評價契丹主。 當然,恭維劉皇帝還是很必要的,開口的是王寅武:“契丹主僭稱帝王,割據塞北,與大漢相抗,失敗自成必然!今其早逝,也是天降譴責,算其幸運,否則異日王師北上,也逃不脫繩縛以獻宮闕的下場……” 相比于王寅武毫無保留的恭維,蕭思溫語氣表情要顯得矜持一些,感慨道:“能得陛下如此評價,契丹主也算死而無憾了!” “呵呵……”劉皇帝被這二人給逗笑了,搖了搖頭,笑容微斂,琢磨了下,問道:“耶律賢死后的情況如何?” 王寅武道:“回陛下,目前僅知,耶律賢病逝后,由左皮室詳穩耶律休哥護衛,返回斡難河殿帳,一路封鎖消息,待臨歸方才公布。至于進一步的消息,還有待匯報!” “耶律休哥……”劉皇帝眉頭微蹙,不由得嘀咕了一句。 大概是覺得劉皇帝對此人不夠了解,蕭思溫主動介紹道:“耶律休哥乃是契丹宗室,軍隊中的后起之秀,極富兵略,少年時便參與了對室韋叛亂的征討,立功聞名。 后一直在南院大王耶律斜軫麾下聽命,北伐之時,鎮守錦州,抗拒王師,后遼東收復,隨耶律斜軫北撤通州、黃龍府,并率軍擊敗了東北部族叛亂。 黃龍府克復之后,耶律斜軫身殞,耶律休哥則率領數百殘部,擺脫追擊,西歸上京。在與大漢長期的交鋒中,契丹損失了無數將帥士兵,因此,宗室之中能夠繼耶律斜軫之后再度冒頭一個勇略兼備的戰將,契丹主對耶律休哥自是十分喜愛,有將之提拔成新的軍隊統帥的想法。 在過去幾年對漠北部族叛亂的平定中,耶律休哥也是多次領軍出征,幾乎戰無不勝。后授予皮室詳穩兼北樞密使之職,足見看重,契丹主西巡,也是由耶律休哥領軍護衛……” “聞名已久!”對蕭思溫的解釋,劉皇帝淡淡一笑,道:“一個耶律休哥,不足為道!從此人在耶律賢死后的處置來看,是個能擔事的人才!” “不過,與之相比,朕更好奇,耶律賢死后,誰能繼位,契丹的局勢又將如何發展?”劉皇帝嘴角翹了翹,說:“耶律賢似乎只留下了一個幼子吧!” “正是!”王寅武主動答道:“契丹主膝下僅有二子,依其此前定制,當由長子隆緒繼位。不過耶律隆緒年方四歲,只一幼兒,如何能夠擔得起統馭漠北的重擔。臣以為,為繼承權,契丹怕是免不了一場紛爭了!” 劉皇帝看向蕭思溫,會意之下,蕭思溫也道:“王司使所言不差,圍繞著那方權位,契丹已然內斗了幾十年,完全影響國祚,耶律賢繼位之后,雖然明確嫡長子繼承制,以消除數十年亂象弊端,但迫于國勢時局的發展,并未能夠深入人心。 這些年,耶律賢也致力于漠北的鞏固,以應對大漢的威脅,更無暇顧及,且因契丹遠遁漠北,導致其威望墜落,雖勉力支持,實則人心思異。 當年太平王發動叛亂,就可窺其貌,倘若再給耶律賢一些時間,讓其進一步整飭內部,抑或讓其子再長成一些,那么或許還能平穩過渡,延續繼承。 但天不假年……” 說著,蕭思溫不免嘆息一聲:“困擾契丹數十年的繼位之爭,到如今,仍舊持續??!” 顯然,蕭思溫對漠北契丹接下來面臨的局面并不樂觀,甚至已然篤定會掀起新一輪繼位之爭。而這樣的看法,自然深得劉皇帝之意。 “那依蕭卿之見,誰能繼位?那耶律必攝嗎?”劉皇帝緊跟著問道。 蕭思溫答:“若為契丹之穩固,自然是越王必攝最為合適,他是宗室近親,有威望,也有主政的經驗。但是,近些年,面對著耶律賢的打壓,如今的耶律必攝在漠北契丹還擁有多少實力,不得而知。 另外,耶律賢仍舊留下了一批文武之才,如耶律賢適、韓德讓、耶律休哥等人,正是有這些人的輔助,契丹方才能重新立足于漠北。 若是這些人,能夠協力同心,扶幼主繼位,也未必沒有可能,畢竟他們掌握著漠北契丹的實權。 只是,主少國疑,如此能否孚定人心,得到擁戴,卻也是未知之數?!?/br> “不論如何,耶律賢這一死,契丹短時間內是安定不下來了!”劉皇帝微笑道。 “當是如此!”蕭思溫應道。 殿外的大雨仍在持續,劉皇帝又踱步思量幾許,忽然抬起頭,道:“畢竟當了幾年朕的對手,耶律賢死了,朕是不是該派人吊(道)唁(賀)一下?” “理當如此!”李繼隆開口了。 看著他,劉皇帝笑瞇瞇的:“可惜??!你此時在京中,否則,朕倒可以給你一個再度北上漠北的機會!” 劉皇帝嘴中的北上,顯然是要帶兵馬去的。言落,便朝侍候著的延拓招招手:“吩咐人,把趙普、曹彬給朕叫來!” “是!” 第52章 “厚道”的做法 同趙普、曹彬經過一輪簡短的商討,迅速決策,下達制令,兩隊驛騎,攜帶密封好的令文及符節,冒雨而出,疾馳北上,分往山陽及燕山北道。 針對契丹主耶律賢之死,劉皇帝派出的吊唁隊伍,實在隆重,堪稱龐大,足足八千漢騎,齊裝滿備,一人雙馬,分兩路進兵,目標直指斡難河。 山陽方向,由驍將康保裔領軍五千北上,楊業次子楊延朗從之,這是主力,也是吸引目光的一支軍隊。 另外一支,則自臨潢府潛發,由馬軍指揮使曹光實率領。曹光實乃是劍南道雅安人,屬夷人,當地豪強,王師平蜀之時,蜀中的叛亂也波及到了雅州,其家族毀于仇敵。 曹光實負母而出,逃得一命,為求報仇,尋到當時正在川南平定獠人之亂的郭進,并奉上雅州地圖以及勢力介紹,并自請為漢軍向導。 郭進當時在川南正殺得興起,叛亂的蜀軍于獠人都已經趨于臣服,得知雅州的情況,自然興趣大增。 對于主動前來的曹光實,見面就有好感,聽其故事,又考校了他的才略,覺得是個人才,于是果斷遣一裨將,分一部軍,由曹光實引路入雅州平叛。 結果自然不必多說,半月即定,曹光實則將他所有的仇人連人帶族全部殺了,這大概就是郭進看上曹光實的原因了,都是狠人…… 川蜀平定后,曹光實便正式加入漢軍,因為協助平定雅州、黎州的功勞,被拜為雅州兵馬指揮使。這其中,自然有郭進舉薦的功勞,還把他介紹給了向訓。 后來郭進到西北任職,想到了在川南鎮壓平亂的曹光實,又上奏將他調到自己麾下,從那時起,曹光實便跟隨郭進在北方領軍。 北伐期間,也是隨郭進挺進西域,攻滅西域契丹,大敗黑汗軍隊,當時就讓許多人認識到,這個南蠻子還真挺能打仗,到了北方居然也沒水土不服。 北伐之戰后的曹光實,已經成為了漢軍的中堅將領,夷人的身份也成為了大漢海納百川、劉皇帝用人不拘一格的象征。 在郭進的舉薦下,向訓作保下,曹光實自西調東,任臨潢府兵馬都指揮使,鎮守燕山北道北部,成為董遵誨下屬的第一大將。此番劉皇帝要趁機對漠北契丹搞事,自然就想到駐守臨潢府的曹光實了。 八千漢騎,自然是一股強大的力量,但與漠北契丹的整體實力相比,也是不夠看的。喚作平時,這樣規模的漢軍北上,也不過是日常襲擾,打打草谷罷了,李繼隆此前五次北上,率軍最眾的一次也不過四千騎。 但誰叫漠北契丹自身出問題了,既然露出了破綻,那就難免大漢露出獠牙咬上一口,如果什么都不做,那劉皇帝念頭又要不通達了。 趙普、曹彬之所以贊同大漢出兵,除了用兵的規模不大之外,或許也有順從哄著劉皇帝的意思。 不過,即便出兵的制令下達了,仍舊特殊地給率軍出征的康保裔、曹光實一個交待:此番北上,在于攪亂漠北局勢,能戰則戰,不敵則走,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以保存將士力量為先。 這樣的示意,完全反應出大漢朝廷這“攪屎棍”一般的屬性。當然,在北上作戰上,樞密院給了明確的自主指揮權,任康、曹二人臨機決策,畢竟是遠征作戰,茫茫草原,浩瀚大漠,朝廷就是想搞微cao,也沒那個條件。 在軍令下達的同時,武德司、軍情司乃至皇城司,這些大漢的情報機構也都緊跟著發動起來,大量漠北契丹的消息開始向東京匯總。 皇城司對漠北契丹也是派出了一批密探,人數不多,規模不大,但確實存在,這還是延續當初派人往漠北搜索尋找遠征軍蹤跡的行動。 后來,張德鈞便干脆成立一支針對漠北契丹的細作隊伍,當然,其主要目的還在于取悅劉皇帝,畢竟契丹不亡,劉皇帝不安,作為忠犬,張德鈞還是很注意主人的感受。 另一方面,也是將皇城司的影響向外擴張的一種表現,畢竟,從成立之初,皇城司的刺探范圍就局限于兩京,他們的主要職責也只是監控東京輿情。但只要稍微有點野望,便不會自束手腳,張德鈞也不愿意讓自己“困”守京師。 因此,這些年,皇城司的眼線密探也在朝京外鋪開,在主要的大城市展開布控。這自然是有些逾越的,劉皇帝也有所察覺,張德鈞也有所匯報,劉皇帝態度是沒有態度,實則就是默許。 當然,在對漠北契丹事務上,仍舊是武德司占據主導,畢竟經營已久,而他們所能調用的資源更多,作用面也更廣。 趁火打劫、渾水摸魚、攪風弄雨,也是武德司所擅長的。王寅武收到的劉皇帝的指示也很明確,除了繼續刺探收集契丹的消息之外,便是繼續實行拉攏分化,哪怕因為大漢的民族政策,已經斷絕了大部分契丹部族南下歸附的可能,但,終究難免有動搖的,與大漢帝國保持友好關系往來,還是挺有誘惑力的。 大漢這邊多方手段齊下,顯然又將給漠北契丹的局勢帶去更多的變數。而劉皇帝大概是也覺得有些反應過度,在與趙普交談的時候,還問這么做是不是有些不厚道。 對于劉皇帝這個問題,趙普都有些無語,軍政命令都發布了,明槍暗箭也都準備好了,談及此事時劉皇帝那眉飛色舞、興趣盎然的表情還那般生動…… 不過,劉皇帝又當又立的情況多了去了,面對劉皇帝表現出的“不好意思”,趙普還得面帶春風,違心地出言安慰,說什么大漢與契丹生死仇敵,恰逢良機,自當無所不用其極,陛下不要有什么道德上的心理負擔,云云。 趙普的回答與解釋,從來都是讓劉皇帝滿意的。 耶律賢之死,牽動著兩國的神經,契丹未來局勢的發展,暫時不得而知,但大漢這邊,卻是迅速進入了新一輪的軍事變革。 劉皇帝之所以不愿意對邊軍進行大的調整,除了要維護北疆胡民政策的穩定推行之外,漠北契丹的威脅也是原因之一。 當外患的可能降低之后,對內自然也就可以更加安心地推動了。又經過幾次同軍政大臣們的商討,終于絕定,對大漢兵制進行改革。 說是兵制改革,落到根子上,還是財政問題。當然,對于軍隊事務,劉皇帝從來都是謹慎的,以他的態度,也不可能因為財政壓力,便自廢武功。 因此,李繼隆的建言,得到了劉皇帝的認可,商討出的結果,今后大漢的兵制,將從募兵制轉變為募兵與征兵結合起來,落實到具體,對那龐大的在冊將士的數量,也將進行切實的削減。 第53章 兵制改革 在劉皇帝的指示下,兵制改革,仍舊要遵從一個緩行、慎行的原則,大動干戈地進行留裁軍減兵,是劉皇帝直接嚴厲禁止,維護大漢的穩定,保證國防的安全,永遠是要放在首位的。 因此,哪怕趙普、王著、沈義倫等大臣,是迫切地希望能夠減少朝廷正兵的數量,也不得不遵從劉皇帝的意愿,采取一個更為穩妥的辦法對軍隊完成一個更新換代的過程。 至少,劉皇帝那不可動搖的態度徹底松動了,有了開始,便能期盼一個好的結果。 由趙普、曹彬等文武重臣擬策,經過劉皇帝的審定批準,大漢的兵制改革,于開寶十三年七月十五日,正式啟動。 按照改革計劃,以十年為期,對大漢內外軍隊進行逐步的削減,力求到十年后,將大漢包括禁軍在內的在籍軍隊維持在四十萬人的規模。 其中,禁軍十五萬人,邊軍十五萬,地方軍隊十萬,當然,這只是一個粗略的目標,具體如何,還要看最終的裁軍結果。 然不論如何,按照這個目標去努力實現,以目前的軍隊規模來看,朝廷需要裁撤至少一半的軍隊,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大工程,想要讓政策平安順利地落地,需要時間,同樣也需要財政支持。 根據樞密院制定出的計劃,從十三年開始,將以每年5——6萬人的規模,對大漢內外軍隊進行裁減,同時,對每年新征募士兵的數量進行控制,以達到削減軍隊規模的目的。 事實上,在樞密院對全國軍政的正常管理中,也是維持著裁汰與招募,不過那是正常的軍政運轉。畢竟,士兵也是會老的,軍中那些年齡大的士卒,也需要更年輕、更健壯的人來替代,那是一個健康的良性循環。 而在過去十多年中,新招募的士兵數量,基本是遠大于退役士兵的,大漢軍隊的急速膨脹,也是在那十多年中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