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690節
陛下或許不知,韓德讓雖是漢臣,但遼主十分信任他,并且此人,也是遼廷諸臣中,極具見識與能力的人,有其輔佐,遼主最終的抉擇,可想而知!” 聞言,劉皇帝沉吟幾許,終是輕輕一嘆:“若遼主真有其志,那朕就更加不能放過了!他想學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嘗膽,但朕可不是夫差!” “陛下英明遠略,漢師所向無敵,契丹縱然遠遁,臣堅信終將臣服在大漢鐵蹄之下!”遲疑了下,蕭思溫再度吹捧。 “不過,真有那么一日,那這契丹,可就真被打回游牧政權了!”劉皇帝又不由調侃道。 當日,劉皇帝同蕭思溫聊了很多,后來甚至把趙普等軍政重臣叫來,一并聽取蕭思溫對于遼國內情的匯報。并且,當場封蕭思溫為內閣學士,待詔宮門,以示恩遇,隨時召見聽取意見。 而不久后,隨著遼國更多的消息傳來,也證明了,事情的發展,并沒有偏離蕭思溫的那些意見與預測。 遼國那邊,果然緊鑼密鼓,調兵遣將,對漠北進行一次強力的平叛行動,同時,遼上京那邊,也隨之而動,遼主耶律賢遷都了,脫離宮室,重歸殿帳,遠遁漠北。 第388章 考制利弊 八月秋高,這實在是個豐收的季節,就連西京城內都隱約彌漫著新鮮稻麥香氣。而對于那些京參與今秋恩科會考的學子們而言,在經過了辛苦艱難的考試之后,也迎來了收獲的階段。 此番制考自八月一日始,三日畢,共計三日,攏共有三千余名士子參考,而朝廷所錄人數,不足兩百五十人。而倘若刨除經、史、法、醫、農這樣專業科目之外,屬進士科的人員,也只錄一百八十五人,比起朝廷???,所錄人數已然超過了。 除了乾祐早期,朝廷缺乏人才,劉皇帝對人才的考察延攬也是如饑似渴的,那時候大漢朝廷是打開錄用之門,對有學之士錄取的門檻與要求也放得很底。 但那終究是時代環境造成的,也是時代給予開國初年天下讀書人的一種機遇與福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逐漸興旺強盛,一統天下的進程也逐步完成,朝廷對于人才的需求也不再那么稀缺,這科考的難度以及錄用的門檻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在過去十年內,朝廷每次會考,進士科所錄人員,平均人數也就一百四十人,這可是三年為期的。再加上劉皇帝提倡的“經世致用”,對學子的實務能力也有一定要求,這就更增加了士子們考取的難度。 可以說,最近十年來,大漢的進士是十分值錢的,沒有背景、才識不足、能力不夠,都是難以通過的。 也正是如此,反而吸引得更多的學子士人按照朝廷科考制度、選材辦法,努力修習,想要闖過這道坎,躍一躍龍門,躍過了,那便是海闊天空,未來可期。 此番,因為北伐之故,當年的春闈是要延期的,對于大漢苦心學習的那些士人們,也確實是個打擊。也可想而知,此番恩科的意義,再加上所錄人數,重點也就在那個“恩”字上,劉皇帝對天下士林的額外施恩。 朝廷用政,倡導的是文武并用,陰陽相濟,因此,當下的大漢政治環境是相對平衡的。劉皇帝沒有大肆地抬高文人的地位,以求以文制武,但時代浪潮在滾滾向前,隨著國家的安治,帝國也不可避免地走向文治,文人文臣地位的提升,也是一個難以阻擋的趨勢。 因此,這些年大漢文化事業的發展也是可觀的,再加上劉皇帝在上邊施加平衡手段,士族官僚階層的壯大也越發明顯。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天下的士人,自然也就感受到真正的春天了。同時,科考也幾乎是普通士人學子入仕為官最重要也相對公平的一條途徑,即便沒到十年寒窗為求高中的程度,但選擇這條路的人,仍舊不可勝數。 對于文化事業,劉皇帝還是表現了一定重視的,自京師以下,各地道州府縣,都設有官學,同時私學、書院,也有極大的進步發展,這些都是朝廷人才選拔的源泉,也是士族官僚壯大的基礎。 不過,即便如此,當下大漢朝廷中,占據主導力量的,仍舊是那些貴族官僚。劉皇帝封了多少貴族,將他們的地位抬得有多高,就代表著他們對于大漢帝國的影響有多大。 可以說,大漢上下軍政要職,半數由開國功臣貴族及其子孫后代所占據,剩下一半,還有兩到三成與貴族集團有關,余者才真正屬于逐漸壯大的士族官僚。 因此,貴族階層整體的龐大,還是引起了劉皇帝的不安,也就是這個階層并非鐵板一塊,各有山頭,各有派別,這才沒有引起劉皇帝過于猜忌。 即便如此,那些隱隱的壓制手段,也似有似無地籠罩在大漢貴族們的頭頂,而最溫水煮青蛙,也最有效的措施,自然是扶持士族官僚了。 科考,便是最重要的一種手段,此番恩科,以及加大士人的錄取人數,就可窺探劉皇帝心機一二。而趙普,算是比較能揣摩圣意的,他這個庶族官僚之首,對于科考也同樣重視。 趙普在執政這幾年中,打壓了一些人,也提拔了一些人,但與龐大的貴族集團相比,仍舊相形見絀。因而,通過科舉,遴選培養一些人才,趙普也分外積極。 劉皇帝還特意讓趙普作為此次恩科的主考官,這一批錄用的士人,也都可算他的門生,劉皇帝抬舉之意,甚濃。而通過此番恩科所錄名單來看,屬于庶族士人的比例,比起從前,有了顯著的提升。 貢院門側的影壁上,大紅的榜單牢牢地貼著,與考士子蜂擁圍觀,反應熱烈,這些看起來文質彬彬的讀書人們,在這種影響自己一生的事情上,爆發出了極其龐大的能量,倒把負責維持秩序的職吏與差官累得滿頭大汗。 皇榜之上,一個個鮮活的名字整齊地排列著,結果揭示后,反應也是不一而足,落榜者黯然神傷,高中者欣喜若狂,悲喜交加的場面也彰顯著當下大漢科考入仕的不易。 為了表示對于這一批士人的重視,也為展現劉皇帝對科舉的態度,此番殿試,劉皇帝特意選在乾元大殿,這還是遷都以來的第一次,過去都是在政事堂所在的廣政殿進行的。 經過劉皇帝親自拍板,開寶九年的新科狀元,欽點一名叫呂蒙正的士子。而呂蒙正,也是當下大漢科舉選才比較有代表性的一類。 他并不是一般寒門庶民,雖非貴族,卻也出身官宦,其父呂龜圖官居汝州知府,二十年曾擔任過起居郎,算是御前走出去的官僚。 同時,呂蒙正也非一心讀書的書生,年紀已近二十八,但已有好幾年在衙門為吏的履歷,是邊讀書、邊充能的典范。 也正因為有為吏處事的經驗,他做出的策論文章,方顯見識,也更容易冒頭,為人矚目,得以入劉皇帝的眼。 過去,朝廷選才,不乏弱冠之齡的青年俊才,如今,沒點閱歷見識,是很難的,而呂蒙正這個狀元,就當下的情況而言,已然算年輕的了。 科考選材,選的終究是官,只要通過了,大部分人都是要為官治政的。朝廷錄士之后,有觀政制度,但是許多高中的進士,在參考前,就已然經歷過吏職的鍛煉了,進士吏能的培養,已然在科考之前。 不得不說,這樣的制度辦法,對于朝廷選取有用的人才,是高效的,因為凡是通過考核的,都有一定的基礎,沒有的,也能展現出極高的能識。 但同樣的,也使得科舉的門檻空前拔高,畢竟大漢讀書人千千萬萬,但在參考之前,能有充分的吏職實務能力鍛煉的,終究是少數。 不是所有人,都像呂蒙正這般,有個不錯的出身,有機會有資源去獲取一般學子難以得到的鍛煉。 因此,劉皇帝不想朝廷科考,考出一些只知經史子集,而匱乏經世致用的書生文人,但同樣的,這樣的選材辦法下,也使得讀書致仕的難度大大提高,讓天下諸多讀書人上進的途徑越發狹窄。 到開寶九年,那種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及第天下知的情況,基本沒有,那情況幾乎屬于一種童話了。而可以想見,在未來,會越來越嚴重。 可以說,當下的大漢科舉制度,對于普天之下,大部分的普通讀書人,并不那么友好。劉皇帝有意扶持官僚階層,用以平衡貴族階層,但在這樣的情況下,未來官僚階層同樣會產生固化。 當然,也不全然弊端,至少,朝廷在選材任用上,會更加實用,也更具培養價值。同時,也逼得一些讀書人,去選擇史、法、算、農、醫這些專學之科。 進士科,是為朝廷選拔為政官員的,要求高,需要士人能力更加全面,其余??苿t不然,這也是大漢科考的一種特色了。 第389章 宮廷秘聞 隨著大漢新一屆狀元桂冠名歸呂蒙正,也意味著開寶九年恩科的落幕,而緊隨其后,中秋之前,大漢開國以來第一任武狀元,也要誕生了。 文舉動靜很大,八方學子會京師,熱熱鬧鬧,轟轟烈烈,聲勢很足,再加上朝廷的重視,在考試資源上有所傾斜,引人津津樂道。 朝廷貢舉從乾祐元年開始,就在不斷地完善各項制度,到如今已是十分完善,因此不論此番恩科籌備有多匆忙,有多特殊,都能保證進程的順利。 武舉則不然,由于缺乏參考,很多事項都是從無到有進行籌備的,連考制流程、考生選拔辦法都是在一種緊鑼密鼓的節奏中研討確認。 比起文舉,開考時間更早,結束得晚,前后持續整整十日,文試在其中所占比重,僅有三成,除了兵法、策論、戰例研究,更有騎射、格斗、體能等個人素質考核,以及實際的訓練、指揮檢驗。 經過這樣一番高規格、高要求、高強度的比試之后,方才決出此番武舉進士的名單。參考者,總計有三百九十六人,卻只錄取二十人,基本做到二十取一。 而考生的來源,也有不小的限制,基本從軍功貴族子弟、內外諸軍的基層軍官以及有軍功殊榮的官兵中挑選,這也是軍事人才選拔的局限性,遠不如文舉那般來源廣泛。武舉考試的門檻,也明顯要更大,這也源于軍隊的特殊性以及大漢軍隊現狀因素。 至于擺個擂臺,讓精勇壯士去比武論藝,或許僅存在于演義之中,那樣選出來的也只是些勇夫,而在軍隊之中,個人勇武固然重要,但想要往上爬,可就不容易了。 朝廷要選的,還是懂兵略,有培養潛力的將校之材,勇力,那是在參軍入伍期間就需要考核的,若是放到朝廷武舉中,則實在上不得臺面。 在如今的大漢,當兵能吃糧,足軍餉,有出路,但上限比起科舉一途還要狹窄,軍隊上層的資源,也大部分都被貴族們所占據。 同文舉不一樣的是,武舉狀元并非由劉皇帝考核后欽點,而是讓武舉考官們商討公推,劉皇帝最后起一個拍板的作用。而此番負責考核的考官團體,則是由樞密院、兵部以及禁軍三衙的高官將臣們組成,潘美、石守信、王彥超都在其中,陣容不可謂不豪華。 …… 隨著秋意愈濃,氣候轉涼,垂拱殿的裝飾也隨著天氣的變化進行改變,地上鋪上了一層輕薄的羊毛毯,輕紗簾幕也換了,門窗上也糊上了一層紙張,以免涼風侵襲。 舒適暖和的環境中,劉皇帝以一個瑟縮的姿態側臥在御榻上,小周妃伺候在旁,姿態優雅地沏制茶水,隨著她的動作,殿內的空氣都被濃郁的茶香所覆蓋。 比起劉皇帝逐漸顯露的老態,小周妃正值青春年華,花季一般的年齡,有如蓓蕾初放,不過再是嬌艷活力,也被劉皇帝這老東西拱成了少婦。 小周妃的樣貌,自然是美麗的,精致的面容間,透著一種純凈,不可方物,一顰一笑,嫵媚傳神,十分動人。 這樣一朵嬌花,被自己摘取了,收為禁臠,肆意享受,劉皇帝這心里,既有自矜自得,但有時,也有種慚愧心理,當然,只是一絲絲罷了。劉皇帝是何樣的人,老牛吃嫩草也并不值一提,所謂的慚愧,也只是內心虛偽的表現罷了。 “官家,您嘗嘗此茶!”小周將煮好的茶遞給劉皇帝,清亮的眼眸注視著劉皇帝,如水的目光中隱含著期待。 劉皇帝回之一笑,接過輕輕抿了一口,道:“此茶不錯!當然,小周你烹茶的手藝,似乎又有精進了!” 聞言,小周頓時展顏一笑,聲音中都透著欣喜與愉悅:“官家夸獎了!官家喜歡便好!” 茶自然是好茶,乃是產自福建的北苑貢茶,這還是沿襲自南唐宮廷的御茶,乃是大漢國內最頂級的貢茶了。 南唐滅閩,以禁苑北苑使管理建州貢茶,劉皇帝平江南,則理所應當地將之全然消化,過去南唐君臣們享受的一些方物貢品,劉皇帝同樣也在享用,這是屬于勝利者的成果。 甚至于,眼前眉目如畫、花容月貌的后妃美人,都屬于劉皇帝的戰利品。 哪怕時至如今,劉皇帝也沒有太高的品茶功夫,他品茶也基本只停留在嘗那個味道上,并且知道飲茶有益,至于其他,劉皇帝實在缺少一些情致與雅趣。 因此,他對小周妃所言,也僅僅是為了夸獎一番,對于自己疼愛的嬪妃,威嚴之外,劉皇帝還是能夠表現出一些溫柔與耐心。 “子雍,你也嘗嘗宜妃制的茶!”劉皇帝對喦脫事宜了一下,沖坐在殿中的張雍道。 對此,張雍趕忙起身謝恩,哪怕常伴君側,這樣的榮寵,對于張雍而言,也屬難得。如今的張雍,還不到四十歲,但已然有士林領袖之姿,在士人中威望不低,這便是待在皇帝身邊的好處。 “你今日來見朕,不只是給朕烹一壺茶水吧,有何事,盡可直言!”劉皇帝笑吟吟看著小周妃,目光除了疼愛,更有慈愛。 聞言,小周嫩臉微紅,白皙的面頰上透著些光澤,微低頭,含羞帶怯地應道:“瞞不過官家的眼睛!jiejie近來身體不好,臥病在榻,官家許久沒去看過她了……” 聽其言,劉皇帝臉上的笑意逐漸消失了,眉頭也略微皺起,說道:“有這回事?太醫可曾看過,有病便治!” 劉皇帝話里,似乎隱隱透著一絲無情,小周頭又埋低幾分,輕聲道:“太醫看過,也用過些調養藥物補品,但不見好轉,太醫言,是心病。臣妾想,若陛下能去看望解決,或許有助于她恢復!” “呵呵!”劉皇帝淡淡一笑,打量著小周的目光帶上了點玩味:“你倒是念姐妹之情,關懷淑妃,只是不知,她是否領你這個情?” 小周眸子中出現了一抹波瀾,愈顯楚楚動人,聲音也愈加低弱了,語氣倒越發懇切道:“畢竟是臣妾jiejie,是我世上唯一的親人了!還望官家,稍施憐憫,屈駕往淑華殿一趟……” “你都親自上門了,就沖你這壺茶,朕也要給你幾分面子??!”劉皇帝終于再露笑容,調笑道:“朕要是不同意,可怕要落淚了,美人垂淚惹人憐,朕也是會心疼的!” “多謝官家!”此言落,小周也顧不得羞澀了,頓時笑靨如花,玉容像花朵一般綻開,更加動人了,若不是有外臣在,劉皇帝或許就要大快朵頤了。 “抽時間,朕會走一趟了!”劉皇帝再安其心,忽然想到了什么,轉向喦脫,語氣不善:“劉暉在做什么?他娘身體不豫,是否前去侍孝,還需他姨娘來請朕,他不會還在府中飲酒作樂吧!” 照例,皇子封爵之后,便移居宮外,七皇子劉暉也一樣,劉皇帝雖然漸漸不喜其母,但對這個兒子的文才還是很欣賞了,特地賜了一座貴邸。 對此問,喦脫哪里敢胡亂應答,一時不敢言語,還是宜妃解了他的圍,勸慰道:“劉暉近些時日也有進宮侍奉盡孝,官家不要錯怪他了!” 劉皇帝表情這才恢復正常,波瀾不驚,仿佛適才只是一種表演罷了。略加思吟,劉皇帝吩咐道:“高麗國貢獻人參,給淑華殿送去,另外,傳諭太醫院,定要治好淑妃!” “是!”喦脫趕忙應道,心下也暗暗送了口氣,這種時候,他也更希望聽到劉皇帝吩咐事情,而不是詢問一些不好回答的問題。 而看向小周妃的目光,也更顯柔和了,悠悠嘆道:“還是你心善,同是姊妹,你們如今卻這般生疏,也不知淑妃這心里究竟在想什么,我看吶,書讀得多,也未必是好事!” 劉皇帝這番話,在場最尷尬的人,莫過于張雍了,此刻甚至希望自己耳朵是聾的,這種宮廷逸事秘聞,可實在不適合他這個外臣聽,心中緊張體現在行為上,那便是如坐針氈,坐立難安。 第390章 武舉選官定制 大概是也覺自己有些失言了,劉皇帝迅速改口,輕撫了下小周的手,示意她暫時退下,皇帝要談正事了。小周自是乖巧,起身盈盈一禮,便轉身,扭著曼妙的身姿,踏著優雅的步伐到一邊歇息,給劉皇帝君臣留足談話的空間。 劉皇帝收回落在小周嬌臀上的目光,注意力再度集中到張雍呈上的這份奏章上,語調中帶著慎重:“這便是武舉篩選出的最終人員名單?” 從劉皇帝的語氣中不難看出,對于這份武舉錄取人員,似乎有些異議。見狀,張雍起身稟道:“回陛下,奏呈上所錄名單,皆是根據各項考核表現,嚴格篩選,經過考院諸公綜合審定,方才取定這二十人。 這二十人,皆是大漢軍中精英,陛下若有疑問,兵部尚有諸考生所有的考試表現記錄,隨時可供查閱!” 聽張雍這么說,劉皇帝的神色稍緩,終是輕輕頷首,輕輕地嘆息一聲。說到底,他也并非真正在質疑這份名單,對于此次武舉,劉皇帝還是很重視的,又是開國以來第一次,也沒人敢在此事上做手腳,這點劉皇帝有十足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