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632節
看著徐熙,劉皇帝道:“朕沒有記錯的話,伐遼國書,早在今歲三月便已送抵高麗,如今中秋可都已經過去了!呵呵……” 劉皇帝的笑聲,似乎能直透人心,徐熙聞之,更不敢迎視目光,臉上頭一次露出了點尷尬的笑容。這終究是徐熙第一次來朝,第一次直面劉皇帝這個威加四海的大漢皇帝,心里怎么可能沒有負擔,只是被他掩飾得很好罷了。 不過,但劉皇帝展現出其攻擊性后,在那強勢的氣場影響下,徐熙也難以做到滴水不漏的表現了。 “不敢欺瞞陛下,臣也不諱言國內鄙處。高麗朝中,不乏怯懦保守之輩,彼等對備戰造成了不小的阻礙,然我王感念陛下多年的教誨與扶持,痛下決心,掃平異議,堅定支持大漢對遼作戰!”徐熙語氣變得激昂起來,似乎想以此掩飾心虛。 “哦?”劉皇帝臉上似笑非笑的,抬手理了理袖子,悠悠然地道:“不知高麗國內,準備了多少軍隊伐遼???” 徐熙當即稟道:“回陛下,我國已備水陸十萬大軍,其中步軍七萬,已屯于遼麗邊境,水軍亦可隨時北上作戰!” 說這話時,徐熙語氣中沒有掩飾住自豪與興奮,而這一絲情緒,被劉皇帝敏銳地察覺到了,也暴露了這高麗棒子的一些心理。 “倒真是不少??!”劉皇帝眼睛一瞇,目光變得凜然,感慨了一句。 “我王祈稟陛下,高麗十萬大軍,隨時聽候陛下調遣,北上協助大漢作戰!”徐熙以一種強調的語氣,繼續道。 “朕若是不同意呢?”劉皇帝突然漫不經心地說了句。 “這……”徐熙一愣,終于抬眼望向劉皇帝,面帶愕然,他縱有舌辯,但面對劉皇帝那淡漠的眼神,也心中直泛寒意,涌到喉頭的話也有些說不出口了。 “陛下,高麗素為天朝藩屬,我朝君臣也滿腔熱情,甘為仆從,望陛下垂憐,給高麗一個效忠陛下、回報天朝的機會!”穩定心緒,徐熙再度跪下了,匍匐在劉皇帝面前,幾乎五體投地。 “高麗王如此盛情,拳拳誠意,朕倒要感動了!你回高麗后,替朕向王昭表示感謝!”盯了他好一會兒,終于收回了目光,擺擺手,不咸不淡地說:“來使一路辛苦,先去賓館暫歇吧!對高麗所請,朕也當與臣僚做些討論,再行回復!” “陛下……”徐熙起身,還想做些努力,但被劉皇帝一個眼神殺,憋了回去,只能改口:“是!臣告退!” 劉皇帝也沒有再與這徐熙多話的意思,直接示意人帶他下去。待其離開,劉皇帝頓時不屑道:“說著謙卑的話,卻是野心昭然!也不知是誰給高麗的勇氣,時至如今,想要插手漢遼大戰!他們想干什么?來摘桃子,占便宜?” “你怎么看?”劉皇帝直接問劉晞。 劉晞是一臉安然地候在那里,這個兒子,你不點他,他就不動。不過,當劉皇帝問起時,還是慢條斯理地,拱手說出自己的看法: “自開寶年來,高麗與大漢便始終若即若離,屢有齟齬,民間貿易往來,也多沖突!來使那番陳情,毫無意義,不需當真! 漢遼開戰已然半載,高麗近遼東咫尺,卻始終按兵不動,坐望之心顯然。而今,遼東戰局已定,他們這是坐不住了! 如今,來遠地區尚未臣服,也是距離高麗最近的城邑,他們的目標,只怕也是遼東南那些州城,倘若待朝廷徹底掃平,他們就沒有涉足的借口了!” “好盤算,只是,高麗想要插手遼東,就不怕燙手!”劉皇帝冷冷地說了句。 第264章 強硬的道理 “以高麗眼下表露出的野望,倘若開戰之初,他們便舉兵北上,配合作戰,只怕還真就讓他們討得些便宜,成功侵占些城池土地。有大義名分在,朕還真就不便翻臉了!” 劉皇帝的語氣中絲毫不掩飾嘲弄,那股子鄙夷是個人就能感受到:“大漢將士舍生忘死,血戰半載,方才奠定如今的局面。好嘛,眼瞧著契丹人不支了,高麗人這就迫不及待,想要跳出來分享勝利果實了?這世上,豈有這么便宜的事! 持兵觀望,待時而動,王昭想得太美,朕有豈能如其愿?” 不可否認的是,大漢與高麗之間,有過十多年的友好交往,往來甚密。并且,劉皇帝一度對王昭加以扶持,支持他對內改革,鞏固王權。 當然劉皇帝不是做慈善,目的也很明確,就是為了扶持高麗,以牽制遼國,以增加漢遼戰爭的勝算。在早起,雙方共同對抗遼國上,合作共識,也起到了一些效果,即便不那么明顯。 但是,國與國間的關系,還是利益為先的,也隨著局勢的變化而變化。早年遼強漢弱時,迫于遼國的威勢,再加上歷史文化上的親近,漢麗之間關系自然融洽的,使節來往頻繁。 然自大漢第一次北伐,并且大獲成功,收復關山之后,就開始變化了。一方面在于高麗王王昭對內改革的成功,王權提升,國力增強,有了些底氣。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大漢鋒芒畢露,威脅與日俱增,讓高麗國那邊捉摸不定了,畢竟歷史明明白白地擺在那里,中原王師也曾馬踏半島。大唐當初的強盛與榮光,距今也就三百年,不算遙遠,而大漢眼瞧著朝那個方向進化了。 此前,仍舊有契丹大遼與大漢對抗,中間隔著遼東與東海,又不接壤,高麗倒也沒有那么多的緊迫感,左右逢源,觀望起來倒也還算自在。 即便在大漢這第二次北伐,高麗那邊仍舊穩坐釣魚臺,擺出一副坐山觀虎斗的姿態,在漢遼鏖戰血拼之際,作為一個積極的觀眾,或許還在拍手叫好了。 不過,隨著錦州告破,漢軍東進,隨著遼河戰役落幕,漢軍盡據遼東,高麗再也穩不住此前的閑適了。 不說整個東北,哪怕只是遼東被漢軍收復,漢麗之間就已經接壤,隔鴨綠江相望了。更重要的,高麗這邊原本還真打算趁著漢遼交戰,占些便宜。 在確切東北漢遼交戰形勢之后,高麗君臣也做了一番商量,于是決議,該行動了,再不下場,就連口湯都喝不上了。徐熙此行,便是為了此事,助漢攻遼,心知肚明,只是借口,籍此進行領土擴張,才是實際。 “陛下,既然高麗來朝,上稟此事,大漢這邊,也不得不引起重視了!”見劉皇帝言語中盡是鋒芒,劉晞少有的正緊了些,拱手說道。有外臣在,劉晞對皇父的稱呼也保持正式。 “是??!”劉皇帝嗤笑兩聲:“十萬水陸大軍,手筆不小啊,高麗國如今倒也闊氣起來了!三萬水軍,王昭想要干什么?” 劉皇帝的眉頭慢慢地皺了起來,不敢心中如何不滿,嘴上不如不饒,但高麗如今突然來這一手,還是讓劉皇帝感到些許麻煩,需要慎重對待。 即便再瞧不上高麗國軍隊的戰斗能力,但畢竟是十萬水陸大軍,以高麗國的情況,顯然還能動員更多,蟻多咬死象,這點就不得不當心。 尤其是那支水軍,當年東海水師在高麗犯的案,固然起到了打擊警告的效果,似乎也刺痛了他們,引起了他們的危機感,竟然養起了三萬水師。 對于遼東大軍來說,海路的補給線,尤為重要,是最不能出問題的地方。雖然東海水師牢牢地掌控著制海權,高麗水軍更不足為道,但也怕疏漏,能沒有意外就最好。 “如今看來,當年扶持高麗的決策,還是有待商榷??!”劉皇帝感慨道。類似的話,劉皇帝此前已經說過了,就在漢麗產生摩擦之后。 “事已至此,悔之無益,還當著手解決眼下問題!”見劉皇帝繃著張臉,劉晞小聲說道。 “朕從不后悔!”聞言,劉皇帝固執地強調道,雖然這句話很值得懷疑,他這些年后悔的決定多了去。 “朕若是不同意高麗所請呢?你們說,王昭會作何選擇?”劉皇帝問道。 李崇距沒有接話的意思,硬著劉皇帝陰冷的目光,劉晞稍加思索,應道:“這就不再大漢的掌控之中了,倘若如此,漢麗兩國之間,關系恐怕將繼續惡化,高麗對大漢,將更加忌憚不滿。他們或許會咽下這口氣,或許不滿之下,悍然發兵,越過鴨綠江,搶城占田,劫財掠民!” “他們不咽下這口氣,意識是,要朕忍下這口惡氣?”劉皇帝語氣突轉,疾如暴雨。 劉晞表情微滯,還是沉聲說道:“漢麗交惡,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在目前的形勢下,卻不得不多添幾分小心。而今遼東初下,一切還不穩定,東北地區遼軍,雖則日漸式微,但死而未僵。 倘若在這種情況下,高麗參與進來,與大漢為難,甚至引發戰爭,定然給遼東的局勢增添變數。 更嚴重的是,一旦遼麗這兩方聯合起來,共同對抗大漢,對大漢而言,可就要陷入麻煩之中了?!?/br> “如果是那樣,大漢的水師,就該南下光顧高麗海岸了!”劉皇帝語氣生冷,仿佛要吃人,態度還是那般強勢。 “但朝廷不可不慮,遼麗若勾結,甚至可能造成遼東局面的反復,釀成大患!若是遼國,他們是不會拒絕高麗參與進來了,甚至會積極響應,畢竟,遼國在遼東,已經不怕再失去什么了……”劉晞說道。 “聽你的意思,是要朕答應高麗的請求了?”劉皇帝盯著劉晞,目光之中帶著審量。 面對劉皇帝這等目光,劉晞此時也感到壓力了,不過,還是沉聲應道:“臣以為,一切還當對付遼國為先,盡量避免旁生枝節,至于高麗,可以待漢遼戰事終結,騰出手來,再做收拾!” 聽其言,劉皇帝呵呵笑了幾聲,看著自己的三兒子,笑吟吟地感慨道:“三郎,你的心態倒是擺得正,談論此事,如此心平氣和,可比朕冷靜多了!” 對此話,劉晞眼睛機靈地轉了一圈,嘿嘿笑應道:“臣只是隨口一說,些許淺見,拿主意,還得看陛下!” “人的貪欲是無法滿足的!高麗既然展露野望,朕若是準其北進,讓他們占了遼東南,其意猶未足,繼續攻城多地,那當如何?繼續放任他們?用大漢將士奮戰所得,來填補其欲壑?漢遼戰事終結之日未定,屆時,還是會面對同樣的局面,與其如此,何不從一開始就掐滅其心思?”劉皇帝以一種平靜的語氣,表明他的態度。 聞言,劉晞的眉頭也擰了起來,下意識地說道:“若從開戰之初,高麗軍就北上,該失去的,同樣會失去,必要的代價,并非不能接受!” “朕說的是現在!考慮是當下!著眼的是將來!”劉皇帝冷冷道。 劉晞沉默良久,那淡定的面容間,露出一抹苦笑,躬身長拜:“是臣考慮不周了!若依照陛下之意,只怕難以善了了!” “你的想法,不無道理!”劉皇帝冷峻的面容也緩和下來,給了劉晞一個肯定。 而后,起身走到輿圖前,目光冷冷地盯著高麗半島:“只是,朕討厭被動!高麗倘若一直安分著,朕也不會對他們動心思,但是,他們既然主動跳出來了,給朕出這個難題,那么朕就將著手解決問題,尤其是解決制造問題的人! 朕不能把主動權拱手讓給高麗人,倘若遼東形勢有所變化,即便造成一定反復,那么,挑起這個變化的,也一定是朕! 高麗,蕞爾小國,有什么資格同朕講條件!” “已經多少年,朕沒有妥協過了,這一次,也不例外!” 第265章 謀劃高麗 堂內沉默少許,在劉晞與李崇距從劉皇帝那強勢乃至霸道的氣場中平復過來之后,劉晞問道:“當如何答復來使?” 劉皇帝響了想了,指示道:“倒也不必直接拒絕,朕不是說過嗎?還需同臣僚們商議一番,總需要一些時間,高麗人用了半年時間備戰,這點時間都等不了。至于那徐熙,是第一次來朝吧,那就讓他在幽州多待幾日,也方便我們一盡地主之誼!” “此事,就由你去安排吧!”劉皇帝對劉晞吩咐道。 “是!” “喦脫,傳諭,讓李業、楚昭輔、李繼勛前來行在議事!”劉皇帝又向喦脫下令。 “我們此前對高麗那邊的關注,似乎有些少了!”坐回御案,內侍再添茶水,品罷,已經完全平復心情的劉皇帝看著沒怎么作話的李崇矩,淡淡道。 一聽此言,李崇矩也穩不住了,離席起身,干凈利落地一拱手:“是臣失職!” 看著這個心腹寵臣,劉皇帝都有些無語了,都快成條件反射了,每每遇到類似的情形,李崇矩都是這般,主動攬責。 固然,很多時候會體現出其擔當,也讓劉皇帝沒法過于苛責,但是這樣的情況多了以后,劉皇帝的心里也難免有些膩味。 你一個秘密機構的情報頭子,如此滑溜,難以沾手,有的時候,表現得太過謙恭,太過低調,也并非就是好事。畢竟,伴君如伴虎…… 這一回也一樣,劉皇帝幾乎無視李崇矩的自承其責,擺了擺手,如常說道:“高麗國如今是什么情況,武德司就沒有一點了解?” 聞問,李崇矩顯得更加嚴肅了,謹慎地回道:“陛下,由于未加重視,高麗的情況多語焉不詳?!?/br> 注意到劉皇帝微蹙的眉頭,李崇矩迅速將已知的一些情況說來:“根據這些年來自高麗的消息,可作分析,其國內并不安寧。 經過高麗王王昭對內改革,高麗國力確實有不小的提升,尤其是王昭的權威大大增長。但是,由于王昭手段過于嚴厲,威脅王權的貴族、功臣以及異見官員,都逐步為其剪除,這使得高麗朝廷內部怨聲載道,人人自危,政治矛盾也日趨嚴重。 同時,王昭也漸昏惑,內不自安,為預防可能的謀反篡逆,在國內大興監獄,十余年間,入獄者的成千上萬,都是遭受狂風暴雨。同時,大肆增加禁衛軍隊的實力,也拱衛王權。 更多的情況,還需刺探確認!” 劉皇帝也明白,這大概就是李崇矩能夠知道的全部了,雖然只是一些泛泛之談,并不乏揣測分析。 也沒有為難他,理解的同時,指示道:“那就增派人手,將忽略的、放下的事務重新拾起來,高麗都冒頭了,你們武德司也要及時應對!” “是!臣明白!”李崇矩心情微松,立刻應道。 “人手缺嗎?”劉皇帝關心了句。 對此,李崇矩坦然道:“不瞞陛下,外國消息刺探、國情收集,困難實大,有用的人手,永遠不會多。不過,臣會想方設法,盡力克服!” 點了點頭,劉皇帝又思量了一會兒,說道:“倘如你此前分析的,那這王昭的日子,只怕并不那么安逸!國內既然矛盾重重,還敢如此勞師動眾,插手大漢與遼國之間的戰爭,原因何在?莫非,是以鄰為壑,意圖通過此戰,來轉移國內的矛盾與紛爭?” 說這話時,劉皇帝的眼神明顯發亮,顯然,他就是這么認為,就這般判斷了。并且,越想越覺得有理。 李崇矩不是逢迎之人,但聽此分析,也少有地恭維一句:“陛下英明!很有可能!” “倘若是這樣,那朕就是更不能讓其如愿了!”劉皇帝臉上閃過少許的狡猾之色,瞥向李崇矩,吩咐道:“對高麗,可以從其內部著手,想辦法收買分化,調撥其內部矛盾。 有些情況,是必然的,王昭對內改革,擴大王權,得罪了那么多貴族、功臣,侵犯他們的利益,這些利益受損者,豈能甘愿?;蛟S只差一顆火苗,當年不就爆發了一場大叛亂嗎? 當初,是大漢支持王昭,助其平叛,那么如今,可以換個支持的對象了!這方面的事情,武德司辦起來,可有問題?” “有陛下指點教誨,臣必定全力施為!”李崇矩當即承諾道。 畢竟,類似的事情,這些年在李崇矩的主導下,已經干了不止一次,雖然是對遼國以及大漢周邊的各族、各部,但道理都是相通的,只是換個對象罷了,可以說是熟門熟路,因此,李崇矩沒有感到一點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