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633節
劉皇帝繼續道:“朕再從禮部,給你派兩名熟悉高麗事務的官吏,協助你施行!” “謝陛下!”李崇矩表示感謝,不過直起身體,遲疑少許,還是決定實話進言:“陛下,如此謀劃高麗,需要更周密的計劃,需要更多的時間準備,爾后施行,非應急之策,這對眼下的局勢,恐怕難收速效!” “遠水難解近渴!朕明白!”對李崇矩所言,劉皇帝是認可的,一句話便安其心:“我所思的,也是將來,此事不急,你可以耐心cao持著。眼下,先做好消息情報的搜集,尤其是高麗大軍的動向,同軍情司多加配合,并與遼東大軍,緊密聯系,及時通報!” “至于眼下的問題,高麗這迫在眉睫的威脅,朕另做準備!” “是!” 沒有等太久,幾名隨駕的文武大臣趕來了,沒有任何的拖延,劉皇帝十分高效地讓劉晞將高麗來使所求講解了一遍,并通報了劉皇帝的態度。 可以說是意料之中的,引起了異議,不論是李業、楚昭輔還是李繼勛,都表示,可以同意,以穩住高麗人,以免高麗國那十萬大軍的變數,影響到遼東大局。 楚昭輔是最激動的,眼下,因為與遼國的戰爭,國內壓力已經不小的,好不容易,在遼東有了突破,看到了減輕戰爭壓力的希望,這要是同高麗起了齟齬,那局勢又將難以把握了。 遼東還不安寧,東北更是詭譎,漢遼雙方更是死死地糾纏在一起,這時候,再把戰火燒到高麗,智者不為。 都不用就此事進行一次擴大會議便可知,楚昭輔的建議,大概能夠代表大部分的文臣思想了,老成謀國,不愿擔大風險,尤其不喜歡出現什么不可測的意外。 李繼勛呢,實則也是同意,暫且忍耐一番。在他看來,遼東的精華地帶,已然被朝廷奪取收復了,剩下的都是些山地丘陵,論實際利益,并沒有什么有價值的。即便被高麗人占去些城池,也可當作暫寄與高麗手中,待朝廷騰出手來,再行舉兵收復就是了,不必急于一時。 當然,不論他們怎么想,劉皇帝的想法已經定了,也就容不得他們反對了。還是李業更知趣,察覺到皇帝心意后,果斷表示支持。 于是,經過一番高效的御前會議后,對高麗策略,出臺了。劉皇帝態度雖然強硬,但真正做起來,還是帶有一份謹慎的。 不需要強勢直白地拒絕,先拖著,最后可以同意其所請,甚至可以遣使隨徐熙回高麗,溝通協調此事。但是,在“拖延不決”的這段時間內,朝廷這邊要快速地做好各項準備,考慮到各種可能。 遼東那邊,要加強對遼東南地區的招撫工作,盡快落實,同時遣兵駐守。同時,遼東的大軍的布置,也要隨之移防變動,將一部分注意力轉向東南,東海水師,也要做好打仗的準備,隨時撲滅高麗的海軍…… 外交與軍事,兩手準備,雙管齊下,一旦高麗惱羞成怒,與大漢翻臉,那么,劉皇帝也不介意,在遼東南打一仗。 第266章 放賑遼東 秋季的遼陽,氣溫已經很低了,尤其一場秋雨過后,更添幾分寒意,空氣中也隱約彌漫枯枝落葉腐爛的味道,暮靄之間,這一副凄寒壓抑的景象,就是戰爭帶給遼陽最真實的寫照。 遼陽地區,氣候多雨,尤其多暴雨、大雨,所幸,降水最多的季節已然過去了。否則,對于遠征至此的大漢將士,尤其是來自中原、西北地區的一些將士而言,那將更加難熬。 自東進遼東以來,除了戰斗傷亡之外,漢軍之中,也產生了大量的疾病,水土不服,是歷次作戰,軍隊都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將士不只是在同敵軍作戰,也是在同自然環境氣候對抗。 得益于大漢在后勤保障上的完善周至,對于疾病的控制,還算到位,軍醫、軍藥準備充足,甚至從太醫院都抽調了一部分醫師、醫生以作支持。 遼東也算是開發相對成熟的文明區域,非蠻荒之地,自然條件上還沒有惡劣到難以克服的地步。 但是,現實存在的問題終究存在,需要解決。也正是有這方方面面的困難與風險,當初行營上下才會那般輕易便達成共識,聯名上表,請求整兵休整。 很多事情,遠在后方的劉皇帝君臣僅通過奏章,通過想象,是無法有最為直觀且深刻的認識的。 還好,劉皇帝給面子,同意了行營所請,給遼東大軍將士們以休整的機會,也給飽受戰爭摧殘的遼東百姓一個喘息的機會。 否則,不管不顧,急躁進兵,繼續追剿遼軍,深入東北,即便能夠成功討滅殘敵,收獲勝利,那付出的代價也不會小,將士們只怕也會苦不堪言。宜將剩勇追窮寇,也是需要看具體情況的。 太子劉旸此前給劉皇帝上奏的撫治遼東策略,得到答允之后,也逐步展開,當然,由于時間已短,效果還不明顯,真正進入落實階段的,也只是對于遼東百姓的賑濟。至于其他,時間還很短,許多事務都難以安排到位,也沒有落實的條件。 距離遼陽收復,也才二十日不到,漢軍對于整個遼東,實則也只是實現了軍事上的占領,并且僅限于一些城鎮,而政治上的招徠安撫,還有待后續。 整個遼東,除了那些被漢軍控制的城鎮之外,其余基層組織完全處于一種無政府狀態,漢遼戰爭,完全摧毀了原本遼國的基層統治。 舊的統治秩序崩潰,新的統治秩序尚未重建,遼東就是處于這種混亂的階段。這樣的情況,對于遼東各地殘余的胡漢百姓而言,就如已在地獄,又被踩下了幾層。 直接的戰爭摧殘,雖然告一段落,帶來的刻骨銘心的禍患,仍在持續。饑荒遍野,疫病流行、盜匪肆虐,生存的危機到了最為嚴重的階段,而所有人,都只能苦苦支撐,茍且地熬著、活著,看不到什么希望。 倘若沒有什么強力有效的措施,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大漢最終得到的,也只是一片廢墟殘垣。劉旸與趙匡胤看到了這些,也深切地知道,必須有所動作,必須糾正。 因此,這段時間,劉旸這個大軍統帥,放下了軍務,自己則將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治撫遼東的事務上。 善后事宜,這么多年了,劉旸也算是有經驗了,此番也只是實際cao作。雖然一團亂麻,但還不至于焦頭爛額,情況已經爛到了這個程度,也沒有更多需要顧忌的了,千頭萬緒中,也總有個頭,劉旸則清晰地抓住了其中關鍵,救民。 對于嗷嗷待哺的遼東民眾而言,再沒有比一口吃的,更具誘惑的了?;钕氯?,這只是最基本的需求,只要滿足了,卻能收奇效。 而劉旸,有實施的能力,漢軍有糧,亂世之中,這就是最大的本錢。事實上,從攻克遼陽開始,劉旸就已經在著手了,他以北伐大元帥的名義,遣人廣告遼東的各族百姓,表明朝廷的招撫態度與救濟政策,并于遼陽、沈州兩地,大建粥場,以賑濟饑民。 與此同時,趙匡胤則一邊調整軍隊布防,一邊遣軍,四下鄉野,剿滅那些活躍于民間的盜匪之流,至少將這些直接破壞治安的不穩定因素給掐滅。 對遼東的民眾而言,遼國因為此前窮兵黷武,大肆征召兵役、搜刮民財畜力,已然失望透頂。但對漢軍,同樣不會有任何好感,漢軍雖然打著收復舊河山這樣的堂皇名義,但終究屬于侵略者,是帶給他們這些災禍的罪魁禍首。 因此,想通過放賑的手段,就簡單輕松地收獲人心,也是不可能的。當然,劉旸也沒有那么簡單,他要的,也只是盡力恢復秩序,多挽救一些遼東生民,也為遼東多保留一分元氣。大漢要重建對遼東的統治,說到底,統治的還是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各族百姓。著眼的,也是將來。 由于缺乏信任,漢軍放賑救民起初,并沒有太多效果,那種命令一下,饑民蜂擁而來的情況沒有發生。即便在各城周邊,也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 后來,劉旸干脆來硬的,讓趙匡胤派騎兵下鄉野,驅逐逼趕遼東饑民,前往遼陽及沈州就食。半個多月下來,漢軍放糧救濟的情況屬實了,消息也擴散開了,這有了效果。 對于處在饑亡邊緣的遼東百姓而言,看到了希望,也就有了追逐了動力,對生的渴求,畢竟是人的本能。哪怕漢軍是虎狼,哪怕是遼沈城池是龍潭虎xue,也攜老扶幼,匯聚乞食。 放賑的糧食,基本都是從軍糧中分出來的,并且賑濟的量也是嚴格控制,想要吃飽,那是不可能的。不論如何,養在遼東的幾十萬軍隊,永遠是放在第一位的。 而賑災救民,也不是一時的事情,這是個長期的工作,需要持續半年乃至一年,至少要到遼東復墾復耕并有產出為止。經過戰爭的摧殘過后,遼東還剩多少人口,并不確定,但哪怕只剩下二十萬口,養個一年半載,對朝廷的轉運供給而言,也是一份不小的壓力。 因此,也由不得劉旸這邊不精打細算。到八月二十七日,匯集到遼陽以及沈州的流民難民,已達四萬余眾,憑空多出來這么多張嘴要養,而且還不是終點,在山野之中,仍有大量需要救濟的人。 耶律斜軫此前為備戰,對遼東壓榨得太狠了,簡直是刮地三尺,竭澤而漁,造成的后果,自然由大漢這邊來承擔了,也必須得承擔?;蛟S,這也是耶律斜軫的御敵策略之一吧,即便丟了遼東,也是座廢墟,能夠漢軍造成任何一點麻煩,一點阻礙,或許都是對遼軍防守的增強。 于是,八月末的遼陽,內外對比明顯,城內秩序井然,城外哀聲一片。沿東梁河兩岸,搭建起了大量簡易的草寮木屋,這些都是乞食百姓的棲息之所,亂糟糟的,人雖多,卻沒有多少生氣。 饑民從放賑的軍卒職吏手中,接過一碗熱騰騰的粥,雙手捧著,狼狽的面容間流露出喜悅與感動的神采,基本不可能。 放眼望去,只有壓抑與沉默,當然,每當放粥之時,還是會掀起一些波瀾…… 第267章 仁厚太子 新雨過后,遼陽的城池、道路、屋舍、草木都被刷新了一遍,雖則萬里無云,但天地間卻氨氮無比,冰冰涼涼的靄氣撲在臉上,讓劉旸不禁打了個哆嗦。 見狀,侍衛在旁的馬懷遇趕忙將手中的一件裘袍給劉旸披上。劉旸也沒有拒絕,自己系上束帶,這是出征前皇后贈予的,果真用上了,披在身上,感受的也是母親帶給的溫暖。 水土不服的人中,就包括劉旸這個太子,先前染了些風涼,可把周邊人嚇了個夠嗆,所幸只是偶染風寒,用醫施藥,照料得當,方才逐漸恢復。 輕撫著遼陽破舊的城墻,絲絲涼意,透過手指幾乎直浸入心底,讓劉旸的心情也不由得沉重了幾分。 “城外,已經收容了多少流民了?”劉旸望著城外沿著東梁河鋪開的難民營地,突然問道。 一直跟在劉旸身邊處事鍛煉的慕容德豐稟道:“回殿下,已經有近三萬人了!” “他們,又何止缺一口吃食??!”劉旸幽幽一嘆,手下意識地抓了抓袍邊,柔軟的質地帶給良好的手感。 “遼軍征兵繳糧,再加土地大量拋荒誤耕,以及亂兵流匪的劫掠,整個遼東百姓,最缺的就是口糧,一口活命續命的吃食!”作為太子親隨近臣,慕容德豐大概能夠體會到劉旸的一些心思,拱手說道,語氣中帶著寬慰。 “一場秋雨一場寒!”劉旸說道:“將入九月,入冬也不遠了,食既不飽,衣不足暖,待天氣再寒些,這些人,又能支撐幾時呢?飲涼水,居破寮,甚至席天臥地!”劉旸目光中,閃爍著少許同情的光芒。 聞言,慕容德豐說道:“殿下,這些流民,大多是些老弱婦孺,青壯甚少,能夠跋涉至遼陽乞食,已是難得。軍中已然派糧,甚至分士卒幫他們搭建寮舍,這取水御寒,還需靠他們自己……” “可否讓軍中,再分撥些布匹、衣物、柴炭?”劉旸說道。 慕容德豐遲疑了下,苦笑著答道:“殿下,幾十萬大軍供給,每日消耗都是海量,每一份糧料、被服、柴炭,都需節省著用。為救濟這些流民,已然侵占了不少軍需,再多,只怕軍中會有所不滿。且流民并不至于此,仍有大量難民,自各方陸續趕來……” “韓尚書不是在緊急籌措嗎?這么長時間了,救濟糧食,也該運到了吧!”劉旸說道。 看了慕容德豐一眼,劉旸語氣嚴肅地道:“軍用雖日耗巨大,但以此前囤積,連這點耗用都支撐不???以軍糧救濟難民,也是經過朝廷同意的!” “招徠流民,放糧救饑,安撫人心,如今人是聚集過來了,若是僅止于此,救饑不救寒,豈不是半途而廢?”劉旸認真道。 看著劉旸逐漸平靜的面龐,慕容德豐嘆道:“還是殿下仁厚??!不過,臣還是認為,救民的同時,還需讓其自救??!” “就他們如今的境地,即便自救,只怕也力難從心吧!”劉旸反問。 說著,劉旸直接命令了:“你去找糧料使,再協調一部分軍糧,每餐多添些米面,至少給個半飽吧!至于御寒取暖,分一部分柴炭,集中取暖!另外,行文韓尚書,讓他籌措賑濟糧時,再多備一些布匹衣物以及石炭!” “是!” “你說的,也不無道理,終究還是得靠他們自救!”沉吟了下,劉旸繼續道:“難民營,有些混亂了,再從軍中抽調一些宣慰使與下級軍吏,將這些流民組織起來,以五百人為一隊,去伐木、采集,搭建完固茅舍,這庇護之所,總不當如此簡陋。以后匯集來的饑民,都要照此編制安排!” “遵命!”慕容德豐當即應道:“殿下此舉甚可!” “對了,糧種、農具,也當讓韓尚書籌集一批!”劉旸又道。 聞言,慕容德豐道:“殿下這是已經考慮到,將來復墾復耕了!” 劉旸:“總有那么一天的,先做好準備吧!” “殿下,大量流民人口集中在遼陽、沈州,雖然便于賑濟,但終究不是長久之策,也牽扯了軍隊太多精力!”慕容德豐提醒道。 “非常之時,應急舉措罷了!”劉旸對此,倒是心中有底,說道:“眼下,遼東各州各城,缺少大漢的官吏,等援遼的第一批官吏到了之后,便可安排下去,鋪開統治,屆時,就可將民政事務,移交出去了!” “那批官吏的調派,進展如何了?可曾有消息?”劉旸問。 慕容德豐:“根據中秋前李相所發制文,燕山道已然選派了九名州縣官吏,算時間路途,也該到遼陽了!后續人員,應扔在協調之中!” 點了點頭,劉旸抬手指示道:“等人到了,立刻稟報,我要親自接見他們,派官任職!” “各州臣服朝廷的遼國舊吏代表,已至遼陽,何時安排接見?”慕容德豐請示道。 “稍后回衙,就帶人來吧!”劉旸嘆道:“遼東初下,今后,想要真正收治遼東,還是需要留用這些舊吏??!” “不過,這些人,未必是真心臣服朝廷,不足輕信!”慕容德豐道。 劉旸搖了搖頭:“固然不足全信,但既然投誠了,能夠為朝廷所用,不妨礙大度些,當用則用,以觀其表現。這也是收治遼東的重要一環,也十分必要,王師遠來,都有水土不服,何況對這片丟失已經的土地重建漢家統治,僅靠從國內調派的官吏,是很難做到的! 行在傳達的制令,盡快恢復遼東的秩序,給我們的時間也不多,至少入冬之前,需要有些成效……” 聽劉旸這番從容客觀的見解,慕容德豐年輕的面龐上,流露出一抹敬佩的神情,拱手道:“殿下襟懷,臣敬服!” 擺擺手,劉旸臉上終于露出點笑容:“這些啊,都是得自陛下教誨,倘若是陛下在此,也會做相同的決定!” “南面的辰耀寧蘇等州,情況如何了?”劉旸又問。 “南面諸州,攻克甚早,經過整治,情況還算穩定,據耀州報,也有一部分的流民涌入,當地將吏,也有收容安置!” “嗯!”這下,劉旸只是輕輕地應了聲,看表情,還算滿意。 站在城垣上,望著城外的風景,兩座巨大軍營,夾東梁河而建,既牢牢守備著遼陽城,也監視著城外的流民。 比起難民營的雜亂狼藉,軍營當然要整潔有序得多,比起難民們仍舊避免不了忍饑冒寒,將士們衣食飽暖,還有娛樂活動。即便是從軍的丁夫民壯,待遇都堪稱優厚。 不提城內城外,就是兩片營地,都仿佛是兩個世界。 “日新,你說這些難民,如今對大漢是什么態度?是仇恨,是畏懼,還是感謝?”劉旸語氣沉重地問。 這個話題,似乎也確實顯得沉重了,遲疑少許,慕容德豐方才道:“戰爭固然造成了他們的苦難,但是,這活命之恩,是實實在在的。否則,城外這些人,很難活過此冬!” “一手屠刀殺戮,一手慈悲救濟,或許,這就是征服吧!”劉旸忽然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