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522節
而所謂“開寶新政”的主要思想,就一點,偃武修文,與民生養休息,所有的政令,其目的就指向一點,與民利惠。 在減輕民眾負擔的問題上,是朝野內外上下的共識,畢竟沒有滅國統一的壓力在那里,軍事上在幾年前重創遼國也大大降低,在這樣的情況下,大漢有充足的余地來進行調整,給百姓們降降壓。 而在具體的施行上,當然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句減輕徭役,降低稅收。經過群臣反復的商討,再加劉承祐與宰臣們認真考慮,決定采取以下幾項措施。 其一,是最直接的,將丁身錢從原本每年每丁百錢,減到四十錢,并且,將成丁年齡,由二十歲提高到二十一歲。 不管是此前的租庸調制,還是大漢沿襲的兩稅法,原本都是沒有丁身錢這個說法的,只是,在南方諸國,都有類似的稅收,或收錢,或收糧,或納絹布。于是國初之時,為了緩解財政艱難,三司使王章那個“吸血鬼”,也跟著制定了一個“丁身法”。 最初的規定,每年每丁繳納兩百錢,且以十六歲成丁,就這種苛政,早期的大漢朝廷的豈能得人心?王章豈能不被罵?并且,當時有很大一部分的丁錢,沒能進入國庫,而落入了地方節度的口袋,成了他們名正言順斂財的手段,反正鍋可以甩給朝廷。 那時候也是沒什么辦法,不編著名目搞錢,朝廷都快維持不下去,哪怕在劉皇帝掌控軍政,開始進行乾祐改革后,也只取消了那些過于荒唐的雜稅,而沒有動丁身錢。 直到后來,卻孟蜀,平河中,大漢局勢趨于安穩,開始苦修內力,準備攻取淮南之后,劉皇帝才把丁錢給改得“合理些”,每年每丁降為一百五十錢,成丁年齡提高為十八歲。 雖然仍舊很重,但總歸有了進步,對于那些黔首而言,也是種減負解壓。后來,隨著朝廷局面日漸好轉,取淮南,收秦鳳,定荊湖,劉承祐再度與民以利,于乾祐九年出巡還朝后,把丁身錢降低到百文,年齡提高到二十歲,一直到如今,而大漢的百姓們已經在贊揚皇帝仁慈了。 如今,再在丁稅上減負,絕對會民情大悅,高贊圣君了,而新成長的平民百姓或許不會意識到,原本他們是不用繳納這丁身錢的。 而僅此一項,按照戶部與度支的測算,朝廷每年在丁稅上就要損失上百萬貫。而這道政令,對于江浙閩的百姓來講,是最為友好的,以吳越為例,他們每年每丁是要交三百五十錢的,如今一下子被降到四十錢,對大漢朝廷的好感與認可豈能不暴漲? 其二,就是在每歲兩稅的配額上進行調整,根據人口、土地、財產、富庶程度等條件,而劃定諸道稅額。沿襲自唐時的兩稅制,有一個看起來很先進的原則,就是量入為出,根據前一年所得標準制定征收額度,然后攤派天下。 如此固然減少了朝廷的麻煩,但因“戶無主客,以見居為薄”、“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的理念,看起來是貧富均差,但是因為造成了人口的流動,并因戶數變化而定額不變,而造成貧著愈貧,富者愈富的情況。 畢竟,在人口流動不受到巨大限制的情況下,都愿意往富庶的地區謀生,而人多了,攤薄下來,需要繳的稅反而少了,窮的地方則反之。 當然,兩稅法如果只是弊端的話,也不可能延續這么多年而不被歷代廢除,這是國家的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能夠采取的稅法,并在此制的助力下,商品經濟得到騰飛,社會活力得到釋放。 稅額可以通過朝廷更改均衡,通過強權推行,但其中最讓人憂心的一個弊端,就不得不重視了。那便是土地的自由買賣而造成的土地兼并問題,這是在兩稅稅制下,一個避不開的問題。 當下,情況還不嚴重,人口還不多,土地富余,但過個幾十年,就不一樣了。因此,為了在此方面加以限制,決定增加土地交易稅,課以重稅,但凡買賣土地,買賣雙方皆繳納兩成的稅。 關于土地的問題,劉皇帝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所謂攤丁入畝,并不是一把無往而不利的利器,且以大漢如今的發展程度,還遠不到那一步。 當下,最合適的辦法,還是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政策調整,同樣能夠起到大發展的效果,助力經濟騰飛。 除以上兩則之外,在其他方面,同樣體現著重農的思想,比如之前在東京引起風波的糧價政策,對于種地的農民而言,糧價漲了,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好處。 同時,在全國各地興建義倉、增加公糧儲備的政策,除了對兇荒的預防之外,也考慮到,在豐年之時,由官府出錢以高于市場的價格從百姓手中購糧,一舉兩得。 另外,由于官府收稅,以貨幣為主,在這個過程中,對于缺少錢絹的百姓來說,很容易在交易的過程中吃虧,以三年為周期,制定一個商賈購糧的最低價格。 總之,此次的開寶新政,主要目的,就是減輕黎民的負擔。大漢的農民,可以說獲得了自開國以來最好的優待。當然,他們也值得,畢竟在過去的十五、六年,就是靠著對他們的剝削方才有實力去建立功勛,成就大業。 第26章 新政與人事 當然,開寶年的新政,并不止于農事、民政,在養民生息的綱領之下,還著重提到了幾條。 其一,吏治。除了繼續明確反貪、反腐之外,對于朝廷的監察體系繼續調整,使三法司的職權范圍更加清晰。同時,對于朝廷其他部司衙的官職權責,也加以明確。 繼續清減冗官,對中樞及地方道州諸衙職吏數量進行精簡,以縣政為例,除了朝廷委任知縣、縣丞、主簿、縣尉等親民官外,對于當差吃糧的吏人公人數量也進行一定的削減,對各類吏職進行調整,該合并合并,該裁撤裁撤。同時規定,小縣各類公職吏人的數量控制在50人,中縣75人,大縣100人,望縣150人。 大漢各縣分級,還是按照人口劃分,兩千戶以下為小,兩千戶以上為中,五千戶以上為大,萬戶以上為望。當然,對全國人口清查登記,也在新政施行之列。 在選才方面,繼續完善科制度,增加實用科目,擴大錄取范圍,控制錄取名額,加強徇私舞弊的懲罰力度。同時,提高貴族蔭官入仕的標準。 另一方面,繼續拓展觀政制度,不僅限于中央部司與近畿衙門,而向天下道州推行,并加強對官員的考核。同時,新的俸祿制度,也正式頒行,這是配合此前的勛爵制,提高官僚們基本待遇,畢竟在乾祐時代,劉皇帝并不算“優待”官員,經常聽到有官員清苦而難以維繼生活的情況。雖然屬于少數,但也能地窺其一貌。 其二,則為河務。既為防備水患,也為疏通漕運,不管是對政治、經濟、還是軍事,漕運之通達,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情。劉皇帝打算在舊有水道水脈的基礎上,對全國的漕渠進行一次梳理,在此前的議政中,就有不少人就此提議。 不只是針對中原、東南,河北地區也一樣,甚至于,關中布政使武行德也上表,請求重鑿砥柱、三門。當然,在河務方面,劉皇帝始終秉持的一個基本方針,就是不急不躁,穩步推進,量力而行。 除了開鑿、疏浚、改道、并流之外,針對于水患頻發的地區,除了加固堤壩之外,就是繼續推行植樹,于水岸密植楊柳以固土。 其三,則是軍事了。對于大漢的軍制,劉皇帝目前還是很滿意的,內外相制,更戍法也實行多年,算是穩固了,因而只是微調。 提高諸邊戍卒的待遇,除了禁軍的輪戍之外,對于地方戍卒,采取就近輪換的辦法。另外,則是對全國軍力進行一次調整,禁軍、及邊軍主要是汰換,將老弱退役,地方則裁減,當然,嶺南、東南地區暫時猶以重兵控制。而皇城宿衛的軍士,則提升至一萬人。 更重要的,則是劉皇帝做出一副不再對外用兵,軍事以守備為主,一心經營發展國內的樣子。當然,這只是表象,短時間內,確實沒有再大規模用兵的意思了,國家需要調整,百姓需要安寧,以內安官民,外惑四夷罷了。 在大漢取得基本的統一之后,這輪冉冉升起的紅日,所釋放出的光芒,已經讓周邊諸國側目不已了,包括契丹、回鶻、高麗、大理這些國家,都爭相遣使,忌憚之意,不需言表。 至于其他小國、部族,更是紛至沓來,包括此前沒有多少聯系的安南吳朝,也遣使到東京了,卑辭厚禮,態度尤其恭順,稱奴顏婢膝也不為過,妄圖稱臣以得到朝廷的認可。 新政政策頒告之后,當著滿朝大臣,劉皇帝則再度直言發聲,表明志向,勉勵群僚,君臣同心,共創盛世,護天下之太平,與百姓以安康。 另外,諸多政令的實施,是需要一批素質過硬的執行者的,需要一大批有力官吏推行下去。歷來國家政策,都是些綱領性的意見,可解釋的空間太大了,自上而下,在朝廷是一個意思,下達道州是個解釋,再到縣里或許就已經完全變味了。著也就使得許多初衷良好的改革政策,最終跑偏,不遂人意,進而失敗的原因。 朝廷對國家的掌控力度在這里,信息的傳遞,內外的聯系,社會的發展程度,都注定朝廷不可能更細致地治理天下,會發生類似的情況也并不出奇。 當年,以當下朝廷的權威,倒也不至于發生那種極端情況,縱有偏差,也不會太離譜。但是,想要盡量順利地推行新政,盡量完美地實現目標,卻也需一個有力的領導團體與執行班子。 因此,劉皇帝對大漢的權力中樞,又進行了一次大的調整,以迎新時代,并為新政的施行保駕護航。 魏仁溥為中書令,仍居首相,主掌國政;竇儀以吏部尚書,兼尚書左丞,同平章事;王溥以戶部尚書同平章事,成為政事堂內最年輕的相公,他與竇儀可以說是推行新政的骨干人員;雷德驤雖為三司使,但比起王溥,除了年齡大些,其他似乎都比不過了,有些憋屈。 工部尚書,該任慕容彥超了,主要讓這慕容皇叔將的經歷放到對河工水務的調研與治理上去;雍王劉承勛改授幽冀安撫使兼真定知府,代表皇室到河北坐鎮。陶谷則自相位上退下來了,有人拿他在杭州的一些劣跡彈劾他,劉皇帝讓他回宣慰司干老本行,估計最不樂意的就是他了。 刑部尚書,則由回朝的國舅李業擔任;慕容延釗因為身體不佳,幾度告老,劉皇帝準他歸養,卻不允其致仕,繼任的兵部尚書乃是趙匡胤,直接把他從樞密院給調離了。 至于樞密院這邊,也有所調整,李處耘仍穩居樞相之位,接任副使的,乃是安守忠。樞密學士承旨韓徽則高升,調至三司任鹽鐵使。 從劉皇帝對王溥、安守忠的任用來看,過去那些從御前走出去的文武,已經逐漸成為大漢朝廷的骨干力量了。 對于禁軍職位,倒沒有進行大調整,向訓、高懷德、韓通仍管著侍衛、殿前、巡檢三衙門,不過楊業調任殿前副都指揮使,劉廷翰出任殿前都虞侯,王審琦為侍衛都虞侯。 在這個基礎上,劉皇帝再度從翰林院、都察院、刑部、宣慰司,挑選了三十多名大小官員,分赴諸道州,作為朝廷的勸政使,指導宣揚開寶新政,當然也承擔一部分監督的職責。 與此同時,對于當下大漢的行政區劃問題,也到了最后的落實階段。對于這個疆域遼闊的帝國,如何重新劃分,也已經醞釀多時。 第27章 大漢二十三道 崇政殿內,巨大的皇漢輿圖就高懸于殿側,南方各州的籍簿圖冊運輸入京后,開封有司,對其分門別類,快速消化。而一份關于當下大漢所轄全圖,也應運而生,由薛居正挑選三十名各類專業人才,前后耗時三個月,方才繪制而成。 而崇政殿中的這份輿圖,則是最為詳細一張,山川河流,湖泊平原,州城縣邑,都標記其上。雖然難以踏遍大漢每一寸土地,但他至少可以通過輿圖,這最直觀的方式來了解他大漢疆域,盡情地欣賞自己打下的江山。 當然,這并不只一張圖,配合的還有一整套關于各州縣的地理、風俗、民情等情況的介紹,可謂一本全國通志,若非是要整理這些信息,也不至于用那么多人,花費那么長時間。 此時的劉皇帝,再度欣賞著大漢的疆域,要說廣闊,那時必然的,北及陰山,東起東海,南至瓊州,西涉流沙,唯一可惜的,是東邊缺一頭,西面少一尾,再加一些邊邊角角,想要達到完美,則還需時間。 不過,目光掃過大漢的道州,劉皇帝的目光中,還是不禁流露出幾分欣慰的意味?,F如今的大漢,經過重新區劃,共分為二十三道,分別為京畿道、京西道、河南道、河北道、燕山道、河東道、山陽道、關內道、隴右道、河西道、山南道、劍南道、川東道、湖北道、湖南道、淮西道、淮東道、江南道、江西道、兩浙道、福建道、廣南東道、廣南西道。 比起此前,又有不小的調整,淮北道被廢除了,一部分并入淮東,一部分并入京畿道,新設的河南道則囊括的原淮北道大部,以及一部分河北東道。河北一改此前的東西分道,改為以拒馬河、白溝為界,北為燕山道,南為河北道,原懷、衛、澶州并京畿道。 畿南道更為京西道,安、復二州劃歸湖北道。原來荊湖道拆分為湖北、湖南兩道,以洞庭一線為界,湖北道以江陵府為治所,東面把鄂州納入,南面則包括岳州、朗州等原屬于湖南的州縣。 嶺南分為東西兩道,閩國舊地為福建道,南唐故地為江南、江西兩道,池、歙二州以東為屬江南道,以西為江西道。吳越轄地為兩浙道,不過福州自然劃歸福建了,蘇州也劃給江南道。 淮西、淮東的變動,則不大,只是有個別州縣的調整。至于山陽、河東,山南、劍南、川東,則基本按照此前的分布,也無大的變動。 隴右道,則東起鳳翔,西達蘭、鄯地區,基本把王景拓地的成果都囊括于其中,屬于拓展穩定期。關內道,則囊過陜州以西的大片土地,包括定南軍所處的夏綏諸州及黨項分布的區域,都暫時歸于關內道。 河西道則以涼州、靈州為中心,實際掌控的區域還不算大,但在劉皇帝的心目中,包括還在回鶻手里的甘、肅二州以及那些草場、沙漠、綠洲,都該是大漢的領土。 不過,劉皇帝此時的目光,卻落在關內道上,劉皇帝覺得,有些太大了,從長安到最北端與山陽道接壤處,直線距離得有八九百里,以道治而言,根本無法做到有效的管理與統治。 當然,這也只是暫行辦法,延州以北,定難軍控制的州縣以及黨項人活動的區域,此時就如甘肅的回鶻一般,讓劉皇帝越來越覺得扎眼了。 雖然劉承祐在接下來的主要精力會放在對國內的調整與梳理上,但是對于西北地區的進取目標與計劃是不會變的。來自后世的經驗,告訴劉皇帝,西北不平,天下難安。 哪怕這些年,定難軍的日子,越發不好過了,一方面有朝廷的外部壓力,一方面內部斗爭越發激烈,李克睿雖然還牢牢地控制著夏州和宥州,但綏州與銀州是徹底脫離其掌控了。 要說此時的定難軍,哪怕全部加起來,能動員起一萬人的軍隊就不錯了,而況于其處于分裂的狀態。再加有大漢邊軍在側,又有盧多遜在東奔西走,不斷地分化、收買黨項部族,可以說,眼下的定難軍勢力,不堪一擊。 隨著漢遼的第二次和議,李光睿則徹底老實了,不敢再在明面上有什么異動。有趣的是,前兩年,李光睿還不斷的上表朝廷,希望能放還李彝殷,但隨著屁股逐漸坐穩,也就不提這事了,只在逢年過節,入貢東京時給李彝殷帶上一聲問候與一份禮物。 而夏國公李彝殷,被留在開封已經滿四年了,朝廷并沒有虧待他,一應吃穿用度,都按規格配置,只是自由得到了極大限制,到后面,則干脆是幽禁了。明面上有甲士,背后有眼線,暗中還有特務。 在這樣的拘束而壓抑的生活中,年老的李彝殷精神、身體都日漸衰弱,如此,就更不好遠行回西北了。前番,得知李彝殷病了,為表關心,還特意派御醫去給他診治。 前不久,李彝殷上表,說自己已經疾病纏身,命不久矣,希望能葬在故土。劉皇帝也同意了,答應他還葬故土,嗯,死了之后。 哪怕御醫幾度向劉皇帝稟報,李彝殷確實有病,壽命不久,但劉皇帝的疑心,讓他不會有絲毫的疏忽。以目前的形勢,定難軍就是一塊砧板上的rou,隨時可以拿下,不愿出什么意外。 李彝殷想以還葬故土來打動自己,仁慈的劉皇帝不會那么無情,等他死,會通知李光睿來扶棺…… 定南軍雖然不足為慮,但黨項人卻不得不重視,或許心里不愿意承認,但現實就是,夏綏地區,已經是黨項人的地盤,他們在那里游牧、狩獵、墾殖,已經太久,久到血土相連。 就像此前盧多遜給他的進言一般,定難軍與黨項人要分開看待。按照劉皇帝的心思,自然不會允許黨項人還像以往那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大漢的國土之內,編戶、納稅都得推行下去,同時劉皇帝心里也有b數,黨項人終究不是西南的蠻人,做得過火,絕對會引起激變,如何cao作,還得好生思量。 或許,改再把盧多遜召回來議一議?劉皇帝這么想到,有幾次西行經驗,并在西北任職多年,盧多遜已然成長為大漢在西北事務上最有話語權的官員了。 “陛下!”背后顯得小心的腳步停下,劉皇帝聽到了呂胤的呼喚聲。 劉皇帝沒有回頭,而是指著大漢輿圖,興致勃勃地問他:“呂卿,你不覺得,大漢的版圖不夠完美嗎?” 第28章 封疆大吏 “何事?”收起了他躊躇滿志的感慨,劉承祐轉過身,注意著呂胤手中捧著的幾封奏章,問道。 呂胤正色答道:“回陛下,關于諸道行政長官的調整,廣政殿已然議出,還請陛下批復!” “哦?”劉承祐頓時變得認真起來,這可是大事,當即伸手道:“朕看看!” 聞言,呂胤當即將最面上的一封奏章呈上,劉皇帝順勢坐在輿圖前,翻開仔細地審閱起來。布政使,在當下的大漢官制,毫無疑問是地方道州最主要的行政長官,并且在十多年的實踐之中,已經成為定制,為官僚所接受,納入大漢的典制之中。 不過,到目前為止,也只有那些局勢安定、已經形成穩固統治的道治,方才單設布政使。一直以來,考慮到各地民情、的不同,邊地的形勢,又或者特殊差遣,劉皇帝也有些靈活的置官。 在這種情況下,巡撫使、安撫使、巡檢使、巡閱使這樣的官職也就應運而生了。巡撫使這個職位毫無疑問,屬于劉皇帝的“原創”了,最開始出現在大漢,還是乾祐五年的時候,當時范質以河東巡撫的名義,北上清察刑獄,后來直接主導河東改制,將之徹底納入朝廷的統治。 后來,李濤罷相,為寬慰老臣,為安撫收復不久的荊湖,也為表示對荊湖的重視,特地以其為荊湖巡撫,南下潭州,這在監察職能之外,已經帶有些行政屬性了。 再其后,川蜀平定,趙普先以權成都府事主管蜀中州縣之政,后又為西南巡撫使,配合川蜀三道布政使,布政安民,治權雖然仍在布政使手中,但巡撫的影響力已經提升了。 一直到如今,李濤巡撫兩廣,范質巡撫兩江,昝居潤巡撫閩浙,已經是全面負責新取之地的行政。當然,不管在劉皇帝這里,還是在漢典制,巡撫使仍舊是臨時差遣。 再加上仍舊巡撫川蜀的趙普,如今的大漢,是有“四大巡撫”的,其中,自然以趙普最受矚目,他最為精明強干,也最為年輕的,至今也才四十出頭,可見劉皇帝的寵信。 安撫使有兩個,韓熙載的東南安撫使,雍王劉承勛的幽冀安撫使,前文提過,韓熙載主要是去改革的,劉承勛則是代表皇室坐鎮河北,象征意義更重。 巡檢使這樣的官職,出現的次數可謂頻繁了,從開國時起,設了不知道多少,一般都是為彈壓地方、維護治安抑或平定叛亂而設,大至一道巡檢,中則數州巡檢,小則一州乃一縣,開封還有京城巡檢使。 早年,有代國公折從阮作為西北六州巡檢使,領軍西赴,負責平定野雞、殺牛等西北雜虜的叛亂,亂平之后即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