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246節
在北漢南征的過程中,東京算是大本營,宿、潁之地是中轉站,而王樸,就是負責中間環節的人,干著繁雜負累的活計。 淮南十幾萬軍民糧食、軍械的供應,都需其負責,近十萬民夫的協調調度,不乏就地籌措糧餉,安民撫眾,乃至負責宿州的防御。 使得天子帥師在南,而無糧械之憂,東京要占五分功勞,而王樸一人獨占五分。就劉承祐所聞,王樸經常曝霜冒寒,一連日夜,處置公務。 “卿忠于職守,還當保重身體,勿致cao勞過度!”劉承祐勸解道:“你才四十六歲,卻已華發半鬢,朕不忍也!” “陛下關懷,臣感激萬分!”王樸則恭敬一禮,平和應道:“陛下順天應命,欲行一統,成就太平。臣為御下一走卒,能盡其心,效其力,存功用于國,心滿意足,何談苦累!” “王卿真國士??!”聽其言,劉承祐不禁感慨。 “張德鈞!”劉承祐突然喚道。 “小的在!”正沉浸在這君臣情誼中的張德鈞,身形一震,趕忙應道。 劉承祐吩咐著:“找御醫,給王卿號號脈,看看身體。還有,御用之良藥、補品,找些賜與王卿!” “是!” “謝陛下!”對此,王樸也不由感懷。 第131章 和議達成 隨著劉承祐一封詔令,漢軍如約停止了對唐軍的攻伐,讓長江沿岸苦苦支撐戍防唐軍終于喘了一口氣,開春一個多月,江北烽火,頭一次告息。 而金陵這邊,李德明匆匆而帶歸和書,大抵也知此封和書的份量,李德明第一時間便進宮,面呈唐主。對于這喪國三條,李璟看起來,倒也沒有過于激動的樣子。 畢竟,江北十四州都可盡獻,其他的,也不算什么了。只是,李璟這邊,心頭極不是滋味,有些感傷道:“皇考帝業肇基,難道就朕而終了嗎?” “陛下!”李德明不禁寬慰道:“天無二日,如欲稱臣于漢,豈與并稱,降尊號也是不得已之事。此乃非常之舉,待兩國和議達成,漢軍北撤,外患消除,陛下仍可照用天子鸞儀?!?/br> “如此,不是自欺欺人嗎?”李璟自嘲道。 李德明有那么一絲尷尬,繼續忽悠著:“古有越王勾踐,忍辱負重二十載,得以復仇滅吳。臣觀漢帝,年少氣盛,實好大喜功之流,此番得勝,必然驕狂難抑,遲早自取其禍,自亂其國。陛下只需含羞吞恥,勵精圖治,異日必有還復河山之日!” “只能如此了,冀望先帝,能夠原宥我這個不孝臣子!”李璟長嘆一聲。 又盯著和書內容審閱一遍,李璟又道:“歲貢之資,是否過多了,能否削減一些?” 聞言,李德明心頭暗道,若是少了,北漢那邊,如何交代得過去。不假思索,李德明小心地回道:“陛下,北漢貪欲之盛,遠超想象,這已是臣,據理力爭,方才談下的數目!” “哎……”李璟默然一嘆:“讓朕再想想!” 見狀,李德明只是小聲地提醒了一句:“陛下,初擬此議,漢軍已然暫止攻伐。若拖得太久,待漢軍休整完畢,再度動兵,只怕更加難擋。臣南歸之時,偶然聞之,漢帝已下令,讓淮水之北漢水師,盡數南調,欲入大江……” 聽李德明這么說,李璟神情果然變了變。 告退出宮后,李德明馬不停蹄地,開始于金陵朝野串連起來,拜訪其親友、同僚、門生以及各路議和派,欲聯合起來,推動和議達成。 李德明也不傻,知道此議,必然再度引起南唐朝堂風波,僅靠他一個人,可謂勢單力薄,容易再受李征古那等匹夫的羞辱。 而不出意料,當和約的具體內容傳開之后,又是一場激烈風波。金陵朝野,針對這份和議,基本分為兩派,互相駁斥、謾罵、攻訐,使得南唐朝廷竟成一派烏煙瘴氣。 不過比起之前,此番有異議的,反而是和約的具體內容,大部分人,覺得北漢貪欲過甚??v使淮南失陷,劃江而治,不可避免,稱臣也只是丟了面子,但歲貢之利,太過沉重了。 以南唐如今的情況,孫兵折將,失淮南半壁之后,再每年承擔如此大一筆歲貢,對于南唐而言,將是一筆極其沉重的財政負擔。 然而,就在這場波瀾之中,李璟反而徹底堅定了和議之心。只是就一些細節問題,再遣李德明渡江,面見漢帝,進行了一番補充。 對此,劉承祐這邊自無不可,好好磋商即是。 南唐提出,被俘的唐軍將士百姓,希望漢軍能夠放還。對此,劉承祐怎么可能輕易同意,前前后后,淮南各州,被漢軍所俘之軍民,有近十萬,這可是十萬青壯。人口重要性,劉承祐豈能不知,尤其是能上得了戰場的青壯,那更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綜合考慮了一番,劉承祐同意把江南籍貫的俘虜放回,但俘虜之中,有數千唐軍將校投誠于大漢,已編在漢軍作戰序列,那些將士的父母妻小,得由南唐送到淮南。 李璟得悉,也沒有阻攔的必要,同意了。又向劉承祐提出,每歲請易淮鹽二十萬石,要知道,此前南唐的食鹽供應,基本都來自于淮南。對此,劉承祐也沒設置障礙的意思,只要拿得出等價的錢貨交易即可。 其后,兩方又約定罷戰之后,沿江駐兵數量,這些都是可以談的。 如此這般,兩方之間,來回交往近五日,終于達成和約。 北漢乾祐五年二月十二,唐國主李璟,率后宮、宗室及公卿大臣,告罪于宗廟,泣淚而告“漢唐和約”。 其后,以宰臣馮延巳等人北渡,將最終和約面呈漢帝,隨著劉承祐的首肯,雙方之約,算是正式締結。當夜,劉承祐設御宴,招待馮延巳一干唐臣。 席間,對于馮延巳,劉承祐可謂另眼相看,態度和善??偟脕碚f,馮延巳在北漢征淮大略中,前后是起了不小的作用,屬“功臣”。 只是,在漢帝那怪異而玩味的目光下,馮延巳頗不自在,訕訕而應。吃佳釀如飲苦水,面色沉重,竟有悲態。 馮延巳在南唐朝廷,更似弄權jian臣,卻也不似李德明那般,存賣國之心。雖然也同意和議,但南唐當真簽下這么一份禍國殃民、屈辱至極的媾和條約之時,仍舊不免心生哀慟。 而消息傳到金陵之后,朝野之間,哀鴻一片。不管之前是何等態度,但和議達成之時,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些悲痛與屈辱感。 至于唐主李璟,則直接病倒了,幾不能理事,再度以皇太弟李景遂監國,讓文武輔弼,同北漢進行和議后的善后交接事宜。 和州境內,當涂對岸,梁山軍寨,一片凄冷春風中,“唐”、“林”字旗飄揚。軍寨周邊,仍舊殘留不少攻防的戰火痕跡。 寨內,三千余唐卒,收拾好糧食、軍甲,在一片肅重的氣氛中,登船,準備撤往南岸的當涂。 而在寨外,兩千余漢軍入駐此寨,有序接收寨防。張永德親自來了,只因為此寨,便是唐將林仁肇的駐敵。對于這個給自己履歷上,添了一筆敗績的南唐將領,張永德還是很有興趣的。 登上寨樓,臨高而望,望著駛向江南的唐軍,張永德不由感嘆道:“那林仁肇,也算一名將了,這梁山寨,被其打造得如此牢固,我軍連攻三日,竟不得下,足見其能。只可惜啊,有其才,不得其時,不遇其主,焉能不??!” 而在逐漸遠去的唐軍戰船之上,林仁肇站在后舷,同樣遠眺著梁山寨,其間人影幢幢,望著那高高豎起,迎風飄揚的漢旗,林仁肇哈哈大笑了幾聲。 笑聲中,帶著很明顯的嘲弄:“將士浴血而守,敵不能下,朝廷一紙詔令,便將江防拱手相讓……” 類似梁山寨的情況,在沿江地區上演了很多,長江北岸,數十座大小城邑、堡寨,唐軍悉數撤出,退往南岸,將江北徹底放棄,交給漢軍。然后,除了少部分城寨,大部分北御壁壘,全部被毀。 當然,大部分唐軍的態度,還是比較慶幸的。沿岸戍防唐軍之中,這段時間下來,基本也都被漢軍打怕了,這般“體面”地結束戰爭,退回江南,已算不錯的。 像林仁肇那般憤慨不平者,也不是沒有,只是在唐軍之中,終究是少數??梢哉f,不到半年的攻防之中,北漢大軍已將南唐軍隊的脊梁給打斷了。 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后 此前,漢唐之間榷商和議細節之時,劉承祐御駕南下歷陽,和約達成之后,淮南之地,再無戰火,只待交接完畢,自去歲秋動兵始,漢唐兩國持續五個月的戰爭,便可宣告結束了。 二月十五日,劉承祐自歷陽北上,駕臨滁州,宿于清流縣。大抵是戰事結束,南征戰略達成,大獲全勝,劉承祐心情放松,趁著天氣好,與王樸等臣登縣西之清流山。 正值仲春時節,春意已濃,山林之間,已盡染新綠。清流山算不上高險,但夠曲折,山中口便為清流關卡所設之處,山野之中,多牡丹,春日正盛,牡丹雖遲,但漫山遍野之間,已然盡是山花爛漫,萬紫千紅。 找了幾名山農充當向導,沿著山間小路,自關南,繞至關北,既可起登山之效,還可探出一條偷襲小徑。 穿過一個豁口,當真豁然開朗,順勢倚于山石,暫作休息。側耳傾聽,除鳥鳴之外,尚有溪澗淙淙,那是請流水的流逝聲。 “清流關下請流水,請流水過清流山?!眲⒊械v來了詩興,順口念了兩句,然后便后悔了。 王樸與李昉隨駕,也是意外地看著劉承祐,天子雖偶有“名詞佳句”,但總是簡短不全。此時聽其吟誦,卻是一派平俗詩頭,并且,戛然而止。 迎著二者的目光,劉承祐臉皮也不禁發紅,擺了擺手,強行笑道:“罷了,朕實無詩才,讓二位見笑了!” 聞言,李昉則道:“詩詞終究小道,陛下雄才,盡在治國用兵!” 對其恭維,劉承祐不以為意,輕笑兩聲,隨即表情一斂:“朕方才所吟,都不許傳出去,否則,定不輕饒!” 不管怎么樣,這等打油詩若是傳出來,還是有損于他大漢天子的英明。 “是!”見狀,周遭之人,齊應,不過語氣倒是挺輕松的。 “李昉!”劉承祐似乎有意岔開話題,問道:“聽聞你在寫南征記事?” “正是!”李昉應道:“此番陛下南征,盡取淮南十四州,拓地千里,增民百萬,江淮臣服。臣有幸從征,詳觀陛下之政謀權變,大漢將士之精悍善戰,心有所感,欲綜述之,記為文章!” “不錯!”劉承祐抬手,吩咐道:“成書之后,當呈與朕一覽,看看從你筆下,此次征唐,是怎樣一番記述!” 李昉自然喜而應之:“是!” “此書,朕取個名字吧!”劉承祐看起來,確實很有興致,道:“就叫《南征述略》吧!” “是!” 歇息了一會兒,劉承祐差人問還有多久出山,向導答,約有二十里山路。登山,也就求個心情,看個意境,山路走多了,也累。不過,自己選的路,再苦再累,也得咬牙走下去。 “當年朕能隨軍急行百里,翻山越野,如履平地,這不過幾年下來,髀rou橫生,體力竟有不支!”劉承祐感慨著。 他都如此,王樸與李昉則更不堪了。聽其言,一邊喘著粗氣,王樸說道:“陛下勞心,以御萬民,其間苦楚,更勝于軀體之乏??!” “平日里,勞形于軍國大事,抽得閑暇,登高望遠,確有曠達心胸之效!”劉承祐說。 偏頭,見王樸實在難耐其累,劉承祐當即喚道:“李繼勛!” 很快,前方一名身材精瘦的將軍,踩著曲折小徑,快步而來:“陛下有何吩咐?” 此番,隨駕護衛的,是兩百奉宸營衛,跋山涉水這種事情,對他們而言,是很輕松的事情。 指著王樸,劉承祐吩咐著:“找衛士,輪番背上王尚書!” “是!” “謝陛下!”王樸苦笑著,卻沒拒絕天子的好意,只是老眼之中,難免感動之色。 趴在一名衛士身上,緩過勁兒來,王樸卻忍不住,同劉承祐談起了國事:“陛下,而今漢唐和議,江北唐軍,陸續南撤,觀其動向,當再無異議。我朝也當著手,善后事宜了!” “王卿真是,一刻也不忘公務??!”劉承祐嘆了句,說道:“朕早在考慮此事,兵爭武功,只是勝利了一半,奪其地而守之,安其民,復其生產,則還需我們投入更大的精力??!” “陛下勝而不驕,頭腦清明,老臣佩服!”王樸說道:“另,淮南十數萬軍民,淮北十萬民夫,也當盡快撤還放歸了。二月已中旬,中原農事,已有所耽誤了!” “此事,確實可以著手安排了!”劉承祐點著頭:“回行營之后,便降詔,曉諭各州,此次南征所有征發之淮北役夫,皆免兩稅一年。軍前效力者,兩年。役夫有功勞者,另行賞賜;傷亡者,優以撫恤。朝廷,得遣專員,負責戰后撫慰之務!南征有此勝果,非獨將士之功,這些民夫之苦勞,亦不能抹殺??!” 劉承祐此議,對于北漢而言,又將是一筆不小的支出,但他就是舍得,比起人心之收拾安撫,這些支出,又不算什么了。與此番南征的收獲相比,更算不得什么了,僅僅在各州府庫所取之資,已是巨收。 對此,王樸顯然表示認可。 “對于淮南諸州的善后事宜,王卿有何想法?”劉承祐問。 王樸明顯有過考慮的樣子,聞問,幾乎不加思索,從容敘來:“以臣之見,一切當以穩固安撫淮南民心為主。此次征淮,歷時雖則不長,但對淮南州縣的破壞,堪稱巨大,尤其是壽、泗、楚、廬四州。 各州之間,逃難離家,避難于山林者,不可勝數,當盡數招撫之,還其家園,復其農桑。臣觀唐政,對于淮南民而言,雜稅甚多,陛下可盡罷之。各地官府又貪暴之吏,當依漢律正法。 穩固民心,得復其產,不消三載,以淮南的底蘊,便可成為大漢之糧稅重地,使朝廷不再受拮據之苦。另,淮南之官吏,多有亡奔南渡,朝廷當自中原,選拔良才充任,以固大漢統治。對于淮南當地,愿意投誠效力于陛下者,也當揀其口碑善者優待之,許以官職……” 王樸一口氣說了許多,劉承祐是一邊走,一邊聽,一邊點著頭,評價道:“王卿所議,幾與朕不謀而合??!” “淮南十四州,東西千里,廣大之地,千頭萬緒,諸事紛雜??!”劉承祐長嘆一聲。 王樸倒是顯得很自然,語調輕松道:“征伐之險阻,已為陛下所跨過,而今大局已定,安民施政,撥亂反正,雖同樣艱難繁瑣,但陛下只需以良臣,從容任事撫之即可!” “王卿以為,何人可領淮南軍政之事?”劉承祐順口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