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國師 第171節
書迷正在閱讀:Alpha上將的媳婦兒養成記、離婚后前夫加入了修羅場、小酒娘你馬甲掉啦、穿回來后,對老攻無感、他眼中有流光、總有人阻礙我認真工作、獨寵東宮、穿書后我成了反派的貓、穿成年代文深情男配后、全校都以為我A裝O 完結+番外
蘇軾的擔心并不是多余的,情況很快就急轉直下。 近畿內諸縣,督索青苗錢甚急,往往鞭撻取足,至伐桑為薪以易錢貨,旱災之際,重罹此苦?!端问贰ち袀鳌ぞ砥呤摹?/br> 因為欠收,所以官吏就逼老百姓還錢,老百姓還不出,只能找其他可以換錢的物品來換,否則就要受到刑罰,再一步加速老百姓貧困。 “農民”和“官吏”這兩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這就是北宋神宗時期的名臣們為什么反對青苗法的原因。 這也是蹇義和茹瑺反對“士紳一體納糧”的原因。 不是政策設計的初衷不好,而是因為兩位尚書很清楚,朝廷的力量下不了鄉,初衷再好的政策,執行起來都肯定會走樣。 到最后,沒準士紳就把責任攤到老百姓身上了。 當蹇義和茹瑺二人說完后,朱棣也沉默了片刻。 這確實是個無解的難題,也是政策執行層面最大的障礙。 但是朱棣并不算太擔心。 在兩位尚書的注目下,朱棣緩緩開口。 “姜先生總會有辦法的?!?/br> 第157章 異鄉人 “我明白你的顧慮了?!?/br> 看著這位來歷莫測的秋先生。 姜星火用手中的銀幣挖了個洞,插在了地面手繪的棋盤上,隨后又草草埋了點土在表面。 “這枚銀幣是稅收,棋盤上的格子是天下的無數個鄉鎮,而稅收扎根于此,皇權無可奈何,‘士紳一體納糧’的政策執行不下去,是也不是?” “自是如此?!毕脑c了點頭。 姜星火揉了揉蹲了半天有些發麻的膝蓋,繼續說道。 “那你既然覺得執行不下去,我們不妨來說道說道,什么叫做政策執行?” 這個問題,問的朱高煦和夏原吉愣了下神。 什么叫政策執行? 政策執行就叫政策執行??! “我先來說一下我理解的‘政策執行’的定義和內容,以及影響政策執行的因素,你們聽聽對不對,有沒有道理,如果覺得有道理,我們再繼續討論如何讓‘士紳一體納糧’這件事執行下去,怎么樣?” 姜星火說的很客氣,但兩人自然只能先聽聽再做結論。 說來也新鮮,夏原吉這個在戶部打轉了這么多年的能臣,如今仔細想想,什么叫做政策執行,他心里跟明鏡似地,但要是清清楚楚地想說出口,卻又說不出來。 夏原吉訥于言嗎? 當然不是。 就是說不出來,總結不出來成體系的東西,就跟中國的工匠技藝一樣,會做不會說,沒有體系歸納。 姜星火緩緩說道。 “所謂政策執行,指的就是如朝廷和下面布政使司、縣衙等等,這種政策的執行者,運用各種包括廟堂、經濟、文化上的資源,通過組建對應的組織機構,采取包括了解釋、實施、服務、宣傳等方式,將‘政策觀念’本身的內容,轉變為‘現實效果’,使得既定的政策目標得以實現的過程?!?/br> 當這個完整的定義甩出來的時候,夏原吉方才了然地點點頭。 夏原吉也想說的,就是這套意思。 東西誰都懂,誰都會做,但像姜星火這樣給定下標準,做出定義,卻很難。 千萬不要小瞧【下定義】這件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 覺得:嗨,下個定義有什么大驚小怪的?誰不會謅幾句呢? 事實上,近代科學體系的重要一塊地磚,就是【下定義】。 只有通過嚴謹的方式,將各科學體系內的分類學科的所有事物,都用【下定義】的方式進行解釋,才能成體系成系統地培養各個學科的相應人才。 否則,就會又回到了經驗主義式的師徒傳承時代。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能說只有靠個人領悟才能學習,靠那種“見心明性”式的學習,永遠培養不出來近代科學體系所需的人才,以及推動近代民族國家崛起所需廣大的產業工人。 姜星火繼續道:“而政策執行的內容,想來跟定義相比,對實踐就會比較有幫助了?!?/br> “政策執行的內容,就是包括了組織準備-人事準備-政策分解-政策實驗-政策宣傳-政策推廣,以及這條流程所需的指揮、溝通、協調等系列活動?!?/br> 說罷,姜星火把這幾個詞逐一寫在了地面上。 1組織準備 “什么是組織準備?”姜星火扭頭問大胡子。 朱高煦嘗試著答道:“干什么事,都得有對應的組織去做?” “伱說的很不錯?!?/br> 姜星火肯定道:“那你們說,收稅這件事,需不需要準備一個專門的組織去做?還是說,讓現在的去做就好了?” 夏原吉答道:“現在中央有戶部統籌收稅,十三布政使司,由承宣布政使主管賦稅。直接管理賦稅的,布政使司下有稅課司,府一級有也有稅課司、稅庫司、河泊所只是到了鄉一級,就需要里甲來督征糧賦了?!?/br> 姜星火循循善誘:“也就是說,其實大明是有一套完整的、現有的課稅系統的,只是這套課稅系統觸及不到鄉和鄉以下,所以你才會覺得‘士紳一體納糧’執行不下去,對不對?” 夏原吉隱約感覺,姜師似乎已經有了一套極為完整的思路。 而這種感覺,就好像是獵物循著一路誘餌,最終要掉到陷坑里一樣。 但是夏原吉此時當局者迷,哪怕略有警覺,也只能點頭稱是。 “便是如此,鄉和鄉以下,朝廷只能靠士紳擔任的里甲組織來收稅?!?/br> 姜星火復又問道:“那要不要建立一套鄉以下的收稅機構呢?” “不可能!” 夏原吉幾乎是脫口而出。 任何一個對大明基層治理有過一點點了解的人都知道,這就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在大明的基層,士紳與宗族混雜在一起,盤根錯節,無從理清。 他們的力量是如此地微小,以至于大明的軍隊輕易便能把任意一處摧毀。 就好似.拔毛。 可他們的數量,也太過于龐大了。 那么,大明能把自己所有的毛都拔掉嗎? 拔掉之后,又該如何抵御寒冷調節體溫? 拔毛都如此困難,更別說挨個擠開毛孔去植入另一根新的毛發了。 大明,有一千四百二十七個縣! 每個縣,都按照地圖上的地域,順時針劃分為數十到上百個“都”,“都”并不是行政單位,僅僅是便于標識的地域劃分,相當于大明縣級地圖里的一個個小格子。 而大明所謂的“鄉”也不是行政區劃,只是民間自發認同形成的地域概念。 一個縣,大約會有幾個到十幾個鄉,平均值在六到八,很少有超過二十個鄉的特例。 那么按照每個縣有七個自然鄉來計算。 大明就有九千九百八十九個自然鄉,取整數,約等于一萬個自然鄉。 一萬個自然鄉是什么概念? 一旦設立對應到某個鄉的具體收稅機構。 那么這個鄉級收稅機構哪怕只設置四到五個辦事人員。 這個新增機構。 總數就已經超過了大明帝國的官員人數! 是的,沒看錯。 大明帝國正式在編的官員隊伍,到了建文末年永樂初年,也“不過是”四萬多人! 換句話說,如果大明下定決心皇權下鄉。 大明必須要養活跟現在官僚體系人數幾乎一樣的一套新班子。 這套新班子就算薪資低廉,當乘以四到五萬后,依舊是一個極為恐怖的數字。 那么大明帝國的高層決策者就必須衡量一下。 為了更好地收稅,反而造成了新的冗官和超額的支出,多收上來的稅,能不能彌補這部分支出呢?如果是賠本買賣怎么辦? 算算帳,值得嗎? 當夏原吉說出他的計算和擔憂后,出乎他的意料,姜星火竟然頷首同意。 “從算帳的角度來看,確實不能單獨建立一套鄉級的收稅機構?!?/br> “那怎么辦?”朱高煦問道。 姜星火安撫道:“別急啊,是否建立單獨的鄉級稅收機構,這個問題可以暫時擱置,我們按照政策執行的流程,繼續看下去?!?/br> 姜星火又在泥土上用手指劃拉出了幾個字。 2人事準備 看著這幾個字和阿拉伯數字的序號,夏原吉若有所思,在心中想到。 “如果我把戶部所有的事情,都像這樣按流程規定好.什么事情是哪個司負責,具體到哪個人,后續需要怎么做.是不是會明顯地提高效率呢?” 就在夏原吉思量的同時。 姜星火復又問道:“那么我們先拋開是否建立獨立的鄉級稅收機構不談,只談談人事的問題?!?/br> “請問你們覺得,負責收稅的人,應該以具有什么樣的特征和能力為佳呢?” —————— 密室里,朱棣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