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國師 第170節
書迷正在閱讀:Alpha上將的媳婦兒養成記、離婚后前夫加入了修羅場、小酒娘你馬甲掉啦、穿回來后,對老攻無感、他眼中有流光、總有人阻礙我認真工作、獨寵東宮、穿書后我成了反派的貓、穿成年代文深情男配后、全校都以為我A裝O 完結+番外
但最起碼,能把這股歪風邪氣遏制住至少能遏制在桌面下,不像是現在明著擺在桌面上進行士紳與縣官的交易。 在制造力和通訊條件都不發達的人治社會,諷刺點說,只要開這么一個小口子,就仿佛在上千年的黑暗中透出一縷微光,已經可以稱得上“治政清明、海清河晏”了。 “第三點,防患于未然,嚴格監管生員,嚴禁生員罷考、罷學?!?/br> 嗯,這里便是要說,生員,其實是士紳群體最為脆弱的一環。 因為生員從身份上跟普通百姓是一樣的,但是又不一樣。 不一樣的地方在于,他們有著光明的未來。 而由于生員普遍年齡沒有特別大的,讀死書又容易被人帶到溝里,身邊能接觸到的人,也多是老師、同窗,這些大部分都是士紳階層的人。 所以,很容易被人誘導,讓人當槍使,去當這個排頭兵。 而這些讀書種子一旦鬧事,影響又通常比較惡劣。 “一旦真的推進士紳一體納糧,那么生員罷考、罷課示威幾乎是必然的事情,是因為更化讓他們的利益受損,更為嚴格的講,是讓那些不法生員利益受損,因此,他們組織一起進行抗議?!?/br> “對于這種行為,解決的措施也很簡單,納入‘不法生員’名單,永遠停止考試資格就好了?!?/br> 第二個黑名單! ‘不法士紳’、‘不法生員’,這兩個黑名單一出來,真的是妥妥的大殺器。 “除以上三點之外,朝廷還要發布法令,對佃戶和田主的關系進行了規范,對士紳送什么萬民傘之類的,要求保留地方官的行為也進行禁止。當然,最重要的是還要求嚴格監管士紳自身的納糧賦稅這些措施嘛,都是針對‘不法士紳’的行為?!?/br> 姜星火著重強調了‘不法士紳’四個字,隨后說道。 “做事情,當然不能一刀切,要重點打擊敵人的同時,把能拉攏的朋友搞得多多的,不能把所有人都推到對立面去?!?/br> “跟對待‘不法士紳’的舉措相反,對于那些規規矩矩按照朝廷政策繳稅服役的士紳,朝廷則需要進行表彰和肯定。在更化稅制的初級階段,朝廷所反對的,是那些超出朝廷規定,影響社會秩序和穩定,侵犯朝廷和庶民利益的士紳。而對守法士紳,是要給予保護和支持的?!?/br> 朱高煦聽完,頓時拍手叫好。 “還是姜先生高明,如此一來,想來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br> 而夏原吉卻沉默著沒有說話。 夏原吉的心里有點打鼓。 作為一部尚書,他很清楚,“士紳一體納糧”如果能執行下去,確實是大殺器。 配合“戶口累進稅”和“分家公證稅”,能夠有效地打壓士紳的力量。 但是,問題就在于,能執行下去嗎? —————— “拉一派打一派,確實很高明?!?/br> 蹇義頓了頓:“可是陛下,最根本的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br> “是啊陛下?!比悻犚舱f道:“設計的再好的制度,到了下面,都會走了樣,就比如剛才說的” “你們的意思,是又會成為新的青苗法?”朱棣問道。 蹇義和茹瑺一起點頭。 現在,隨著“士紳一體納糧”的具體措施闡釋,他們已經不再懷疑姜星火能不能提出好的方案。 現在的問題是,還是剛才的那個顧慮,方案很好,怎么執行下去呢? “能具體說說青苗法嗎?朕倒頗有些不得其解?!敝扉φf道。 蹇義說道:“確實該說說,臣等認為,青苗法和如今姜星火提出的‘士紳一體納糧’,在根子上面臨的問題,是一樣的?!?/br> 茹瑺說道:“如果陛下了解了青苗法的前后,想必就能理解,為什么臣等始終懷有疑慮了,這絕對不是無的放矢的?!?/br> 隨后,蹇義和茹瑺開始給皇帝補課這段變法歷史。 很多人對于青苗法,第一印象就是‘王安石首次創立此法’。 實際上,王安石的青苗法不是他的首創,青苗法本身也不是什么創舉,而是對常平糴法的一種調整。 什么是常平糴法? 豐年以平價收購農民余糧,防止商人壓價傷農;在災年則平價出售儲備糧,防止商人抬價傷民,防止‘谷賤傷農,谷貴傷民’。 誰創立的? 戰國,李悝。 所以這根本就不是什么創新發明,至于青苗法,則是北宋陜西轉運使李參所發明的。 李參擔任陜西轉運使時,為了解決士兵糧食問題,他先讓老百姓估計自己明年的糧食產量,然后看一看還能剩余多少供給軍隊,再讓老百姓向官府貸款買種子,當然這是要收利息的。 《宋史·列傳·卷八十九》:部多戍兵,苦食少。參審訂其闕,令民自隱度麥粟之贏,先貸以錢,俟谷熟還之官,號“青苗錢”。經數年,廩有羨糧。 這其實是雙贏,老百姓有時遇到青黃不接的時候,需要錢,但沒有地方借貸,那只能向高利貸借,年復一年生活只會越來越貧困。 所以還不如向官府借貸,最起碼官府的貸款利息低一點。 官府也贏了,因為這筆錢放在府庫里本來沒有增值,現在流動起來,可以增值兩成,這是額外的收入。 王安石變法不像是穿越者王莽一樣憑空想出來的,譬如青苗法,反而是從李參的成功經驗中提取出來的。 為什么李參在陜西一地可以成功,王安石向全國推廣反而成為很多人飽受詬病的問題呢? 從本質上講,那就是王安石不懂什么叫貨幣銀行學.當然,他也不可能懂。 也就是看本質的話,青苗法是將整個官府府庫的準備金當作一個銀行的借貸資金,再進行收放貸的活動,類似現代社會的小額貸款。 但與小額貸款不同的是,青苗法不存在壞帳,也不需要抵押,更不可能騙貸。 為什么不存在壞帳? 官府上門催收。 為什么不需要抵押? 只要借了這筆錢,你全家的未來都押上了。 為什么不可能騙貸? 你騙官府的錢,官府就要你的命。 ——多么完美的銀行??! 但問題就在于,這種畸形的、以大宋的行政力量強行打造出的“偽銀行”,它是違背了金融交易一個最重要的原則的。 嗯,這個原則叫做“自愿交易、自甘風險”。 沒聽過不要緊,“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總聽說過吧? ‘鐵血大宋’別的不行,但培養文官士大夫,確實是沒的說的。 神宗變法時期,那時候的文官士大夫,也不是沒有看出青苗法的弊病的。 雖然按理說,這樣不需要加重農民的負擔,通過金融行為就可以實現兩成的官府財富增值,這怎么看都是好方法,但當時很多人都反對。 “大害莫如青苗、免役之法,陰困生民,茶鹽之法,流毒數路?!薄独m資治通鑒·宋紀·宋紀七十九》 “先帝愛民之意本深,但王安石立法過甚,激以賞罰,故官吏急切,以致害民?!薄独m資治通鑒·宋紀·宋紀八十三》 反對青苗法的還有蘇軾,司馬光,富弼,韓.韓好男等人。 這些官員的名聲在歷史上除了韓好男,其他很少有惡名,他們往往都是名臣或是能臣,為什么都反對青苗法?難道只用一個保守落后的詞語就能解釋嗎? 那問題出在哪里呢? 王安石認為這是好法,理由是李參實踐之后是成功的,其次,這對老百姓也有很大幫助,因為可以幫他們貸到錢了,整個設想和邏輯沒有任何問題,不管是初心還是構想應該都是有效的。 在蹇義和茹瑺看來,這跟姜星火提的“士紳一體納糧”是一樣的。 想法都是好的,都是為百姓考慮的。 但是好的想法,就能實踐下去嗎? “士紳一體納糧”跟青苗法,在蹇義和茹瑺這種國家重臣的角度看,有兩個同樣的問題。 完全可以用青苗法,來類比“士紳一體納糧”。 第一個,借貸人是農民 能向官府借錢的不是有錢人,也不是地主富戶,只能是貧苦的農民。他們有什么問題呢? 農民懂得金融知識嗎? 肯定不懂。 那他怎么能在青黃不接的時候進行評估自己的糧食剩余最終能值那么多錢? 別說是農民,就算是經濟學家未必能測得準糧價,因為豐年糧價自然跌,荒年自然漲,糧價會隨著市場劇烈波動。 老百姓覺得今年年成不錯,他們以去年糧價為準去貸,結果今年大家都不錯,糧價跌了。 如果只交糧食,不換算成錢,那么豐年和欠年的影響不大?,F在都換成錢,就會變成老百姓需要承擔糧價波動造成的損失。 你想想看本來平準糧價的錢現在用來放貸,那糧價的波動是大了還是小了呢?這就好比你生產產品的出口,你要承擔匯率的變動,那匯率的變成急劇好還是平緩好呢?這個道理一說就明。 第二個,執行的官吏。 因為這是王安石推行的,那些想升官的官吏自然就想使本金多升值。本金升值的方式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擴大放貸的用戶,讓老百姓更多的去借錢。 只要把錢放出去了,兩成利息就肯定到手,為什么? 因為沒有一個老百姓敢欠國家的錢不還的,他或許敢欠錢莊的錢不還,但國家的錢他斷然不敢。 這樣就會造成有些人不需要貸款,也被強行貸款。 王安石對青苗法的實施也是有考核的。 知陳留縣,至數月,青苗令下,潛出錢,榜其令于縣門,已,徙之鄉落,各三日無應者。遂撤榜付吏曰:民不愿矣!——《宋史·列傳·卷二百一十七》 因為沒有來貸款,知縣姜潛只好辭職走人。 這就是隊友壓力怪。 這些官吏會用強制手段去讓老百姓借貸。 蘇軾對于青苗法曾經寫信給王安石,他的推論是這樣的。 以錢貸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為利也。然出納之際,吏緣為jian,雖有法不能禁,錢入民手,雖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納錢,雖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則恐鞭棰必用,州縣之事不勝煩矣?!端问贰ち袀鳌ぞ砭攀恕?/br> 當時王安石聽到之后也是默然,不過最后還是執行了。為什么還是執行了?當時河北轉運判官王廣廉私行青苗法最后也成功了,王安石就決定繼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