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議大夫又在鬧_分節閱讀_4
書迷正在閱讀:月色溫柔、顏狗、掌中禍水[星際]、旭日耀清河[娛樂圈]、楚天月色Ⅱ、一生陪伴,只想讓你愛上我、不顏、清君側、命不由己、論,炮灰就義的正確姿勢
淑妃躲在屏風之后,在一個時辰里面,聽到了諫議大夫從“親賢臣遠小人”講到了國運與萬里江山,然后開始逐個分析這朝堂上上下下是誰出的這個餿主意,哪個才是小人。最后不知為何,說著說著,小人竟然就成了淑妃?關鍵是她也覺得諫議大夫說的挺有道理的?! 諫議大夫痛心疾首:“皇上還年輕,床笫之事還可放縱,但切莫做了漢成帝呀!” 漢時漢成帝,就是在準備早朝的時候,縱欲駕崩在了趙合德的溫玉軟香的懷中。 聽了諫議大夫的話,皇上內心很憂傷:“如果吾真的是那漢成帝,現在就該把你這個淚光點點、嬌羞可人的趙合德撲在地上這樣那樣了?!?/br> 諫議大夫見帝皇不為所動,更是覺得淑妃乃是媚主之人:“還望陛下嚴懲淑妃不待,莫要做昏君!” 淑妃這才反應過來,諫議大夫這是在說她媚主咧!“天地良心呀,除了入宮當日,今天是她第一次見陛下呀,連手都還是第一次摸!” 外面的君臣自然聽不到淑妃的心聲,皇上不知道他是怎么聯想到的淑妃,咳了一下:“仲順,這是母后的意思。她說前些日子去了一趟白馬寺,我就接了淑妃進宮,是吉兆?!?/br> 諫議大夫本來自己說淑妃還無什么感覺,但聽到皇上提就有幾分不滿,言語難免有幾分刺:“淑妃這才入宮,陛下的心自然是都撲在了佳人身上,朝政難免有幾分怠慢。但臣乃是言官,斷不會因此擺脫?!?/br> 皇上看著諫議大夫錚錚鐵骨的樣子,眼中的寵溺更多,就是這樣的耿直聰慧,他才會見之忘情。眼中心中,都只有一人——諫議大夫郭珩。 正是這一次諫言,讓帝皇徹底懂了自己的心意。但是對淑妃就慘兮兮了,那屏風后面就是墻,她站在后面早都雙腿打顫,后面君臣二人說的什么她是半點都聽不清了。 在尋常人眼中,淑妃那是獨寵后宮,無人敢輕視。畢竟如今皇上未立后,四妃只有一個淑妃,準確來說后妃里面就淑妃一人。諫議大夫多次進言,皇上都不管不顧,對淑妃寵愛如初。 淑妃聽到這個說法的時候,如初倒是如初,那可不是寵愛如初,而是當成這宮中沒這個人如初。后來她也想通了,皇上不管她也沒有多大影響,這整個后宮都是她的天下,各種自在逍遙。這要不是太后回來了,逼她去皇上跟前獻殷勤,她也樂得灑脫。 宮里面萬般好,但淑妃瞧見郭珩那個霸王還是認慫的。還記得等他們都走完了,淑妃扶著屏風出來還一下把屏風推翻,龍椅上的折子都跟湯水混到了一起。 淑妃拍了拍胸脯,安慰自己:“我可從來都沒有進過乾元殿,都是陛下縱容諫議大夫所致,與我無關,與我無關?!?/br> 作者有話要說: 諫議大夫十分不認同太傅說的“這天下終究是年輕人的”,表示陛下告訴他的是“其實天下終究是姓復的”!握拳! ☆、五 世風日下?! 諫議大夫莫名其妙的被淑妃“哼”了一頓,他也來不及細想,就跟著大太監去尋皇上。這不過轉眼的一下,皇上就從乾元殿正殿身影就變到了出宮必過的則天門口,身上的衣服也從龍袍換成了洛陽城外頭常見的學子裝扮。 諫議大夫瞧見皇上這退朝換衣物的速度堪稱一門功夫,暗自神傷:“什么時候我也能學到陛下這門技能就好?!?/br> 皇上眼中看到的卻是另外一個景象,諫議大夫呈西子捧心裝,雙目含春,走到了他的跟前,眼中是疑惑又是傾慕(?)的瞧著他。帝皇忍不住理了一下衣物,果然是因為他面若冠玉的緣故。 眼瞧著越想越偏,皇上咳了下回神:“咳咳,仲順,你也快些換好衣物?!?/br> 諫議大夫茫然:“陛下可是要微服?” “瞧瞧,阿珩這是在期待與我的出游,還是一臉受寵若驚的樣子!果然楊永成這個計謀好?!被噬蟽刃暮茉陝?,但是表面還是很淡然:“仲順,實乃吾之子房耶!” 諫議大夫又有了諫言的沖動:“陛下,如今會試將至,陛下怎么能出去游玩!政務繁忙,莫要生了玩心呀!” 皇上早就想好了如何回他的話:“仲順,話不能這般說。這選進士,講究的是德才兼備。而會試之時,這些才子自然會掩埋本性。咱們不若出宮,一探便知,也好有個算計?!?/br> 諫議大夫覺得皇上說的有道理,十分痛快的上了馬車開始換成尋常的衣物。 皇上偷偷瞥了一眼諫議大夫的小蠻腰,然后抬頭望車頂,心里默念:“非禮勿視,小心秋燥。非禮勿視……所以我才想盯著看呀!” 還好這換衣物的時間不算太長,諫議大夫穿的是一身藍袍,而皇上穿的卻是一身緋袍。其實皇上本來是給諫議大夫準備的是一身緋袍的,但是又怕諫議大夫穿的太過昳麗,惹了登徒子。所以最后只能皇上自己不情不愿的穿上緋袍,將藍袍穿在身上。 如今全國學子進京,入選的學子多齊聚茶樓互相切磋,而落選的也會在茶樓看別人互相切磋,因此他們這學子打扮的君臣二人在這中間到也不顯得突兀。 集賢閣是京中有名的學子酒樓,對許多家貧的入京趕考學子都免了錢財,同時將最好的住處騰出來。聽聞,集賢閣幕后是京中頗有權勢的人。許多學子也常集聚在此,高談闊論,若是說到了京中貴人的心坎去了,還能得到舉薦。 諫議大夫來了這里許多次了,很多時候是陪帝皇,有的時候是自己來查看有沒有臣子,因為這里的幕后正是皇上。但皇上政務繁忙,所以聚賢閣很多事情都是諫議大夫出面處理解決的。因此,這次出宮,諫議大夫首選就是把皇上帶到二樓的雅間來了。 這聚賢閣中學子高談闊論,求同存異,想必帝皇心中也是歡喜的。而且這一言一行,也是可以看出來學子的素養。當然這只是諫議大夫個人的想法,皇上想的偏的很遠。 “我本來是打算跟阿珩出宮放松一下,怎么還是跟政務分不開?!被噬闲闹械男∪嗽谝е纸?,表示很委屈。 這二人透過窗簾往外面瞧,倒也逐漸的瞧出了點趣味。比如這有一桌,其中一人穿著打扮大氣,皇上一眼就認出來了那是翰林院供職的上任狀元,另外一人則是尋常衣物,在人群中也不會多看一眼。 而之前,刑部尚的折子,也正是想看一下這翰林日后供職在哪里。好巧不巧,御史大夫又覺得翰林不畏權貴,更適合御史臺。這吏部的折子兩個人就搶了起來,在紫宸殿就直接打了起來。 諫議大夫怒其不爭,當時抱著御史大夫的腰,好讓御史大夫更好打。最后還是皇上一句話,讓兩邊人互相吹胡子瞪眼,可憐吏部尚書,臉都被兩邊的人揍的不像樣子。諫議大夫這才出列,義正言辭的指責的三方一統。 最后,皇上蓋棺定論,讓翰林繼續在翰林院供職,再做考察。 許是同鄉,本來聽著這學子的言論還有幾分深意,但這會兒卻突然出了個岔子。 君臣沒有關注著大堂里面的高談闊論太久,隔壁的雅間就出現了一些不該出現的聲音。嗯嗯啊啊的叫喚個不聽,這聲音要多銷魂就有多銷魂,要多動情就有多動情。 而且這聲音一聽分明是兩個男子的聲音,諫議大夫身體僵硬,心中不停的發出:“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皇上聽著聲音又看著一側有些臉紅的諫議大夫,有些想走,又有些舍不得?;噬吓隽伺鲋G議大夫,卻見他像個受驚的兔子一般跑開?;噬系膬刃膸缀跏潜罎⒌模骸爸夙?,走罷?!?/br> 諫議大夫聽到皇上的話如釋重負,第一反應就是沖出雅間好好洗幾次耳朵,但看見帝皇在前面,忍了下來,向后退了一步,作揖:“陛下請?!?/br> 隱隱約約聽出諫議大夫有幾分隱忍的聲音,皇上又覺得心情好了一些,他許是就害羞了一般,皇上腳步輕快的走出了集賢閣。 現在是牡丹花會時分,恰逢學子入京趕考。到處熱熱鬧鬧的,皇上正是因此才約著諫議大夫出來的。哪里是來聽這聚賢閣的學子高談闊論的,每天在朝堂就已經是聽得夠多得了。 皇上慎重:“如今人多嘴雜,咱們還是像個代號。要不這樣,你喚我三哥,我喚你阿珩?” 諫議大夫不以為然:“隨時微服,但也是要以陛下為尊。你們二人是入京趕考的學子,臣喚陛下為爺,陛下稱臣為阿珩即可?!?/br> 皇上心中暗暗衡量了一下:“哥哥失敗了,但這爺還是不錯的。畢竟可以喊阿珩,也算是一個福利?!?/br> 京中多說諫議大夫為太傅子,知郭珩的寥寥無幾?;噬媳緛硪簿妥钕矚g叫他阿珩,也沒有拒絕他的提議,阿珩阿珩的叫了起來。 諫議大夫雖然覺得阿珩這個名字會把他年齡喊小,因為太傅從小教導他,行冠禮之后,他就是未來的一家之主,在外,即便是再親密的,都需稱他為阿珩。卻不知道為何,皇上在他耳邊叫著阿珩,反而讓他的耳邊染上了粉色的印記,有了幾分羞澀。 牡洛河牡丹盛開繽紛,諫議大夫觀其美景,吟詩“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賽諸花”,覺得心情暢快:“牡丹乃國運之花,今年盛開的如此繁茂,想必又是風調雨順的一年?!?/br> 皇上瞧著諫議大夫開心的樣子,他在看牡丹佳景,而皇上再看景中人。聽到了諫議大夫的話,皇上嘴角掛著笑意:“阿珩說的有理?!?/br> 風起,讓牡丹的香味四處溢散?;噬峡匆娝闹苋钦勗娬f詞的話,他們君臣二人好似也并不突兀?!鞍㈢?,牡丹花艷冠群芳……” 諫議大夫本來正在品花,聽到了帝皇的話,抬起頭來看他,莞爾:“是的呀,爺?!?/br> ☆、六 淑妃姚金?! 大魏男女大方不大,也有佳人與洛河邊賞花,若遇到了心儀之人就送他一朵牡丹。如今也算成為一景,與“人約黃昏后”的元宵節有異曲同工之妙。 淑妃這會來洛河邊自然是不想送什么濁世公子一朵牡丹的,失了賞美景的好滋味;再者,太后這幾日興致又來了,就一直催著她侍寢,要知道,這侍寢可不是她小小可淑妃就說了算的呀。 心塞心累,這后宮的日子之前是最逍遙的。后宮她最大,除了遇見皇上跟諫議大夫的時候,淑妃都是橫行無阻的。如今這太后從五臺山禮佛回來了,她從第三就成第四,別提多郁悶了。 瞧著這牡丹周淑妃就覺得心曠神怡,一掃多日的煩心事,恨不得溺死在牡丹叢中。所謂“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說的正是她。 一轉眼淑妃就瞧見了情意綿綿的諫議大夫跟皇上二人,嚇得她花容失色,不過就只是這一會,怎么就瞧見了瘟神跟陛下。淑妃抓著侍女的手就往人群外偷跑,生怕撞了個照面,當時候也不知道是誰尷尬。 其實發現君臣二人的還是侍女,當時她附耳輕聲,心中也怕被皇上看見:“娘娘,前面那個是皇上么?” 淑妃嚇得花容失色,左顧右盼:“在哪里,陛下在哪里?!” 侍女指著正前方,對淑妃的反應一臉的習以為常:“那可不是皇上么,身邊站著的是諫議大夫?” 其實這不能怪淑妃,進宮倆年來見皇上的次數甚至不超過十次,每次認皇上看的是著龍袍,前呼后擁的,走在最前面的;認諫議大夫就是穿著個紫袍,在宮里面亂溜達,到處抓錯處的那人,長得好看是淑妃最不愿意承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