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節
參加訓練的正是獨立軍,獨立軍雖然在大名府一戰折損了三千多人,不過很快就從各軍之中盡選精英補充了缺員,又經過這么長時間的訓練,全軍的戰斗力已經恢復的差不多了,他們的表現也著實震驚了耶律淳, 長久以來,耶律淳對宋人的印象都是不善騎軍,就算他曾經賣給了鄭飛數萬匹的戰馬,卻也認為鄭飛即便得了戰馬也不會用,完全發揮不出騎兵的作用,但如今的場景則完全顛覆了他的認知,在他的眼中是一支不亞于遼金任何一支騎兵的騎兵,他們雖然不像標準的如大遼鐵林軍與夏國鐵鷂子般的重裝甲騎軍,卻能依靠精良的裝備與嫻熟的配合自成獨特的攻防體系,既不像重騎兵,卻也不像輕騎兵, “這是……什么軍種?”耶律淳驚道, “他們是我的獨立軍,若論軍種,陛下可以叫他們重武騎軍!”鄭飛回道, 耶律淳眼中一亮,從古至今的騎兵除了重騎兵就是輕騎兵,區分就在護甲上,卻還沒有哪支騎兵是以武器來區分的,如果以武器來論的話,那天下所有的騎兵都只能算輕武騎兵,唯有這支騎兵才算得上重武騎兵! 幾天后,耶律淳與蕭皇后帶著耶律采潔和小安北離開了滄州,踏上了返回南京的路途, 鄭飛與耶律采潔母子依依惜別, 五天后,耶律淳一行順利抵達南京, 兩天后,消息傳回滄州, 又兩天后,鄭飛正式啟程,踏上了返回南方的路途! 757,建國稱帝 鄭飛一路南下,一邊走一邊巡視沿途所遇州縣,傾聽百姓的民聲,他還特意拐了一個大彎去了一趟正在遭遇嚴重旱災的兩淮地區,親自視察災情,尤其是查看災民的安置情況, 通過這一路的巡視鄭飛發現了當前存在的兩個問題, 一是,各地的官員將領總體上還能保證清正廉潔,但害群之馬還是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一些,通過“影子”們的密報、派人在各地的明察暗訪以及百姓的舉報,鄭飛這一路查辦了涉險貪贓枉法的大案兩件,小案十幾件,尤其在歙州時,竟有官員膽敢侵吞救災物資,其中甚至還有原梁山泊的老部下,鄭飛勃然大怒,原本準備大開殺戒,但念及其曾立過大功,又有鄧元覺、武松等人代為求情,就連一向鐵面無私的裴宣也不忍對老戰友下手,這下鄭飛也拿不定主意了,只得暫時將他們收監, 二是,大部分官員雖然清正廉潔,但其中卻有很多是從武將轉行做得地方官,要他們上陣殺敵那一個個都是好手,要他們管理地方就都抓瞎了,有些人甚至只會寫自己的名字,一百以內的算術都要伸手指一個個數著算,這樣的人怎么管得好地方政務?而那些會管理政務的,又都是以從前招降的宋國官員為主,可他們面對這群“武”官連個屁都不敢放,若意見跟這些“武”官一樣還好,不一樣時稍有異議就會招來一頓訓斥,“武”官們的邏輯與說辭也是基本一致,你們這些人要真會管理國家又怎會被我們給打??? 面對這兩個問題,鄭飛想管,卻怎么也下定不了決心,因為現在已經不同于曾經,也不用于在戰場上,方方面面牽扯到的事情太多,而這一切也同時被始終跟在鄭飛身邊的李綱看在了眼中, 李綱毫不客氣的譏諷鄭飛,說你還自詡明主,胸懷天下,實際上卻與古往今來的大部分得勢梟雄沒什么兩樣,有法不遵,任人唯親,長此以往,你的人就都知道只要有軍功在身就可免罪,只要能立軍功,就能混得個地方大員當當,這樣的現象跟大宋官場的腐敗又有什么本質的區別?就憑這兩點你還想圖謀天下,做夢去吧你! 鄭飛聽了先是一怒,心中隨即又是一動,這才徹底下定了決心,他當即下令裴宣一切遵照法紀嚴肅查辦犯罪的官員,該殺的殺,該革職的革職,該坐牢的坐牢,誰要敢求情就一同受罰。 這條命令一出,沒兩天,幾十顆腦袋便同時落了地,整個官場為之一驚,因為這可是鄭飛第一次如此大規模的對“自己人”動刀, 鄭飛也借著這個機會宣布了法紀的重要性,戰場上軍法無情,地方上政法也是無情的,不要覺得有軍功就等于有了護身符,軍功有多大自有多大的待遇,一個子兒也不會少,但誰要敢居功自傲目無法紀,那就無論是犯的什么罪,該受到的處罰也一點不會少! 但第二個問題卻又讓鄭飛犯了難,如果大規模的撤換地方上的官員,所帶給全國的震動是可想而知的,而且鄭飛也的確有些信不過那些投降的前宋國官員們, 就這個問題,鄭飛與朱武、吳用等人連續商議也拿不出個解決的辦法, 這個時候李綱又說話了,李綱再度譏諷鄭飛目光真是短淺,大宋重文,培養出來的民間才士多如牛毛,這么多年了你卻還死抱著以前打天下那一套,用的人不是老部下就是俘虜,連點創意都沒有,就憑這一點,你永遠都只能原地踏步,還想圖謀天下,做夢去吧你! 李綱的話只說了一半,但鄭飛還是聽懂了,他只覺醍醐灌頂立刻醒悟過來,馬上召集起朱武等人對他們宣布了自己的一個想法,他要準備開科取士了。 朱武等人同樣十分欣喜,開科取士,不但能招攬民間的才士,集天下之才為我用,而且還能起到穩定民心的作用,為民眾樹立一個奮斗的目標,增加民眾對國家的歸屬感,所招攬的人才也能立刻補充到地方上放心大膽的任用, 眾人齊聲稱贊鄭飛英明,鄭飛卻苦笑一聲,想解釋卻不知道該怎么開口,只是眼前不停的閃現李綱那張充滿譏諷表情的臉,還有他那雙越來越明亮的眼睛。 已經決定了要開科取士,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開什么“科”,取什么“士”, 鄭飛并不準備完全照搬大宋的科舉考察辦法,他的思路是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在工藝、農商、水利、算術、語言等等各個方面都有一技之長的人都可以報名參加考試,在他這個思路下,朱武等人僅用了幾天就分出了十幾個從古至今都從未出現過的新科目,每個科目也都與傳統科舉一樣設定名次,論成績取才, 當然,考察儒家典籍的傳統科舉仍然占了很大的比例,因為自隋朝開始的科舉就是以它為主,天下的讀書人目前也都只以它為學習目標,如果完全否定科舉,那全天下的讀書人就基本上沒人能考了,要改變這一點還需要長久的時間,不過,鄭飛也決定要對它進行一點改動,那就是減少死記硬背的內容,增加策論與社會知識面的考察,力求全面考察一個讀書人的知識和思想,而不是招錄一群書呆子。 又幾天之后,全新的科舉方案完全確定了下來,鄭飛本想火速將方案派人送往江寧府,讓趙楷批準后公布天下,但他卻總覺得哪里似乎還不夠好,然后便命李三更先把這個方案送去給李綱看看, 沒多久,李三更就回來了,鄭飛急忙問他李綱有何反應, 李三更一臉怒氣未消的說,“那李綱真是無禮,看完了就一下子扔在了桌子上,還罵了一句……,” “罵了一句什么?” “他罵……‘什么玩意,拿走,別弄臟了我的眼睛!’” 李三更本以為鄭飛會大怒, 誰料鄭飛聽罷不但沒怒,反而一樂,然后就派人把這個方案火速送往江寧府了。 李三更看著猶然時不時傻樂一聲的統帥,只覺一陣無奈,暗道統帥自從捉了那李綱,這脾氣越來越來古怪了,被罵了居然還能這么開心。 原本快一些趕用不到一個月就能走完的路,鄭飛用了兩個多月才走完,終于在第二年的三月份抵達了江寧府, 此時,各地的災情都已得到了極大的緩解,對鄭飛來說最困難的一段時間其實已經過去了, 雖然趙楷只是個擺設,但鄭飛還是要首先去皇宮“覲見”他,而趙楷為了迎接鄭飛的回歸,還特意召開朝堂,召集“滿朝文武”一起等候鄭飛, 鄭飛向趙楷“稟報”了此行的簡短過程,并且奉上了一份寫著有功之人的名單,“請求”趙楷降旨賞賜眾人,趙楷自然全部應允, 此時,鄭飛雖然人在這里,他的心卻早已飛回了統帥府的家中,飛到了李清照、李洛靈、扈三娘還有三個孩子的身上,只盼著快點結束這毫無營養的走過場,讓他能馬上出宮去與全家人團聚,沒想到趙楷卻沒完沒了起來了, 趙楷先是盛贊了鄭飛一番不思勞苦的為國奉獻,真是國之棟梁,國之支柱呀! 鄭飛說這都是身為臣子應該做的,陛下真是繆贊了,臣有些勞累,想……, 趙楷完全無視鄭飛的退意,繼續又感激了他將自己的親弟弟與親meimei從趙桓手中解救了出來, 鄭飛兩眼一翻,心急火燎的又說這也是臣子應該做的,臣想……, 趙楷又說,齊王啊,您看您一心為國,天下皆知,您又德高望重,眾望所歸,軍民愛戴,朕秉承天意,現在就把這個皇位禪讓給您吧。 鄭飛正被趙楷的“喋喋不休”無比煩惱中,此刻趙楷的話根本就沒經過他的大腦,只是一個勁機械性的點頭謙虛稱是,這邊趙楷一說完,鄭飛就機械性的回道,“這都是臣子應該做的!” 話一脫口,鄭飛才猛然反應過來, 什么?!禪讓?! 趙楷似乎也對鄭飛答應的如此“痛快”愣了一下,雖然今天他說出這番話是事先經過朱武等人的“勸諫”,他也以為這就是鄭飛的意思,但按照他的理解,就算鄭飛再想馬上當這個皇帝也應該像自己的老祖宗趙匡胤一樣謙讓幾番,最后被人“強行”黃袍加身才算接受禪讓,哪知鄭飛一口就答應了,不過這樣就這樣吧,反正結果都一樣, 趙楷馬上從皇座上起身對還沒完全回過神的鄭飛拱手道,“齊王既然答應了,那這禪讓大典還是早點舉辦吧,也好讓四海歸心,天下太平!” 呼啦一下子,“滿朝”文武便在朱武的帶領下一下子朝著鄭飛拜道高呼起了萬歲, 鄭飛回過頭來看著這一幕,卻是一點激動的感覺也沒有,他又回頭看了一眼那皇位,心中悵然道,那個位子,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 三月初八,鄭飛正式于江寧府接受禪讓登基稱帝,改國號為“華”,改江寧府為上京,為國都,封李清照為皇后,李洛靈、扈三娘、耶律采潔為貴妃,朱武、吳用、龐萬春、王進等各有封爵官職。封趙楷為太平候。 一日后,根據朱武的建議,鄭飛下旨,宣布廢除原宋國對各地的行政區域劃分,廢除原有名稱,廢路改稱省,如京東西路與京東東路合并,改稱齊魯省,淮南西路與淮南東路的一部分合并為兩淮省,將現有國土區域劃分為了新的十個省。正式區別于宋,成為獨立之國,以增強百姓對本國的歸屬感。 一日后,鄭飛下旨,宣布全國免徭役及減稅、減賦三年,大興水利、道路等基礎建設,使百姓休養生息,積攢國力民生。 一日后,鄭飛下旨,宣布于今年秋天正式開科取士,并公布了十門獨立存在的科目及考錄辦法,所有國民,只要是無罪之身,無論貴賤皆可報名應考。日后每三年一試。 一日后,鄭飛下旨宣布實行精兵之策,不連正在南京道的蕃軍與獨立軍,在現有百萬大軍的基礎上,裁撤三十萬老弱病殘之軍,裁撤之軍分與土地及遣散費,各歸地方安居樂業。如此一來,中央財政的壓力驟減,但天道軍整體的戰斗力卻并未受到絲毫影響,反而得到了提升。 一日后,鄭飛下旨,精簡全國官府機構,全國裁撤近四成的官員,并立下國策,日后無論何時,后世皆不準“冗官”,官民比例永不準超過一比五千。 758,君臣同心 趙楷禪讓,鄭飛稱帝建國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天下, 耶律淳自然是第一個派使節來祝賀的,他承認了鄭飛的帝位與大華國,并請求與大華國正式建交,鄭飛也正式下旨宣布承認耶律淳及他的大遼政權,兩國建交。 大宋方面,趙桓對這個消息卻是矛盾不堪,一方面他當然不愿意承認鄭飛的帝位,雖然所有人都知道趙楷從一開始就只是個擺設,所謂的“禪讓”是遲早的事,但即便是擺設也最起碼象征著那一半國土仍然姓“趙”,而如今鄭飛稱了帝,又是更改國號、重劃行政區域,又是開科取士的,那一半國土就等于是正式姓了“鄭”;可另一方面,他又不敢對此多說什么,更不敢對鄭飛口誅筆伐,因為大宋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才好不容易換來了如今的停戰,讓他與大宋能難得的喘一口氣,若是說錯話,他還真怕會惹怒鄭飛,再引來一場大戰,前功盡棄。 所以趙桓思前想后,遂決定既不承認鄭飛,也不否認鄭飛,來個裝不知道了事。 趙桓與大宋的這個反應也在鄭飛的意料之中,鄭飛也懶得管他們。 不久之后,第二個前來朝賀的國家使節就到了,居然是大理國。 大理國的來賀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大理國國王段和譽在政和六年派使節去過汴梁,趙佶封段和譽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云南節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相當于大理國成為了宋國的附屬國,而他們此番來賀,則表明在他們看來,宋國已經在與鄭飛的爭斗中處于了下風,他們要提前“站隊”向鄭飛示好了。 鄭飛接受了大理使節的賀禮與國書,宣布承認大理國,并封段和譽為云南王。 夏、金、遼在不久之后也都得到了消息, 李乾順與耶律延禧這次是總算明白了那鄭臨風和宋國原來真不是一伙的,再結合兩國搜集起來的越來越多的有關發生在大名府的那場詭異之戰的情報,他們也逐漸明白了事實的真相,所有證據都表明,宋國當時的確是在算計他們,但最終卻陰差陽錯的便宜了那鄭臨風,所以鄭臨風與宋國都是兩國的仇敵,只不過宋國雖然非??蓯?,但那鄭臨風則比宋國更加可惡,是他逼降了兩國的幾十萬大軍,也是他害死了察哥與耶律大石!基于此,遼金兩國自然不會承認鄭飛。 耶律延禧在得知鄭飛與耶律淳已經互相承認后更是大怒,正在此時,李乾順派使節來見他,向他轉達了遼金兩國有必要繼續加強聯盟關系,共同對付宋國與鄭臨風這兩個死敵的意愿。 耶律延禧當然求之不得,此時他眼見金國已經停止了對他的攻勢,接著就給李乾順回話,相約李乾順派軍與他首先去進攻耶律淳,重新幫他奪回南京道。 數月之后,李乾順回話告訴耶律延禧,南京道暫時不可攻取,那鄭臨風已經在那里布下了重兵,他實力雄厚,咱們跟他打就必須投入重兵,也極有可能會被金國乘機攻打你。 不過李乾順又說道,咱們的另一個死仇宋國現在的情況可是很不好,他們在西北兵力正值空虛,而且他還沒有任何的幫手,咱們不如先去攻打他, 耶律延禧雖然對還不能攻打耶律淳而失望,但一聽宋國也是格外來氣,當即就同意了這個建議。 兩個月后,夏國出兵二十萬,遼國出兵十萬,兩國共出三十萬大軍,由夏國從西北,遼國從西京道,兵分兩路共擊大宋, 趙桓得知后慌忙下令姚古率領西北軍阻擊遼夏兩軍,并任命耿南仲為監軍,急赴前線, 遼夏兩軍雖有三十萬,而西北軍已兵分為二,一部分留在東面繼續防范鄭飛,還留在西北的只不過十余萬,兵力相比遼夏兩軍處于劣勢,但西北軍素來驍勇,又有姚古和劉仲武等名將的得力指揮,西北軍據城死守,打退了遼夏兩軍的數輪狂攻,在最開始的一段時間,西北的局勢已經越來越倒向于宋國, 但好景不長,這一切都隨著耿南仲的到來而發生了改變, 耿南仲一到西北就用監軍的身份和圣旨架空了姚古,然后他剛愎自用,胡亂指揮,西北軍中誰敢不服從他便被革職治罪,他還為了能給他的兒子耿延嘻趁機多創資本,竟把耿延嘻這個連尋常小賊都沒對付過的毛頭小子任命為前線大將,指揮前線大軍的作戰,可以說是在短短幾天便把姚古、劉仲武等人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大好局面全部打亂了, 遼夏兩軍抓住時機,再發猛攻,這一次是勢如破竹,連戰連克,當時正在前線的耿延嘻聽到遼夏兩軍來攻,竟嚇得他連夜棄城逃跑,把數萬將士留在了孤城之中,此時的西北軍怎還有可能再打勝仗,西北軍可以說是一路潰敗,形勢陡轉急下, 耿南仲一看形勢不好,慌忙又把指揮權還給姚古后自己跑去后方躲著去了,但姚古面對此等形勢縱有三頭六臂也是已枉然,他與劉仲武等人再度掌握指揮權后,西北軍的潰敗雖然暫時得到了緩解,但每個人都明白,在如今的形勢下,此戰的失敗已經不可避免, 眼看西北即將不保,正在此最危險的時刻,誰都沒想到形勢卻又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一直在南京道按兵不動的花榮與龐萬春突然對西京出兵了,十五萬大軍直撲西京而去, 耶律延禧大驚,慌忙下令遼軍后撤救援西京, 遼軍一走,姚古與劉仲武等人馬上抓住時機就地展開反擊,將被遼攻占的數個重要據點一舉拿回, 少了遼軍的策應,夏軍孤軍深入,是攻也不是,退也不是,只能與西北軍重新僵持起來, 沒過多久,夏軍就收到了耶律延禧請求救援的消息,說是華軍攻勢兇猛,耶律淳也指揮著一支軍隊正在對中京道進攻著,金國似乎也在蠢蠢yu動,此時莫說西京,整個遼國都眼看要不保了! 夏軍雖然痛恨遼軍丟下他們突然撤退,但他們深知遼國現在絕對不能出事,只得退兵去救西京, 姚古與劉仲武指揮西北軍一路追擊,一舉奪回了所有失陷城池, 而等夏軍撤到西京時,花榮與龐萬春卻又指揮著天道軍撤兵了,那邊,耶律淳也不打了,一切又重新恢復到了戰初的樣子, 這下李乾順和耶律延禧算是明白了,華國根本不是要趁機攻占西京,他們是在“圍魏救趙”,幫助宋國保住西北,可那鄭臨風與宋國不也是仇敵嗎?他們為什么要幫助宋國呢?他們之間到底是敵還是友? 總之,李乾順和耶律延禧在付出了數萬名將士的性命后才終于明白,大宋原來也是一只摸不得的刺猬,你要敢摸他,鄭臨風就會打你! 李乾順和耶律延禧都是惱怒到了極點,都恨不得將鄭飛碎尸萬段,卻也是無可奈何。 不過他們也并非全無所得,根據事后的情報顯示,宋國監軍耿南仲在回到東京后把所有的功勞都攬在了他和他兒子及一幫親信的身上,又把所有失利的責任通通都推給了姚古與劉仲武,結果是趙桓對耿南仲的一面之詞深信不疑,大加封賞耿南仲及其黨羽,并將姚古與劉仲武降職處理,他們的職務也由耿南仲推薦的劉延慶接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