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清歌荀令_第160章
正常? 并沒有察覺到哪兒不對勁,崔琰細細梳理著荊州如今的情況,只想著能不能從劉琮送降書之上看出一些端倪。 然而,等人來齊還沒說幾句,外面便再次有傳信的士兵過來。 依舊是從荊州他們主公那兒快馬加鞭趕過來的。 過去將那明顯不是他們主公手筆的竹筒取過來,荀彧面色如常從中拿出一卷帛書。 這等傳信習慣,除了奉孝也沒誰了。 一眼將帛書上的內容掃進眼中,荀彧微微勾起唇角,很好,很符合奉孝的風格。 ——不必多想,劉琮真降,荊州無礙。 合著這是知道他們會多想還刻意將消息分成兩撥送來,能耐了??! 將帛書送到下面傳閱,荀彧神色有些無奈,“奉孝既然傳信,主公那邊定然自由安排,吾等也無需多此一舉插手了?!?/br> 郭嘉既然如此篤定說荊州無礙,那就肯定沒有什么問題,他郭奉孝雖然不羈,但是說出來的話還是極為可信的。 等周圍的人將那帛書傳閱過來一遍,戲志才也合上了面前的竹簡,“既然如此,正巧今日過來了,諸位便來談談兗州農事吧?!?/br> 那名為馬鈞的少年著實給了他不少驚喜??! 若是能將這改良過之后的水車推廣至整個兗州,今年是否就不用擔心雨水的問題了? 若是可行的話,接下來周邊幾個州也都可以試試。 因為馬鈞小少年近來對農耕異常關心的戲志才將眾人的注意力都拉回來,然后開始討論關于農耕之事。 天下間這么多人,不可能只馬鈞一人有這些本領,他們是不是也應該轉移一下視線,多找找其他方面的人才? 荊州襄陽,接受了劉琮降書的曹cao將大軍駐扎在城外,卻沒有直接進城的意思。 即便里面沒什么威脅,他們也不好直接帶兵進去,先看看蔡瑁是什么意思再談其他。 城外,一載著滿滿一車廂書的馬車緩緩而行,旁邊兩個青年人騎在馬上跟在旁邊,正一路朝著兗州的方向而去。 佩劍的青年神色有些猶疑,看著身后的襄陽城,再看看旁邊神色自若的友人,終于忍不住再次開口問道,“孔明,那兗州真的能讓寒門弟子有所作為?” 第121章 淡定的回頭看了一眼, 諸葛亮拍了拍寶貝坐騎的鬃毛,“莫要再問了, 等到了兗州一切都能知曉?!?/br> 有些無奈的看著這平常甚是穩重的友人, 諸葛亮搖了搖頭繼續趕路, 從出城之前這人就開始擔心,平日里也沒見他這么慌過。 徐庶揉了揉臉,也感覺自己問的次數有點多了, 他有些太緊張了。 “既然如此,那便加快腳步前去兗州吧!” 寒門弟子有才能便能得到重用, 沒有來自世家的偏頗, 這種事情只在想象之中出現過, 誰能想的到如今真的出現了。 非但出現了, 提出想法的竟然還是潁川荀氏及潁川陳氏之人,這兩個在中原一帶地位顯赫的家族內部真的沒有什么異議嗎? 徐庶心中不解, 讓寒門出身之人分走權利,這在任何時候都是世家大忌,那為提出想法的荀先生究竟頂著多大的壓力才讓曹cao真正將此事推行下去? 并非所有人都有這般魄力冒天下之大不 與家族對著干, 荀氏一族多讀書人,對這些事情應該更為看重, 更何況這回損害的不知一個家族的利息, 而是整個兗州的氏族。 若是有可能, 以后便能發展成全天下的宗族。 徐庶是這般想法,諸葛亮心中念頭與之相差無幾,諸葛一族先前在中原, 所以,他對這其中的彎彎繞繞比徐庶更加清楚。 荀先生乃真圣人,一心為的是天下人,而不單單只想著世家那些特權。 有這等大賢之人盡心盡力輔佐,身邊有多是計謀超群之輩,曹孟德何愁不成大事? 現在曹cao就在襄陽城中,但是他和徐庶如今皆身無官職,直接找過去確實有些麻煩。 再說以如今這種情況,荊州諸事未定,只怕曹孟德也分不出精力來見兩個名不見經傳之輩。 當然,這個名不見經傳只是諸葛亮自認為,只在荊州一帶,他們倆的名聲也算傳出去了,只不過多是說他們過于傲氣目中無人罷了。 畢竟拒絕官府征辟的不少,能連續多年一直拒絕的就不多見了。 極其順利一路抵達兗州,諸葛亮和徐庶商量了一下便直接朝著昌邑而去。 身為兗州治所,昌邑一直是曹軍的后盾,經過這些年的治理,聽聞那里同多年前盛世之中的模樣也相差無幾。 既然來了,那就一定要到昌邑,順便試一下以他們的能力能不能入了那些先生的眼。 聽說書院之中建有一書屋,只要是其中學子便能進去查看,有蔡公伯喈多年來的藏書在其中鎮著,想來不會讓人失望。 兩個皆是視書如命之人,聽到有蔡邕半輩子的藏書,哪兒還能不心動? 經過盤查進了城之后,諸葛亮和徐庶找了家客棧修整一下,然后便在樓下大堂坐著打聽消息。 他們初來乍到,還是先多看看這邊的情況為好。 不知道心心念念的諸葛亮已經到了昌邑,荀彧在府中看著跟在崔琰身邊的年輕人,心里有種撿到寶了的感覺。 這年輕人不是旁人,正是在史上鼎鼎有名的有“狼顧之相”的司馬仲達。 崔琰和司馬朗關系很好,友人之弟到了昌邑,他總要照看兩分。 雖然以這人的才能可能不需要他多此一舉。 比子生性不凡,非伯達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