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節
一輛馬車前,方鳳笙和范晉川面對面站著。 “此去一別,還不知何時才能再見,愚兄與賢弟相處甚洽,視為知己,思及不能再見,心中萬分難受,還望賢弟日后多多保重,” “定然,范兄也是?!?/br> 范晉川點點頭,轉過身。 不遠處,小七趕著一輛騾車等著他。 他向前行了兩步,突然站定,又大步轉回來:“賢弟,愚兄還有件事,不知當說不當說?” “請講?!?/br> 他先看了鳳笙一眼,不知為何又移開目光,面現些許尷尬之色。 “我見賢弟才華橫溢,為人處世有章有法,料想以后前途定不可限量。但需知,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還望賢弟日后多多注意,不可舍本逐末?!?/br> “還不知范兄指的是——” “這——” 范晉川神色赧然,似有什么難以啟齒的地方。 想了又想,壓低了嗓音道:“賢弟以后與你那兩名書童,還是保持些距離,此等分桃嬉戲之事,蝕人心志,不可見人,又與天道倫常違背,恐會傷了父母之心。愚兄實在不忍賢弟身墜無間,言盡于此,望你好自為之?!?/br> 呃? 鳳笙直接呆了。 直到知秋來到她身邊,她才回過神來,失笑地搖了搖頭。 “少爺,怎么了?” 鳳笙看了遠去的騾車一眼,搖搖扇子:“沒什么,走吧?!?/br> …… “公子,那我們現在去哪兒?” 頓了下,小七沒忍住抱怨:“明明公子說好不見任何人,直接去任上,可你卻偏偏臨時改變行程,跟方少爺同來了揚州。人既已來了,不去見見杜大人?” “我這趟來揚州,本就是為了見見子曰,之前不是跟你說過,你攀扯方賢弟做甚。至于杜大人那里,去過子曰那里再說吧?!?/br> 范晉川進了車,等了會兒,還沒見車走。 “怎么不走?” 小七這才揚了揚鞭子,驅著車往前行去。 * 同樣問去哪兒的對話,也重復在方鳳笙一行人身上。 他們是真沒有目的地。 經過和禹叔的一番交談,方鳳笙也大略了解到一些情況。 整個事情的起源是周廣瑞發現兩淮鹽政百弊叢生,上下沆瀣一氣,貪利成風。周廣瑞生性剛正,嫉惡如仇,不過他也不傻,明擺著這事一旦動干戈,事情就不會小,只能按捺下來,小心查證,并收羅證據。 越是往下查,越是觸目驚心,而且已明顯到了就算他沒涉足其中,一旦案發他也脫不了關系的危險地步。 為了自保,也是為了忠君,周廣瑞打算上奏疏揭發此事。 因此事牽扯太廣,一旦失敗,就是萬劫不復,還會牽連很多人。也是出于信任,周廣瑞把此事告訴了座師宋閣老,為的就是宋閣老可在朝中從旁支應。 宋閣老對此事十分上心,甚至多次與周廣瑞書信來往,為他出謀劃策。 宋閣老支持的態度,也給了周廣瑞無限信心,他與方彥花了數日時間,終于準備了一份奏疏,并以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師。 也就是這份奏疏,拉開了他與方彥二人的悲慘結局的開端。 先是巡鹽御史顧碧昌彈劾他收受鹽商好處,以及侵吞預提鹽引息銀數十萬兩。周廣瑞遠在揚州,消息并不靈通,前來查抄的人從天而降,恰恰就在周府里查到了來歷不明的臟銀。 于是周廣瑞當晚就被收押了,一同收押的還有方彥這個心腹。 因周廣瑞十分小心,每次和方彥商談此事,都會屏退左右,所以禹叔知道的并不清楚,會得到以上這些信息,都是他和方鳳笙從方彥細碎言語,和之前他打探的一些消息中拼湊而出。 而自打周廣瑞和方彥出了事,以前與二人相交的友人,俱都閉門不見,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禹叔只是一個師爺的管家,平時和那些達官貴人也沾不上關系,方彥死在牢中之后,他想盡許多辦法,都沒能拿到方彥的尸體。 最后還是宋閣老那邊的關系出來照應,禹叔才能帶著方彥回紹興,可宋閣老那邊看的也不是方彥的面子,而是周廣瑞。 可惜周廣瑞也死在押解進京的路上了。 “先找個地方落腳,然后我親自出面去找找紹興師爺幫的那群人,總能打聽到些消息?!兵P笙說。 * 提起紹興師爺幫,這話就說得有點遠了。 古早有句諺語,無幕不成衙,后來漸漸演變成無紹不成衙。 這個紹,指的就是紹興。 江浙一帶歷來文風鼎盛,歷朝歷代都是科舉大省,而江浙的才子之多,也是舉朝內外皆知的事情。在外名頭響是好事,但這其中的苦大抵只有江浙一帶的讀書人自己清楚。 無他,讀書人多了,競爭就激烈。 早在前朝建朝之始,江浙的官員就占據了大半個朝堂,每逢開科取士,南方士子錄取人數總要占大多數,甚至北方士子不足其一。為了安撫北方士子,廣納天下賢才,朝廷特設分南北榜取士。 如此一來,北方士子錄取人數增多,相反則壓縮了南方士子的錄取名額。 尤其每逢大考之年,各省錄選的貢士皆有定額,大省不過一百幾十人,小省不過四五十人。別的省份看似錄取名額不多,卻是從百數乃至千數人中錄取,而臨到江浙卻是數萬人去爭搶這有限的的名額,勢必落第之人眾多。 十年寒窗苦讀,等待揚眉吐氣,卻屢屢落第。會落第不是因為自己才學不如人,而是苦于生在江浙。 尤其紹興一帶歷來是人文薈萃之地,江浙的才子十之五六出自紹興,其中又以會稽、山陰、余姚、蕭山為最??山B興地窄民稠,嚴重的人口和土地比例失調,致使紹興當地人比江浙其他地方的人更具有危機感。 他們極少會在舉業上駐足不前,一旦不成,就會另謀其他出路。 什么才是其他出路? 開館教書乃是下層,上層當是以幕為業,謀求進身之途。 一來幕主多為官員,可結交權貴,如果幕主平步青云,身為幕僚自然前途不小。二來也提前可以熟悉衙門雜務,如有一日登科中舉,是時自然事半功倍。 而時下人講究鄉誼,自己發達了,當然少不了提攜推薦親友乃至同鄉。就這么一個提攜一個,漸漸形成氣候,彼此又抱團壟斷,甚至給人一種固有的觀念——紹興出師爺,天下幕客十之八九出自紹興。 例如方家,就是很典型的師爺世家。 從本質上來講,方家應該算是書香門第,不過第一代方家的家主比較務實,定下這樣的規矩。家中子弟不可荒廢學業,也不可荒廢祖業,年過三十不能中舉,就改行從祖業。 像方家這樣的人家,在紹興還有許多許多。 且許多官員也愿意請紹興的師爺當師爺。 無他,紹興的師爺在前朝就形成氣候,直至今朝,甚至滲透到各地大小官署中,或為師爺,或為書吏。 曾有人云:戶部十三司胥算皆紹興人。 可見一斑! 請一個紹興師爺的同時,其實也是請了他背后盤根錯節的關系。在官場上想要升官發財,光憑著做事可不行,也要懂得交際。如若你的上峰或者同僚的師爺是紹興人,你的師爺也是,這樣交際起來事半功倍,還能起到穿針引線之妙用。 而供這些紹興人聯絡鄉誼的地方,莫過于遍布各地的紹興會館。 方鳳笙抬頭看了看頭頂上‘紹興會館’幾個大字,邁了進去。 她今日出門沒帶知春知秋,只帶了禹叔。 …… 就在方鳳笙進會館時,一個車隊從她身后的大街行過。 二十多騎擁簇著一輛馬車,一看就不是尋常人。 宗鉞眼角余光掃到那‘紹興會館’的字樣,蹙起眉。 德旺也跟著瞄了一眼,心里暗罵:挑路都不會挑,不知道爺最近見不得紹興兩個字。 不過這話他可不敢拿出來當面講,只能縮在旁邊當鵪鶉。 作者有話要說: 明清兩代,紹興師爺是很牛的,各個衙署下面的師爺、吏目、書辦,搞些文字工作的,都是紹興籍。他們的形成氣候跟時局、人文、地理等等有很大的關系。 這章里面敘述紹興師爺的文字有點多,但是沒辦法,這個跟后面很多劇情都有關。這里不通,下面也不通了。 歷史上也有很多名臣是師爺出身,例如一代名臣左宗棠三次未考上進士,就灰心仕途,專心去研究輿地兵法,先后給兩江總督陶濧、湖南巡撫張亮基和駱秉章當過師爺,后來當了官,負責組建楚軍,與太平軍作戰立了功,終成封疆大員。道光年間的禁煙名臣林則徐,早年當過兩江總督百齡和福建巡撫張師誠的師爺。(以上來自百度,貼給大家看看,了解了解) 第19章 方鳳笙趕的時間湊巧,正好是紹興會館每三月一次的講學。 此講學為會館所辦,由當地紹興籍德高望重之人主持,不論新人老人皆可參加,共同交流,互通有無。 其實說白了,也就是大家互相學習經驗,順便交流下彼此的感情,與各種小道消息。 這種交流也分檔次,像方鳳笙這種無名的新進后輩,也就是在外面聽聽熱鬧,和與自己差不多級別的交流,往上就是按幕主官銜品級劃分了,以她目前還到不了那種層次。 總而言之,連著多日會館里都十分熱鬧。 方鳳笙是個生面孔,但她為人謙虛有禮,勤學好問,十分活躍,再加上那口正宗的紹興當地話,讓會館里的人都視他為末學新進。也不過兩三日時間,紹興籍師爺幫的人就都知道會館里來了個新人,雖好出風頭,但確實有才,想必日后前程不小。 這消息侯斐也知道了,他還知道了此人的名字,方鳳甫。 …… “晚輩受教了?!兵P笙一面說著,長揖為禮。 立于他面前的老者擺擺手:“算不得什么?!?/br> 這時,一名身穿藍色衣袍,帶瓜皮小帽的小廝走過來。 “方公子,可否借一步說話?” 鳳笙對老者點點頭,隨這小廝去了一旁:“不知有何事?” “我家老爺請公子去一趟?!?/br> “不知你家老爺是——” “我家老爺乃是府臺大人的師爺,侯師爺?!?/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