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出仕(士) 第42節
黎池眼睫半垂,斂住眼底的深思?!霸卩l試途中的貢院內贈考生被褥,這事于趙兄是否是舉手之事,池弟心中明白。趙兄的這份恩情,我銘記于心,日后若有了報答的能力,必結草銜環以報?!?/br> “池弟你啊……真是讓為兄不知道說什么好了!我們是兄弟,何必如此見外?!?/br> 黎池依舊重申了他銘記恩情的態度,然后轉而聊起各自的近況……如此,一路上車里的氣氛也很好。 聊著近況時,黎池沒說起當初在浯陽四寶店時,三人中的嚴瑾。趙儉也好似完全忘了這個人一樣,沒有主動提及。 一路閑聊期間,黎池腦海里一個念頭最終成型:趙儉當初去浯陽縣的目的,或許就是為了他。 …… 因為嚴琳瑯的事,黎池已與嚴家和嚴瑾斷絕往來。這四年間,他也沒聽徐掌柜提起過趙儉與嚴瑾還有往來。趙儉此時也一句都沒提過,那么或許一開始,嚴瑾就只是個搭橋的作用。 其實還有一種可能。聯想到面前這人的皇子王爺身份,他名下的四寶店也就不僅僅是來錢的產業了,更還可能是情報收集站。 那么,有關他們的消息,趙儉知道的就不止是他在信中所說的那一點了。趙儉應該是早就知道他與嚴家的事,為防尷尬才特意避開不提。 但是,如果是第一種可能:嚴瑾只是起個搭橋的作用…… 一個受寵皇子王爺,繞道偏僻的浯陽縣,與他結識。之后保持書信往來,每一兩個月通一次書信,還給他順道寄來書籍。貢院內冒著被質疑舞弊的風險,開門把他自己的被子送給他。 還有趙儉與他相處時的姿態…… 以趙儉的身份,黎池覺得他太過殷勤…… 殷勤到黎池覺得趙儉是在……刻意結交他。說句再自戀一些的話,趙儉甚至有點像是在討好他。 黎池被自己的這個結論給驚到了!他什么時候變得如此自大了?他有什么資本,可供儉王‘討好‘和圖謀的…… 此時,黎池腦海里忽然靈光一現! “要說鄉試結束后養病的這些天,最遭罪的還是我這張饞嘴,明明都這個季節了,卻還想吃一口冰淇淋?!崩璩卣f這話時,目光緊緊盯住趙儉。 趙儉聽得半懂不懂的,“兵…冰器林?這是何物?池弟風寒初愈,可不能因嘴饞就亂吃?!?/br> 黎池目光未錯分毫地盯著趙儉的表情變化,發現他是真的疑惑。 “沁涼的泉水冰鎮過的荸薺和菱角,簡稱冰淇淋。平民人家吃的東西,這個時節也快過季了,今年卻還沒吃到,因而有些饞嘴。趙兄這話說的,跟我爹教訓我時相差無幾了?!?/br> “長兄如父,我自然也不能由著你亂來?!?/br> 趙儉這話說得極其親昵自然,讓黎池一時間也分不清他是人際交往能力爆棚,還是真情實感了。 “唉,私下我也就和趙兄你抱怨兩句,要說我這次鄉試如此驚險,也是怪這‘科舉革新‘。若非‘考三場、每場三日‘的規矩,給革新成了‘考三場、連考九日‘,說不得我也就沒這場驚險了……” 黎池眼看著趙儉的神情變了,雖然是細微的變化,但依舊沒逃過他的眼睛。 “……如果是每場考三日的話,我第二三場就棄考了。雖說這次僥幸考中解元,但實在是太過驚險?!?/br> 聽了黎池的話,趙儉心中陡然一震。 若是沒有他借鑒黎池之后的舉措,提前革新科舉、改成‘連考九日’,說不得黎池真不會有這場性命之憂的驚險。 上輩子黎池考鄉試時也許同樣身染風寒,但或者是在兩場考試的間隙時,迅速調養好了,他才沒有聽聞過黎池鄉試時有變故。 而這次他上奏,提前促成了科舉革新,變成‘連考九日‘,這才使得黎池有了這場嚴重的風寒…… 那么這‘救命之恩‘,他受之有愧啊。 趙儉的表情管理無愧于他的身份,神色變化算得上細微,但黎池依舊捕捉到了。 看來,提出種種革新科舉之策的人,就是趙儉了。再加上剛才的‘冰淇淋‘試探,也暫時能確定趙儉與他不一樣,或許只是思想超前而已。 自縣試后就讓自己一直忌憚的人,就是趙儉,那他現在所處形勢也就由明轉暗了。 現在,他與一朝王爺,建立了‘救命之恩‘的聯系。換句勢利的話就是:他攀上了高枝。這于他是有好處的。 至于會卷入皇權爭斗?現在他不過是一個舉人而已,這離他還遠著呢。 況且有人的地方就有爭斗,相比做一只哪方都靠不上的小蝦米,最后被隨意踩死。他更愿意做其中一方手中的鷹犬,雖然看著受掣肘,但內里究竟是誰影響誰、誰利用誰,等成長強大后有無掙脫鎖鏈的可能,都還是未知的呢…… 趙儉與黎池兩人心里一番計較,面上都未顯分毫。 “哈哈哈,是我對不起池弟!”反正朝中官員都知道是他提出的科舉革新,趙儉也就大方地承認了,“這科舉革新的政策,是我向父皇獻的策?!?/br> “哈哈哈哈,小弟我也就是隨口打趣一句罷了!”黎池也哈哈地笑開了,笑容和語氣中滿是惡作劇成功的得意。 “我前兩天就已經知道了!‘科舉革新‘之策是趙兄上奏的善策,小弟我不過是想戲耍趙兄一下罷了!看趙兄認真解釋的樣子,真是有趣!哈哈哈……” 事實上如何呢?這不過是黎池隨意找的借口而已。 “池弟,你啊……看著君子端方的一個人,竟也有這種調皮的時候……”趙儉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 趙儉這樣說,那事實上又如何呢? ——攜‘因地制宜‘之策,歷練于四方邊陲之地,將大燕的邊疆治理得牢不可破。多年后回歸朝堂,還能在他昔日的大皇兄、當時的皇帝的猜疑之下,一路扶搖直上。 趙儉無比肯定一件事:黎池,心里無疑是存了社稷黎民的,但他絕不是一個純粹的君子,自然也說不上君子端方。 趙儉明白,哪怕是現年十六歲的黎池,也一樣并不簡單。黎池,或許是屬于天生多智的人。 …… 黎池與趙儉兩人,一路聊著,不一會兒就到了趙儉落腳的地方 作者有話要說: ——尬解之冰淇淋—— 趙儉:冰淇淋是何物? 黎池:冰鎮的荸薺和菱角。 荸薺,常稱馬蹄 第53章 趙儉住的地方無需多說,那是寬宅大院,大氣亦不失優雅,有士兵把守,戒備森嚴。 趙儉帶著黎池進了待客的正廳,就吩咐楊長史將御醫請過來。 御醫也是大夫,總歸逃不過望聞問切之后,再說一堆常人聽不懂的專業術語。不過御醫水平要更高些,說的話讓黎池更加聽不懂。 御醫看完診之后,趙儉就讓他給開了個方子,并讓他立即去抓藥。 趙儉這樣一個受寵的王爺出行,有隨行的御醫,那也有齊全的各種常用和救急藥材。 御醫很快抓好三包藥呈上來,趙儉接過來遞給黎池,黎池沒推辭地就接下了,也沒說付藥錢這些話,否則就太不識趣了。 只是認真地道了謝,“學生謝過儉王!不僅贈學生錦被以抵御風寒,之后更是勞您掛念,且命御醫大人給學生看診,贈學生藥材。您的這份恩情,學生銘記五內!” 趙儉與黎池對視一眼后,就明白了這生疏有禮的話,是說給一旁不是他心腹的御醫聽的。 趙儉想到自己身邊這個御醫的身份,于是順著黎池的話回答,“本王向來愛惜有才之人,幫你也不過是隨心、隨手而為罷了,你不必記掛在心上。你若能勤學向上,有朝一日成為國之棟梁,就是對本王最大的報答?!?/br> 黎池自椅子上起身,恭謹地表示,“學生一定謹記儉王教誨,必定勤學向上!不敢妄言國之棟梁,只希冀有朝一日,能于國、于民有用?!?/br> 這一唱一和的車轱轆趕場漂亮話,兩人說得很是順暢。等御醫退出去之后,兩人又不禁為這份默契而相視一笑。 到這時辰,也已經差不多該去赴‘鹿鳴宴‘了。于是之后兩人沒聊多久,就又出發一起乘車去往省衙。 這次鹿鳴宴擺在省衙——即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里,主要宴請的是鄉試榜上有名的舉子。出席宴會的還有梅翰林和林學士這兩位正副主考官,以及淮陰行省的政事一把手——承宣布政使即布政使。 當然,此次宴會身份最高的出席者就是儉王,即以監察學官身份來監察淮陰省鄉試的趙儉。 馬車到達省衙外,黎池在坐車架上的楊長史的攙扶下,率先下了馬車,然后在下面虛扶著趙儉下車。 下車后,趙儉很自然地走在前面,往省衙里去。 黎池稍愣了一步后,也跟楊長史一起,跟在趙儉后面走著。 黎池這樣和趙儉一起進去,也就正式在眾人面前表明:他與儉王已經建立起了私交。這樣有好有壞,在此不必細說。 若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讓儉王這樣身份的人在外面等著,等黎池先進去后他再進,這顯然是不太可能的。趙儉也用他走在前面的行為,給出了答案。 當然,黎池若是決意要避嫌,還可以刻意落后一段距離,等趙儉進去后他再進去。 但這在禮儀規矩上很不妥,他一個舉人學生,竟然在當朝儉王都到場后才姍姍來遲?即使趙儉不計較,他也會被非議不知禮數,之前建立起來的溫文有禮的人設也就崩了。 黎池跟在后面邊走邊思索著。 撇開可能帶來的壞處,只說好處。這次自己與儉王一起出現,算是成功地‘狐假虎威‘了。以后別人在面對他時,就要忌憚一下他身前的儉王了。 黎池心中思緒是千回百轉,外表卻維持著一副恭謹又不卑怯的形象,步態平緩地跟在后面走著。 而走在前面的趙儉,心里也很滿意。 從趙儉這輩子最初特意安排的一見如故,又有之后四年間的書信往來、贈送書籍,再到鄉試時的贈被‘救命之恩’,直至不久前的表明身份,為其尋醫贈藥。 還有現在的這一步,兩人一起出席宴會…… 趙儉這一步步地算計下來,既有私交友情,又有救命恩情。再加上他身份地位的吸引力,以及黎池現在的身份還只是舉人,果然就成功將黎池早早地就拉入到他陣營了。 趙儉早早地預謀、拉攏,黎池順勢地‘攀高枝’、狐假虎威,兩人之間也說不上誰吃虧,誰算計了誰。 反而,是各取所需、互惠互利。 …… 黎池跟著趙儉進到省衙布政司大堂后的官暑大廳。 鄉試榜上一百四十八名舉子,盡皆聚于此。仿照古禮,支著小食案,案后鋪一張四方的葦席,眾舉子席地而坐,滿滿當當地坐滿了大廳。 舉子們見儉王到來,紛紛起身整衣,然后下跪行禮?!皩W生見過儉王!” 當然,跟在趙儉后面的黎池,也在剛一進屋時就上前與眾多舉子跪在了一起,向趙儉行禮 仁善愛才的趙儉,沒有讓眾人行完叩見王爺的全部禮節,在受了一跪一叩的禮之后,就喊了他們免禮平身。 眾人向趙儉行過禮之后,接著趙儉又說了些必要的場面套話,等這一套禮儀都走完,最后才回去坐定。 眾人回座后,坐在首位的趙儉舉杯。第一杯為慶賀淮陰省此次鄉試圓滿結束,第二杯為祝賀在場學子成功考取舉人,第三杯則宣布鹿鳴宴正式開席。 三杯酒飲盡,加之趙儉表現出的大度疏闊,廳中的舉子們也不再過度小心拘謹,氣氛開始活躍起來。 主考官梅翰林出了一道‘立冬‘的節氣詩,依照作詩要求,舉子們相繼作出詩來在席上吟誦。 趙儉渾身氣度不凡,卻又能不失親和地不時點評一兩句,及至后來,氣氛就越來越熱烈。 有那二三個疏狂不羈的舉子,甚至從席上站起,捏著酒杯,腳下跌跌撞撞,搖頭晃腦地吟誦…… 對此,趙儉也沒斥責那舉子失儀,而是表情寬和地看著下面的舉子們??粗麄冃[,欣賞他們意氣風發的模樣……真是一副與民同樂的美好場景。 黎池坐在趙儉、梅翰林和林學士,以及沒有什么存在感的布政使四人之下,百多名舉子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