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出仕(士) 第34節
《二十四史》,黎池雖只抄完了前面四分之一,卻專門用了段時間將之后的部分也看完了,與《通史》兩相對照后,對歷史知識的認知也更深刻了。 除這之外,在學習上,黎池每天都按部就班地實行著每個階段擬定的計劃,將以前的知識鞏固得更加扎實,在知識的深度方面下足了功夫。 除深度之外,黎池也向廣度上有所延伸。這主要是得益于京城的‘筆友’趙儉每次來信時,都會順帶給他捎一匣子的書,不拘是直接有益于科舉的書,還有雜記、游記、詩集、各地府縣志等等。 尤其是那些知名府、縣的府縣志,記載著當地的歷史風俗、地理物產和人物文教等,讓黎池雖坐在一村之地,卻能了解到其他府縣的情況。 當然,在延伸知識的廣度上,除開趙儉給他捎來的書外,也少不了四寶店中書籍的功勞。一個書店的存書,即使有許多類似和借鑒意義不大的,除去這些,也還有許多有用和有趣的書值得一看。 黎池每個月去縣學順帶交付抄寫完畢的書時,都會借上一兩本來看。 以前黎池拿樣書都是付了押金的,后來徐掌柜看他實在想看又很愛惜書——也可能是見他與他們少東家交好,就說不再收押金、讓他直接帶回家看,看完后再還回來也就罷了。 如此,黎池每天在完成既定學習計劃之后,也讀了不少的書、擴寬了知識面。 隨著與四寶店即徐掌柜的愈加熟識,黎家與徐家之間已算得上摯交之家了,有些虛禮也就不再拘謹。黎池到徐家去的次數也多了,自然地,與徐掌柜的女兒見面的次數也隨之增多,有時還能說上幾句話。 隨著見面次數的增加,和與她見面之后的明顯雀躍的情緒,讓黎池不得不承認,他非常欣賞她。 若是他的心里年齡再年輕個十幾二十來歲,他還可以說一句:他喜歡她、更甚至是他愛她。 可黎池覺得雖然他披著虛十六歲的皮囊,可靈魂年齡卻已滿五十歲了,喜歡或愛這種字眼,感覺已經說不出口了,實在太過矯情。 而現實是,在別人眼中,黎池就是個十六歲的年輕有為男子,娶妻生子人之常情,即使他內心覺得別扭,娶一個與他皮囊年齡相當的妻子,這件事是必然會發生的。 既然如此,那么溫婉大方的徐氏女,就是最好的選擇。 既然內心已有決定,黎池也就隱晦地向徐掌柜透露出了自己的心意,暗示等考完試之后就正式請媒人上門。徐掌柜自然樂見其成,兩人達成了共識。 …… 時間進入臘月下旬,新年在即。 黎池明年八月就要下場考取鄉試了,若考中就要繼續參加次年二月的會試、以及之后的殿試,因此,這個年就是黎池在鄉試之前過的最后一個年了。 不單單是黎鏢這一房黎家人,黎水村的所有黎家人都很重視這一個年。族長黎欽早早地就決定今年要大開祠堂,祭告先人、祈求保佑,祈禱黎池科考順利、金榜題名。 當初黎槿考取了秀才,第一次下場參加鄉試前,也是開了祠堂祭拜專門祈求先人保佑的。 可只看這架勢,明顯族里要更加重視今年的這次祭祖。畢竟黎池還是不同的——他是臨淮府‘小三元’,而且一看就覺得他更聰明,定然能像之前的童生試一樣旗開得勝! 黎池本人心里對此不過一笑置之,表面上還是很領家人和族人的情。對大年初一開祠堂祭拜祖宗先人,祈求保佑表現出很期待和重視的樣子。 以此去安他們的心:看小池子本人很有信心的樣子,又已經祭拜過祖先祈求保佑了,肯定能考上! 大年初一,黎鏢攜三個兒子和五個孫子,參加了黎水村黎家的祭祖。黎溏才八歲年紀還未成丁,又沒有考取功名在身或有何成就,于是就沒有帶他一起去。 大年初一這一天,是一年頭一天,春季頭一天,正月頭一天,因此又稱“三元”。暗合了科舉考試中的連中“三元”,是個吉利兆頭。 “小池子新年好!??荚図樌?!” “樹二伯也新年好,祝您新的一年身體康??!” “黎“小三元”新年好啊,新年添文氣、科考行大運!” “權六叔過年好!也祝您新的一年財源滾滾!” …… 往村中黎家祠堂去的路上,遇上不少同去的族人,一路上互道新年好。而向道好的祝福語,毫無意外全是祝他科考順利的。 三天新年期間,比平日要起得更早,以免得一個“三天晚天天晚”的新一年懶惰的壞兆頭。 因此黎池他們雞叫頭遍后,就早早起床、洗漱干凈、換上新衣,天色還才蒙蒙亮時,就動身往祠堂去了。 等該來的族人都到齊后,族長和幾個輩分高、年紀大、德行好的族老一起,打開祠堂大門。 眾人依次入內,然后按照族中輩分、年齡大小、嫡庶親疏,各自站好位置。黎池不是第一次祭祖,跟在爺爺黎鏢和他爹黎棋的后面,很快就站好了位置。 黎家雖族人眾多、族內公中也有學田和族學,其實不過才傳承三代而已。因此祠堂正廳上首供桌上供著的祖宗遺像、神牌靈位并不多,只有黎鏢上一輩的三位的排位和畫像,以及與他同輩早逝的兩位的。 族長黎欽請出供桌上的族譜族規,先是朗讀了族規,再將今年入族譜的族人寫入其中。 然后由族長和族老領祭,帶領族人跪拜祖先。 “一跪,一叩頭,起!” “二跪,二叩頭,起!” “三跪,三叩頭,起!” …… 族人跪叩已畢,幾個族老就開始給族人分發線香,等每個族人手中都拿到三炷香后,“上香!” 族人們按照站位,有序地依次上前。閉眼虔誠祈禱過后,將香插進供桌上的香爐中,再恭謹地退下來站回原位。 如此輪流下去,就到黎池上前上香了。他倒沒有祈禱先人保佑他科考順利,因為他知道那不過是無用之功。他只在心中給先人長輩們拜了個年,對他們養育后人的行為表達了感激之情。 祭拜過祖先之后,族長黎欽照例對族人訓導一番,也都是老套路了:無非是總結去年族中發生的大小事,并對其點評、從中得出經驗和教訓,再展望一下新一年,最后訓誡族人繼續勤奮工作、友睦鄰里。 在族長黎欽的講話之中,不管是總結族中事情、還是展望新一年時,黎池都在其中占了不少的篇幅。比如,去年一年里,黎池在讀書之余又積攢了十多兩銀子的趕考費用;展望今年,黎池就要下場科考了,先預祝他科考大捷。 這次祭祖雖只有村中黎家已成丁的男丁參加,可人數依舊不少,等祭祖完就已經是半個時辰之后的事了。 族長黎欽和族老們宣布祭祖儀式結束后,族人陸續地走出祠堂各回各家,一路上遇見人了都喜氣洋洋地互道新年好,商量著誰先去誰家拜年…… 黎鏢帶著兒孫們往回走時,一路上也與碰上的人家有說有笑的。尤其是黎池,遇上的人大多都要和他說上一兩句話,或是祝福,或是叮囑,都表達了對他的一片拳拳友善之心。黎池也都報以同樣的友善,一一回以祝福。 喜喜慶慶地回到家后,黎鏢先是吩咐三個兒媳準備接待即將來拜年的客人,然后就叫上四個讀書的孫子,“大河、大湖、小池子和小溏子,你們四個跟我走,我們去祭拜文曲星君!” 封建社會中,民間信奉的神靈大多主要是玉皇大帝,以及一方的土地神等,而大年初一除了祭祀祖先外,也會帶上貢品去叩拜信奉的神靈。 黎水村的人家皆是如此。較為不同的是,他們在最主要信奉的玉皇大帝和土地神之外,還信奉著文曲星,并在村中專門建了一個供奉文曲星君的小廟。 今年黎河和黎池一個考院試、一個考鄉試,都是要下場的,就很有必要去叩拜一下主管文運的文曲星君,求個保佑和心安。 黎池他們去叩拜了文曲星君回來之后,家里已經來了很多前來拜年的族人親戚,于是他們立即開始幫忙接待客人、陪客人說話…… 正月初二,是家中三個兒媳和一個孫媳回娘家的日子。王氏、趙氏和黎江的妻子李氏,昨晚就收拾出了回娘家要帶的禮,一大早就在丈夫或兒子的陪伴下出門了。 只有黎池的娘——蘇氏,早已決定今天不回娘家、留在家里招待上門拜年的客人,去年和前年也都是這樣。自從黎池考中秀才那年,黎棋陪蘇氏回了娘家之后,他們就再也沒在過年的時候回去過了,大年初二都不回去了、自然平日里也沒回去過,只是沒在明面上與蘇家斷絕來往罷了。 黎池不清楚細節,但依他猜測,大概是他外公和舅舅們,對沒能將田地寄居在他名下的免賦地數額下感到不滿,因此對他爹和娘態度不好,他娘這才一直沒再回去過。 要說黎池的外家——外公和舅舅們,也是有點意思。 黎池外婆早已不在人世,外公和兩個舅舅都是自尊心很強、還重男輕女的人,對蘇氏這個女兒根本沒當回事兒,蘇氏嫁到黎家后兩家走動就一直很少。 在三年前黎池考中秀才后,他們沒來參加喜宴,卻向蘇氏提出了將田畝寄居黎池的免賦地數額下,本以為他們都請求抑或是命令她了,那肯定是能成的,結果卻沒成。 如此之后,等蘇氏和黎棋去了蘇家,哪還會給他們好臉色、好好招待他們?而蘇氏也不是那種眼巴巴地在乎娘家的人,既然你們不在乎、不重視她,她就只管守著丈夫和兒子生活,很干脆地連著三年都沒回娘家。 和外家的關系疏遠這事,黎池不怎么介意。他甚至都還沒有去過一次他外公和舅舅們家,因為相比黎家人,蘇家人對他實在說不上在乎。 在他出生后洗三、滿月、百日和周歲時,蘇家都沒有一人來過,甚至他考了‘小三元’擺酒席時,他們依舊沒人來道賀一句。都這樣了,難不成還指望他倒貼上去、主動登門蘇家? 大概蘇家人就是這么想的,但他黎池雖然確實對外表現得格外溫和懂禮,卻也不會去倒貼他們,蘇家人將他們自己擺得太高了。 三天年一過,黎池立即又回到了自己的讀書生活中去。摒除掉外界還未散盡的年味和喧囂,他不再抄書,將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準備今年八月的鄉試里去,每天一篇詩賦和策問,日日如此…… 等時間進入五月之后,黎池就開始完全按照鄉試的考試規矩,一輪又一輪地進行模擬考…… 如此,直到七月中旬準備前往省城之前。 第44章 全家人商量后決定,由黎棋和黎湖一起陪著黎池去省城參加鄉試,而黎江則陪他親弟弟黎河去府城參加院試。 黎池沒說讓他自己一個人去省城赴考鄉試,因為一路上的安全問題,以及到時萬一有事,必須要有個人照應傳話。 只是他原本想只讓他爹黎棋陪他一起去的,可結果全家人都堅持讓黎湖也陪他一起去。說到底是省城,萬一黎棋忙不過來還有黎湖在,在出入跑腿傳話這方面,他一個童生應該能做好。 如果不是家里走不開、又銀錢不豐裕,恐怕恨不得全家人都陪他去! 黎池領受了這份心意,答應由他爹黎棋和黎海陪他去。 家里除黎池外,還有黎河要去參加院試,但黎河他自己曾經就陪黎池參加過府試,因此對臨濠城有些了解,就只讓黎江陪他去了。 院試和鄉試開始的時間差不多,都在八月中旬或下旬。于是黎池和黎河決定一起走,到縣城后,去車馬行花上一二兩銀子租上兩輛驢車一起上路,到臨濠城后兩兄弟再分開,一個找落腳客棧住下來,一個趕去省城。 黎池和黎河他們上路前,全族人甚至幾乎全村人都來送他們了。 送行的人黑壓壓一片,站在村口黎水河回繞處的空地上,秋天清淺的河水嘩嘩作響,小巧的野菊花星星點點…… 族長兼村長黎欽,代表族人和村民上前對黎池和黎河鼓勵了一番。最后又把族中捐出的二十兩銀子給了黎棋。 若有學子趕赴科考時,族中都會捐出對應數額的銀錢以資助,這是慣例了。 這二十兩銀子,是給黎池鄉試和黎河院試的趕考費,飽含了對他們科考得中的企盼和祝愿。 黎池和黎河兩人一起接過錢袋,感覺這二十兩銀沉甸甸的。 話別過后,一行五人走出去一段路,黎池回頭看向村口那黑壓壓的一片人,朝他們揮了揮手…… 這一次的送行陣仗很大,讓黎池憶起當年六月份時,考場外龐大的家長陪考人群。只是那時候那些人里沒有來送他和陪他的,這次卻有他一份…… “小池子,你不要多想,盡力就好,我們都相信你的?!崩韬娎璩氐皖^沉默地只顧走路,以為他是心里負擔太重,就像他自己當初去考縣試和府試那樣。 同樣被寄予期望的黎河也感覺很有壓力,“對啊,小池子,我們已經在家模擬考過很多次,肯定沒問題的!” 黎池知道他們想岔了,不過還是順著他們的話回答?!班?,正常發揮出來就好,沒甚么可緊張的?!?/br> 早前幾天,黎棋就到縣城來與車馬行定好了驢車,一行人到縣城后直接就坐上驢車前往臨濠城。 朝行夜宿,一行人在四天后到達臨濠城外,與黎江和黎河他們分開后,黎池他們又繼續往省城趕。 又三天過后,黎池他們到達了省城——省府淮陰府的淮陰城。 淮陰城是南北大運河與淮水交匯處的一個大城,是運河上四個漕運樞紐和鹽運要沖之一,黎池這世目前見過最繁華的城市就是它了。 黎池他們到達淮陰城,先是結清了租用驢車的車資,確認過趕車的伙計自有去處之后,就拿著縣城四寶店徐掌柜的一封書信,往淮陰城的四寶店找過去。 這淮陰城四寶店開在省城,理應比浯陽縣四寶店的級別要高,可在接待客人方面也都是一樣的標準。 黎池他們找過去,店里迎客的書童問清緣由后,就把信拿進去給他們掌柜的了,并沒有看清或怠慢他們。 沒過一會兒,一個體型微胖、氣質儒雅的四十多歲男人就從后面出來了。要不是臉部樣貌不同,黎池差點就要將他認成徐掌柜了。 氣質體型都與徐掌柜相似的陳掌柜,說是徐掌柜在信中請托了,讓他幫忙給黎池他們找個落腳的好地方,并且對他們照應一二。 黎池和黎棋都道謝過之后,陳掌柜就帶著他們,來到鄉試考場即貢院所在的那條街上,在貢院大門正對方向的街對面一處院子外停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