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節
那面水晶鏡是單向透視的,紀祥并不能看到隔壁,不過無端端的,他心頭依舊一緊。 咽了口涎沫,他萬分肯定點頭,“沒錯,老侯爺認為兩家人都姓紀,雖一時政見不合,但到底同氣連枝,怎么生出謀害念頭?!?/br> 第八十章 封后之初, 老侯爺是贊同奪嫡的。 畢竟女兒都當皇后了,膝下也有嫡出皇子, 距離那個位置僅一步之遙。 若是出了一個皇帝外孫,紀氏一族將搖身一變, 成為京城最頂級的世家。往下幾代,繁榮興盛沒有問題。 然而, 他卻不同意謀算靖北侯府。 臨江侯府與靖北侯府同出一脈, 血緣關系十分親近。紀宗慶剛正不阿,不愿意結黨營私, 要堅定不移當中立?;庶h。 兩家政見不同,老侯爺惋惜,不過也僅此而已, 他從未生出其他念頭。 因此紀宗文提出這個想法時, 他驚詫萬分,怒意盈胸, 狠狠怒斥了一番。直到兒子唯唯諾諾, 打消念頭, 這才算罷。 然而,事情真那么簡單嗎? 當然不是。 老侯爺年紀大了, 早在七八年前, 就卸下了擔子,將爵位傳了個世子。彼時的臨江侯,已是紀宗文。 既然退居了二線,自然就不及以往耳聰目明。畢竟, 臨江侯府的絕大部分權柄,他也一并交到兒子手上了,自己頤養天年。 紀宗文表面妥協,實際上卻陽奉陰違,既然父親不同意,他們手足幾個就自己干吧。事后父親再氣憤,還能告發自家不成? 于是,他立即聯系了改名換姓的胞弟,大同指揮同知穆懷善。 嗯,當時的參與者,還是一個非常關鍵的人,那就是穆懷善。甚至,因親臨戰場,他還親自設計了整個計謀。 “你是說,松堡之役乃穆懷善為主謀策劃?” 突然,刑審室出現一道男聲,不疾不徐,沉穩而淡然。他聲音不高,穿透力卻十足,教人不容忽視。 紀祥聞聲望去,卻見刑審室門前,不知何時已站了一個身穿藍色云紋錦袍的年輕男子。他白玉冠束發,長相清雋,濃黑劍眉下,一雙黑眸尤為銳利,淡淡地掃了石室一眼。 這就是皇太子殿下。 他曾遠遠見過皇太子幾次,對方一身溫潤氣息,讓人印象尤為深刻,與此時迥異。 這大約才是這位天潢貴胄的真面目吧。 紀祥心下一凜,忙垂眸不敢再看。只不過,他的余光卻不可避免掠過整個刑審室。 一屋子黑衣暗衛早已俯身見禮,包括許馳,而石室中的紀家人,不知何時已經被帶離。 這里面,僅剩下他一個外人。 見了皇太子的面,顯然他是絕不可能活著出去了,紀祥本心中還有一絲僥幸,此刻也全消失了。 他深深吸了一口氣,既然如此,為家人掙條活路也是好的。 “沒錯?!?/br> 紀祥也不遲疑,立即便答話,“皇后欲謀算前靖北侯已久,可惜一直未有機會,直到四年前韃靼大軍壓境?!?/br> 皇后有心思,紀宗文亦然,可惜他們距離太遠,戰場瞬息萬變,二人心有余而力不足。 好在,他們還有個胞弟。 穆懷善極有能耐,但不可否認的是,有了臨江侯府的勢力協助,他多年來少走了不少彎路。因此,跟兄姐聯系還算緊密。 他雖性情古怪,但對此事極感興趣,一接到京城密報后,便立即謀算起來。 當時大戰已經打響,松堡、宣府兩城互為犄角之勢。若松堡破,宣府壓力劇增;若宣府也告破,京城危矣。 作為大周朝北邊最重要的一個防守據點,這兩地兒遭遇韃靼最猛烈的進攻。其中因為城池更小,守城將士也更少,松堡壓力遠勝于宣府。 紀宗慶作為松堡統帥,被圍城許久,在萬分危急之時,終于順利送出了求援信報。分別往比鄰的宣府,以及距離不算太遠的大同去了。 其實那個時候,大家都很艱難,也知道松堡肯定更加困難。然而既松堡求援,那情況肯定是危急得不能再危急了。 宣府那邊一咬牙,硬生生分出幾萬兵馬,交由大將楚立嵩,立即馳援松堡。 至于大同這邊,原都指揮使已戰死,指揮同知穆懷善臨危受命,掌控了大局兼兵權。 想當然,這邊是分不出兵來的。 非但如此,穆懷善還早已暗通了宣府內部,并提前做下了種種安排。等楚立崇領軍出了宣府不久,便遇上了攔截,他與眾將士奮力突圍,激戰了一天多,才終于成功。 只可惜,馬不停蹄奔到松堡之時,已經晚了。 “負責攔截楚立崇援軍者,究竟是何方神圣?” 暗衛搬來案椅,高煦撩袍落座,他本一直安靜聽著,到了此時,突然發問。 一語正中最關鍵之處,他抬眸,盯著紀祥,薄唇輕啟吐出兩個字。 “韃靼?” 這個猜想一直都有。畢竟那個時候,大周這邊兵力吃緊,就算穆懷善想從大同派軍阻攔,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且還有很重要一點,就算真能派出去了。自己人打自己人,還是在全軍一心抗外敵的背景下,普通將士不可能一放上去就悶頭打的。 大伙兒難免詫異,難免遲疑,有了縫隙,根本不可能困住幾萬援軍一天多。 楚立嵩之能,高煦再清楚不過。 這幾年里,他反復推敲過,援軍被阻止拖延,只能是韃靼下的手。 大周這邊,有人為了一己之私,私通外敵。韃靼替這人清楚異己,這人替韃靼通風報信,并戰前提供便利,戰后掃除痕跡。 這雙方倒是皆大歡喜了,只悲劇了松堡一城軍民及幾萬援軍。 高煦放在案上的大手收緊,眸光冷冷,盯著紀祥。 紀祥心中一顫,垂首不敢對視,只點了點頭,低聲答話,“是?!?/br> 當時的穆懷善,雖是指揮同知,年輕有為,但頭頂上還一個都指揮使。上峰坐鎮大同已久,根深蒂固,他即便想動作,也極難。 況且做這等事,大量使用己方軍隊終究是不好的,人多口雜,他總不能將所有人滅口。 于是,穆懷善將目光投向韃靼。 皇后與臨江侯接信后,猶豫了一番,最終還是鏟除異己的心思占據上風,同意了。 得了準信的穆懷善,立即設法與韃靼方接上頭。 當時韃靼久攻不下,損兵折將,正騎虎難下,雙方一番討價還價,最終達成了協議。 紀祥之所以會知道,是因為他經手過這些信箋。 韃靼既然是與紀后一黨有交易,協議當然得由兩方領頭人通信并簽署,當時的穆懷善在韃靼人眼中,還不夠格。 信箋是臨江侯府大管事親自接的,等主子看罷同意,簽署加了印鑒后,用火漆封好,他再負責傳回去。 “我只知道大體情況,至于協議內容,僅有侯爺一人過目,我并不知?!?/br> 紀祥說的是實話,畢竟秘辛這玩意,主子沒讓知道,卻硬湊上去打聽,這是不想活命了。 高煦點了點頭,“繼續說?!?/br> 即便紀祥不知,他也能猜出一部分來。 加強對松堡、宣府的攻勢,等松堡求援,宣府咬牙決定分兵后,王澤德之流,早已將消息傳了出去。 韃靼已經做好準備,穆懷善命王澤德等放開哨馬,讓他們潛伏過來,順利阻截楚立嵩援軍。 昔日種種蛛絲馬跡,猶如散亂一地的珠子,如今被撿了起來,一一穿好,事情已經理清楚來龍去脈。 “韃靼方面,與皇后臨江侯協議的是何人,你可知悉?” 當時的韃靼,老可汗病重,幾個兒子都優秀,他在繼承人上猶豫不決。 有人提議,我方對大周垂涎已久,布置得也差不多了,不若就試上一試,看哪位王子最能干? 老可汗同意了。 參與那次大戰的,有老可汗的四位王子,大家都各自有擁護者。那么,與皇后一黨暗通的究竟是何人? 高煦認為,應該就是最后的勝利者,當時的大王子,現在的新可汗。 “我并不知?!?/br> 紀祥誠實地搖了搖頭,這等通敵絕密,除了臨江侯本人,再無人知悉具體內容。 他負責傳信必不可少,能了解個七八分,還有幾個心腹當時不知情,但根據后事能隱隱察覺到一些。僅此而已,偌大的臨江侯府,就這零星幾個人收到些風聲。 他們閉口不言,彼此交談也從來不提此事,只當沒發生過。 這點正在高煦意料之中,他沒在多問,食指輕敲了敲桌案,話鋒一轉,“宣府中與穆懷善有糾葛的,除了王澤德,還有誰?” “王澤德?” 紀祥愣了片刻,方反應過來是東川侯,搖了搖頭,他說:“戰場瞬息萬變,怎來得及處處傳信回京城請示?” “大體方向談妥后,具體便由二爺實施。二爺處事,一貫也不愛征詢旁人想法,只在事情布置妥當后,修書一封,將詳情告知皇后娘娘,及我家侯爺?!?/br> 這一封書信,紀宗文看罷后立即焚毀,紀祥沒看到,更不想看。 換而言之,穆懷善不但是主謀之一,他更是實施者。 審問到此處,其實紀祥能說的都說得差不多了。高煦沉思半響,吩咐許馳等人繼續詢問詳細情況,他則站起,往外外行去。 扳開機括,出了底下暗道,已是霞光漫天。橘黃色的天光灑滿整個庭院,高煦劍眉卻微微蹙起。 登上轎子,返回行宮, 真相很殘酷,憶起身懷六甲,正翹首盼望他回屋的妻子,高煦揉了揉眉心。 不過,不管他如何隱憂,還是很快回到了行宮。 進了清和居,正在遛彎的紀婉青見了他,迎上前來,“殿下?!?/br> “青兒?!?/br> 高煦揚了揚唇,握住她的小手,攙扶著她往回走,“我們回屋再說?!?/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