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頁
“一開始,林景想用電影紀念自己的弟弟,但在接觸倒計時團隊后,他又有了幫一群人講述的想法。所以根本上來說,我們并不是在拍一部電影,而是在幫助一群人為他們自己立傳?!?/br> 接下來,劇組開始籌備,林景開始準備完整的劇本。 他把那張空白的心愿單發給劇組成員,征集他們的心愿。 心愿單傳到誰的手上,紀錄片就會把誰介紹一番,團隊里的每一個人都在這段出鏡了。 看過電影的觀眾驚訝地發現,電影里所有配角,都能在這里找到原型。 當心愿單傳過一遍,再回到林景手上,紀錄片開始播放林景的故事。 于是,觀眾漸漸明白了,這部電影,是他為弟弟而寫的。 籌備工作仍在進行,為了不打擾其他病人,他們挨個病房征求原諒;半吊子團隊努力跟著老師學習;新人演員體驗絕癥生活;林景真的住院做了手術…… 片中沒提林景生了什么病,粉絲以為他只是做了個普通手術,依舊心疼得要死。 林景手術結束沒幾天,就開始參與拍攝,先拍了不需要下床的戲份。 團隊里所有人都以為他的演技會很差勁,觀眾也這么以為著。 這段戲的拍攝明顯在逆襲計劃之前,那時候的林景,根本還沒搞懂演技是怎么回事。 然而,林景的表現令他們目瞪口呆。 他躺在床上,眼睛微微閉上再睜開,整個人瞬間變了——完全是劇本里描述的那個阿京了。 “他入戲了?!?/br> 訪談里,張三和幾名演員都這么說著。 “一個演員的演技彈性會有那么大嗎?上一秒面癱下一秒影帝,聽上去真不可思議。但是當他睜開眼的那一刻,我瞬間就被他的眼神懾住了?!?/br> “他并沒有在表演,他知道阿京的一切,他知道這個人會是什么樣子,他真的無須表演什么?!?/br> 張三說:“但是這種方式太傷演員了,我們建議他走出來,好好學習一下真正的演技。他聽了之后,轉眼就去參加表演之旅了?!?/br> “我很難想象他最后會進步成什么樣子。拍這部戲以來,我無時無刻不在想一個道理——當你一定要做一件事的時候,你是真的能夠做到的。這世上沒有不可能?!?/br> 觀眾看到這里,已經淚目得不行,紛紛留言:“是啊,他做到了,你們也做到了?!?/br> 但有一些人沒能做到。 電影拍到一半,一個剛成年的場務小姑娘癌細胞擴散,被送去了重癥監護室。 快拍完時,一位四十多歲的大叔病情突然惡化,沒能抗住最后幾天,離世了。在大叔的葬禮上,場務姑娘又出現了。她對遺像脫帽鞠躬,帽子下是顆光頭。 紀錄片結局,是電影的殺青儀式。儀式上來了幾個沒見過的生面孔。 林景介紹他們時,觀眾才震驚地得知,他們竟是電影里抗癌藥物研究員的現實原型! 這部電影不僅角色有原型,故事有原型,就連里面的抗癌藥研究,都在現實中真實存在! 它又何止是一部電影?! 原來實驗經費緊缺的事是真的,原來林景一直在資助這項實驗,原來林景的弟弟真的有意向簽署臨床協議! 原來——如果他沒離世的話,這個實驗真的有可能在幾年后成功!人們打敗絕癥的步伐可能會往前邁一大步?。?! 觀眾已經震撼到不能言語,透過眼淚的光斑,他們發現紀錄片結束了。 畫面漸黑,字幕浮現。 “電影《倒計時》正在同步熱映,感謝支持?!?/br> “制作方最終分成票房,將在扣除相關成本后捐贈50%,其中25%用于醫學研究,25%用于絕癥專項幫扶基金?!?/br> “電影制作期間,導演林景發起的半年逆襲計劃,見證了無數人同我們的共同努力。至此片上架前一周,共有三千余名逆襲者自愿放棄獎勵。這些獎勵將與票房一起捐出?!?/br> “此片獻給已逝的他和努力生活的你,也獻給我們自己?!?/br> 字幕一行行消失,最后幾個字浮現出來,定格在畫面中。 “心有歸屬,義無反顧?!?/br> —— 紀錄片上架當天,《倒計時》票房翻倍。 第二天,票房再次翻倍。 第三天,遲遲不肯寫影評的大川和江十,終于發布了他們的影評。 《皆是幻想,皆是真實》 這部電影,荒謬至極嚴謹至極。放眼望去,全是幻想、也全是真實。 它本身就是一場無頭無尾的夢。戲里的人在做夢,戲外的人在做夢,就連觀眾也在做夢。 它又是一幕刺痛的現實,人物是現實、故事是現實、就連背景的醫學研究也是現實。 紀錄片放出之前,據說這部戲有三個結局,病愈病逝,或開放式結局。 觀眾捧著一個開放式結局欣喜不已,自以為得到了圓滿,可誰知,這個結局才是最令人痛心的。 如果阿京真的死在了病床上,至少他的一生為學術努力付出過,一切都沒白費,他死得其所。 可事實是,想做的事還沒來得及去做,他就死在了人類的惡毒中。 電影上映的日期很有意思,是6月9號。 也許林景的意思是,不管正放倒放,都不能改變什么。因為這部電影的第三個故事,是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