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節
傳統方法是這兩種,一種,是用鮮艾葉做湯。 在熱水里加入艾葉,煮沸后再倒進去攪好的蛋液,裝碗的時候加一點點鹽。 這個湯易弦喝不慣,也不喜歡。他直言說,像是在喝藥。 另一種做法是他非常喜歡的。 艾團。 艾葉團子是用糯米粉做的。 把艾葉用加了草木灰的開水燙了,放冷之后用紗布濾出汁,或者直接新鮮艾葉加水攪碎,煮沸,擰出汁。用這種深綠色的汁和糯米粉,和成面團,靜置一會兒揉成長條,切成小塊,壓扁,搟成比巴掌略小的圓面皮,里面裹上豆沙,蒸了之后就是艾團了。 艾葉汁和好的面是青綠色,所以艾葉團子,也叫青團。 如果喜歡艾葉的口感,可以把艾葉剁碎,加少量鹽,去除澀味,直接混入糯米粉和面,面皮里就會看得到葉子的碎末,面皮的顏色也更深。 不過,何田喜歡做得更復雜一點。 之前腌制的那些咸鴨蛋已經可以吃了。拿出幾個,剝掉泥巴和松針,洗凈之后煮熟,取出蛋黃。 這批咸鴨蛋做得非常成功,每個蛋的蛋黃都流油,吃起來沙沙的,早餐吃一碗粥配一粒蛋,簡直幸福極了。 做青團的時候,在搟好的面皮上先放一層豆沙,再放一粒鴨蛋黃,像包包子一樣包好,底朝下,輕輕一壓,就可以放在蒸籠里了。 易弦喜歡又甜又咸的食物,就跟他喜歡板栗燉鴨腿一樣。 這樣的蛋黃豆沙青團,他一次可以吃三四個。 如果不是因為已經吃了晚飯,他能吃更多。 加了艾葉的糯米粉皮粘牙清香,何田自己用豬油炒的豆沙綿密香甜,再加上沙沙的咸蛋黃,咬上一口,各種滋味匯集在口中舌尖,吃得嘴角都翹起來。 除了豆沙蛋黃餡兒的青團,何田還做了一種rou餡兒的。 餡料用的是腌rou和紅豇豆。 她用一塊去年冬天腌的獐子胸rou,剁成和指尖差不多大的小塊,和紅豇豆一起泡發一夜。 紅豇豆是去年種的,新豆種下之后,長勢喜人,春夏季有剛買的米面,這些雜糧就可以想著法子折騰了。比如小米艾葉蒸糕。 放在陶碗里泡了一晚上,豇豆長大了兩倍還多,腌rou里的鹽分也被豇豆吸收了。 這時再加上一點新鮮的rou餡,這就要看他們獵到什么獵物了,或者是松雞,或者是野兔,都和這個食物相稱。 餡料里再一點點蔥調味,攪拌好,包上之后,大火蒸上二十到三十分鐘。 這種青團的口感和其他幾種差異很大,面皮也做的格外厚實,咬上一口,會流出油汪汪的湯汁,豇豆吸收了些rou的咸香味道,咬起來還是糯糯的,rou再配上艾葉的香味,滋味很是奇特。 做了一次之后,易弦建議,不如再在餡兒里加一點香菇,嗯,這么一想,倒不如干脆做成包子。 于是何田用艾葉汁和上面粉發面,餡料里去掉豇豆,蒸了一籠淺綠色的松雞香菇rou包。 夏季除了蚊蟲多,還多雨。 水池的挖掘工作被一場雨打斷后,要等到池子里的積水排空,池底變干后,才能重新開始。 第一場雨后,易弦跑去視察工程,當即決定要先挖一條排水渠。 他的行動力不容小覷,池子還沒完全干,他就扔了些樹枝下去,再鋪上幾層草簾子,跳進池子里挖排水孔了。 幾天之后,他成功地在池底挖了一條“小隧道”。三米多長的隧道通向山澗,洞中放了一根截面挖空的大竹子,竹子通向山澗的那一頭設置了開關,拔掉拴著皮繩的塞子,池子里的水就會放出來,順著山澗流下山,進入河流,最終奔向大海。 何田易弦又忙碌了幾天,終于把水池弄得似模似樣了,接下來,往里面放上小魚小蝦,移栽一些水生植物,就成功了。 他們劃著船,到濕地、池塘、淺灘邊上用網子撈了很多小魚苗帶回家,暫時先放在一個水缸里養著。 接著,就該給水池放水了。 水池建在坡地上,有大約十度的傾斜,一邊是連綿的樹林,一邊靠近從山上奔流而下的溪澗。出水口和進水口都靠近山澗,出水口在地勢較低的一角,進水口設在地勢高的一角。 有了之前建灌溉水渠的經驗,他們砍了一根大竹子,很快建好了引水渠,將山澗的水引進水池。 這條三四米寬的山澗奔流不息,雨后水勢會更兇猛,有時甚至會漲得滿出來,沿著山勢流向何田家的田地,但在平時,它要將這個水池灌滿,竟需要兩三個小時時間。 易弦開工程的時候每天嚴格按照計劃進行,如果前一天遇到阻礙,比如特大的石頭和錯綜深埋的樹根,延誤了工程,第二天就會更加努力,力爭要趕上進度,但是到了這時,他放松了,一點也不著急,笑瞇瞇地看著引來水澆在池底,變成一湯泥巴,拉著何田去采集水生植物了。 反倒是何田,守在池邊不想走,一直要等著看池水灌滿的那一刻。 兩人都沒有種植水生植物的經驗,何田家也沒此類的書,所以呢,這趟采集植物的工作,倒更像是他們帶著小麥游玩。 除了水邊常見的各種水草,池塘里浮著的浮萍,水葫蘆,何田還想看看家附近的池塘中有沒有蓮藕,可惜的很,沒有。 于是他們胡亂用之前抓捕小鴨子的網兜打撈了些浮游植物和水草,又挖了些蒲草,返回家中。 一上岸何田就心急火燎地跑向水池,一看,水才八分滿。 但是易弦認為已經夠了。 夏季多雨,要是下起暴雨,恐怕還得放水呢,不然池子漲滿了,水流出來,小魚小蝦小浮萍不也跟著流走了? 這么一想,他們還得在池子里的放水口加個濾網,免得放水時魚蝦也跑了。 可要是濾網被樹葉貼了一層,不就沒法放水了? 兩人又討論起這個問題。 說了一會兒,先把引水渠關閉,撤掉,再種上移栽來的各種植物。 “過幾天,等它們適應了,再把小魚小蝦丟進去?!币紫因湴恋乇е直?,欣賞這個現在看起來還是光禿禿的一汪濁水的水池。 在他眼中,這個泥巴池的風景可不是這樣的,而是這樣的:一邊有高大樹木投下的陰影,池邊堆著幾塊巨大的石塊,可供坐下欣賞風景,一條石頭鋪成的小路從一座竹子小橋延伸而來,竹橋跨在山澗之上,下面流水淙淙,石頭邊緣,石頭凹陷處,還有石縫之間,都長滿綠茸茸的青苔,水池中心是一塊巨大的花崗巖石,上面也因年深日久長了青苔和地衣植物,還有一些匍匐莖的小植物,它們能開出比米粒大一點點的粉紫色小花,魚兒圍著這塊大石頭游動,池子邊上浮著三五只白鵝和水鴨子,池心是一群粉色的荷花,風姿綽約,隨清風搖動…… 然后…… 他回頭看看正在山澗邊洗手的何田,腦海中出現她和他一起坐在池邊的景象。 第45章 端午 為了慶祝水池這項大工程終于完工, 而且天時也到了, 何田準備過端午節了。 大嚴寒的到來使許多傳統節日和習俗中斷。 災難剛發生的時候,突如其來的海嘯淹沒了沿海的陸地, 沿海城市的居民遭到滅頂之災,隨后而來的是可怕的氣溫驟降。根據幸存者的描述,一夕之間, 氣溫從二十六攝氏度降到了零下三十度。交通癱瘓, 被困住的幸存者們只能靠燃燒他們能找到的一切可燃物維持生命。 之后的十幾年間,存活下來的幸運兒們漸漸向宜居地帶聚集。資源的匱乏逼得這些為數不多的幸存者互相殘殺。于是有些人離開了更為溫暖但競爭更殘酷的聚居地,離群索居, 去一年中有近一半時間被冰雪覆蓋的森林求生。這里的生存條件更為惡劣,可人與人的競爭殘殺卻少得多。 經過幾番遷移和數十年的時間,各種人種混雜,沒人敢說自己是沒經過混血的, 也因此,各種文化也經過了幾次大雜燴,一些被遺忘了, 一些似是而非地保留下來。 何田家所在這片森林也不例外。 她家附近的鄰居,山下村子中的居民, 原先都來自不同的地方,一些人離開, 去了更溫暖的地方,一些人留下,在此地生息繁衍。 幾代之后, 雖然也有黑頭發黑眼睛姓氏聽起來像華人的家族,但沒誰繼續使用農歷。即使想用,也找不到農歷日歷,也沒有人專門推算。 何田家記錄日期,全靠傳家的一塊機械表,上面有日期顯示。 農歷的節氣,除了幾個關于日照的,其他在大嚴寒之后也都失效了。 農歷節氣沒保留下來,但是和節氣相關的食物和一些習俗卻保留了。 這大概是因為人類永遠都是吃貨。 在森林中,人們遵循自然的暗示,決定哪一天是該慶祝的節日,制作相應的佳節食物。 比如,本來應該是春分時節吃的春餅,森林的山民和獵人是不會查看農歷日歷的,只等河流發出化凍的轟鳴,那一天就吃春餅。 一條河流上,上游和下游的人慶祝春分可能隔了一兩天。 再比如現在,林子里出現第一聲蛙鳴,隔天就是端午。 這并不是祖輩們一拍腦袋決定的,還是有一些科學根據的。 森林中的夏季珍貴而短暫。從六月初到八月中,兩個多月時間。有時候,六月中旬還會忽然飄一陣雪花。蟄伏了一冬的蟾蜍青蛙蘇醒之后,在一年中最溫暖的季節開始前求偶。 它們的叫聲,標志著最炎熱的日子開始了。 雖然決定哪一天是節日的方法看來草率,但何田為端午的來臨做了認真的準備。 她早早地就采集了各式各樣的香草,曬干,磨成粉,填在用碎布頭做的小香袋里,香粉里加了很多艾蒿。 到了端午這天,太陽還沒升起來,就得把這些小袋子掛在門簾上,窗戶上,房梁上。 棚板上睡覺的地方,裝干花菊葉的小花籃也換下來,掛上這些香袋。不過這邊掛的做得更精致些,大小不同的三個香袋串成一串,還墜了一個紅色線繩做的小穗子。 何田還用蒲葉做了許多比拇指頭大不了多少的小粽子,在里面填上香料,包好之后再纏上絲線。線有五種顏色,黑紅黃藍綠,纏上幾圈之后把另一種顏色的線捻上,纏好的小粽子就是一條條不同顏色的了。 做好的小粽子用粗針和麻線串成一串,可以掛在脖子上,或者掛在墻上做裝飾。 何田還有一盒小念珠,串小粽子的時候,就在每個小粽子之間穿上幾粒念珠。 易弦起初以為這些珠子是木頭珠,后來才發現它們是不知什么植物的種子,外皮光滑明亮,淺灰色,上面有些深灰色的豎紋,中間有根草芯,拔掉之后就是天然的珠孔了。 何田用甜菜根榨出的水給這些小珠子染色,浸泡了幾個小時之后,竹子就變成紫紅色,但是干了之后,紅色變淺,變成粉紅色,看起來很是漂亮,可是何田說,珠串掛起來之后,曬上幾天,顏色就會褪去,重新變回灰色了。 無論是用指頭大的小塊布頭拼布做香袋,還是用葉子疊小粽子,再在它們上面纏上絲線,易弦都做不好。 雖然何田還是耐心積極地要教他,但他是有自知之明的。 他能幫得上忙的,就是幫著磨香料,再把做好的小粽子穿成一串。磨好的香粉加上一點油脂黏合,易弦又做了些圓錐形的小香柱。這些香放在裝上沙子的陶盤里,擱在屋子四角,每天晚上臨睡前點燃,可以一晚安睡,不被蚊蟲侵擾。 “我小時還用綠豆紅豆串過呢!”何田坐在燈下繼續忙碌,她想要在明天端午到來前多做些小粽子的裝飾。 端午是夏季最隆重的節日,過了端午,六月就過了一半,也就是說,這一年也快過了一半了。 易弦是第一次和她一起過端午,她想讓這個節日更隆重一些,多做些裝飾就更有節日氣氛了。 給小粽子纏線太費時了,所以她現在做的就只是香蒲葉編織的。她想好了,把這些綠色的小粽子用麻線串成長短不一的小串,下面墜上幾粒念珠,再加一個麻線做的穗子,穗子也用甜菜汁染紅,風一吹,不就很好看了?還有香蒲葉的香味和香粉的香味。 她握著一片香蒲葉子折疊,燈光把葉子映得碧綠透明,她握著葉子的手,還有露出衣袖外的手腕,看起來就像是凝成凍的牛乳。為了染珠子,她的手指尖也被甜菜汁染了色,現在是淺粉色,小小短短的指甲蓋倒還是原本的顏色。 易弦看著這雙靈巧地折著葉子的手,生出想要把她手指含在嘴里輕輕咬一下的怪異想法,他咳一聲,“豆子那么硬,怎么串?” “當然是先把它們泡軟??!”何田看他一眼,笑了,“泡上一夜,豆子變軟了,也漲大了,捏著豆子兩端,用最小的針,扎進豆子的肚子里!紅紅綠綠的還挺好看的。不過,豆子干了之后,很多會從針眼那里裂開,就碎了,掉了?!?/br> 何田又問,“你們那里端午節怎么過???會劃龍舟么?” 易弦悶笑一聲,搖搖頭,“沒有龍舟?!彼胍幌?,“好像也沒什么節日氣氛,我只是知道這個節日是要吃粽子的!” 何田搖頭,不學無術,只知道吃! 但要說起吃食,易弦又總能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