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頁
這是注定不平靜的一夜,但終究如何也會過去,等到天際發白,全城戒嚴仍然沒有撤掉,宮中傳出皇帝口諭,今日早朝取消,只召內閣成員以及肅王進宮議事。 群臣聽到口諭,下意識都覺著宮中所議之事肯定又是地動之后的重建賑災事宜,就連周浩初也是這么想的。 他是少有的這時候還能進入宮廷的外臣之一,這還要多謝黃義濱黃大學士關照。 自從和崔四娘訂下婚約,周浩初一改之前的窘迫,仕途上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到不是同僚們知道他即將做崔家的女婿,害怕遭到報復巴結于他。 周浩初對于迎娶魏國公堂妹的事是這么想的:自己雖然問心無愧,但到底是門不當戶不對,有高攀之嫌,自己若是再逢人就講,未免給人以得意忘形、不穩重之感。 而崔繹那邊暫時也不想大肆宣揚,婚訂得十分低調,知道這事的人并不多。 得益于上司黃義濱的提攜推薦,周浩初在訂婚之后沒多久就被帶進宮中,到內書房擔任教習,主要任務是和其他幾個同僚一起給宦官宮人們上上課,教他們讀書識字。 偶爾忙的時候也被征調,去西制敕房給翰林們打打下手。 私下獨處的時候,他能感覺到黃義濱心中的憤懣,不用明講,周浩初也知道背后為他出力的人是魏國公崔繹。 今天周浩初按照老時間核對腰牌進了宮,正要去內書房,便被匆匆路過的翰林院編修孫琮叫住。 孫琮已經年愈六旬,在翰林院編修這個位置上一干多年,脾氣甚好,屬于有名的老好人,他有些近視,瞇著眼睛認了半天,才道:“原來是小周啊,正好,你跟我去西制敕房,上頭說又有幾道詔書敕令急著要擬,你來幫我起草?!?/br> 起草圣旨是翰林們的特權與榮耀,通常不會假手于人,周浩初以前進西制敕房不過是幫著洗筆研墨,趁機在旁觀摩學習,但因為地動,孫琮等人昨天已經忙了一整天,又是罪己詔,又是罷免首輔,還有免稅賑災的一系列圣旨,所有人都忙得頭暈眼花,孫琮有些神經衰弱,幾乎是一宿沒睡,這會兒走路都是飄的。 周浩初跟著他來到了西制敕房,侍讀學士蔣文淵已經在等著了,前文說過,這蔣文淵膝下有二女,長女獲封婕妤,是后宮嬪妃中頗為受寵的一個,次女嫁給了康寧侯世子。 孫琮和蔣文淵打了招呼,正要帶著周浩初進房去做事,不料蔣文淵看到周浩初怔了一怔,道:“等下,孫編修,今天的圣旨你自己擬就行了,不要帶其他人進去?!?/br> 孫琮怔了一怔,點頭聽命。 周浩初有些尷尬,見過禮,趕緊退了出去。 這邊既然沒事了,他還需去內書房,一邊走一邊犯嘀咕:不知又出什么大事了,這道圣旨需要保密,難道是哪位權貴要倒霉了? 第171章 報信 周浩初往內書房去的這一路上,但見冷冷清清,統共沒遇上幾個活人。 這也不奇怪,剛鬧過地動,宮里的不少房舍出現了開裂坍塌,往日里到內書房上課的宮人們這會兒大多被各自的主子支使得團團轉,沒空來充實自己好向上爬。 理解歸理解,不知是不是因為剛才被蔣文淵驅趕一事,周浩初始終覺著有些不踏實,左顧右盼,心里很不得勁兒。 等到了內書房,果見稀稀拉拉只來了十幾個宦官。 能獲準來內書房讀書的,都是年紀不大,得到貴人寵信,在這后宮近萬內侍當中出類拔萃的人物,已然稍有根基,讀書明理之后說不定很快就會大用。 對庶吉士們而言,這就是眼下能拿到手最好的活兒了,周浩初不敢懈怠,見別的教習已經在上課了,便先在外間屋等著。 過了一會兒,里頭講課的那位停了下來。 來聽課的人少,加上被地動鬧的,后宮上下全都人心浮動,他大約覺著有些意興闌珊,簡單交待了一下,出來和周浩初打了個招呼,算是把接下來的課交給周浩初了。 周浩初如往常一樣,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冠,走進屋去。 他對內侍不存偏見,也沒有抱什么投機鉆營的心態,大約正是這種平易近人且一視同仁的態度,宦官們若有不解之處都喜歡向他請教。 今天亦是如此,周浩初一進來,就有幾個拿了課業本子給他看,周浩初接過來逐一點評幾句,給予對方鼓勵。 “周大人,奴婢想練字,抄錄了《格古要論》的序章,您給指點指點吧?!?/br> 說這話的是個十四五歲的小內侍,常來內書房聽課,周浩初瞧著面熟,知道他姓江,在司禮監伺候一位老太監,大家都喊他小江子。 小江子人很機靈,也用功肯學,周浩初對他印象很好,隨手接過,翻了翻,就要彎腰拿筆,準備幫他圈出來,哪知道小江子借著身體遮掩,突然塞了個紙團到他袖子里。 周浩初愕然抬頭,瞧見小江子正拼命地沖他使眼色,并做了個無聲的“崔”字口型。 周浩初心中一凜,趕緊低下頭,裝作若無其事地點評了幾句,手縮到袖子里攥住了那個紙團。 接下來他的心思自然就不在課堂上了,停了一會兒,周浩初借著如廁的機會,打開了紙團,只見上面是陌生的筆跡,寫著:康寧侯昨夜覲見,參魏國公三大罪狀:賄賂前首輔孔詠德,往京軍三大營中安插親信;網羅亡命之徒充為私兵密圖不軌;府中聚集方士妖道,妄圖奪取大楚氣運,致使京城地動。圣上震怒,叫內閣徹查,請國公爺早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