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節
而且大秦的糖是雪白的,美妙晶瑩得如同藝術品,即使不是用于烹炒飯菜,平日里偷偷地嘗上一粒,滋味也是妙不可言。 當然,趙慕秦不是說大秦的主食和糕點不好吃,那些東西都美味得讓他覺得舌頭都要咬下來了。 趙慕秦想要早點揚名立萬,加入大秦的戶籍,迎娶大秦淑女,成為一個名正言順的秦人。 若是有機會再見到父兄或者羅馬的族人,一定要好好向他們炫耀一番。 二世皇帝時代的雍侯項羽說得好,“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 作者有話要說: 這個大概是三篇番外里,裝逼裝得最清新脫俗的一篇了,作者自己先給這篇打分,99分,少一分怕自己驕傲23333 這個番外的時代大概是在公元前十幾二十幾年的時候,公元前與公元時間段的交界,印度的貴霜帝國還沒起來,只不過屬于印度那邊月氏部落里的一支,然后被滅了23333 第四卷 :不為漢哀 第65章 重生 “水……”劉辯從夢中模模糊糊地醒來, 發出一聲近似夢囈的喊聲。 很快就有人用勺子舀了水,沾了沾劉辯的唇。 剛從昏迷中醒來的人, 是不能一下子喝太多水的,只能略微地拿水沾沾。 “皇兒, 你醒了!真是嚇死母后了,你昏迷了這些日子,母后真是,真是……”劉辯勉強地睜開眼,就見到面前的女人淚盈余睫, 泣聲連連。 劉辯勉力支撐:“母后莫要傷心, 兒已醒了?!?/br> “好, 好, 我兒孝順, 母后知道, 你如今將將醒來, 還需靜養,就別說話了, 再躺一會兒?!焙位屎筮吥ㄑ蹨I邊說道。 劉辯連點頭的力氣都沒有, 復又睡去, 失去意識前迷迷糊糊聽到有宮女來報, 道是“給史侯看病的侍醫來了”。 劉辯, 大漢如今的天子劉宏的嫡長子,雖然他前頭有過幾個哥哥,母親也是后立的皇后, 但是現在天子只有兩個兒子,那劉辯就是當之無愧的嫡長子。 可惜,當初因為子嗣接連夭折,劉辯出生后,就被寄養到了一位史姓道人之處,到了不會輕易夭折的年紀才被接回皇宮。 當今天子的兩個兒子的爵位都是侯,嫡長子劉辯是史侯,史道人的史,而少子劉協則是董侯,董太后的董。 劉辯將滿十三歲,幼弟劉協也要滿八歲了,群臣請立太子的呼聲越來越高,可是身體狀況越發不好的天子卻遲遲沒有下定立儲的決心。 對了,劉辯自嘲地想著,他這次病倒的原因是什么來著? 天子私下里與近侍私語,透露出不愿立劉辯為儲君的原因——皇子辯“輕佻無威儀,不可為人主”。 當然,再過兩年,天子劉宏駕崩之后,繼位為帝的依然是劉辯這個“不可為人主”的皇長子。 短短幾個月的皇帝生涯之后,就是為董卓所廢,變成弘農王,再然后,被鴆殺,結束十五歲的生命。 死后無陵,被最后謚號獻帝的好弟弟劉協下令葬入中常侍趙忠——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宦官——之墓中。 怎么看,劉辯這短短的十幾年人生中的最后幾年都是一場悲劇。 而即使是在看起來最風光的前半生里,因為有一個和太后不對付的皇后母親,被寄養在宮外先天就給父皇留下了粗鄙、輕佻印象的經歷,都讓劉辯在宮中的日子頗為微妙。 真正十幾歲的劉辯不會知道這些,也不會想著要怎么拯救自己——母親何皇后以及作為舅父的大將軍何進的存在,都讓他底氣十足。 可是現在,這具年輕的身體里,裝著一個看遍了世間滄桑的靈魂。 從自己被鴆殺身亡以后開始,劉辯的靈魂就在華夏大地上飄蕩,他觀看了歷史的興衰,見識過足夠的王朝更替,以及其中那些不足為外人道的秘密,甚至到新世紀之后,對漢末三國時代越發透徹的研究都讓他在回味過自己短暫的一生之后,思索整個漢末時代的風云變幻。 劉辯嗤笑一聲。 他回來得還真是個好時候啊。 后人對他這個時期的歷史記之甚詳,包括他父皇將崩之前,將少子劉協托付給心腹宦官蹇碩,而要不是劉辯的舅舅何進位高權重,而蹇碩沒能如愿除去何進,恐怕登基的就不是劉辯了。 這些風云變幻,當時的劉辯只知道一星半點,在張讓等宦官作亂殺死何進之后,只能茫然地被裹挾逃離皇宮。 而奉已死的何進之令入京“勤王”的董卓在救下劉辯一行之后,又將他推入了深淵。 他的父皇謚號靈帝,按后世的評價,是個不折不扣的昏君,但是就是在東漢“臭名昭著”的桓靈二帝時代,大漢都只是人心浮動。 劉漢皇朝對天下長達數百年的統治早已奠定了這個家族的權威,西漢末年,光武帝劉秀重定大漢天下的神話更讓無數人相信大漢是天命所歸。 所以天下三分的時候,勢力最大的曹cao只能“挾天子以令諸侯”,破落戶劉備憑借一個皇叔的身份不知被多少人奉為再興大漢的正統。 劉辯瞇起了眼睛。 外戚和宦官,困擾東漢的兩大弊端,但是,好不容易回到這個時候,董卓還沒入京,劉辯還有足夠的機會,他不能輕易地放棄。 劉宏駕崩的時候劉協還小,和他相比,劉辯雖然不能令他滿意,但是也只能是他選擇的對象。 而且,劉辯有天然的優勢,他是嫡長子。 這個時代的門閥政治雖然已經很明顯了,但是誰敢置喙大漢皇室的血脈傳承? 有許多名門都是大漢時代傳承下去的,所以說,漢皇室比起后來的魏、晉皇族,面對那些門第觀念濃重的士大夫,更有底氣和優勢。 劉協的母親出身名門王氏,而劉辯的母親、如今的皇后何氏不過是一個屠戶之女又怎樣? 天子選妃向來隨心所欲,從前不是沒有過,著名的世宗孝武皇帝的衛皇后,也不過是舞女出身而已。 西漢的衛皇后有衛青和霍去病支持,何皇后也有何進這個擔任大將軍的兄長幫忙。 而且,有人敢提及皇子的外家血脈,比較誰的出身更“高貴”,劉辯就敢讓人把話題給繞到太后董氏身上去,看最后倒霉的是誰! 劉辯身體狀況好轉以后,專門去拜見他的父皇天子劉宏。 雖然劉宏在劉辯生病期間沒有特別的表示,或許還存著讓劉辯就這樣一病而亡的心思,但是劉辯好轉起來了,卻是不能不去拜見的。 劉辯先去拜見的是一向不怎么待見他的祖母董太后,雖然天子劉宏的諸多行徑頗令朝臣詬病,但是在孝道上,卻是為人認同的。 因為董侯劉協為董太后所養育,所以天子劉宏隔三差五便會到太后所居住的永樂宮中見見老母、幼子。 也算是劉辯運氣好,何皇后滿心不愿地帶著他去見董太后的時候,沒過一會兒,天子劉宏的車駕就來了。 其時正值中平五年二月,黃巾余孽死灰復燃,一直到年底,全國各地都會傳來黃巾余孽的消息。 被黃巾起義震懾的天子劉宏逐漸從西園的享樂之中醒過來,因此眉宇間縈繞著從前不常見的憂色。 他似乎很意外在這里見到何皇后和劉辯,索性他雖然偏愛幼子,但是劉辯也是他僅有的兩個兒子之一,況且皇后何氏一向有寵,于是天子和顏悅色地道:“皇兒的身體可是已經大好了?” 劉辯恭敬地行禮,回道:“蒙父皇不棄,兒已大安了?!?/br> “皇兒病了這一回,倒是知禮了許多,再過不久,你阿弟該是要和你學學了?!眲⒑赀@么說著,聽到他的話,何皇后面上還是微笑的模樣,手上已經悄悄擰緊了帕子。 何皇后是屠戶之女出身,當年可是和天子大吵大鬧還不夠,還要開打的猛人。 劉宏從前訓斥劉辯,說他沒有皇子的樣子,讓他好好與弟弟學習一下禮儀,這回他雖是贊賞劉辯,但聽起來總讓人不舒服。 劉辯笑答:“兒癡長阿弟五歲,只是長于民間,禮儀有失,還當與阿弟好好學學才是?!?/br> 劉辯這樣自謙的言語,在何皇后聽來,近于“自貶”,當即娥眉冷豎,一副不悅的樣子。 劉辯微微垂首,他的母后,自恃顏色姣好,有個做大將軍的兄長,又長于屠戶之家,心計一向不深,想的什么,倒是很容易讓人看出來。 劉宏沒管自家皇后現在的模樣,在對待劉協的問題上,他們兩個人總是談不攏,不知吵過多少次了。 “是了,你也大了……朕聽你母親提過幾句,道是已經在給你選妻了?!眲⒑杲朴卩哉Z,劉辯默默地低下了頭。 自中平五年的二月開始,黃巾余孽又開始大規?;顒?,全國各地皆有響應,這個時候,只有兩位皇子且身體欠安的天子劉宏,想求穩妥的話,讓帝位繼續在他這一脈傳下去的話,就只能選擇劉辯這個比劉協年長了五歲的皇子。 當然,前提是,劉辯從現在開始要讓劉宏改觀,不要讓比他年幼五歲的劉協,繼續踩著他的名聲揚名,被人夸贊為“天資聰穎”。 告退前,劉宏囑咐劉辯,道:“你如今也已經大了,要選妃了,當明理知事,東觀、蘭臺藏書不少,你當多去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就去找朝中的老大人問問。若實在有不明之處,就來找朕?!?/br> 劉辯連聲應是。 何皇后也曉得兒子這回在皇帝面前的表現不錯,但是回到自己的長秋宮,還是數落了劉辯一番:“縱是做戲,顯得與那小子這般親厚作甚?你把他當親兄弟看,小心你的儲位被人搶了咧!沒有我和你舅舅,別說太子你當不上,就是這個史侯的尊稱,你也難保!” 劉辯曉得不管她私心如何,此時總是為自己著想,便回道:“母后放心,兒曉得自己在做甚么。你且看著,兒定會讓父皇下旨,讓兒移居承光殿的!” 宮中誰人不曉,承光殿是作為太zigong存在的? 縱是最近幾代皇位動蕩,承光殿久未住人,這也是太子的象征??! 作者有話要說: 想想劉辯同學,他也挺坑的。 “輕佻無威儀,不可為人主”什么的,他從小在民間道士家寄居,小時候受到的教育肯定沒有劉協好,而且劉協是董太后養育,作為漢靈帝這個不管怎么說還算孝子的皇帝的親媽,董太后會喜歡哪個孫子簡直一目了然。 靈帝臨終前把劉協托付給心腹太監蹇碩,然后這哥們想著干脆弄死何進和劉辯扶劉協上位,話說劉辯登上皇位以后沒整死這個弟弟,反而封王照看已經挺不容易了。 而且獻帝知道他哥死訊以后讓人塞到太監墓里去……你爹的陵墓那么大,一個陪葬的地方都找不著了還是怎的? 第66章 對食 何皇后雖然出身屠戶之家, 但是也曉得給兒子選妃首重家世。 不看重家世不行啊,就因為她的出身, 多少年了,劉辯一直被人詬病, 不如母家是名門王氏的劉協。 何氏如今發了狠,要給兒子找一個足夠好的名門淑女。 當然,前提是年齡要合適,要不然,再名門淑女也沒用??! 劉辯對此其實不是很在意, 如果母后這輩子給他選的還是上輩子陪伴他的唐姬, 他就好好對人家, 必不辜負;若是唐姬這輩子沒有選上, 其實對她來說, 或許還是一件好事。 天子沒有安排劉辯上朝聽政, 他和劉協一樣, 還是在接受師傅的教導。 當然,他們的課業非常輕松, 一天之中有大部分的時間能自主安排。 劉協和劉辯的關系算不得好, 但也算不得不好。 劉辯的年齡比劉協要年長, 課業也比他的要重一些, 但是他平常學習卻不經心, 今番重生,雖也有心再壓劉協一頭,但對課業, 也不是十分看重。 詩文做得好,治國卻不一定好;至于大臣們教授的治國之道嘛,難道他們才是皇帝不成? 劉辯心中有數,相比于他記憶中許多偏向于劉協的大臣——包括教授他們文章、教導課業的師傅——他更相信后世科研、考古得出的一些結論。 而皇朝興衰,以及如何力挽狂瀾,后人總歸是給出了解決的方法的。 再怎么不確定,總比現在無頭蒼蠅一樣束手無策要好。 因為黃巾之亂,再加上太常劉焉進言“刺史、太守,貨賂為官,割剝百姓,以致離叛??蛇x清名重臣以為牧伯,鎮安方夏”,最終導致天子下達了一個葬送大漢王朝的決定——改刺史為州牧,將軍權下放,致使地方擁兵甚眾,各自為政,最終群雄勢大,逐鹿中原,由光武帝再興的大漢王朝分崩離析。 當然了,這個可怕的提議將在中平五年的三月被太常劉焉提出,之后快速被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