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節
后來,秦并天下,儒家也漸漸地開始想搶占主流話語權了。 皇帝對儒家不感冒,法家才是大秦治國的主流,已經不知道多少年了,法家一直占據著秦國朝堂的大頭。 在貴族、官僚子弟的太學之外,通過考試選□□的人才,不能避免地出現了儒家的人才。 令人厭煩的是,有時候,總有些愣頭青會逮著公卿權貴的私事不放,若真的是私德有虧也就罷了,但是不知道什么人,盯上了宜陽長公主,還專門參了她幾本。 然后太上皇異人和始皇帝嬴政都炸了。 養面首怎么了,我們自家的女孩養面首,是偷你們家飯還是吃你們家大米了,用得著這么上綱上線?! 首先異人不吐臟字兒地表達了自己對于這群人吃飽了撐的沒事兒干的鄙視,然后,始皇帝回頭就和二姐表示雖然你的初戀燕丹是一個渣男,但是千萬不要放在心上,有多少面首你就養多少。 男人都可以開后宮,女人怎么就不能開后宮了? 開后宮,隨便開,有弟弟我給你撐著呢! 回頭這二位就教育扶蘇,千萬不要把外人的狂吠放在心上。 被灌輸了一腦袋要對自家人好的思想的扶蘇眨眨眼,他根本就沒有對自家二姑開逆后宮養面首表示反對啊。 雖然扶蘇的父祖在護短上面無人能及,但是不論私事,從政事方面論,不能說超越古今,與三皇五帝時代的賢王比肩,也能吊打一下同時代的諸多人了。 于是等到太上皇異人崩御,群臣議謚號的時候,無一不是美謚。 嬴政作為始皇帝要廢除謚法,但是太上皇異人,他并不是皇帝,從某種程度上說,他是秦國到秦朝的過度,就像當年的玄帝、昭襄王嬴稷以后,最后他也需要一個謚號,為他自己,乃至于秦的諸侯國時代劃上一個句號。 和嬴政記憶里嬴子楚的莊襄王謚號不同,太上皇異人的謚號,最后號為昭明,不是秦昭明王,而是大秦昭明皇帝,作為舊時代的終結與新時代的開端。 明德有功曰昭,圣德嗣服曰昭,德輝內蘊曰昭;照臨四方曰明,思慮果遠曰明,昭晰群性曰明。 作者有話要說: 果然,滿課的時候更文靈感就跑掉了qaq 這一章也崩了……吹大秦的重任只能交給下一章番外里的羅馬人了qaq 第64章 番外:一個羅馬人的野望 趙慕秦來到大秦已經有六年了。 他原本不叫這個名字, “趙慕秦”是來了大秦以后,自己取的。 要說他原來的身份, 也不算低,他是元老院一位元老的幼子。 仗著父親的身份, 趙慕秦大小也是個貴族,作為高貴的羅馬公民,他在羅馬帝國境內的許多地方可以說是能橫著走的。 羅馬貴族熱愛絲綢,對傳說中的絲國也很是向往。 趙慕秦是一個有上進心的貴族青年,他知道等到父親去世之后, 自己的地位就不能再同從前一樣煊赫了, 還不如趁著父親還在, 早點從他手里拿份好處, 出去闖拼。 趙慕秦原本是想走陸路進行游歷的, 但是羅馬對東方絲綢的大量需求讓他想到了前往傳說中的絲國——賽里斯——進行淘金。 雖然賽里斯和羅馬之間的通道被可惡的波斯人所阻攔, 他們甚至拒絕讓羅馬和絲國進行接觸, 但是總歸是有幸運兒成功地跨過重重難關,到達絲國的。 羅馬的貴族們因為波斯王朝低價從絲綢的原產國購買絲綢, 再經過重新加工高價賣給羅馬而憤憤不平, 但是當他們有機會像波斯人一樣賺大錢時, 沒有人不愿意。 來到中國之前的趙慕秦——高貴的元老之子科爾涅利烏斯——信心滿滿地與合伙人一起帶著幾艘船上路了。 他的運氣很好, 在合適的季節出發, 又有富有經驗的老水手掌舵,再加上洋流的作用,雖然歷經磨難, 但是總算是到達了南亞次大陸,也就是炎熱的印度。 根據老水手的介紹,百余年前,這里還有一個希臘人建立的國度——巴克特利亞,但是現在,這片土地上的統治者已經換成了科爾涅利烏斯心心念念的絲國的諸侯王。 根據本地人介紹,絲國的正統名號是大秦,大秦的前身是秦國,從秦國的初代國王建國一直到秦國一統天下,變為大秦帝國,中間經歷了將近七百年,而到科爾涅利烏斯將要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大秦的皇位已經傳承到了十世皇帝正和帝,從始皇帝到正和帝,中間又已經過了兩百余年。 也就是說,在大秦,統治者家族連綿不斷地傳承將近一千年。 這是羅馬人怎么也不敢想的事情。 即使是偉大的凱撒,以及將羅馬從共和國變成了帝國的屋大維,也沒能做到這件事。 大秦的人對領土的掌控力超出了羅馬人的想象,從這里的居民口中,科爾涅利烏斯得知他們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有大秦的血統,祖輩或者干脆是他們自身,都是受封的諸侯從自己在大秦本土的封地中遷出來的。 在這塊大陸上,總共有三十六位大秦的貴族,其中有十二王、二十四侯,雖然名義上,王的地位比侯要尊貴,但是他們在這地方的地盤都是自己打下來治理的,地盤的大小以及繁華程度,一切都要看他們在本土的積累。 可以說,通過這種方式,大秦之人對他們所占據的每一塊土地,都有強大的掌控力,在這個方面,疆域同樣龐大的羅馬帝國遠遠不及。 大秦人將他們的文明推行到了他們所能統治的每一個地方,即使是在這個遠離大秦本土的地方,依然有著無數華美的絲綢等著科爾涅利烏斯和他的同伴們購買。 但是科爾涅利烏斯不甘心就在這個地方止步,他想要往更遠的地方,到大秦的本土去見識一下。 他們靠岸的地方,屬于一位號為定南侯的侯爵的國土,根據定南國的國民的說法,去往大秦本土的路途不遠,走海路的話,少則兩月多則半年,就能到達大秦本土的南部地區。 當然了,他們還有一個選擇,那就是走陸路。 從定南侯的土地一直到大秦本土,中間要經過三十余位諸侯、王的封地,有些地方是多個諸侯封地的混雜之地,當初僵持不下,只好一同治理,還有些地方,則是一個諸侯的天下。 科爾涅利烏斯的一部分同伴選擇了帶著從定南侯的土地上買來的各種“傳說中的絲國的寶物”離開回國了,而科爾涅利烏斯以及少數的幾個同伴,則選擇了帶著自己的財產以及當初從羅馬帶來的商品走陸路,一路往大秦本土朝覲。 要不是倚靠著隊伍里會華夏語的人才,科爾涅利烏斯之前根本不可能和大秦人通暢地交流。 他們的語言根本就不同! 因此,在慢慢地游歷前往大秦本土的時候,科爾涅利烏斯也在努力地學習大秦的華夏語,這個傳承了數千年的偉大國度的語言。 令科爾涅利烏斯驚訝的是,大秦語言圈之內的地區——這是他對于大秦本土以及其外的諸侯封地、屬國的統稱——記載文字內容的書籍,除了那些在古早時期才有的鼎、被許多人奉為傳家寶的竹簡式書籍之外,剩余的,都是用名為“紙”的東西制作的。 上好的紙摸起來如同被羅馬人狂熱追捧的絲綢一樣順滑,又是如此的潔白,與羅馬帝國的記事物相比,不知先進了多少。 他還聽說,至今還有豪奢的貴族像當初紙張尚未出現的時候那樣,用華貴的絲綢記載事物,這是多么讓人驚訝又羨慕??! 大秦有不同的學派,教導科爾涅利烏斯的是一名儒家的先生,之所以教導他這個異族人,是因為儒家的祖師爺孔子的教育理念,“有教無類”。 和羅馬境內,有資格學習高深的知識的人不多的情況不同,在大秦,始皇帝之前的好幾代,秦國內部就開始緩慢普及教育,到了始皇帝和二世皇帝時代,更是往所有的地方大力推行。 在開始學習的第一日,先生就讓科爾涅利烏斯取一個華夏名。 在始皇帝將皇室改為單純的嬴姓以后,漸漸的,華夏族也將姓氏合一,以氏為姓。 因為心慕大秦,而大秦皇室在沒有姓氏合一之前,是嬴姓趙氏,所以科爾涅利烏斯為自己取名趙慕秦。 先生顯然很滿意趙慕秦為自己取的名字,教導起來也用心了許多。 趙慕秦的先生也是從大秦本土出來游歷的,正好要回去,趙慕秦和他的那幾個同伴也是運氣好,才會遇到這位先生。 墨家之人走天下,縱橫家的門徒則是多往不穩的邊邑之處行走,相比之下,儒家雖然也有許多人出門游歷天下,但是范圍如此之廣的,也不多。 趙慕秦的先生名為王和,號子平,是名門大族王氏的旁支族人,比起趙慕秦和他那幾個同伴,對于該怎么回大秦本土,中間經過什么地段最好,路線如何都是門兒清的。 趙慕秦跟著他一路去往大秦,別的不說,光是日常的生活起居都學到了不少新的東西。 秦人坐臥行走,對外的時候,為表儀態,都是跪坐的,和羅馬人的坐法完全不同,雖然五世皇帝時期出現了椅、凳,但是多數人還是講究古法坐臥的。 趙慕秦看著,就覺得秦人的禮儀姿態與他們不同。 聽說華夏的禮儀自周朝開始傳承,已有千余年了,怪不得和羅馬的不同。 不是趙慕秦自卑,而是羅馬人,無論是從文化的系統性方面還是禮儀的完整性方面,都不能和大秦這個古老文明的帝國相提并論。 趙慕秦是羅馬人,軍事方面的器物他還不能隨便見到,但是沿途所經,經常能看見出自于墨家的杰作。 便捷快速、常用于江河湖海之地的木牛、流馬;便于灌溉的水車、曲轅犁;提高紡織效率的紡織機,以及其他諸多器具,都讓趙慕秦頗感新奇。 因為大秦疆域廣闊,和羅馬帝國不同,大秦至今還在向外擴張,同時大力發展船艦制造。 要不是大秦至今還是以陸地為主,恐怕如今在海上稱王稱霸的就不是別人了。 其實趙慕秦對大秦的擴張速度還是頗感憂心的,大秦的貴族子弟連綿不絕,只要他們有軍功就能擁有自己的封地,從三世皇帝再次開啟擴張直至如今,大秦已經不知道并入了多少土地,但是他們的貴族對于戰爭的狂熱、渴望簡直令人心驚。 當然,趙慕秦承認,就算是他,看到大秦對于貴族獲取本土外封地的法令以及報酬,也會忍不住動心的。 這是一個可怕的民族,可怕的國家,羅馬帝國遲早會與這個印象中只是出產絲綢的東方國家一戰,那時,羅馬將會真正認識到這個龐大帝國可怕的能量。 趙慕秦深吸了一口氣。 如果他是有繼承爵位資格的長子的話,他或許會更憂心自己的祖國,但是,等到父親去世之后,他就只能算是破落的貴族子弟了,對于羅馬來說,他不過是萬千公民里的一個。 而大秦,雖然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但是為了拉攏他國的能人異士,也給出了極為可觀的條件。 只要為大秦做出特別的貢獻,或者有極大的名聲,得到官方承認,就能加入大秦的國籍,正式成為秦人,大秦的淑女也能嫁與此人為妻,等到日后,生下孩子來,再傳個幾代,就是正宗的華夏族人了。 趙慕秦對羅馬本土的貴女本身就沒什么心思,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人家看不上他這個元老的“幼子”,所以他對這條路極為看重。 大秦的貴女儀態端美,和正統的羅馬人一樣都是黑發黑眸的華夏族人無疑讓趙慕秦接受得毫無心理壓力。 大秦的都城有很多,一直到二世皇帝時代,都城都還是咸陽,后來選天下中央之地,立新都,號為中都,名為長安。 趙慕秦等人跟隨先生到達長安的時候,威武的軍士一列列地從他們的面前走過,華貴的馬車,端坐于上的是身著玄色龍袍的皇帝。 后來趙慕秦才知道,這只是皇帝出巡必備的儀仗與護衛,而這人數,在羅馬境內已經能作為一支小型軍隊了。 這個人口眾多的國家,經常使用的數量級和趙慕秦習慣的都不同。 大秦嚴格地統一了語言、服飾以及文化等種種方面,一路行來,皆是束發右衽、說著華夏語的人,這種景象,趙慕秦就算是在羅馬的都城也不一定能經常見到。 大秦在戰爭中俘獲的俘虜,都以能將功折罪,變為良民,與大秦淑女通婚為榮。 所有的大秦女子,在外邦人眼里,都是淑女。 當然了,大秦男子可以多納幾個外邦妾室繁衍血脈,外邦男子想娶一個大秦淑女很難,除非他特別有能力,又或者先行參軍為大秦立了功,但是大秦男子想要納外邦女子為妾是很容易的,無論是她們自己還是她們的家人都以此為榮。 有見識的大秦人都知道,外邦女子和外邦男子互相之間不能繁衍血脈,那外邦的人就越來越少,慢慢的,就兵不血刃地解決了問題,而華夏族又張大一分。 據傳這是昭明皇帝和始皇帝留下來的,應該有幾分真憑實據,說實話,如此兵不血刃地解決問題,確實很不賴。 趙慕秦走的是文事的路子,結合在羅馬的見聞,倒還真給朝廷出了幾個不錯的點子,在鴻臚寺里得了任用。 但是他也不是不能動武,文官升遷太慢,而且大秦朝中有朝臣須得有戰功方得出任丞相的規矩,在封爵方面,文官除非是智計超絕,讓所有人佩服,否則的話,封爵速度是絕對比不過武將的。 趙慕秦想著,他明年就要三十歲了,要是還沒有大秦淑女愿意嫁給他的話,他就參軍掙軍功去,好歹有軍功傍身以后,即使爵位小,位置不高,但也是本錢??! 這么想著,趙慕秦放下了手中的毛筆,嗯,他有些餓了,而且正好到飯點了。 他如今住的是官方租給他們這些在大秦朝廷中任職的“外臣”抑或是“使者”的官舍,吃的還是官舍提供的飯菜,不像他從前在羅馬一樣,在自己在外面租的房子里,吃飯好歹算是能隨心所欲。 但是讓現在的趙慕秦回去過以前的生活,他是絕對不愿意的,即使把他和大哥的位置換一下他也不愿意。 先不說大秦其他遠超羅馬的方面好了,就只說這飯菜,大秦的飯菜就極為美味。 據說大秦的昭明皇帝留下了許多遺旨,始皇帝也有,他們留下來的許多訓誡一直到十世皇帝這個時候了還讓人受用無窮。 飯菜方面,大秦有各種烹飪方式,菜品也因為運輸的便利而顯得多樣起來。 調味品更是多種多樣,比羅馬的調味料的種類不知道多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