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節
漢中都督王平搖晃著腦袋。他是個沒文化的粗人,卻對戰爭天生有股敏銳的直覺?!安煌?,如果退守漢城、樂城,等于是放棄了地理優勢。我覺得應該按照既定戰術,把魏軍堵在駱谷里。他們人再多,只要擠在谷里就沒勝算?!蓖跗奖械恼浅醮鷿h中都督魏延定下的戰略部署。隨后,他將軍隊部署到臨近駱谷出口的興勢,并在附近豎起連綿百里的旗幟以迷惑魏軍。 夏侯玄在駱谷中緩慢行進。連日來,他愁眉不展。他已經察覺到,自己雖然掛著雍涼都督的名號,但那些雍州諸將卻根本不把自己當回事。 走在魏軍最前頭的前鋒將領正是雍州刺史郭淮。這位大半生歷經戰陣的名將一路上暗自腹誹:夏侯玄一個黃口孺子,憑著跟曹爽的關系竟一躍而成自己的頂頭上司。這口氣無論如何都咽不下!郭淮敵視夏侯玄有兩個原因。首先,早在諸葛亮北伐時代,他和司馬懿就有過多次默契配合,并順理成章轉變為司馬懿的堅定支持者。其次,依照魏國傳統,州都督多由州刺史晉升而來,郭淮自曹丕時代便擔任雍州刺史,迄今已逾二十年,算起來,他早該升任都督,萬沒料到夏侯玄竟然空降過來。 郭淮縱使有千百個不愿意,仍不可避免地走出了駱谷。 “不知道那位‘名士大人’可有破敵良策?” 夏侯玄的確沒什么良策,他唯有全權委托郭淮負責??伤麤]想到,郭淮的良策竟是撤軍。 郭淮當然不打算拼命。拼命干什么?難道給夏侯玄作嫁衣?于是,他在駱谷口剛一露頭就又撤回谷中。這場戰爭在《三國志·郭淮傳》中有簡略描寫:“淮度勢不利,輒拔軍出,故不大敗?!碑斈瓴苷娣ナ袷〉脑蚴窍掠?,但這次可沒下雨。再怎么說魏軍的人數也是蜀軍的兩倍,郭淮連打都沒打就得出了一個所謂“勢不利”的結論。 夏侯玄完全指揮不動郭淮,更何況,郭淮的情況絕非個例。諸葛亮北伐時,雍州諸將都是跟司馬懿一起在戰場上摸爬滾打過來的,而夏侯玄在《時事議》中公然提出削弱地方勢力,可想而知他與地方將領的矛盾有多深。 和郭淮一樣使勁打退堂鼓的還有隨軍人質司馬昭,他勸夏侯玄道:“蜀國援軍已抵達漢中,形勢不利,建議趕緊撤軍?!?/br> 直到今天,夏侯玄才明白,指揮皇宮禁軍跟指揮那些真正混在刀口上吃飯的地方軍是不一樣的。戰爭遠非他想象得那么簡單。 坐鎮長安的大將軍曹爽一點不比夏侯玄輕松。他正對是否往前線繼續追加兵力遲疑不決。 參軍楊偉苦勸:“現在撤軍還來得及,否則肯定會導致更大的失??!” 李勝、鄧飏(“太和浮華黨”,曹爽親信)怒叱楊偉,堅持要把這場仗打完。 曹爽陷入兩難境地。 與此同時,遠在洛陽的朝廷也已經獲知前線的頹勢。公卿紛紛建議下詔責令曹爽撤軍。 司馬懿給夏侯玄寫了一封言辭犀利甚至帶有恐嚇色彩的信:“當初太祖武皇帝(曹cao)打漢中時就險些潰?。ㄖ覆躢ao攻伐漢中張魯之役),這你是知道的。如今,地勢險要的興勢已被蜀軍占據,我軍敗跡連連,你打算怎么承擔戰敗的責任?” 散騎常侍鐘毓也給曹爽寫了一封類似的信:“知難而退乃自古常理,希望大將軍詳加斟酌?!辩娯故俏簢肩婔淼膬鹤?,和潁川名門荀氏、陳氏是世交。潁川派沒落后,他成為司馬懿堅定的政治盟友。 曹爽憤怒地將鐘毓的信撕得粉碎。然而,即便他再不甘心卻也明白,這場戰爭真的只剩撤退一途了。 “讓夏侯玄撤回關中?!?/br> 駱谷之戰徹底以失敗告終,曹爽聲望跌落低谷??墒?,前鋒統帥郭淮卻因主張撤軍受到朝廷的嘉獎,獲賜假節鉞。 曹爽看透了,他最大的敵人并不是蜀軍,而是以司馬懿為首的龐大勢力。自然,戰敗之責曹爽難辭其咎,但我們也和曹爽本人一樣確信,他結結實實地讓人從背后捅了一刀。 魏國正始五年,公元244年9月,曹爽滿懷沮喪和憤怒,踏著沉重的步伐從長安回到洛陽。 至此,正始年間,曹爽和司馬懿的第一回合較量就這樣告一段落。曾經,曹爽無比在意輿論,甚至不惜主動放權給司馬懿,隨后自食惡果。今天,那些令他追悔莫及的往事,終于迫使他成長為一個勇猛的斗士。從此以后,再沒有任何人、任何事——包括他無比在意的輿論,能阻止他對司馬懿展開反攻了。 南魯黨爭:挑唆者 曹爽與司馬懿的斗爭會持續很久,現在,讓我們先把這對政敵放到一邊,視線轉移到吳國。公元244年,即曹爽舉軍伐蜀失敗的同年,吳國政壇暗藏刀光劍影,即將有數位重量級大員斃命,陸遜、步騭等重臣全部身陷其中。 前些年,孫權的長子孫登和次子孫慮相繼早夭,三子孫和順理成章繼任吳國太子。孫和雖當上了太子,但他卻惶惶不安,因為種種跡象表明,他的弟弟——魯王孫霸似乎更得父親寵愛。這直接表現在二人所受的待遇上,孫霸地位比孫和低,卻能跟孫和平起平坐,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漸漸地,孫霸有了非分之想,開始覬覦太子的寶座,而孫和也確實不招孫權喜歡。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乃是因為有人背后挑唆。 這位挑唆者便是孫權的女兒——孫魯班。她的第一任丈夫是周瑜的長子周循,周循死后改嫁給衛將軍全琮,人稱全公主。 孫魯班給孫和使絆,又攛掇孫霸威脅孫和的地位,究竟是圖什么呢?這要從孫權的后宮開始說起。在孫權的眾多嬪妃中,我們只需要記住兩位即可,第一位是步夫人,第二位是王夫人。 先說步夫人,在唐代《建康實錄》中記載其名為步練師,乃是吳國驃騎將軍步騭的同族,最得孫權寵愛。這里,順便也進一步剖析步騭的背景,這位年輕時和諸葛瑾同游江東的落魄士人,因為步練師被孫權納為嬪妃成了吳國最具權勢的外戚。孫權一直想立步夫人為皇后,無奈遭到群臣阻攔,理由是步夫人沒有兒子,只生下兩個女兒,長女即是剛剛提到的孫魯班,次女名叫孫魯育。吳國群臣與孫權辛苦抗爭了十幾年,總算以步夫人去世而告終,大家到最后賣了孫權一個面子。你想立她當皇后就立吧,反正人都死了。 孫權得償所愿,把已過世的步夫人冊封為吳國皇后,為此最感到欣慰的就是步夫人的女兒和步騭。孫魯班,自然極不希望亡母的皇后地位被其他人取而代之。 再說王夫人,此時還健在,她便是太子孫和的生母。在《三國志·孫霸傳》的開頭寫道,孫霸與孫和都是王夫人所生,二人一母同胞,但史實上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孫霸實為孫權的另一位嬪妃——謝夫人所生。這最早被清代史學家何焯發現,在《三國志·孫霸傳》最后一段講孫霸兒子的時候,言其祖母(即是孫霸的母親)是謝姬,此為明證。知道孫和與孫霸不是一母所生非常重要,只有這樣,后面發生的故事邏輯才會更加清晰。 俗話說母以子貴,孫和既然都當上了太子,王夫人也該是皇后了,但她卻未能得償所愿,因為早已化成灰的步夫人仍牢牢占據著皇后的寶座。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正是因為孫魯班常在孫權面前詆毀王夫人。 不過孫魯班也明白,自己管得了一時,管不了一世,早晚有一天孫權歸西,孫和繼位,到那時候,王夫人也就用不著再去爭什么皇后,直接可以晉升為皇太后了,而她孫魯班,當然不會有好果子吃。要想一勞永逸地根除禍害,唯有把孫和從太子位上踢下去才行。 “孫和不孝,他當上了太子,這會兒正心急火燎盼著您死呢!” 孫權聽了孫魯班的話有些生氣?!八几墒裁蠢??” “前些日子您生病,孫和假裝去宗廟祈福,但我親眼看見他鬼鬼祟祟去了張休家一整夜都沒回來,肯定是圖謀不軌?!睆埿菔且压手爻紡堈训拇巫?,他的侄女是孫和的妃子。因此,張休與孫和是有姻親關系的。 孫魯班看孫權沉思不語,繼續自顧自地數落著:“孫和經常跟重臣勾勾搭搭,那個王夫人也不是好東西,她一聽說您病了就歡天喜地,盼著自己能母儀天下?!?/br> 孫權皺起眉頭,不想再聽這些后宮恩怨,他的注意力完全被孫和與重臣的關系吸引住了?!俺藦埿?,他還跟誰勾搭啦?” “姓陸的,姓顧的,姓朱的……江東那些豪族有誰不是上趕著跟孫和打好關系的?!睂O魯班很了解孫權,她有種感覺,只要孫和與江東豪族扯上干系,也就離垮臺不遠了。 “江東豪族都親近孫和,那你夫家呢?不也是江東豪族?”孫魯班的夫家全氏,早先根本沒法和“吳郡四姓”——張、陸、顧、朱同日而語。但隨著孫魯班嫁給全琮,全氏聲勢蒸蒸日上,已有超越“吳郡四姓”的勢頭了。 “我夫家才不會跟孫和勾搭呢?!闭鐚O魯班所說,全氏的確沒有勾結孫和,但全琮卻把兒子全寄派到孫霸身邊做了近侍,堂而皇之抱緊了孫霸的大腿。丞相陸遜不希望同僚在孫霸與孫和之爭上推波助瀾,遂警告全琮說:“你把全寄安置在魯王身邊,恐怕將來會惹上禍患?!比挥枥聿?,更對陸遜有了敵意。因此,孫魯班對“吳郡四姓”,尤其是對陸氏很沒好感。 孫權聽了孫魯班一席話,心里很別扭。之后,他對孫和日漸冷落,對孫霸則愈加寵愛。原本太子已經定了下來,可經過孫魯班沒完沒了地搬弄是非,太子的人選再次出現不確定性。 “難不成陛下想讓孫霸取代孫和當太子?” 孫權的舉動招致舉國上下的揣摩。這可害苦了群臣。 就如同曹cao時代,魏國群臣在曹丕和曹植二人之間站隊一樣,如今,吳國群臣也面臨著同樣的難題。要么支持孫和,要么支持孫霸。吳國政壇的震動遠比當年魏國要劇烈得多,史書中用這樣一句話形容這場政治風波——“將軍大臣舉國中分”,也就是說,吳國半數的臣子成為太子(孫和)黨,而另一半則成為魯王(孫霸)黨,根本沒人能保持中立。這場黨爭便是三國時代著名的“南魯黨爭”,也被稱為“二宮之爭”??陀^地講,雖然太子黨和魯王黨均有政治投機的成分存在,但是,孫和繼續當太子意味著社稷安定和諧,孫霸爭位會引發政治動蕩,再加上孫和本身就比孫霸賢德,因此可以這樣判斷,太子黨處于正義的立場,魯王黨則反之。 下面,我們簡要列舉幾位吳國重臣在兩派當中的歸屬。 太子黨:以丞相陸遜(“吳郡四姓”)為首,包括了顧譚、顧承兄弟(“吳郡四姓”,已故重臣顧雍的孫子)、朱據(“吳郡四姓”)、張休(徐州人,已故重臣張昭次子)、諸葛?。ㄐ熘萑?,已故重臣諸葛瑾的兒子)、滕胤(青州人)、朱績(朱然的兒子,與“吳郡四姓”中的朱氏非同族)、吾粲(江東吳郡人)等人。 魯王黨:以步騭(徐州人,諸葛瑾的摯友)、全琮(江東吳郡豪族,但不屬于“吳郡四姓”之列)為首,還包括呂岱(徐州人)、呂據(豫州人,呂范之子)、孫弘(江東會稽人)、楊竺(徐州人)等人。 以上幾位重臣的出身背景和他們各自的結局密切相關,同時也是揭開“南魯黨爭”根源的重要線索。 可以看出,為何名聲很好的步騭會選擇加入魯王黨,原來他和孫魯班有著共同利益——阻止王夫人當上皇后。全琮是孫魯班的丈夫,二人當然一個鼻孔出氣。 孫權費力地整理他雜亂的思緒。 陡然間,他從這錯綜復雜的派系劃分中摸出了一條重要線索——江東“吳郡四姓”中的三家(張溫家族在孫權的壓迫下早已沒落)和當初吳國輩分最高的重臣張昭(并非張溫家族)的子嗣全都抱成了一團。 陸氏、顧氏、朱氏、張氏……這幫人都聚在孫和周圍,盼著我死呢!等我一死,這吳國到底是姓孫的,還是姓陸的,姓顧的?…… 絕不能讓這幾大家族借孫和繼續膨脹下去了。太子之爭會引起吳國動蕩不假,但這也是一個難得的機會,甚至將“吳郡四姓”一網打盡都說不定。為此,即使犧牲掉自己兒子也無所謂。孫權下定決心。他本就是個薄情寡恩的人,隨著年齡變老也愈發殘暴,“南魯黨爭”也就此揭開了序幕??峙逻B孫魯班都沒有想到,最初,她出于嫉妒心和私怨挑起的后宮爭端竟不斷升級,最終演變成一場長達近十年的政治大清洗。 南魯黨爭:孫權的大網 公平地說,江東豪族尾大不掉,讓孫權消耗了無數心力,但多年以來,江東豪族也為穩定吳國社稷貢獻出巨大力量,吳國正因為有江東豪族的支持才得以走到今天。孫權對江東豪族,尤其是“吳郡四姓”的仇恨,大約多是來自莫須有的臆想。 “孫弘,我讓你查辦的事有結果了沒?” “啟稟陛下,都已經查實了?!?/br> 孫權點點頭,他期待已久的政治清洗終于要開始了。 翌日,孫弘和全琮,這兩位魯王黨的干將聯名上疏彈劾太子黨成員張休(張昭之子)和顧承(顧雍之孫),罪名是在三年前的芍陂之戰(即公元241年,全琮攻入淮南,后被魏國揚州都督王淩擊敗的那場戰爭)中虛報軍功。那么說,到底有沒有這回事?根據史書中的記載,是因為張休和顧承的戰功高于全緒(全琮長子)和全端(全琮侄子),由此激起全琮的嫉恨,遂捏造罪名誣告二人。 “虛報軍功……哼!居然都瞞了三年了?!睂O權心想:我對你們,也忍了大半輩子啦! 當即,張休和顧承被緝拿下獄。 孫權還不滿足,他又責問顧譚(顧雍長孫,顧承的哥哥)道:“顧譚,有沒有這回事,你認個罪,我就考慮開恩赦免你們?!?/br> 顧譚義憤填膺:“陛下!這都是讒言哪!” 孫權勃然大怒,不由分說將顧譚也拿下了。幾天后,張休、顧譚、顧承三人全被流放交州。交州就是今天的廣西、越南一帶,當時還是不毛之地。 孫弘和張休有私怨,他打算置對方于死地,便對孫權說:“張休非但沒感謝您不殺之恩,反而口出怨言,比他爸爸張昭還過分!” 張昭脾氣執拗,經常仗著輩分高頂撞孫權。有次,孫權和張昭大吵了一架,孫權恐嚇道:“吳國士大夫進宮拜我,出宮拜您,我對您的尊敬也算到頭了??赡鷮ξ疫€是這么無禮,我真擔心握不住手里這把劍!”張昭雖然是江北士人又德高望重,但因為他的壞脾氣至死都沒當上丞相。 “比張昭還要過分?”孫權冷哼一聲道,“既然這么不識好歹,就讓他自裁吧!” 由此,張休被賜死,顧譚、顧承兄弟也在流放交州兩年后病死。這件事發生在張昭死后八年,顧雍死后一年,兩位吳國重臣的后代均遭到殘酷迫害。有個值得關注的細節,顧譚、顧承兄弟還有另一個身份——陸遜的外甥。由此,孫權借孫弘、全琮(魯王黨)和張休、顧譚、顧承(太子黨)之間的斗爭,剪除了陸遜的重要羽翼——以厚重著稱的顧氏家族。 南魯黨爭:網中的大魚 這天,孫權和楊竺(魯王黨)在寢宮中進行了一次極為私密的談話。 “你說說,太子和魯王誰更有才略?” 楊竺回答:“魯王天資英才,兼通文韜武略!” “嗯,全公主(孫魯班)也常跟我說孫和不適合當太子?!睂O魯班詆毀孫和是源于她和王夫人的私怨,孫權也有自己的目的,他要借此搞垮圍繞在孫和身邊的江東豪族。于是,倒霉的孫和成了jiejie和父親為達自己目的必須要犧牲掉的棋子。 就在孫權和楊竺談話的時候,二人都沒有察覺到,竟有一個東宮內侍偷聽到了一切。 待孫權和楊竺離開后,這名內侍失魂落魄地飛奔回太子東宮,將所聽到的話告訴了孫和。 “父皇當真要這么干?”孫和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怎么辦?他也一時沒了主意。 恰在此時,內侍稟報,陸遜的侄子——陸胤來訪。 “他找我什么事?” “陸胤要去武昌拜見陸遜,他想在臨走前向您辭行?!?/br> “哦……”孫和明白眼下局勢兇險無比,必須小心謹慎,遂對內侍悄聲吩咐:“你告訴陸胤,讓他到皇宮外城墻東北角的僻靜處等我,坐在車里,千萬別出來!”內侍一字不差向陸胤傳達了孫和的意思。 陸胤不敢有絲毫疏忽,依照孫和指示而行。 在皇宮外,城墻東北角落見不到一個人影,只有一輛孤零零的馬車??吭诼愤?,車里坐的,正是心急如焚的陸胤。 過了許久,一個穿著粗布衣服,與平民無異的年輕人緩慢朝馬車走去,他緊張地四下張望,看看沒有旁人,便一溜煙躥上了車。 “太子殿下!”陸胤驚詫萬分。 孫和一把捂住陸胤的嘴:“別嚷!” 陸胤穩住心緒:“到底怎么回事?” 孫和深深吸了幾口氣,以讓自己冷靜下來,接著,他將孫權打算廢掉自己立孫霸的消息一五一十地告知陸胤?!瓣懢?,你此去武昌見到丞相,一定請他搭救我??!”孫和將希望全寄托在陸遜身上。 “殿下放心,陸氏一族都會支持您,我家陸公必親自上疏,請陛下打消這荒唐的念頭?!?/br> 孫和心里這才稍稍踏實了些,可他萬萬沒想到,讓陸遜出面無異于火上澆油。 陸胤來到武昌后,將孫和所處的困境盡數轉告陸遜。 這段時間,陸遜也連連接到太子太傅(孫和的首席教師)吾粲的密報。原來,吾粲覺察到孫和地位堪憂,一面上疏勸諫,一面委托陸遜出面干預。 無論是吾粲還是陸胤都犯了一個錯誤,他們是朝臣,卻聯絡手握兵權的藩鎮外臣,這種事若被人翻出來,就算扣上謀反的罪名都是百口莫辯。 陸遜并沒想那么多,他聽罷陸胤的訴說義憤填膺道:“黨爭日益激烈,社稷危如累卵,我不能不管了!”顧雍去世后,丞相尊位自然而然落在陸遜頭上。相比起前任丞相顧雍,陸遜顯得不那么低調。隨后,他向孫權連番上疏:“太子是正統皇儲,應該穩如磐石,魯王只是藩王,恩寵當有高下之別,只有這樣國家才能安泰?!?/br> 陸遜也犯了個錯誤,他是外臣,宮廷內的事他本來就不應該知道。不知不覺中,他走到一個極其危險的境地。 南魯黨爭:收網 幾天后,楊竺上疏彈劾吾粲暗中勾結陸遜。 吾粲因此被處死。孫權的網開始越收越緊。 楊竺提醒孫權說:“陸遜對宮廷秘聞知道得這么清楚,恐怕,陸胤也脫不了干系?!?/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