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節
多年以來,數不清的世家豪門都跟司馬氏建立起千絲萬縷的利益關系。反觀曹氏皇族的地位則日趨沒落,曹爽的老爸曹真死得早,人走茶涼,曹爽與那些士族的關系也就淡了。有兩件小事可以看出公卿對司馬懿和曹爽截然不同的態度。 每當司馬懿見到同鄉長輩常林,總是一揖到地,口中自稱“晚生”。要知道,司馬懿位居三公,常林僅是九卿,官位上差了幾個檔次。司馬懿謙卑的姿態登時贏得所有人的好感。 曹爽當然也希望爭取公卿支持,但他卻處處碰壁。他打算跟四朝元老重臣衛臻結成親家,被衛臻斷然回絕。他又推舉衛臻擔任尚書令,衛臻照樣推辭不受。結果,尚書令一職最終落到了司馬孚手里。 曹爽無論干什么都會受到莫名其妙的抨擊,他空有錄尚書事的名頭,但整個尚書臺根本沒人買他的賬,全聽尚書令司馬孚的。他覺得仿佛有一堵巨大的不可逾越的高墻聳立在自己面前。曹爽很憋屈。對于他來說,滿朝公卿,甚至包括郭太后在內,幾乎全是政敵。司馬懿則不這么認為,他知道所有人都可以爭取過來,甚至包括曹爽,就算成不了朋友,至少也能稍加安撫,讓對方敵視自己的情緒沒那么強烈。 司馬懿很低調,不用他開口,總會有無數同僚主動沖在前頭替自己跟曹爽干仗。而他只須表現得盡可能謙遜,與曹爽維持面子上的友好就夠了。 那么,郭太后和皇帝曹芳又處于什么角色呢? 郭太后干的事很簡單,她整天待在曹芳身邊,靜靜地觀賞著朝堂上激烈的爭吵,然后看哪方人數多就支持誰。曹芳干的事更簡單,郭太后恩準了,曹芳便有模有樣地跟一句——“準奏!”僅此而已。 自曹芳繼位后的這幾天,朝廷里吵架聲就沒停過。每天吵架的內容都不一樣,但吵架的形式都差不多,基本是一票公卿跟曹爽作對,曹爽爭得臉紅脖子粗,司馬懿則躲在旁邊一句話都不說。 這天,大批公卿突然聯名上奏,請朝廷授予司馬懿都督中外軍事、錄尚書事的權力。 曹爽一看這架勢就明白根本抵擋不住,再看看旁邊的司馬懿,依舊是沉著一張死臉默然無語,好像這事跟自己全沒關系。 郭太后聽著朝廷里一邊倒的聲音,目視曹爽問道:“大將軍有什么想法?” “臣……”曹爽在躊躇。他心想:爭怕是爭不過了。如果自己同意,或許會緩解一下同僚的敵對情緒吧。他咽了口吐沫,艱難地開了口:“臣,也贊同?!?/br> 郭太后有點不理解,為什么曹爽會主動放權?她身居后宮多年,明白權力和生存的關系。但聽到曹爽這么說,便點了點頭:“準奏?!?/br> 曹芳像往日一樣扯開喉嚨緊隨其后喊道:“準奏!” 曹芳登基的第一個月,在政治斗爭中尚顯稚嫩的曹爽架不住滿朝公卿的輿論壓力,授予司馬懿跟自己等同的軍政權力。曹叡臨死前幫曹爽營造的優勢地位就這么沒了。 散朝后,曹爽垂頭喪氣地回到府邸,把一肚子苦水都倒了出來。 “這幫公卿,只認得司馬懿,根本瞧不起我!” 弟弟曹羲言道:“依我看,兄長不如索性就拜司馬懿為太傅和大司馬。一來彰顯兄長尊崇長輩,公卿肯定說不出話;二來,司馬懿為人低調謙遜,料也不會把咱們怎么著?!边@位曹羲是曹爽最依仗的嫡親。他是個著名的文化人,相當有學問,但政治謀略上實在比曹爽還嫩。 曹羲話音剛落,一旁的散騎常侍丁謐(mi)開口了:“把司馬懿抬上高位不是不可以,但我們也得換來好處才行。依我看,不如借機奪了司馬懿錄尚書事的權力。給他來個明升暗降?!倍≈k跟曹爽私交甚篤,是曹爽為數不多的親信之一。而且,他與性格柔弱的曹羲不同,主張以退為進。 曹爽皺著眉頭,心里遲疑不決:“這么干,公卿肯定又會抨擊我貪戀權力?!?/br> 丁謐滿不在乎:“何必在乎公卿的抨擊?再說,先帝臨終前可沒讓司馬懿錄尚書事,往好聽了說,這權力本來還是您讓給他的呢?!?/br> 曹爽點點頭:“這么講也在理……” 丁謐又接著說:“還有件事。讓他當太傅沒問題,他和大將軍一文一武,尚算平衡。但讓他當大司馬卻不太妥當。大司馬是武官,又掌兵權,將來肯定跟您沖突不斷。您別忘了,當年公卿嚷嚷著要讓司馬懿當大司馬,先帝想了個轍,愣是搬出柏人和彭亡的典故讓司馬懿做了太尉,這不是沒有道理的?!?/br> “話是沒錯,可只拜司馬懿為太傅……”先前,魏朝只有鐘繇擔任過太傅,這是一個比三公還要高的官,但和三公一樣都是屬于養老用的榮譽官位。 丁謐知道曹爽又在顧忌朝廷輿論了。他想了想說:“這樣吧,明天上朝,大將軍奏請朝廷拜司馬懿為太傅、大司馬,賣他個人情,然后由下臣出面,駁回大司馬之議?!?/br> 曹爽、曹羲頷首應允。 翌日上朝,曹爽、曹羲聯名推舉拜司馬懿為太傅、大司馬。奏疏中有這樣幾句話:“……臣曹爽以低微的名望躍居太尉之上,天下人都說這全因我身為曹氏宗族,又指責我不懂謙恭退讓。臣請拜太尉司馬懿為太傅、大司馬。一來昭明陛下舉賢任能,二來彰顯司馬公文武韜略,三來令臣免于受到貪圖權力的譏諷?!边@幾句話,真實道出了曹爽迫于輿論壓力的無奈。 曹爽、曹羲話音剛落,丁謐緊跟著上奏:“近日尚書臺政務遲緩,臣建議減少中間環節,錄尚書事的重臣還是應該遵循先帝臨終前的安排為妥。另外,先帝也曾想拜司馬懿為大司馬,但因顧忌柏人和彭亡的典故才作罷。再者,歷屆大司馬都死在任上,也不大吉利,臣建議拜司馬懿為太傅!” 丁謐這理由比當初曹叡的理由還要牽強,歷屆大司馬死在任上不假,但鐘繇還死在太傅任上呢。不過,丁謐把先帝曹叡抬了出來,其他人也不好再說什么。就這樣,司馬懿官拜太傅、大司馬的事不再提,錄尚書事的權力也蔫不出溜地削除了。丁謐在這起事件中主動唱了黑臉,正因為此,在曹爽的幾個親信里,他是最被司馬懿痛恨的一個。 史書中對曹爽一黨的詆毀比比皆是,基本都定性曹爽為一個沉溺于物欲的腐敗官僚,可是,倘若真如史書中的記載,曹爽又何必那么在意輿論?他的為政理念到底跟司馬懿及眾公卿有什么沖突?我們從《三國志·夏侯玄傳》中大約能找到些線索。 夏侯玄是曹爽的姑姑的兒子,二人之間有這樣一層親緣關系。多年以前,夏侯玄身陷“太和浮華案”而致仕途慘淡。隨著曹爽執政,夏侯玄總算迎來了曙光,他歷任散騎常侍、中護軍(執掌皇宮外圍禁軍兵權),官位一路飆升。 毫無疑問,夏侯玄是曹爽堅定的政治盟友,而他的政治理念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曹爽。 沉寂已久的夏侯玄懷揣滿腔抱負,與司馬懿針對時政展開過一番討論。夏侯玄提出三項改革措施。 其一,自九品中正制建立以來,各地中正官一手包攬本地士人的選拔權,造成地方世家豪門勢力膨脹,建議削弱中正官權力,將士人選拔交由尚書臺執行。 其二,郡太守權勢過重,建議取消郡制,只保留州和縣,這樣不僅能提高行政效率,還可以限制地方豪強勢力的發展。 其三,改革服飾車輿制度,嚴格限定級別,禁止奢華逾制,改善社會風氣。 夏侯玄這篇議論原文甚長,名為“時事議”?!稌r事議》中的三項改革,其主旨無不是強化中央權力,矛頭更直指士族。不用想也能猜到,夏侯玄的滿腔熱血根本得不到支持。不過,我們有理由相信,夏侯玄正是曹爽的喉舌。若曹爽只顧沉溺于物欲,夏侯玄又怎會說出禁止奢華的話? 根據《春秋》中的禮法規定,皇帝駕崩后必須等到第二年才能改元。于是,在公元240年,也就是曹叡駕崩的翌年,2月8日,正值農歷立春這天,魏朝宣布改年號為正始。隨著正始年的開始,司馬懿與曹爽的斗爭也將正式拉開序幕。正始年會持續十年之久,這十年將成為魏國歷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折點。 正始年:樊城解圍 魏國在曹爽和司馬懿共同執政下度過了兩年,這表面上的平靜突然被吳國打破了。 正始二年(241)夏,吳帝孫權派出四路大軍分別入侵魏國揚州和荊州境內。 第一路,全琮攻打揚州淮南郡;第二路,諸葛恪攻打揚州廬江郡;第三路,諸葛瑾、步騭(zhi)攻打荊州襄陽郡以南;第四路,朱然攻打荊州襄陽郡以北。 首先說第一路,全琮進軍至淮南郡的芍陂(今安徽省淮南市以南四十公里處)。這個時候魏國的揚州都督名叫王淩,他沒用幾天就把全琮擊退,結束了芍陂之戰。順便提一句,這位王淩正是幾十年前刺殺董卓的漢末名臣——王允的侄子。王氏家族是個極其龐大的家族,稱為太原王氏,這一家族,包括王淩都會在后面的故事里占據重要分量。而芍陂之戰在多年后更會牽扯進一場慘烈的吳國政壇傾軋,在此留下伏筆。 全琮敗退后,另外兩路——諸葛瑾、步騭與諸葛恪也都無功而返,唯一對魏國造成威脅的只剩下吳國名將朱然這支軍隊。 此時,朱然已經成功包圍了襄陽郡重鎮樊城。 魏國荊豫都督夏侯儒并不在樊城駐扎,他收到樊城軍情告急,火速出兵救援,但進軍至樊城七里遠的地方卻停住了腳步。 “駐軍!鳴鼓示威!” 樊城守軍見到遠處夏侯儒的大軍頓時士氣高漲。但很快他們便發現,夏侯儒根本沒打算跟吳軍開戰,只是搖旗吶喊而已。 鳴了大半天鼓,夏侯儒撤離戰場,樊城守軍傻眼了。第二天,夏侯儒又這樣敲鑼打鼓地來,敲鑼打鼓地去。一連數日,到最后,無論魏軍還是吳軍都不再搭理夏侯儒,他們已經習慣了這支隨風而來,又隨風而去的啦啦隊。 樊城戰事進入膠著狀態。 遠在洛陽的朝廷不能這么干等著。公卿展開討論——到底該不該派中央軍救援? 不消說,這又是司馬懿與曹爽兩派的吵架干仗。 曹爽認為樊城守備堅固,夏侯儒又在城外牽制吳軍,以目前的形勢看,吳軍很快會撤退,沒必要出動朝廷中央軍。 這次,司馬懿不再保持緘默,他絕不放過任何一個讓自己積累戰功的機會,當場站出來駁斥曹爽:“邊境軍心不穩,朝廷不能袖手旁觀!臣決定親自率軍救援樊城!” 或許曹爽的判斷沒錯,但很遺憾,他沒有機會去驗證了。幾天后,司馬懿率中央軍出征。 司馬懿抵達樊城后,朱然連夜撤軍。司馬懿對吳軍展開掩殺,取得巨大戰果。因為此項戰功,他受朝廷賜封五千戶食邑,算上之前的食邑,總計高達一萬戶。另外,司馬家族子弟十一人都被封侯。 這里大概介紹一下食邑與俸祿的區別。俸祿即薪水,與官位掛鉤,做什么官拿多少俸祿,有嚴格規定不能亂改。食邑則是官員立功后的額外獎勵,即一塊地區老百姓的稅租,這相當于分到了國家的原始股,永久享受股份紅利。一萬戶食邑到底是個什么概念呢?讓我們列舉幾位魏國重臣的食邑數量就清楚了。 在王淩之前的揚州都督名叫滿寵,他是四朝老臣,鎮守揚州淮南郡十余年,一生戰功累累,死前食邑九千六百戶,這個數額曾是魏國所有功臣中拔尖的;以機智變通著稱,在雍州多次成功抵御諸葛亮的名將張郃死前食邑四千三百戶,遠遠超越與他齊名的張遼、徐晃、樂進、于禁,也算魏國中型股東。 再來說那些宗室重臣,曾手握揚、豫、荊三州兵權的曹仁死時食邑三千五百戶,他在同族重臣中拔得頭籌;曹丕臨終時托孤的四位輔政重臣里,曹真死前食邑二千九百戶;曹休死前食邑二千五百戶;陳群更少,他在曹叡即位時一千三百戶,后來直到死都沒再增加過,這完全是因為他處處跟曹叡作對。 最后不得不提那些可憐的曹氏藩王。其中命運最跌宕起伏,最受曹叡信任,又主動棄權的燕王曹宇,在往后幾十年中累次追加食邑,死時達到五千五百戶,位列藩王之冠。其他藩王基本維持在兩三千的水平。 由此得知,司馬懿這一萬戶食邑不僅超過當時所有頂尖的功臣名將,更遠遠超越所有曹氏藩王,絕對算得上是魏國大股東。而樊城一場勝仗就給司馬懿帶來了五千戶的食邑,相比其他功臣畢生才積累幾千戶(事實上,司馬懿之前打過無數勝仗,也只有五千戶食邑),這實在太不正常了。究其原因,只能說朝廷里有一大票人在抬他。 正始年:等價交易 樊城解圍令司馬懿的聲勢空前高漲,他決定趁熱打鐵,把礙眼的夏侯儒從荊州連根鏟除。幾天后,鋪天蓋地的譴責紛紛指向夏侯儒。夏侯儒是無論如何都沒法坐鎮荊州了,很快就被調回朝廷做了閑職。 那么繼夏侯儒之后,荊、豫二州都督由誰來擔任?司馬懿不失時機地提拔了一位重要的政治盟友——王昶(g)。 這并不是司馬懿第一次幫王昶的仕途鋪路。早在五年前,曹叡下過一封《求賢令》,那時司馬懿就舉薦過王昶。司馬懿與王昶的交情可以追溯到曹丕還是世子的時代,二人都當過曹丕的幕僚,關系處得相當不錯。如今,司馬懿憑借救援樊城的功勛,掌握了優先話語權,順利讓王昶當上荊豫都督。這是一個意義非凡的時刻,從此,魏國三個重要軍區之一被司馬懿的親信掌控了。 王昶上任后干勁十足,他一改前任龜縮在荊州北部的傳統,將駐軍地點南遷以離前線更近,同時加緊厲兵秣馬,幾年下來成績斐然。補充一句,揚州都督王淩和荊豫都督王昶乃是同族兄弟,都屬于太原王氏。一個家族控制了魏國半壁江山,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然而世事難料,很多年后,這兩兄弟卻走上了截然相反的兩條路…… 從夏侯儒倒臺到王昶上任,這難道是司馬懿預謀好的嗎?很難講,或許一切都只是順勢而為吧。 原先,曹爽把司馬懿抬到太傅位子上,是想把他像鐘繇那樣高高地供起來養老,可沒料到司馬懿的進取心誰也擋不住。對于曹爽來說,司馬家族的勢力就像魏國內部一個惡性腫瘤,悄無聲息地吞噬著曹氏勢力。曹爽愈發不安,隱約察覺到了危險的苗頭。 “這么下去可不是個辦法……”洛陽令李勝向曹爽提議,“大將軍也得建立軍功,否則很難打破這局面?!?/br> 這位李勝,正是當年“太和浮華案”中遭到罷免的“四聰八達”之一,正始年間,他經曹爽提拔才得以重返政壇。 建軍功說起來簡單,真做起來卻困難重重。曹爽沒打過仗,在軍界一點根基沒有,可是,他要用兵就必須得跟地方軍事統帥配合。曹爽把魏國三大主戰區的統帥逐個捋了一遍。 東戰區,揚州都督王淩,年逾七十,魏國四朝元老。 南戰區,荊豫都督王昶,剛剛上任,干得順風順水,且跟司馬懿關系鐵瓷。 西戰區,雍涼都督趙儼,年逾七十,魏國四朝老臣。 這三位,無論誰他都支使不動。曹爽頹了。 李勝早有對策。 “那些都督們不配合,大將軍可以考慮換掉……” “換掉?換誰?” 李勝分析道:“王淩剛剛在芍陂大敗全琮,風頭正盛,肯定換不了。王昶是司馬懿提拔的嫡系,一時間也換不了。唯有趙儼可以考慮。這幾年西線風平浪靜,而且我聽說趙儼有心遜位。索性順勢召他回朝做三公吧?!?/br> “嗯……那趙儼之后讓誰擔任雍涼都督合適?” “太初(夏侯玄字太初)可以?!?/br> 李勝提議讓夏侯玄出任雍涼都督,一來是因為他和夏侯玄私交好,二來也是因為夏侯玄官任中護軍,在曹爽為數不多的親信里,這是唯一能跟軍事沾點邊的。 幾天后,趙儼官拜司空,回京養老,雍涼都督空了出來。下一步,就是如何把夏侯玄抬到這個位子上了。魏國有個不成文的慣例,州都督多由州刺史提拔上來,可夏侯玄是京官,直接空降到雍州實在有些說不過去,再加上司馬懿肯定從中作梗,這事要想辦成也不簡單。 不給司馬家點好處,夏侯玄怕是做不成雍涼都督啊…… 曹爽苦思冥想,最終決定與司馬懿進行一項交易。他要把夏侯玄現在的官位——中護軍讓給司馬師,可謂下足了血本。 在這里,我們要講到兩個后文會頻繁提到且權勢極重的武官——手握皇宮內外禁衛軍兵權的中領軍和中護軍。 東漢末年,曹cao為有效控制漢朝皇帝,任命親信擔任中領軍和中護軍,手握皇宮禁衛軍兵權。中護軍駐守皇宮外圍,中領軍駐守皇宮內,他們不分晝夜監視著漢獻帝劉協的一舉一動,是曹cao秉政的兩把利器。到了魏朝,因為漢朝已不復存在,中領軍和中護軍改為負責護衛曹氏皇室安全,成為皇宮內外兩道安全屏障。自然,歷任中領軍和中護軍者無一例外都是皇室親信或權臣黨羽。 夏侯玄成功當上了雍涼都督,司馬師則得到中護軍的官位。這起人事變動為將來的一系列變故種下了隱患,但曹爽沒別的辦法,一來,在藩鎮重臣的配比上,他必須要與司馬懿持平;二來,他也要為自己下一步計劃鋪平道路。 隨后不久,中領軍一職又空了出來,曹爽趁機讓弟弟曹羲獲得了這個炙手可熱的位子,以此跟中護軍司馬師平衡。 至此,讓我們來總結一下。司馬懿的嫡系王昶任職荊豫都督,曹爽的嫡系夏侯玄任職雍涼都督。曹爽的弟弟曹羲任職中領軍(執掌皇宮內禁軍兵權),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任職中護軍(執掌皇宮外圍禁軍兵權)。雙方在軍界就這樣你爭我奪地角逐著。 正始年:背后的陰刀 李勝主張讓夏侯玄擔任雍涼都督的初衷是為彌補地方軍事統帥與曹爽不配合這個先天缺陷,但這就意味著曹爽只能選擇在西線討伐蜀國。按理說,討伐敵國的最好時機是等敵國出現破綻,可李勝、曹爽的思路卻反其道而行之——因為只有西戰區統帥趙儼能被夏侯玄替換,也只有夏侯玄會支持曹爽,所以只能討伐蜀國,進而必須討伐蜀國。 根據這個逆向思維的神邏輯,正始五年,公元244年2月,曹爽上疏伐蜀。 不用問,兩派又開始了爭吵。司馬懿持反對態度。李勝等人則鼎力支持。 最后,伐蜀計劃還是敲定了。曹爽要率軍出征,但他一想到把司馬懿留在朝廷心里就不踏實,于是,他給司馬懿次子司馬昭掛了個征蜀將軍的名頭,命司馬昭隨軍同行,算作提醒司馬懿安守本分的人質。 3月,曹爽率中央軍進駐關中長安城,雍涼都督夏侯玄極配合地調集了七萬雍州駐軍,統一歸曹爽指揮。 在三個國家中,最弱小的蜀漢能矗立不倒,重要原因就在于占據地理優勢。從關中連通漢中只有斜谷、子午谷、駱谷三條路。當年曹真伐蜀兵分兩路,經子午谷和斜谷攻向漢中,不期遇上瓢潑大雨致使無功而返。這次,曹爽大概是想刻意避開斜谷和子午谷這兩條晦氣的道路,故決定從駱谷走。 進攻路線選定后,夏侯玄親自率領司馬昭及雍州諸將開進駱谷。曹爽則以總帥的身份坐鎮長安城,擔任夏侯玄的后援。 此時,駐守漢中的諸將聽說魏軍勢大,紛紛提議把軍隊收縮到臨近盆地中央的漢城和樂城,等蔣琬、費祎的援軍趕到后再發起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