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

筆趣閣 - 歷史小說 - 三國名將:一個歷史學家的排行榜在線閱讀 - 第7節

第7節

    襄陽北面兩三百里路之外,就是曹cao的地盤。曹cao正缺人手,所以公開下達招募賢才的政令。如果他想到曹cao手下當官,那也不是難事。但是,他也沒去,因為曹cao也不是他的“意中人”。

    你會問了:諸葛亮的“意中人”,到底應當具備什么樣的條件呢?

    天下之事若要成功,主觀努力和客觀機遇,二者不可或缺。古往今來多少英才志士,胸懷大志卻最終一事無成者,非不努力也,是不逢機遇也。想他諸葛孔明,自比管仲、樂毅,文武全才。如果要充分施展抱負,必須碰上這樣一位老板:一是此人本身,就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英杰,不僅胸懷大志,而且氣度開闊,能夠賞識和重用人才;二是此人身邊,人才還非常緊缺,沒有可以與自己比肩抗衡的人物。必須兩項條件同時具備,才能給諸葛亮提供充分施展文韜武略蓋世才華的空間。他不選劉表,就是因為劉表只具備條件二而缺乏條件一。他不選曹cao,是因為曹cao具備條件一而缺乏條件二。他曾經對想回北方家鄉發展的好朋友孟建說過:“中國饒士大夫,遨游何必故鄉邪!”北方中原地區的人才很多,要想充分施展抱負自由翱翔,何必一定要回北方故鄉呀。

    顯然,他的條件不多,卻非常之苛刻,要找到“意中人”相當困難。不過他抱定宗旨,寧缺毋濫,寧可找不到,也不勉強將就。實在找不到怎么辦呢?那就像他在《出師表》中說的那樣:茍且在亂世中保全性命,而不去為地方割據者服務好了??梢姟捌埲悦趤y世,不求聞達于諸侯”這兩句話,就是他為自己確定的最后底線。

    筆者曾經在多次流連于古隆中風景區,眺望這片秀麗幽靜的山林,最后領悟到,襄陽這個地方,其實還有一個吸引諸葛亮的特殊因素:這是一個可進可退,兩者兼備的絕好處所。從可進上說,此處的水陸兩路四通八達,往來的英雄人物極多,容易得到時局變化的消息,也容易等到符合自己條件的“意中人”。從可退上說,就算等不到“意中人”,在這片風景如畫的隆中山林中隱居終身,也是他完全能夠接受的人生選擇。因此,對于喜歡孔明先生的人來說,如果沒有去過隆中這片鐘靈毓秀的地方,是很難體會到他那種能伸能屈的心靈境界的。

    好在老天爺眷顧他,讓他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耙庵腥恕笔钦l呢?就是正在劉表那里吃救濟資助的劉備。

    建安六年(201),劉備面臨曹cao的沉重打擊,從中原逃到南方的荊州襄陽,去投靠有宗親關系的劉表,從此便開始了長達七年的寄人籬下的蹉跎歲月。在荊州,劉備曾因碌碌無為而悔恨,也曾因虛度年華而羞恥。但是,他終歸是一位英雄,能夠認真反省,總結教訓。他發覺自己始終缺乏一個能夠充分提供思想策略的得力謀臣,是極大的缺陷。因此,當下的第一要務,就是要尋找一位杰出的智囊人物,作為自己的得力輔佐。于是他就努力在荊襄一帶訪求賢才智士。傳誦千古的故事“三顧草廬”,就這樣發生了。

    劉備三顧隆中禮聘諸葛亮,具體經過后世已經熟知,不必多說。在此特別值得探討者,是諸葛亮為何就完全認同了劉備,從而決定出山,為之奉獻出自己的一生。

    玄機在哪里?“三國探客”告訴你。原因在于,劉備完全具備諸葛亮“意中人”的兩個條件。劉備本人,不僅胸懷大志,而且氣度開闊,連曹cao都稱贊他是當今的英雄,第一項條件就具備了。劉備身邊,確實人才緊缺,沒有可以與諸葛亮比肩抗衡的杰出人物,第二項條件也具備了。細數當時的群雄,真正具備這兩項條件者,除了劉備,還真是找不出第二位。劉備大名鼎鼎,在荊州又停留多年,就住在二十里外隆中的諸葛亮,對劉備這位英雄的情況豈會完全不知?說不定早已經對他有所期許了。

    但是,更深層的原因,還在于他被劉備的誠心誠意深深打動。你看《三國志·諸葛亮傳》中他的《出師表》怎么說:“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蔽⒊急臼且唤槠矫?,在南陽郡的隆中親自耕種田地;而先帝沒有嫌棄微臣的身份卑賤,多次勞動大駕屈尊來看我,還一連來了三次,向我咨詢當時的政治大事;微臣深受感動和激勵,于是同意為先帝效犬馬之勞。在這段話中,他親自陳述的被打動原因,總共有兩點。但是很可惜,后世大多只注意到了其中的第二點,也就是劉備前往隆中的次數,多達三次,即所謂的“三顧”,卻把他首先強調的第一點原因忽略了。

    真正從人性的角度去觀察,最能打動孔明內心的,還在于第一點原因,也就是兩人之間的差距懸殊上。差距,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濃縮在“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兩個字上。這里的卑鄙,不是指品德的惡劣,準確含義是地位的卑下低賤。那么具體說來,兩人的差距有多懸殊呢?

    先說年齡,這時諸葛亮虛歲才二十七,劉備虛歲四十七,相差整整二十歲,孔明是名副其實的晚輩。

    再說地位,諸葛亮純屬一介草民,是在襄陽西郊耕種田地的農村青年;而劉備擁有東漢朝廷正式授予的左將軍官銜,屬于高級軍職,大體相當于現今的少將。劉備還當過州一級的行政長官,也就是豫州牧,相當于省部級。隨從的關羽,當過偏將軍,大體相當于中校;張飛,當過中郎將,相當于少校。

    最后還有資歷,孔明完全沒有從政的工作經驗,而劉備已經在官場打拼二十多年了。

    如果兩人在年齡、地位和資歷上大體相當,“三顧草廬”就不會令孔明產生非同尋常的感動作用。只有當受訪者的年齡、地位和資歷都大大低于來訪者時,登門三次才會產生心潮澎湃的動人效果。請問,一個正部級的少將,帶著一個中校和一個少校,一連三次去拜訪一個毫無工作經驗的草根農村青年,古往今來,又有幾人能夠做到呢?

    事實上,從諸葛亮的行文來看,最先強調的就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兩句,也就是兩者間懸殊的差距;在這之后,才簡短提到來訪的次數“三顧”??梢娝救诵闹凶钍艽騽拥脑?,首先還在于劉備沒有計較年齡、地位和資歷的差距,其次才是來訪次數的頻繁。因為兩者的懸殊差距,屬于內在的質量;而拜訪的次數,只是外在的數量。內在的質量是主要因素,外在的數量是次要因素。后世說到諸葛亮的被打動,大都只把眼光聚焦在次要因素的數量上,很少注意到主要因素的質量。為何不注意質量?因為質量濃縮在“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兩個字當中,而卑鄙這個詞匯,現今的含義又發生了巨大變化,變成了品德上的負面評價,于是就把人們的眼睛遮擋住了。今天在這里,算是從人性觀察的角度來顛覆一番從而正本清源。

    筆者曾經不止一次心生奇想:要是諸葛亮穿越到今天,前往各個職場去求職找工作,會是什么情況呢?很可能都是這樣的問答:有學位證書嗎?沒有;有工作經驗嗎?沒有;有可以拼的爹和媽嗎?也沒有。哈哈,你是“三無”人員呀,那你請回吧。能夠具有劉備那種眼光、判斷和勇氣的招聘老板,恐怕很難找到。

    建安十二年(207),二十七歲的諸葛亮正式出山,從此為劉備奉獻一生。那么他出山之后,最早在軍事上又做出了哪些突出的業績呢?他出山后的第一個官職,又怎么會是與傳統印象大相徑庭的總稅務官呢?

    諸葛亮最早在軍事方面做出的突出業績,可以從戰略和戰術兩方面去觀察。

    從戰略上說,是他還沒有跨出隆中的家門時,就已經為劉備今后以武力開創蜀漢基業,做出了完整的軍事設計,這就是《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中,他“隆中對策”的核心部分:“若跨有荊、益,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第一步是設法占領南方的荊州和益州,第二步是兵分兩路,以鉗形攻勢進攻北方的中原。在劉備面前,這是第一次出現了如此清晰的戰略設計。從此,這一戰略設計,就成為后來劉備軍事行動的指導方針。完全可以說,在軍事戰略上,諸葛亮是劉備的總設計師。

    再從戰術上說,諸葛亮出山之后的突出業績,究竟是什么呢?演義小說中,說他一出山就指揮軍隊作戰,如何用兵如神,那其實都虛構。他出山之后的第一件業績,是出任總稅務官,從而為劉備解決了軍費籌措的大問題。赤壁之戰剛剛結束,諸葛亮就以軍師中郎將的身份,負責對零陵、桂陽、長沙三個郡征收賦稅,從而充實軍事后勤儲備。這就是《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所說的“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這軍師中郎將,是諸葛亮第一次正式擔任的官職,也是劉備最早為他特別設置的職位。官名中的“軍師”兩個字,把他定性為軍隊的指導老師;而中郎將,則是當時軍官的一種類別。把軍隊的指導老師都派出來征收賦稅,說明了什么?說明開辟軍隊的財政來源,是當時劉備亟待解決的大問題。赤壁之戰獲勝之后,劉備占領了荊州南面的四個郡,不僅有了根據地,根據地還很大。根據地很大,開支也就很大。開支怎么解決?只有向當地老百姓收稅。這稅怎么收?收多少?出了問題怎么處理?不僅要把該收的稅統統收上來,還要避免引起民眾的暴力抗稅,這中間就大有學問了。既然學問深沉,那只有勞煩你這位指導老師出馬,才能辦得妥當。再說劉備也有借此考察他實際工作能力的意思。諸葛亮也不含糊,他把自己的稅務總局,設置在這三個郡的交界地臨烝縣(今湖南省衡陽市),來了一個現場辦公,現場督促進度,現場解決問題,順順當當就完成了任務。

    不僅當好了總設計師,而且當好了總稅務官;既能務虛,又能務實。這就是剛剛出山亮相的諸葛亮。每次讀到他的傳記,筆者都會心生感慨。此前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諸葛亮,怎么會一出山就表現出非凡的實際工作能力來呢?答案恐怕還是在他的讀書方法上。如上所說,他讀書的特點是取其精華。而他認同的精華,看來并非是那些零零碎碎的知識片段,而是前人在處理各類社會事務上的有效方法和成功經驗。專心把前人的方法和經驗學到手,認真轉化成自己的能力和本領,這就是他的秘訣所在。同時也證明:如果只知道讀死書,死讀書,最后讀成一個只有死知識而沒有活能量的迂腐書生,完全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這正是:

    多年修煉真才干,務實務虛看臥龍。

    要想知道諸葛亮北伐中原的軍事生涯,請看下集。

    二 北伐悲歌

    諸葛亮在軍事舞臺上最重要的表演,當然要數北伐中原的系列性戰役。章武三年(223)四月,劉備去世,四十三歲的諸葛亮接受劉備的臨終囑托,以丞相身份,全面掌管蜀漢的軍政大權。此后的十一年間,他先是在后方,動用全國力量,進行充分的前期備戰;然后奔赴漢中前線,親自擔任統帥,演奏出實戰時期的攻防三部曲,直到五十四歲病死在前線為止。那么他在后方的備戰時期,做了哪些充分的準備?接下來在前線的攻防三部曲,具體的進程和特點如何?對他軍事上的用兵才能,又有什么樣的評價?最后從人性的角度來看,他的北伐行為,準確的心理動機又應當如何定位呢?

    先說第一個問題,諸葛亮為了北伐曹魏,做了哪些前期的準備。

    在諸葛亮受命托孤之前,蜀漢全軍的實際統帥是劉備,而諸葛亮在軍事上的作用,主要是保障全軍的后勤供應。他的工作很出色,《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的檔案記載是“足食足兵”。糧食充足,兵員充足,是個很稱職的后勤部長。正是因為長期搞后勤,深知后勤的重要性,所以當他為北伐進行準備時,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從后勤準備工作開始,而基本的項目,是如下兩大方面。

    首先是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務農殖谷,閉關息民”的政策,大力發展農業,廣泛種植糧食,大量儲蓄軍糧。這見于《三國志》卷三十二《后主傳》。

    第二項重大行動,在兩年之后開始,這就是平定南中。所謂南中,是當時益州南部五個郡的統稱。這片地域相當廣大,包括現今四川省的南部,以及貴州、云南兩省的全部,當時大部分都是漢族和少數民族混同居住的山區。劉備去世之后,南中四個最大的郡,也就是越嶲郡、牂柯郡、益州郡和永昌郡,先后出現武裝動亂。這四個郡的漢族大姓首領,包括七擒孟獲故事中的孟獲,以及少數民族首領,與孫吳遙相配合,共同對抗蜀漢政權。由于劉備剛剛去世,諸葛亮沒有立即采取行動。兩年之后的建興三年(225)春三月,諸葛亮親自率領大軍,開始平定南中,用他后來《出師表》中話來說,就是“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他渡過當時叫做瀘水的金沙江,深入到不毛之地,一直到達現今云南省昆明市的滇池一帶,基本平定了叛亂勢力之后,當年的十二月回到成都。

    平定南中,通常稱為諸葛亮的南征。那么諸葛亮為何要南征?除了表面容易看得出來的理由,也就是穩定后方的維穩需要之外,還有沒有深層次的玄機呢?回答是有,而且大大的有。玄機在哪里?“三國探客”告訴你。

    這場南征,實質上是為后來北伐而做出的重大軍事準備,應當視為北伐戰爭的一部分。從這個角度來觀察,玄機起碼有三點。

    其一,它是一場實戰性質的大練兵。要想北伐,蜀漢軍隊必須具備強勁的山地行軍作戰能力。為什么?因為要進攻曹魏,必須翻越分界線秦嶺。而秦嶺山脈不僅海拔高,最高超過三千米,而且縱深長,最短的穿越路線也有五百里左右。山路崎嶇險峻,還要與對方激烈戰斗,沒有強勁的山地行軍作戰能力,可是說是毫無勝算。把軍隊拉到南中的云貴高原山地上,一面行軍,一面作戰,正是最好的實戰能力訓練。

    其二,它是一場精銳兵員的大征調。蜀漢的軍隊數量,大約是人口的十分之一,即十萬左右。而曹魏的軍隊和人口,都在蜀漢的四倍以上,而且擁有最強大的騎兵軍團。因此,蜀漢要進攻曹魏,一是必須增加軍隊的總數,二是必須增加精銳的兵力。而當時的南中,正是蘊藏精兵的地區。當地一個叫做“青羌”的民族,歷來以能征善戰而聞名,與巴郡一帶的板楯蠻,并稱益州的兩大精兵。此番平定南中之后,上萬家的青羌,被遷移到成都一帶,改編為五個部分,稱為“五部青羌”。這支勁旅在山地作戰時,行動快速無比,故而有“飛軍”的美名。后來曹魏的名將張郃,就是死在這支飛軍手里,下面還要說到。

    其三,它是一場戰略物資的大開發。大規模戰爭,必須有戰略物資的強大支持。而南中恰好又是盛產軍用物資的地區。據《三國志》和《華陽國志》記載,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將大批軍用物資源源不斷調往朝廷,主要有黃金、白銀、朱砂、生漆、皮革,還有耕牛和戰馬。黃金和白銀,直接用于軍費;朱砂、生漆、皮革,用來制造藥品、兵器、鎧甲;耕牛用于運輸,戰馬更是蜀漢軍隊的急需。

    總之,諸葛亮平定南中要達到的深層次目的,就是《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上明明白白記載的八個字:“軍資所出,國以富饒?!贝笈娪梦镔Y不斷調運出來,國家在備戰上達到充足富饒的程度。

    建興五年(227)三月,諸葛亮統領大軍離開成都北上,前往漢中。持續四年的后方備戰時期,到此結束;長達七年的前線實戰時期,從此正式開始。諸葛亮在漢中前線的七年實戰,是由攻防三部曲組成:1.謹慎初戰樂章;2.反復調整樂章;3.冒險一搏樂章。至于三部曲的主旋律,分別是昂揚、努力和悲壯。

    那么第一樂章具體進程如何?又有什么樣的特色和看點呢?

    謹慎初戰樂章,主旋律是昂揚。只有一場戰役,即北伐的初戰。建興六年(228)的春天,諸葛亮派遣趙云、鄧芝兩員將領,在東邊的褒斜道虛張聲勢迷惑對方。而自己則指揮主力軍團,突然進攻曹魏西邊的祁山,一時間,對方受到極大的震動。但是,擔任先鋒官的馬謖,因為實戰經驗缺乏,在街亭高山上建立營寨時,沒有考慮到水源供給問題,被曹魏大將張郃擊敗,造成戰局逆轉。諸葛亮被迫撤退,回到大本營漢中。這就是戰役的大體經過。

    謹慎對待開局的初戰,乃兵家基本的用兵之道。諸葛亮的謹慎,突出表現在初戰主攻方向的選擇上。那么他為何要把主攻方向選在祁山呢?

    要想弄清楚諸葛亮的意圖,必須對軍事地理有所了解。當時蜀漢與曹魏的邊界,主要是在秦嶺的中段一線。邊界以北,是曹魏的關中地區;邊界以南,是蜀漢的漢中地區。東西走向的秦嶺中段,綿延好幾百里;而穿越南北的山谷道路,從東到西,依次有四條:子午道、駱谷道、褒斜道和陳倉故道。注意褒斜道的斜,其讀音與“爺”字相同。前三條道路都非常狹窄、崎嶇、艱險,只有后一條陳倉故道相對平緩,但是偏向西邊,繞道較遠。當初劉邦從漢中出來與項羽爭奪天下,為了保險,走的就是陳倉故道。但是比起劉邦來,諸葛亮更加謹慎,以上四條道路都沒有選,而是選了祁山,其中玄機在哪里呢?

    祁山,在今甘肅省禮縣東北的祁山鄉,現今還有古代營壘等遺存,是當地的名勝古跡。諸葛亮把初戰方向選在祁山,玄機之一,是祁山還在陳倉故道的西邊,距離曹魏關中的軍事重鎮長安,直線距離至少有七百里。這樣,就可以避開對方的重兵抵抗,具有避實就虛的好處。玄機之二,是這個方向的道路,比前面四條都更為平緩,有利于大量后勤物資的運輸。玄機之三,是這條道路的大部分,都在武都郡的范圍內。這武都郡雖然在曹魏的控制之下,但是人心并不擁護曹魏。后面講馬超時將會說到,武都是氐族的聚居地,十三年前因為支持馬超,遭到曹cao的殘酷鎮壓,氐族首領竇茂的上萬人馬,全部被血腥屠殺。所以蜀漢軍隊在這里通行,安全不是問題。但是,更重要的玄機之四,還在于祁山是通往隴西地區的孔道,而諸葛亮的戰略意圖,就是想首先攻占隴西,然后以居高臨下之勢,進一步向東攻占關中平原,這樣就比較容易得手了。

    總之,諸葛亮選點祁山,是他對初戰極為謹慎和重視的表現,從戰略上說并無失策之處。他初戰失利的原因,是在戰術上選擇先鋒官不夠謹慎,用了一個只懂書本理論而無實戰經驗的馬謖。換句話說,他把謹慎初戰徹底貫徹到了戰略上,卻在次要的戰術上疏忽了。戰術問題有時也會決定成敗,他的教訓很是深刻。

    初戰遭到挫敗,諸葛亮當然要吸取教訓,改弦更張,于是北伐就轉入反復調整的第二樂章,主旋律是努力。這一樂章的表演又是如何進行的呢?

    調整,主要從主攻方向著手。第二階段前后經歷了四個年頭,主攻方向也調整了兩次。

    第一次調整,是在初戰結束當年的冬天。諸葛亮統領大軍,從上面所說的陳倉故道,經過散關,對陳倉發起進攻。當時的陳倉縣城,在今陜西省寶雞市東郊,是曹魏關中平原西端的軍事要塞,位于祁山以東直線距離四百里左右??梢姶朔T葛亮已經將主攻方向,調整到東面的關中平原,只是方位偏西而已。但是很可惜,鎮守陳倉的守將,是曹魏的沙場老將郝昭,事先就將陳倉城池修建得極其堅固。諸葛亮的數萬大軍兵臨城下,只得發動艱苦的攻堅戰。各種冷兵器時代進攻城池的手段,包括架設云梯,開挖地道,填平護城河等等,全部用上去,也未能得手。二十多天后,眼看軍糧不多,對方的救援大軍又將到達,諸葛亮只得下令撤退。這一次不成功的調整,證明了一點:關中平原是敵軍的中心地區,軍事防御設施相當完善,易守而難攻。因此,就有了再次的調整。

    第二次調整,是在三年之后的建興九年(231)。這年二月,諸葛亮把主攻方向,重新調整回到西邊的祁山。雖然是在走回頭的老路,但是他也作了新的努力,可以叫做舊瓶裝了新酒。新的努力,就是專門針對祁山的道路,設計制造出來一種特殊運輸工具,叫做木牛。著名的木牛和流馬,究竟是什么樣的物件,筆者有專文進行研討,此處不細說。木牛,顧名思義,就是使用木材制作的特殊車輛,載重量像牛那么大,特別適合祁山這種相對平緩的山路。但是很可惜,這一次調整也沒有取得預想的效果。為何沒有能成功?關鍵的原因,在于對方的主帥,已經換了人。就在這一年的三月,曹魏關中戰區的主帥曹真,死了。受命前來接替的這一位是誰呢?就是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司馬懿采取的方針,可以叫做縮頭烏龜戰略。他拒不出動主力軍團冒險決戰,而是與對方比誰的軍糧供應更充足。雙方對峙到六月間,諸葛亮的軍糧耗盡,被迫退軍。雖然撤退時,王平率領的青羌飛軍,射殺了對方的大將張郃,但是從總體態勢來看,重新回歸祁山的調整,依然沒有取得預期的成功。

    眼看已經年過半百,歲月的危機感,迫使諸葛亮將主攻方向又改回到關中平原,而且選擇了比陳倉故道的路程更短,與關中的中心城市長安距離也更近的褒斜道,從而進入了冒險一搏的最后樂章。

    最后樂章歷時三年,只有一次戰役,主旋律是悲壯。但是為了這場人生中的最后樂章,諸葛亮整整準備了兩年。第一年,是在漢中休整軍隊,訓練軍隊,同時開展農業生產,儲備軍糧。同時專門針對褒斜道的大量棧道路段,設計制造出來一種新的快速運輸工具,叫做流馬。第二年,是修繕褒斜道的道路,沿途建立倉庫,然后大規模運輸軍糧到前方。

    建興十二年(234)仲春二月,諸葛亮統領大軍,從褒斜道殺到關中平原。他在褒斜道北口的一處平坦高地上,建立起大本營。這處高地,就是武功水旁邊著名的五丈原,在今陜西省岐山縣的南邊。對方的主帥司馬懿,也出動大軍,背靠渭河建立營寨,在北面與之對峙。司馬懿依然采取比拼糧食多少的烏龜戰略,拒不出兵決戰。諸葛亮也做好長期打算,分出一部分兵力,就近開展大規模屯田,準備來一個自給自足??上б驗榫腕w力的過度透支,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最終在壽命上沒有比過司馬懿。當年八月,他就死在五丈原的大本營中,終年五十四歲。由他演奏的冒險一搏最后樂章,到此戛然而止,宣告了他北伐戰爭攻防三部曲的正式結束。

    諸葛亮去世了,對他在北伐當中的用兵才能,應當如何看待和評價?從人性的角度來看,他的北伐行為,準確的心理動機又該如何定位呢?

    整個北伐過程中,諸葛亮親自率領主力,發動攻擊四次,兩次出兵祁山,一次出兵陳倉,一次出兵褒斜道;另外派遣將領陳式、魏延,率領非主力進攻各一次??偣渤霰?,只有兩次出兵祁山,后世所說的“六出祁山”,是不合實際的虛構。諸葛亮的北伐,雖然在政治上未能實現他宏偉的目標,即《出師表》所說的“攘除jian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但是,這并不能抹殺他在用兵上的杰出才能。他的才能主要有兩個閃光亮點。

    其一,是他在軍隊治理上,具有非凡的綜合能力。治理軍隊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包括軍隊的組建、訓練、管理、指揮等多個方面。在他的嚴格治理之下,蜀漢軍隊呈現出來的面貌,《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有客觀的記載:“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避娙菡R,賞罰嚴格,號令分明。就連他的對手,曹魏的主帥司馬懿,視察了蜀漢軍隊主動撤退而留下的營壘陣地之后,也不禁贊嘆說:“天下奇才也!”

    其二,是他在軍工技術上,具有非凡的創新能力。武器制造,是他關注的重點之一。他主持改進的一種強力弓弩,鐵制的利箭八寸長,相當于現今的二十厘米左右,但是一次就能同時發射十支箭,具有很大的殺傷力,故而取名叫“元戎”。元戎本來是古代一種大型戰車,現今用在強弩上,表明這是弓弩中的老大。為了適應不同的道路狀況,他又主持制造出兩種新型的運輸工具木牛、流馬。木牛載重量大,專門用在祁山相對平緩的山路;流馬行進速度快,專門用在以懸空棧道為主的褒斜道。

    以上兩方面,諸葛亮都撰寫了多種軍事著作。在三國時期,他軍事著作的數量和質量,可以與曹cao相媲美。其中一些篇章流傳到現今,使我們能夠從中清晰地看到他在軍事上傾注的心血。而他在以上兩方面的努力,根本目的是要從質量上增強軍隊的作戰能力。蜀漢軍隊的數量,比曹魏少得多。為了抵消數量上的弱勢,只有提高質量一條路。從實際效果來看,他的目的基本上達到了。他的主力軍團,多次殺入曹魏的地盤,迫使對方拒不出兵決戰,基本上與強大的對手打成了平局。根據客觀的戰果,進行公正的評價,諸葛亮還是應當評為蜀漢的臣僚當中,用兵才能最為出色的第一統帥,主帥型名將的冠軍。

    那么他未能在軍事上實現其宏偉的政治目標,根本原因在哪里呢?

    在筆者看來,關鍵在于天、地、人三大基本因素,對他的全面性制約。天是天時,即現今所說的政治形勢。要想消滅一個敵對政權,儒家經典《左傳》有四個字的經驗總結,叫做“取亂侮亡”。對方的政局出現混亂時,就能拿下它;政局走向滅亡時,就能壓垮它??梢娬涡蝿萑绾?,是能否消滅對方的重要條件。然而諸葛亮北伐的七年間,是魏明帝在位的前期。魏明帝牢固控制權力,曹魏政局相對穩定,能夠充分調動國家資源來應對蜀漢的進攻,可見天時的條件并不具備。

    地是地利。諸葛亮在地利上不僅不占優勢,反而處于劣勢。發動北伐,必須穿越分界線秦嶺山脈。三國之間,有三條相對穩定的分界線,即秦嶺山脈、三峽一帶和長江沿線。據我多次實地考察,穿越難度最大的,就是秦嶺山脈,不僅海拔高,而且縱深長,所以詩仙李白才有“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深沉慨嘆。當初曹cao為何會把漢中比作“雞肋”,從而主動放棄呢?正是因為實戰經驗告訴他:秦嶺山脈,是用兵打仗的沉重包袱,主動甩掉才是明智之舉。在整個北伐中,后勤軍糧的運輸,始終是諸葛亮的最大難題,就是因為占不到地利??!

    人,是指人力資源。據史書提供的數據,三國的人口總數大約八百萬。其中,蜀漢將近一百萬,最少;孫吳二百三十萬,中等;曹魏將近四百五十萬,最多。蜀漢的人口,只有曹魏的四分之一還不到。人力資源少,當然軍隊數量就少。三國的軍隊,大體都是人口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說,蜀漢所能動員的最大兵力,不過十萬人;而曹魏則是四十五萬人。

    以上三大基本因素擺出來,情況就很清楚了:你的人口和軍隊數量最少,卻要穿越最為艱難的邊界,前去攻打政治形勢相對穩定,國家實力在你四倍以上的強勁對手。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實現既定的政治目標,難度就太大了。事實上,能夠基本打成平局,已經是軍事上了不起的戰功。從這個角度來說,諸葛亮也是勝利者。

    你會問了,三國時期在人力上以弱勝強的大戰役,不是很多嗎?為何在諸葛亮這里就不能實現呢?不錯,三國時期以弱勝強的大戰役的確不少。但是,仔細分析這些戰例就會發現:其中取勝的弱勢一方,總是在其他兩方面中的某一方面占有優勢,要么是天時,比如曹cao對付袁紹的官渡之戰;要么是地利,比如周瑜對付曹cao的赤壁之戰。在天、地、人三者都顯著不利的情況下,以弱勝強的成功率就幾乎為零了。

    諸葛亮北伐,整體上當然是國家行為。但是,從人性的角度來看,他這位主帥的心理動機,又應當如何準確定位呢?

    以往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說法,是八個字:“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意思是諸葛亮明知天、地、人三大基本因素都對自己一方非常不利,依然堅持要出兵北伐,這種徒勞無益的舉動,不過是要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而已。對此筆者并不贊同,要做一點點顛覆。

    以上天、地、人三大基本要素對他的全面制約,是我們后人梳理總結出來的,屬于名副其實的事后諸葛亮??陀^而論,當時的他,對第二項的不占地利,第三項的短缺人力,都是充分了解的。但是,他對第一項的天時,也就是對方曹魏真實的政治形勢,并不充分了解。為什么?因為據《三國志》卷三十三《后主傳》記載,劉備一死,諸葛亮就宣布“閉關”政策,徹底關閉北方與曹魏接壤的邊界。秦嶺山脈本來就有重重的自然阻隔,再加上人為的嚴格封閉,所以信息來源就完全斷線了。而北伐的初戰剛剛發動時,又大大震動了曹魏,以至于關隴地區的南安、天水、安定三個郡,大片地區公開宣布脫離曹魏,響應諸葛亮。開局的形勢竟然如此有利,就好像是他二十一年前“隆中對策”中,“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的預想情景,真的在眼前出現了。在這種情況下,當初老祖宗漢高祖劉邦,打出漢中而攻占關中,最后成功消滅項羽的光輝榜樣,就開始激勵他,鼓舞他,不斷給他以成功的希望。事實上,在整個北伐的三部曲中,他一直都在努力,主動發起進攻,主旋律不是完全絕望的頹廢消沉,而是頑強努力的拼搏進取。因此,說他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并不完全恰當;更為準確的定位總結,應當是這十個字:“以為有可為,而努力為之?!?/br>
    說到劉邦的成功,主要原因之一,是他的機遇好,出兵的時候正巧碰上合適的天時:項羽遠在東邊激戰,無法顧及西邊的關中,相當于政治形勢混亂的情形。世間上的事,特別是大事,如果要想成功,主觀的努力和客觀的機遇,兩者不可或缺。主觀努力,屬于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圍,而客觀機遇則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可遇而不可求。諸葛亮沒有能夠碰上這么好的機遇,老天爺又沒有賜予他較長的壽命,所以只能以令人惋惜的方式離開了歷史舞臺。但是,他對我們的啟示依然深刻:第一,如果不做任何主觀的努力,即便客觀機遇來臨,也絕不會得到任何的成功,只能留下長久的悔恨;第二,時刻做好了主觀努力,一旦客觀機遇來臨,成功就在眼前;第三,付出了主觀努力,即便沒有碰上客觀機遇,事業未能成功,也不會悔恨終身,因為只要想想他諸葛亮的人生,就會心中釋然。這正是:

    出師未捷身先死,卻對今人啟迪多。

    要想知道諸葛亮種種有趣的謎團,請看下節。

    三 孔明之謎

    諸葛亮是一個有故事的人,故事多,謎團也多。其中一些至今還不斷引起爭論的謎團,就涉及三國時期歷史文化的諸多方面。在這一節中,筆者選擇與他的用兵才能密切相關的五個有趣謎團,與大家共同探討真相,對過去的流行說法作一點顛覆挑戰。一是著名八陣圖是不是他的獨創發明?二是八陣圖的具體軍事功能究竟是什么?三是這樣的軍事功能又怎樣來具體實現?四是陳壽對他做出“應變將略,非其所長”的評價,以及后人由此而產生的對諸葛亮軍事才能的種種質疑,究竟準不準確?五是從人性的角度看,陳壽又為何會做出這樣的負面評價呢?

    在正式破解五個謎團之前,先來說一個有趣的問題,熱熱身,也就是諸葛亮家族的姓氏來源。講諸葛亮,總得弄清楚他們家族的姓氏來源吧,所以筆者先來說一段《百家姓》的故事。

    曾經有人說,孔明先生肯定姓孔,這當然是在說笑話。但是,要是說諸葛亮他們家,原本并不姓諸葛,估計你也會以為筆者在開玩笑。但是,這絕對不是玩笑,而是確鑿的事實。

    他們諸葛亮家族的姓氏來源,《三國志》卷五十二《諸葛瑾傳》裴松之的注,引用了兩種說法。一種出自《吳書》,原文如下:“其先葛氏,本瑯邪諸縣人。后徙陽都,陽都先有姓葛者;時人謂之諸葛,因以為氏?!闭f他們家族的祖先,原本是葛氏家族,居住在徐州瑯邪郡的諸縣。后來遷居到西南面的陽都縣,而陽都縣此前已經有了姓葛的人家;為了區分,就把從諸縣遷來的葛家,叫做諸葛家了。諸縣,在今山東諸城市,而陽都縣,則在山東沂南縣。

    另一種出自《風俗通義》,原文如下:“葛嬰為陳涉將軍,有功而誅。孝文帝追錄,封其孫諸縣侯,因并氏焉?!闭f是秦朝末年,陳勝、吳廣起義,陳勝又名陳涉,他的手下有個將軍叫做葛嬰,立下戰功卻被誅殺了。西漢文帝時,追封葛嬰的孫子為諸縣侯,從此就把侯爵所在地諸縣的諸,加在姓氏的前面,從而顯示家族的光榮,葛氏就變成諸葛氏了。

    兩種說法,都說他們家的先世,原本姓葛。之所以變成了諸葛,是因為與諸縣的“諸”發生了結合。至于“諸”字的來源,前一種說是因為家族的原居地在諸縣,另一種說是因為祖先的封爵地在諸縣。哪一種更可信呢?回答是后一種。一是因為敘述的過程更加具體清晰。二是因為記載的書籍《風俗通義》,其問世的時間要早于前一種的《吳書》很多,更加接近事情發生的時間。三是《風俗通義》的作者,是東漢晚期的應劭。據《后漢書》卷四十八《應劭傳》記載,他出自文化世家,本人是社會名流,知識面很廣,這部書又專門記載他所在時代的風俗文化,包括百家姓的來源,而他還在靠近諸縣和陽都縣的泰山郡,當過郡太守,對這兩個縣的家族來源更加熟悉。綜合考慮以上因素,我的票就投給它了。

    那么他們家族原來姓的葛氏,又從何而來呢?唐代專門記載姓氏來源的《元和姓纂》,其中卷十有記載:“葛天氏之胤,子孫氏焉。夏時葛伯,嬴姓國也,亦為葛氏?!闭f是葛氏的來源也有二:一是遠古帝王葛天氏的后裔,二是夏代諸侯國中,葛國君主葛伯的后代。相比之下,哪一種更可信呢?回答依然是后一種。因為所謂的葛天氏,是傳說中遠古時期的帝王,老祖宗。這位老祖宗有多老呢?我們常說三皇五帝,三皇之首是伏羲氏。而這位葛天氏,據說資格比伏羲氏還要老,年頭實在太久遠,相比之下這可信度就差了。

    先秦時期,姓是標明血緣的符號,氏是標明身份的符號,兩者并不是一回事。據大名鼎鼎的學者顧炎武考證,周代貴族的規矩,女子稱姓,男子稱氏,姓是用來“別婚姻”,氏是用來“明貴賤”。由于姓是標明血緣的符號,所以用來“別婚姻”,也就是在婚姻中辨別血緣關系,避免近親通婚,對后代產生不良后果。常見的姓,比如姬,虞姬的姬;姜,孟姜女的姜;姒,褒姒的姒;嬴,秦始皇嬴政的嬴。姬、姜、姒、嬴,這些字都帶有“女”字的偏旁,實際上是母系社會的痕跡。姓既然是標明血緣的符號,血緣不能變更,所以姓也不能變更。那么氏又起什么作用呢?氏是標明身份的符號,所以用來“明貴賤”,也就是顯示社會地位的高低。由于社會地位不可能一直不變,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所以氏就可以不斷變更改版。秦漢以后,姓與氏混為一談,姓氏既用來區別婚姻,同時又可以變更。諸葛亮的先世,將葛氏改為諸葛氏,就是這種文化背景下的產物。正是因為他們家族原本姓葛,所以史書記載,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就被蜀漢的老百姓尊稱為“葛侯”,意思是葛家的侯爺。

    東漢末年,社會動亂,改變姓氏之事出現很多,以致曹魏的隱士管寧,要特此撰寫《氏姓論》來加以批評。這也是當時風俗文化的有趣現象。

    弄清楚他們家族姓氏的來源后,現在正式破解上面五個謎團。

    諸葛亮訓練軍隊,不僅抓得緊,而且抓得很有特色,最著名的,要數《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記載他“推演兵法,作八陣圖”。后世把八陣圖說成是能夠飛沙走石困死敵人的神奇魔幻陣法,那是小說的夸張,并非歷史真實。探索八陣圖的謎團,應當遵守三條準則,一是必須以確鑿的史料為依據,不搞荒誕;二是必須符合當時的科技水平,不搞魔幻;三是必須具有軍事上的實用價值,不搞虛架子?,F在就遵循這樣的原則來進行探討。

    先說第一個謎團,八陣圖是不是孔明的獨創發明?回答既是“不是”,也是“是”。為什么說“不是”呢?因為“八陣”這個詞匯和陣形,在諸葛亮之前就已經有了?!度龂尽肪硪弧段涞奂o》裴松之注引王沈寫的《魏書》記載:“漢承秦制,十月都試,車駕幸長水南門,會五營士,為八陣進退,名曰‘乘之’?!闭f是西漢沿襲秦朝的制度,每年十月舉行大閱兵,皇帝親臨京城長安的長水南門,會合京城禁衛軍五個大營的兵馬,組成八陣,前進后退做表演,閱兵表演的正式名稱叫做“乘之”。東漢班固寫的《燕然山銘》,歌頌朝廷討伐北匈奴的戰功,也有“勒以八陣,蒞以威神”的文句,意思是運用八陣部署軍隊,展示出神奇的威風??梢娫谥T葛亮之前的兩漢,“八陣”的詞匯就已經存在,而且還是西漢皇帝每年首都大閱兵的正式陣形。因此,單就“八陣”這個詞匯和陣形而論,獨創的發明權顯然不屬于諸葛亮。這就有點顛覆傳說中印象的意思了。

    那么我為何又要說“是”呢?因為“八陣”這個詞匯和陣形,雖然不是諸葛亮的獨創發明,但他本人的“八陣圖”,又不是對老祖宗玩意兒的原樣照搬,而是進行了“推演”,即推廣和演變,有了自己獨到的創新,變成了全新的孔明版。創新在哪里?第一點,他的新版八陣,配上了直觀易懂的圖形,更加適合軍隊實戰的演練。那時候當兵的文化程度低,如果沒有圖形,只有說明文字,演練起來就很困難。于是,老版的八陣,就變成了新版的八陣圖,相當于“圖說八陣”,雖然只增加一個“圖”字,效果就大不相同了。第二點,他的新版,完全是為蜀漢軍隊實戰需要而專門設計,具有突出的實戰性和針對性,而老版八陣則只是用來舉行首都大閱兵,從而博得皇帝老倌龍心大悅的花招子、虛架子。而這一點,就和下一個要探討的謎團直接有關系了。

    第二個謎團,八陣圖的具體軍事功能究竟是什么?《三國志》和同時代的其他史書,對此都沒有明確的記載,所以只能在時間稍后一點的史書中去尋找線索。記載北朝歷史的《魏書》卷五十四《高閭傳》記載,北魏孝文帝的時候,北方的柔然族騎兵,經常侵擾邊塞,形成嚴重威脅。大臣高閭建議,專門組建一支軍隊,采用諸葛亮的八陣圖戰法,使他們能夠在在開闊的北方草原上,抵御柔然民族鐵騎兵團的強勁沖擊。他明確說:“采諸葛亮八陣之法,為平地御寇之方?!北蔽盒⑽牡?,在諸葛亮之后不過二百多年。據《隋書》中的《經籍志》記載,諸葛亮寫的兵書,其完整版本到南朝的梁代都還存在。而北魏孝文帝,在位時間還在梁代之前,所以北魏的人完全能夠讀到諸葛亮的完整兵書,也才能采用他的八陣圖來訓練軍隊。按照高閭所說,八陣圖的具體軍事功能,是在開闊平原作戰時,防御敵軍騎兵的強勁沖擊,而這一點,正好與諸葛亮緊迫的實際需要完全吻合。因為崎嶇險阻的秦嶺山間小路,大批馬匹很難通過,所以蜀漢軍隊的主力兵團,只能以步兵而不是騎兵來組成。而一旦從秦嶺進入關中,就是非常適合騎兵馳騁的開闊平原,所以曹魏方面擁有強大的騎兵??梢姺烙T兵沖擊,使得蜀漢的主力兵種步兵,具有對抗和攻破騎兵的能力,確實就是八陣圖的具體軍事功能,第二個謎團也就有了答案。

    既然八陣圖的軍事功能,是要解決步兵如何有效防御騎兵強勁沖擊的難題。那么它又通過怎樣的裝備和方法,來實現這樣的軍事功能呢?答案在哪里?“三國探客”告訴你。

    答案,就在稍晚一點的西晉初期?!稌x書》卷五十七《馬隆傳》記載,西晉王朝的名將馬隆,在晉武帝時出征涼州,打通河西走廊,他就是因為使用了八陣圖,才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史書記載當時戰況說:“隆依八陣圖,作偏箱車;地廣則鹿角車營,且戰且前,弓矢所及,應弦而倒?!币馑际邱R隆依照諸葛亮的八陣圖,專門制造了一種叫做偏箱車的特殊車輛,在廣闊的平原之上,與鹿角配合使用,一面作戰,一面向前推進,凡是弓箭能夠射到的地方,敵軍的騎兵都紛紛應聲倒下。

    這段史文的描繪,生動而細致。據筆者考證,馬隆出征涼州,是在西晉武帝的咸寧五年,即公元279年,這時蜀漢滅亡才十六年,就連南方的孫吳政權,也都還存在。因此,西晉官方,很容易從蜀漢的投降人士,比如寫《三國志》的陳壽手中,直接獲得諸葛亮八陣圖的第一手正宗版本。因此,這段記載,是研究八陣圖最可靠也最重要的史料,非常值得重視。其關鍵內容有兩點。

    第一點,運用八陣圖,必須專門配備一種叫做“偏箱車”的特殊車輛。常見的運輸車輛,左右兩側直立的箱板是對稱形狀的。所謂“偏箱”,顧名思義,就是某一側的箱板,尺寸和形狀比較特殊;而八陣圖的防御功能,就是由這一側特殊的偏箱來實現。如果采用堅硬的木材來制作偏箱,同時加大其高度和厚度,那么這一側的箱板,就具備了應急防御的功能。若干輛這樣的車,統一在某一側,比如左側,加裝防御性的箱板,再按下面的方法來使用,就可以形成連續性的防御設施,從而成為步兵抗御鐵騎兵團沖擊的有效屏障。

    第二點,在廣闊的原野上,要形成所謂的“鹿角車營”。既然是車營,即車輛的陣營,肯定就不止一輛車。換言之,偏箱車是要抱團來使用的。怎么抱團法呢?就是把所有車輛同一側的偏箱朝向外面,彼此相連,形成環狀的營陣;車輛之間的間隙,則用“鹿角”來填充。所謂鹿角,是當時常用的軍事術語,即帶有尖銳端頭的樹丫枝,形狀如同鹿角,專門用來設置防御性障礙。鹿角車營形成后,藏在車營中間的步兵將士,就能有效避免遭受對方鐵騎兵團的直接沖擊,而且可以憑借掩護,向外施射弓箭,遠距離殺傷來敵。用大白話來形容,這就是用偏箱車圍成的臨時性碉堡。從“弓矢所及,應弦而倒”這兩句話來看,這種陣勢的實戰效果,那是相當之好。

    八陣圖為何以“八”來命名呢?根據以上史料,也能做出合理的推測。載運軍用物資的車隊,行進時是前后相連的長蛇隊形。一旦遭遇敵軍騎兵沖擊,短時間內,要將營陣布置得很大,是不可能的,只能布置成一個個小型的環狀營陣。而小型環狀營陣中,營陣之內又要具有一定的空間,以便將士們隱蔽和活動者,最合理的就是由八輛偏箱車組成的正方形,每邊三輛車,中間的空地,正好作為自身隱蔽和活動的空間。就好比現今我們玩的魔方,一個面有九個小方塊,抽掉中間那一塊,作為活動空間,其余八塊,就是八陣圖的模型。如果平時的訓練,就以八輛車為一組,固定編隊;每一組當中,各車的順序和位置又固定下來,彼此形成默契;出征時一旦遇到敵情,馬上就能構成一座座小型防御碉堡。眾多這樣的小型營陣,又可彼此呼應,形成戰斗的大整體。以步兵為主力的蜀漢軍隊,使用這樣的陣法,來對抗以騎兵為主的曹魏軍隊,堪稱是最有效、最經濟和機動性最強的戰術。為何有效?因為足以防止騎兵沖擊,還能大量殲滅騎兵;為何經濟?因為偏箱車既能運輸物資,又能抵御沖擊,一車二用;為何機動?因為車輛本身就是機動性工具,隨時可以轉移到任何需要布陣的地方。

    其實說到底,諸葛亮八陣圖的根本作用,就是在當時的條件之下,把以步兵為主的蜀漢軍隊,打造成一支非常原生態的裝甲兵部隊;每八輛偏箱車,就是一輛機動性很強的裝甲車;若干組裝甲車,就組成了攻防兼備的裝甲兵團。這實際上就是后世裝甲兵團的老祖宗,只不過諸葛亮八陣圖型號的裝甲車,是用堅硬的木材制造,驅動的力量是人力再加牛馬力量而已。

    據《三國志》卷一《武帝紀》記載,曹cao在潼關之戰對付馬超的時候,曾經使用運輸車輛,排成兩列平行的屏障,叫做“甬道”,讓軍隊在甬道的中間推進,有效抵御了馬超關隴騎兵的強勁沖擊。諸葛亮八陣圖,與曹cao的甬道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就是第三個謎團的答案。

    現在講第四個謎團,陳壽的《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對孔明先生的用兵才能有負面性評價。那么他的評價準不準確呢?

    在這篇傳記末尾,陳壽充分肯定孔明的治國功勛后,又對其用兵才能評價說:“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短短十九字,引來后世爭論紛紛,有許多人還由此得出諸葛亮長于治國短于用兵的結論。那么陳壽的這一評價準確嗎?

    筆者認為頗有疑問。

    理由之一,是不符合事實。首先,優秀的統兵主帥,必須具備多方面的能力,比如組建訓練軍隊,培養任命將領,制定戰役計劃,改進武器裝備,保障后勤供應,觀察天文氣象,利用地形地理,等等;而所謂“應變將略”,就是面臨軍情的突然性變化,迅速采取應對措施的能力,不過是用兵才能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如果以此來否定諸葛亮的全部用兵才能,明顯是以偏概全了。即使退一步說,諸葛亮確實在“應變將略”上有所不足的話,他在其他方面,比如以隆中對策設計總體戰略、以八陣圖訓練士兵、以木牛流馬保障后勤,等等,都表現出他作為三國頂級名將的全面素質。其次,單就“應變將略,非其所長”而論,也并不符合歷史事實?!皯儗⒙浴钡囊c有二:一是先要有“突變”;二是后要有“應對”。請看他在北伐中的表現如何:

    第一次,他親自北伐,在馬謖前鋒潰敗的緊急關頭,他采用迅速收兵撤退來應對,保全了蜀軍的主力精銳,以利此后再戰。

    第二次,他親自北伐,強攻陳倉不利,撤退途中受到魏將王雙的騎兵追擊,他采用布陣待敵來應對,結果斬殺王雙。

    第三次,派遣將領陳式,率領非主力攻取武都、陰平二郡,魏將郭淮赴援,他采用親自揮兵阻擊來應對,郭淮退走,從而成功攻占二郡。這一臨機應變的有效戰法,現今軍隊依然在運用,叫做“圍城打援”。

    第四次,他親自北伐,撤軍途中,魏軍大將張郃率軍追擊,他又采用設置埋伏來應對,結果射殺張郃,震懾敵軍。

    最后一次,他親自北伐,不幸病危,他又在臨死前吩咐采用分兵掩護、鎮定撤退來應對,有效保全了蜀軍的兵力。



<u id="0bgj4"></u>
  • <wbr id="0bgj4"><source id="0bgj4"></source></wbr>
  • <sub id="0bgj4"></sub>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legend id="0bgj4"></legend></wbr>

        <sup id="0bgj4"></sup>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wbr>
        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