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

筆趣閣 - 歷史小說 - 三國名將:一個歷史學家的排行榜在線閱讀 - 第6節

第6節

    如果說三國的城墻,就是荊州古城這棵參天大樹目前所能夠見到的最早根基,那么培育這最早根基的關鍵人物,就是關羽和朱然。關羽是最早的擴建者,朱然則是緊接其后的大規模翻修加固者,而且作用完全不亞于關羽,原因在哪里呢?

    關羽曾經建造江陵城池,酈道元《水經注》有明確記載,這在上一節已經提到。另外,散佚的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山南道》還記載,關羽是在舊城的南面擴建新城:“江陵府城。州城本有中隔:以北,舊城也;以南,關羽所筑?!标P羽被孫吳攻殺之后,他擴建的城池自然就被呂蒙所推薦的朱然所占據。朱然因此在黃武元年(222),打了一場漂亮的江陵保衛戰。之后,朱然繼續在江陵鎮守,又鎮守了二十七年,直到他在這里去世,加起來長達三十年之久。

    到了朱然臨死前一年,即赤烏十一年(245),朱然開始大規模翻修加固江陵城池,史書記載:“赤烏十一年春正月,朱然城江陵?!边@段記載見于《三國志》卷四十七《吳主傳》。此處的“城”字是動詞,即修建城池的意思。朱然這一次舉措,在荊州古城最早根基的培育上,意義非同一般,理由有三:

    第一,《三國志》中對此進行記載的《吳主傳》,是孫權時期的國家編年大事檔案,所以措辭非常精煉。整個《吳主傳》,對孫權在位時期大規模修建城池的檔案記載,總共只有六處。孫權在位長達五十二年,曾經一再下令“諸郡縣,治城郭”。全國大大小小的城池,雖然修建很多,然而記入國家檔案的,卻只有這寥寥六處,可見這六處的規模必定非同一般。

    第二,最早出現在《吳主傳》中的兩處記載,是建安十七年(212)的“城石頭”,建安二十五年(220)的“城武昌”。所謂“城石頭”,就是興修石頭城(在今江蘇省南京市內清涼山),在秦淮河邊修建城堡,以拱衛首都建業;“城武昌”,則是修建武昌縣的城池(今湖北省鄂州市)。當時的建業和武昌,是孫吳的兩大都城。所以這兩次工程,都是屬于首都基本建設的國家重點工程。修建江陵城池能夠與兩者并列,可見也具有國家重點工程的性質。

    第三,關羽單獨鎮守荊州,是從建安十六年(211)劉備前往益州后開始,到建安二十四年(219)被殺為止,歷時只有八年。但是朱然在江陵鎮守,是從建安二十四年(219)起,直到赤烏十二年(249)去世為止,歷時長達三十年,是關羽的三倍還不止。不言而喻,鎮守的時間越長,在城池修建上,積累的資源就越是豐富,經驗也越是充足。

    規模非同一般,重要性堪比國家重點工程,積累的資源和經驗又更加豐富和充足,那么這次江陵城池的大規模翻修加固,效果究竟如何呢?客觀的見證者,是我們在后面將要講到的陸抗。鳳凰元年(272),也就是朱然這次修建工程完成二十四年之后,陸抗憑借超級堅固的江陵城池,使得西晉大軍在進攻江陵時無功而返,可見工程質量非常優良,絕非現今那些人一踩就塌,車一壓就垮,甚至是不踩不壓也要垮塌的豆腐渣工程。

    既然這次城池修建,朱然擁有的各種條件都比關羽優越,二十四年后質量又經受住了嚴峻考驗,加之他在時間上又緊接在關羽之后,關羽修的城池,殘缺了的他必定要修補,薄弱了的他必定要加強,崩塌了的他必定要加固。因此,考古工作者發現的這段三國高大城墻,真正起主要作用的主持修建者,應當是朱然。換言之,這段三國城墻,以及還埋藏在地下的其他部分,就是關羽和朱然,特別是朱然朱大帥留給后世的珍貴實物遺產。

    朱然的第一筆珍貴實物遺產,其特征是體量巨大但又深藏不露,靜靜等待重見天日。他留給后世的第二筆珍貴實物遺產,特征則是品種豐富而且光彩璀璨,這又是一筆什么樣的實物性遺產呢?

    1984年6月,安徽省馬鞍山市南郊發現一座墓葬,出土了上百件木器、漆器、瓷器、銅器、陶器等珍貴文物,被評為當時中國十大考古收獲之一,這就是朱然的墓地?,F今,在原址上建立起“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館”。朱然墓葬中的文物,就是他朱大帥留給后世的第二筆珍貴實物性遺產?,F在就選擇其中與我們名將主題密切相關的部分精品,與大家共同欣賞。

    首先欣賞兩件物品,這是筆者親手按照原尺寸做的模型。這是什么東西呢?答案是朱然朱大帥生前所使用的名片,現今名片的老祖宗。

    圖1 名刺模型圖

    體形苗條的這一種,三國時的全名叫“爵里刺”,簡稱為“奏刺”或“名刺”。共出土十四枚,用本色木料制成,長度是當時的一尺,相當于現在的二十四厘米左右。正面直行書寫禮節性措辭,字體是向楷書轉變的隸書。圖1這一枚是:故鄣朱然再拜問起居字義封。

    措辭被空格分為三段:第一段的“故鄣”,是朱然籍貫所在的縣名,后面是姓名“朱然”和敬語“再拜”;第二段是固定的問候語“問起居”,即問候對方生活起居。再拜,意思是向您致敬兩次;問起居,意思是問候您身體安好。第三段標明自己“字義封”,是方便讓對方稱呼自己。因為按照當時的社交禮儀,稱呼自己要稱名,比如朱然要自稱“然”,以表示謙虛;稱呼對方則要稱字,比如稱朱然要叫“義封”,以表示尊敬??偨Y起來,措辭包括籍貫、姓氏、名字、敬語和問候語共計五項,其中的籍貫一項,可以根據對方對自己的熟悉程度而增減變化,其余四項則必須具備,所以十四枚的措辭大同而小異。

    體形壯實的這一種,叫做“謁”或“版謁”,共出土三枚。也用本色木料制成,長度也是一尺,但是寬度和厚度都超過了名刺。正面頂端中央書寫“謁”字,然后在右側邊緣,用小一點的字體,直行書寫同樣字體的禮節性措辭。圖2這一枚是:假節右軍師左大司馬當陽侯丹楊朱然再拜。

    據《三國志》等史書記載,朱然臨終前,擔任的職務正是右軍師、左大司馬,被封為當陽侯,與此處的措辭完全吻合。開頭的“假”字,出土時完全腐蝕缺損,但是《三國志》卷五十六《朱然傳》記載,孫權曾經“假然節”,即給予朱然一柄節旄。所謂“假節”,是當時軍事上一種專門名號?!凹佟钡囊馑际墙o予,“節”是用竹竿與牦牛尾做成,作為君主所賜威權的憑證。享有這一名號者,有權誅殺違反軍法的普通將士。據《三國志》記載,陸遜、陸抗父子,都曾擁有“假節”的名號。比照陸氏父子,這版謁上缺損的第一個字,可以肯定是“假”字。

    圖2 版謁模型圖

    大體說來,名刺應當用于一般性的社交場合,而版謁則用在比較正式的官方場合。

    不要看這些名片的老祖宗原生態十足,文化價值卻很高,堪稱朱然家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原因在哪里?“三國探客”告訴你。

    因為有了它們,有關專家才能夠將墓主確鑿無誤地鎖定為朱然;因為有了它們,我們也才能夠穿越時空,直接感知一千七百年前三國歷史文化的動人風韻。在當時,與名刺、版謁相關的有趣故事很多。比如《三國志》卷十《荀彧傳》裴松之注引《禰衡傳》記載,那位恃才傲物的老憤青禰衡,漫游到東漢朝廷所在的許縣,自己書寫了一枚名刺,揣在懷里想去訪問社會名流。誰知走了一圈,他一個都看不上眼,最后名刺上的字跡都褪了色看不清了,也沒能遞送出去:“衡嘗書一刺懷之,字漫滅無所適?!边€有《三國志》卷九《夏侯淵傳》裴松之注引《世語》記載,夏侯淵七歲的兒子夏侯榮,記憶力相當驚人,曹丕曾經在一次大會上,讓他先看一遍在座上百位賓客的奏刺,然后逐一測試,他能夠將每個人的姓氏、名字、籍貫全部準確無誤地說出來:“賓客百余人,人一奏刺;悉書其鄉邑、名氏,世所謂爵里刺也??褪局?,一寓目,使之遍談,不謬一人?!边€有《三國志》卷十一《邴原傳》裴松之注引《邴原別傳》記載,曹cao北伐塞外烏丸之后凱旋途中,門口送進一塊社會名流的版謁,此人叫做邴原,曹cao見了大喜,抓起鞋子一邊穿一邊跑出去迎接:“邴原先至,門下通謁。太祖大驚喜,攬履而起?!边€有《三國志》卷三十二《先主傳》記載,劉備第一次當官當了一個分管全縣治安的縣尉。不料沒有當幾天,就碰上精簡機構,上級郡政府的督郵老爺來到縣里,準備通知劉備下崗。劉備去向督郵大人求情,門口拒絕把他的版謁遞送進去通報:“先主求謁,不通?!眲浯笈?,暴打督郵一頓之后棄官而去。

    這些故事非常有趣,但是名刺、版謁的實物,卻長期無緣看到,實在遺憾之至?,F今終于可以一飽眼福了,要知道在三國的風云人物當中,名刺和版謁同時出土從而呈現在人間者,迄今還只有朱然朱大帥這獨一份,實在是極其珍貴!

    這些名片的老祖宗,看起來有點土,但是蘊含的文化格調卻很高,在措辭上充分展現出咱們古人的高尚風范。什么風范?也就是禮儀之邦的風范?,F今流行的名片,特征是突出自己:姓名用大字,放在正中,所有頭銜,這個總,那個董,這個局長,那個主任,全部羅列,不把對方雷倒不算完。但是你看人家朱然朱大帥的名片,格調完全不同。他的名片,特征是尊重對方。用在一般場合的名刺,自己的官銜、爵位一律不寫,只有姓名和表字,而且“字義封”三個字還特別寫得小一點,那是非常之低調。為何這三個字寫得???前面說了,古人在社交場合中,對自己要稱名,以示謙卑;對別人卻要稱字,以示尊重。寫出自己的字,是為了便于別人顯示禮貌;但是寫小一點,則是預先表示對別人的感謝,意思是您對我的尊敬,實在不敢當,實在承受不起。但是對于對方,既有“再拜”的敬語,接著又有“問起居”的問候語,那是非常之尊重。至于用在正式官場的版謁,雖然羅列了自己的職務和爵位,卻是用小字寫在右側的邊緣,而把向對方致敬拜謁的“謁”字,用大字放在上端的正中位置,下面還空出一大塊空白,表明這也屬于對方的范圍,自己不敢使用。其特征也是充分尊重對方,而不是突出自己。堂堂孫吳軍界的頭號人物,皇帝孫權的陪讀發小,如此謙虛低調,如此尊重對方,這種禮儀風范,本身就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還有一點相當重要,值得注意。只要仔細端詳就會發現,這十七枚名刺和名謁,其筆跡的書寫特征完全相同,應當是出自一人之手。比照上面禰衡自己書寫名刺的事例,再考慮到朱然為人的謙虛低調和尊重對方,這些名刺和版謁上文字的書寫,極有可能是他親力親為。換句話說,這些文字,應當是朱然本人生前的親筆。如果真的是這樣,這筆遺產更是他朱大帥對后世的親手饋贈,就更是非常珍貴的鎮館之寶了。

    在朱然墓中,出土數量最多的是漆器。這些漆器不僅制作工藝令人贊嘆,而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那么這些漆器來自何方?其中又有哪些值得欣賞的精品呢?

    三國時期,以成都為中心的蜀郡,是精品漆器的制造中心。漆器和絲錦,是蜀漢兩大拳頭外貿產品。朱然墓的漆器上就有“蜀郡作牢”字樣,可以確認為蜀郡的產品。前面說到,朱然曾經在江陵鎮守長達三十年。不僅在地理上接近蜀漢,而且在時間上,除了前面三年孫劉兩家處于交戰狀態之外,從第四年諸葛亮開始輔佐劉禪起,兩國就重新變成盟國,友好往來不斷。因此,朱然完全有充分的條件,得到來自蜀郡的漆器。

    先欣賞一件漆盒的盒蓋。盒蓋呈橢圓形,長約十五厘米,寬約九厘米,高七厘米。隆起的頂部中央,鑲嵌一塊方形鐵片,鐵片的兩側和中央,橫刻三道細縫。這漆盒究竟是什么器物呢?

    考慮到朱然的軍隊主帥身份,這應當是當時軍事機密文件的傳送盒,也就是三國版的密碼箱。使用程序應當是五步:1使用絲絹或紙張書寫機密文件,折疊之后放進漆盒,再蓋上盒蓋;2在鐵片的位置,用細繩橫向依次緊緊纏繞盒身,形成一排細繩的平面。3與三條細縫對應位置的細繩,要借助類似于針的工具,橫向穿過細縫,從而使得整個繩圈完全固定,絕不會從盒身上滑脫出去。4將細繩打上死結,剪去多余部分,再用黏性很強的封泥,平鋪在鐵片上,壓緊壓平后,加蓋印章進行密封。5等封泥干硬之后,即可派專人送出。如果途中有人想要偷看盒子里面的機密文件,必須破壞封泥或者細繩,一旦破壞就不可復原,所以必定會被發現。因此,三國版密碼箱的構造雖然很簡單,設計卻極為巧妙,保密功能堪稱一流。圖3是筆者親手制作的示意模型,讀者諸君可以參看。

    圖3 漆盒模型圖

    前面講陸遜之死時就提到,諸葛亮與孫吳重新建立聯盟后,鎮守上游荊州的陸遜,成為孫權與蜀漢的聯系紐帶。孫權給對方的公文,中途要給陸遜過目,陸遜可以自行修改,然后再用孫權留給他的大印,重新加封后送出。孫權的公文,正是用這樣的漆盒傳送,所以陸遜打開看了再放進去之后,才會用孫權本人的印章在外面重新加封。

    說到印章,現今三國影視畫面上出現的官印,幾乎有人頭那樣大,完全不對。究竟當時印章的尺寸有多大?“三國探客”告訴你。

    當時的官方印章,由中央專門機構統一制作,規格是見方一寸,習稱“方寸印”。當時的一寸,是二點四厘米,大約是成人食指一個指節的長度。至于官印的材質,以及系在印紐上綬帶的顏色,也因官階的高低而不同。頂級高官金印紫綬;次高級官員銀印青綬;中級官員銅印黑綬;低級官員銅印黃綬。不僅官印是如此,就連皇帝、親王的璽印,尺寸也是如此,故有“方寸璽”之稱。孫堅攻入洛陽得到西漢高祖傳下來的“傳國璽”,其大小是“方圜四寸”,這明確記載于《三國志》卷四十六《孫堅傳》裴松之注引《吳書》。所謂“方圜四寸”,即方形的圓周共計四寸,正好每邊一寸。1981年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出土的東漢初廣陵王金璽,正方形邊長二點三厘米,正是東漢初期的一寸。至于三國的私人印章,尺寸比官印還要小一點。2010年5月河南省孟津縣出土的曹魏大將曹休私印,正方形邊長就只有兩厘米。

    再欣賞一件敞口漆盤:上部口徑十四厘米,底部口徑六點八厘米,高度一點八厘米。值得注意的是盤底中央的彩繪:兩名五六歲的兒童,將衣衫纏在腰間,各自手持木棍,正在比試武功的高低。右邊那位向左跨步,雙手舉棍出擊;左邊那位一面向左撤步避讓,一面舉棍伺機還擊,全都是像模像樣的練家子。前面講呂蒙時說過,孫吳的軍隊,與領兵將領有強烈的依附關系;家屬也在駐地一起生活,兒孫是軍隊兵員的主要補充。這件漆盤的圖景,應當就是朱然軍營中將士后代真實生活的寫照。三國時代,不僅武功從娃娃就開始抓起,而且就連“武藝”這個詞匯,也最早出現在三國的史書中。陳壽評價曹cao的兒子曹彰,“武藝壯猛,有將領之氣”,這見于《三國志》卷十九《曹彰傳》。劉備的養子劉封,“有武藝,氣力過人”,這見于《三國志》卷四十《劉封傳》?!霸粲形渌嚒?,這見于《三國志》卷十一《袁渙傳》。就連女性,比如孫權的老妹,也是“才捷剛猛,侍婢百余人,皆親執刀侍立”,這見于《三國志》卷三十七《法正傳》。三國啊三國,真是一個充滿尚武精神的時代??!

    最后欣賞漆尺。根據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館的陳列說明,是用木胎打底,再涂膩子油漆,長度為二十四厘米。三國的一尺,以往大多認為相當于二十三厘米,那是因為沒有實物,只好書面折算出來的近似值?,F在有了朱然本人給出的實物證據,準確數值從此可以確定為二十四厘米。沒有實物,劉備七尺五寸的身高,只相當于一米七二,那很平常,完全不值得在史書中寫上一筆;有了實物,劉備的身高一下子提高到了一米八零,在營養遠不及當今的三國時代,著實是引人注目的大個兒了!

    筆者最近一次到安徽省馬鞍山市考察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館,是在2012年的10月,筆者同時還考察了該市的采石磯名勝區。采石磯又名牛渚磯,就是孫策攻取江東時的登陸渡口。俯瞰長江,波濤東去;回首三國,浮想聯翩。想當年孫策揮兵數千在此渡江,打拼孫吳基業,才不過二十一虛歲,年輕得被人稱為“孫郎”。為何會“自古英雄出少年”呢?主要原因之一,是古人尚武,特別是在三國時代,從娃娃就抓起,朱然墓中出土的漆盤彩繪就是明證。尚武,不僅能夠強健體魄,更重要的是能夠強健精神。精神和體魄都強健的下一代,就是少年英雄的后備軍。難怪當時會出現名將輩出的閃亮圖景,因為有充足的后備軍??!如果當今我們的中華民族,也擁有雄厚的少年英雄后備軍,再囂張的惡鄰也不敢小覷我們,對不對?看來尚武還是不尚武,能不能從娃娃就開始抓尚武,可以算得上關乎民族興衰的大事了。這正是:

    尚武優良傳統在,發揚光大待何時?

    關于朱然就講到這里。下面要講孫吳主帥型名將的第五名,陸遜的兒子陸抗。

    主帥型名將第五名——陸抗

    他是全力支撐國家危難局面的棟梁,因為有他在,北面的強敵西晉不敢對孫吳動兵;因為他去世,幾年后孫吳就被西晉大軍滅亡;他四個兒子全都成器,老大和老二為國盡忠,犧牲在疆場,老三和老四則是西晉文壇的兄弟雙星,留名于青史……

    將門虎子

    本節要說的這位名將,他父親是孫吳中期的軍界首腦,本人則繼承父業,成為孫吳后期的杰出主帥;他是全力支撐國家危難局面的棟梁,在上游荊州鎮守整整十五年;因為有他在,北面的強敵西晉不敢對孫吳動兵;因為他去世,幾年后孫吳就被西晉大軍滅亡;他四個兒子全都成器,老大和老二為國盡忠,犧牲在疆場,老三和老四則是西晉文壇的兄弟雙星,留名青史。他,就是陸遜的兒子陸抗。陸抗究竟是怎么從高門公子哥,成長為三國名將的呢?他是靠吃父親的老本,還是憑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呢?

    陸抗字幼節,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氏,是陸遜的次子。因為大哥陸延早死,所以赤烏八年(245)其父陸遜去世的時候,剛剛才滿二十歲的他,就成為家庭的頂梁柱,并且經受了一場突然的嚴峻考驗??简炘谀睦??“三國探客”告訴你。

    上一節講過,陸遜是在孫權的有意打擊之下,悲憤含冤而死在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的。陸遜死后,陸抗護送父親的遺體,準備回下游江東的故鄉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一帶安葬。途中經過京城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時,他顧全大局,特地去向皇帝孫權謝恩。孫權剛剛逼死了他的父親,他去向孫權謝什么恩呢?原來,陸遜死的時候,他手下長期追隨的親兵,還有五千人馬。前面講過,孫吳實行了一種特殊的軍隊制度,后世學者稱為“領兵制”。領兵將領與他部下之間,具有強烈的依附關系:部下長期跟隨將領,部下的妻室兒女家屬長期隨軍駐防,子弟成年后也繼續在這支軍隊當兵。為了暫時安撫這支長期依附陸遜的部隊,防止出現動亂,孫權便任命陸抗為建武校尉,作為這支部隊的首領。陸抗去謝恩,就是謝這個職務的恩。

    但是陸抗一到京城,就被孫權下令軟禁在規定的地方,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回答問題,而且不準與外界來往,等于是被雙規了。他才二十歲,此前沒有介入政治,也沒有違法亂紀,為何會遭到如此對待呢?原因是孫權還想在他身上,繼續清查他父親陸遜的問題。于是,孫權又從皇宮中派出特使,拿出當初一個名叫楊竺的告密者告發陸遜的二十條罪狀,一條又一條地追根究底,要陸抗如實回答?!度龂尽肪砦迨恕蛾懣箓鳌酚涊d是“送葬東還,詣都謝恩,孫權以楊竺所白二十事問抗,禁絕賓客,中使臨詰”。

    面對突如其來的嚴峻考驗,如果碰上只會吃喝玩樂的紈绔子弟,早嚇得尿褲子了。而陸抗的表現如何呢?兩個字:淡定。他一條一條地回答,而且回答得比當初他父親還冷靜,還清晰,還更有說服力。孫權本來以為,當初在陸遜那里沒有追問出什么罪過的問題,在陸抗這里,總會挖出一點紕漏或差錯來,卻沒有想到竟然問出這樣的結果。一點沒有抓到小辮子的孫權,反應究竟如何呢?《陸抗傳》上的描述,說是“權意漸解”,即孫權的心結逐漸消解了。其實,孫權恐怕還有相當大的尷尬,只是沒有表現出來而已。

    第二年,也就是赤烏九年(246),陸抗晉升為立節中郎將。當時軍官的名稱,按等級的高低,大體分為將軍、中郎將、校尉和都尉幾大類。每一類的前面,又冠以不同的形容詞。陸抗從建武校尉,變成立節中郎將,屬于提升。所謂“立節”,即建立節cao,從這一官職的命名看,孫權是有深意的,他希望陸抗建立節cao,實際上就是要陸抗放下父親被逼死的恩怨,繼續效忠自己。在陸抗這一方面,他的家族是深深扎根在江東的土著,而且一直是名門大族,脫離不了江東。既然脫離不了江東,從整個家族和自己的發展前途考慮,除了繼續為孫吳政權效力,沒有其他的選擇。因此,他帶領手下兵馬,前往新的江防要塞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駐守,以便將武昌的大營騰出來,交給新來的長官諸葛恪。而陸抗的節cao究竟如何,從駐地交換的行動中就能清晰地展現出來。

    新來的諸葛恪,是諸葛亮大哥諸葛瑾的長子,新生代將領中最受孫權青睞的風頭人物。他人很聰慧,特別是玩腦筋急轉彎,反應極快?!度龂尽肪砹摹吨T葛恪傳》中記載,孫權大宴群臣,酒酣耳熱之際,令人牽進一頭驢,驢頭上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諸葛子瑜”四個字,眾人一見,不禁大笑。原來,諸葛瑾字子瑜,他是長條臉,很像驢。好開玩笑的孫權,就拿忠厚的他來取樂。在座的諸葛恪,立刻拿筆上前,加上“之驢”二字,變成“諸葛子瑜之驢”了。眾人莫不佩服,孫權馬上把驢賞給諸葛恪。但是他又驕傲自滿,當初陸遜就因此對他有看法?,F今孫權提拔他為大將軍,兼任荊州牧,接替陸遜鎮守武昌。對于這位過去與父親不和睦,現今又來占據父親老地盤的同輩,陸抗會如何對待呢?

    《三國志》卷五十八《陸抗傳》記載,陸抗臨走之前,下令將武昌大營的城池、營壘、圍墻、房屋,全部修繕一新;營地周圍的園林,包括桑樹、果樹等,全部保持完好不準砍伐;整個大營,如同全新建成的一般。但是,諸葛恪在柴桑留下的營地,卻是一片臟亂差,到處破破爛爛。諸葛恪進駐武昌大營后,看到陸抗給自己留下的,與自己留給陸抗的截然不同,這位平常自視甚高的風頭人物,史書說是“深以為慚”,也就是自感慚愧得很。

    “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在諸葛恪和陸抗身上,得到了準確的驗證。七年之后,做事依舊粗疏輕率的諸葛恪,被政敵殺死在皇宮的酒宴上。而做事更加細致踏實的陸抗,卻在十年之后,開始鎮守孫吳西部,逐漸成為支撐國家危難局面的棟梁。那么陸抗充分發揮國家棟梁作用的標志性事件是什么呢?

    標志性事件,就是充分展示他軍事才能的“西陵之戰”。

    要弄清楚“西陵之戰”,先必須對陸抗當時的軍事職務了解清楚?!度龂尽肪砦迨恕蛾懣箓鳌酚涊d:“孫皓即位,加鎮軍大將軍,假節。拜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治樂鄉?!睂O皓即位以后,陸抗升任鎮軍大將軍,給予“假節”的威權。建衡二年(270),孫皓又任命陸抗擔任都督信陵、西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把治所放在樂鄉。你就會問了:陸抗既然升任了鎮軍大將軍,為何又讓他擔任都督信陵等處的諸軍事呢?原因在哪里?“三國探客”告訴你。

    原來,三國是古代軍事制度的變革期,其中最重要而又與陸抗職務密切相關的變革有二:一是督將戰區制的形成,二是高級將領身上,出現了軍階、職務、威權三者的明確區分。在此之前,如有軍事行動,一般是臨時選拔將領,征調軍隊;行動結束,將領交出軍權,士兵各回原地。到了三國,戰火長期不斷,各國開始在地盤中,劃出固定的戰區,派遣常駐的部隊,任命常駐的指揮官,以適應戰爭的需要。戰區的指揮長官,相當于后世的軍區司令,一般帶有“督”或“都督”的字樣,于是督將戰區制誕生。陸抗擔任的“都督信陵、西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就是這五個軍分區上面的總司令。至于每個軍分區的司令,就稱某某督,比如信陵督、西陵督。后來唐代的節度使、明清的總督,與此都有淵源關系。

    督將戰區制出現后,高級將領身上,就不再如以前只有軍階,而是有軍階、職務、威權三種不同的名號。陸抗的“鎮軍大將軍”,是他的軍階,類似后世的軍銜,決定他官階高低,領多少工資。而“都督諸軍事”是他的職務,決定他的具體職責范圍,是指揮信陵等五個分戰區的各路軍隊。至于“假節”,則是他擁有的威權,決定他有權自行誅殺違犯違反軍法的將士,后世沒有類似的名號。此處的“假”,意為給予;“節”是用竹與牦牛尾做成的節旄,是君主授權的特殊憑證。

    陸抗所指揮的五個戰區,是從三峽中段起,直到三峽東口以下的江陵,這一大段的長江防線。最西邊的信陵縣,在今湖北省秭歸縣東南的長江北岸,與蜀漢地盤接壤。西陵縣,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區,三峽東口的長江北岸。夷道縣,即今湖北省宜都市,在長江南岸。樂鄉,在今湖北省松滋市東北,荊州市荊州區西南的長江南岸。公安縣,即今湖北省公安縣,也在長江南岸。這么一大段長江防線,綿延將近千里,在西面的三峽方向,北面的襄陽方向,都面臨著同一個強敵。這個強敵是誰?就是當時先后吞滅了蜀漢和曹魏的西晉王朝。

    鳳凰元年(272)八月,陸抗下屬的西陵軍分區指揮官,西陵督步闡,宣布投降西晉,據守西陵的堅固城池,等待對方的援助大軍。九月,西晉王朝立即調派八萬大軍,在荊州戰區總指揮官羊祜的統領下,從襄陽大舉南下,接應步闡。孫吳政權,頓時面臨嚴重危機。要知道危機為何嚴重,就必須對當地的軍事地理有所了解。

    陸抗所鎮守的近千里長江防線,有兩處軍事重鎮,即西陵和江陵這兩個“陵”。西陵原名夷陵,正好位于三峽的東口,是通向西面益州的咽喉。江陵,即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正當北上襄陽進入中原的大道。換句話說,當時西晉如果要摧毀孫吳,西路要從益州出三峽東下,中路要從襄陽南下,而抵抗這兩路進攻的堅固據點,就分別是西陵和江陵,因此孫吳對此兩處要塞,進行了長期的打造經營,就一點不奇怪了。

    西路的要塞西陵已經被出賣占據,中路的要塞江陵又面臨西晉八萬大軍的進攻,一旦陷落,西部門戶洞開,對方乘勝東下,那就是當年曹cao占領荊州后揮兵東下的重演,孫吳可謂是危如累卵。面臨如此嚴峻局面,陸抗指揮三萬人馬應戰,對內要收拾投敵叛國的步闡,對外要應付強大的敵軍,他能夠像向他父親陸遜那樣,創造以弱勝強的用兵神話嗎?

    這時,真正考驗陸抗在用兵本領和膽量上,是否得到他父親真傳的,而且他首先就必須要做的功課,是一道看似簡單得很的雙選題:他這三萬兵馬的使用方向,是選擇在江陵呢,還是在西陵呢?

    一般人肯定會選江陵。因為江陵一直是上游荊州的政治中心,價值更重要;與陸抗總指揮部所在的樂鄉,基本上是隔江相望,出兵更近便;如今又直接面臨西晉的大軍來犯,情況更緊急。陸抗的下屬將領,就是這樣選擇的。

    但是,陸抗的選擇卻與眾不同。據《三國志》卷五十八《陸抗傳》記載,他對眾將官說:“江陵城固兵足,無所憂患。假令敵沒江陵,必不能守,所損者小。如使西陵盤結,則南山群夷皆當擾動;則所憂慮,難可竟言也!吾寧棄江陵而赴西陵,況江陵牢固乎?”他認為江陵城池堅固兵力充足,抵抗敵人沒有憂患。即便敵人暫時占領江陵,也會因為深入我方地盤而無法守住,損失不大。但是一旦西陵方面的敵對勢力團聚起來,在它南面山區的少數族都會跟著發起動亂,那時憂慮就一言難盡了!所以寧可丟棄江陵而攻克西陵,更何況江陵還牢固無憂??傊?,陸抗判斷當前的要害是西陵的內亂,而非江陵的外患。他之所以敢于這樣說,是因為他早就有預防的舉措。

    原來,當初陸抗看到江陵北面的地勢平坦開闊,道路通暢方便,對西晉來犯的騎兵極為有利。為了加強防御,他指令江陵督張咸,在下游的水口附近修筑了一道大堤堰,阻斷江陵西面從北向南流到長江的支流。于是,這條名叫沮漳水的河流下游,就變成了一個大湖泊,把北面襄陽通往江陵的道路全部淹沒。敵人不要說進攻江陵城池,就連到達城池之下也辦不到,江陵城就更保險了。

    話說陸抗決心下定,爭分奪秒指揮主力軍團奔赴西陵。到了西陵城下,你猜他第一道命令是什么?立馬發起戰斗嗎?非也!是立馬投入勞動。他命令在西陵城池的外面,高筑墻,廣積糧,再修一圈包圍老城的新城墻,從而對內包圍步闡,對外抗擊西晉援軍。他在現場嚴格監督,日夜催促,就好像西晉大軍已經殺到眼面前一般。將士們覺得晝夜干活實在太苦,紛紛抱怨,說是東邊才修了大堤堰,西邊又來修城墻,我們不是工程兵部隊,寧可拿武器向步闡進攻,也不愿拿工具上城墻做工。陸抗心想用事實來說服你們也好,就讓抱怨最厲害的將領雷譚,領兵前去攻城,結果是無功而返。這下子,將士們沒話說了,老老實實抓緊干活,終于將新城墻按時完工。

    那邊的羊祜統兵南下,快到當陽(今湖北省當陽市東)時,發現前面有人造大湖泊攔路,決心將計就計,利用湖泊來運送大批軍糧。于是,他一面打造和征調船只,一面放出風聲,說是將要破壞對方修建的堤堰,放水之后好通行步兵,以迷惑對方。得知消息的陸抗,又會怎么應對呢?

    陸抗的反應,《三國志》卷五十八《陸抗傳》有如下記載:“抗聞,使咸亟破之。諸將皆惑,屢諫不聽?!彼坏弥?,立馬下令江陵督張咸,趕緊挖開堤堰放水。部下將領都很不理解,多次勸阻他也不聽從。結果怎么樣?等到羊祜把船只剛剛準備停當,湖泊已經水位下降,變成了沼澤和濕地,船只毫無用處不說,連步行也難以通過。八萬人馬中,只有將領楊肇手下不到一萬人,勉強越過這片泥濘地區趕到了西陵。其余部隊在后面好不容易來到江陵時,西陵那邊的失敗已成定局了。

    原來,這一年的十二月間,楊肇兵力不足,又遠來疲乏,對西陵發起的進攻沒有足夠沖擊力。等候多時的陸抗,憑借新修成的堅固城墻,把飛箭和礌石,如暴雨一般發射下來,楊肇的人馬不死即傷,迅速減員。堅持一個月之后,孤軍無援的楊肇見勢不妙,在晚上悄悄撤軍。陸抗派出一支小部隊跟蹤追擊,就殺得楊肇大敗而逃。羊祜得知消息,隨即傳令全軍從江陵撤退,以免被對方壓迫到沼澤和濕地的絕路當中。

    這時的陸抗開始回過頭來,全力對付老城里面的步闡。此前他就曾在西陵鎮守,老城的防御體系均由他親自打造完成。憑借對敵情的極為熟悉,對方又因失去外援而軍心潰散,老城很快就被全力強攻的陸抗拿下。步闡的家族與其他領頭反叛的骨干將領,被依法斬首。其余幾萬將士和民眾,由陸抗上奏請求不搞株連大開殺戒之后,全部從寬赦免。大獲全勝的陸抗,在下屬面前依舊如以往一般謙虛和藹,所以史書上說是深得將士們的擁護和歡心。

    步闡所困守的城池,相傳在今湖北省宜昌市的葛洲壩一帶,現今尚有夯土城墻一段,稱為步闡城或步闡壘,供游人觀賞并發思古之幽情。

    西陵大戰,是三國最后一場以弱勝強的特大型戰役。與曹cao的官渡之戰,周瑜的赤壁之戰,劉備的漢中之戰,陸遜的猇亭之戰和石亭之戰,組成了以弱勝強特大型戰役的經典系列。至于陸抗的用兵特色,可謂深得其父陸遜的真傳。真傳在哪里?“三國探客”告訴你。前面《陸遜篇》講過,陸遜的看家本領,是兩個能夠和充分:一是能夠在動手之前,充分做到深思遠慮;二是能夠在作戰之中,充分利用地理條件?!秾O子·地形篇》說:“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睂Ρ汝懣?,一是能夠在動手之前,充分做到深思熟慮,在主攻目標究竟是西陵還是江陵的選擇中,排除眾議,做出眼光獨到的明智判斷。二是能夠在作戰之前,充分利用地理條件,做出可靠的應對預案??傊?,他正好繼承和發揚了父親的看家本領。顯然,他絕非只會敗壞家業家風的紈绔公子哥,而是能夠光大門楣,為豪門子弟樹立好榜樣的將門虎子。含冤而死的陸遜,也應該含笑于九泉了。

    西陵之戰,使得孫吳躲過了被強敵吞滅的危機。當時的晉武帝,已經起心消滅孫吳,而羊祜就是實施這一計劃的領頭主將。但是,此戰大敗后,朝廷輿論大嘩,迫使晉武帝給予羊祜降職處分,吞滅孫吳的打算也被迫暫時擱置下來。因此,后來東晉的大臣何充,才有“陸抗存則吳存,抗亡則吳亡”深沉慨嘆,并且被記載于《晉書》卷七十七《何充傳》中。

    但是,兩年之后,這根國家的棟梁終于倒了。鳳凰三年(274)秋天,陸抗因病去世,終年僅四十九歲。五年后的十一月,做了充分準備的西晉,出動六路二十多萬大軍進攻孫吳。其中,大將王濬統領的益州水軍,東下三峽,聲勢最大,行動最快。第二年的三月十五日,王濬水軍抵達建業的石頭城下,孫吳舉手投降,延續了八十六年的孫氏政權(從孫策攻取江東起)宣告滅亡,三國歷史至此正式結束。用唐朝劉禹錫的著名詩句來形容,就是“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了。

    陸抗的長子陸晏、次子陸景,在對抗王濬水軍的戰斗中捐軀陣亡。四子陸機字士衡,五子陸云字士龍,卻在西晉文壇大放光芒,特別是陸機,不僅作品豐富多彩,而且文學理論也有獨特建樹。唐代官方修撰《晉書》的時候,唐太宗專門為他寫了一篇評論,放在《陸機傳》的后面,推崇他“文藻宏麗,獨步當時;言論慷慨,冠乎終古”,評價相當之高。

    陸家三代,祖父陸遜,父親陸抗,都是孫吳主帥級的名將;孫子陸機、陸云兄弟,則是西晉的文豪。三代人都留美名于青史,堪稱人才輩出,文武交輝,在三國名將中堪稱獨一無二。陸遜是主帥型名將的季軍,陸抗則可評為周瑜、呂蒙、陸遜、朱然之后的第五名。但如以繼承父業的成功程度而論,陸抗堪稱孫吳名將的第一名。

    將陸遜與諸葛瑾兩家進行對比,會有令人深思的發現:就第一代而言,官做到孫吳大將軍的諸葛瑾,成就同陸遜大體相當,可謂兩家不相上下。到了第二代,諸葛恪當上太傅,是少帝孫亮的指導老師兼首席輔佐大臣,此時的成就,還要高過陸抗;但是,諸葛恪很快就被政敵謀殺,家族子孫被剿滅,而陸抗卻上升為支撐國家的棟梁。到了第三代,諸葛家早已灰飛煙滅,陸家卻青史留名。為何陸家能夠三代交輝,而諸葛家連第二代都沒有得到善終呢?問題,就出在第二代的身上。因為第二代,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性位置:他們如果足夠優秀,就能不僅把上一輩的成就發揚光大,還能把下一輩也培養成器;他們如果不優秀,不要說培養下一輩,連他們自身的一切都可能毀在手里。陸家的第二代陸抗,在逆境中受到鍛煉而成功;諸葛家的第二代諸葛恪,在順境中受到腐蝕而毀滅。俗話常說“富不過三代”,看來富不過三代的原因,正是在于第二代的成長環境,實在是過分優越了。這正是:

    非凡二代能光大,三代交輝贊陸家。

    孫吳的名將就講到這里。下面要開始講蜀漢的名將。

    蜀國名將篇

    主帥型名將第一名——諸葛亮

    諸葛亮最初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為何會在襄陽的隆中等待了十二個年頭之久?為何會被劉備深深打動而為之出山效勞?他出山后的第一個官職,又怎么會是顛覆傳統印象的總稅務官呢?

    一 臥龍出山

    三國多名將,正說也精彩。

    本節開始講蜀漢的名將。首先登臺的這一位,他的正式官職,是朝廷的行政首腦丞相,性質原本屬于文臣;但是他又掌控了全國的軍權,指揮千軍萬馬南征北伐,實際上也是全軍的總司令。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諸葛亮是政治家,也是軍事家。今天我們是把他作為特殊的名將來介紹,所以著重在他的軍事業績。那么從人性的角度去觀察,諸葛亮最初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為何在襄陽的隆中等待了十二個年頭?為何會被劉備深深打動而為之出山效勞?他出山后的第一個官職,又怎么會是顛覆傳統印象的總稅務官呢?

    諸葛亮字孔明,東漢瑯邪郡陽都縣人氏。陽都縣,在今山東省沂南縣,現今還有古城遺址留存。諸葛家族,本是官宦世家。他名字中的“亮”,是指光亮。而“孔明”的孔,有人說成是孔洞的孔,這是望文生義的誤說,準確的含義,應當是非常,性質是副詞;“孔明”者,非常之鮮明也。名和字兩者配合,就是這道光亮將會非常之鮮明??梢娂彝λ羌挠枇撕裢?,盼望他將來成為光彩照人的杰出人才。

    據《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的記載,他父親諸葛珪死得早,留下兒子三人。大哥諸葛瑾,后來避亂江東,成為孫權手下的大臣。諸葛亮和小弟諸葛均,幼年時由叔父諸葛玄撫養。諸葛玄出任江南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太守,帶著兩個侄兒去赴任,從此諸葛亮就離開故鄉。后來,諸葛玄下了崗,生活困難,而北方老家又是一片戰亂,只好帶上侄兒到荊州的襄陽(在今湖北省襄陽市),投奔在此當軍政長官的老朋友劉表。不久,諸葛玄也不幸去世。諸葛亮兄弟二人相依為命,在襄陽城西二十里一處名叫隆中的地方,開始了半耕半讀的獨立生活,即《諸葛亮傳》中所謂的“躬耕隴畝”。山清水秀的隆中,當時屬于南陽郡的鄧縣管轄,現今已經成為著名的三國歷史名勝古跡。

    諸葛亮在襄陽停留的時間,是從東漢建安元年(196)前后,到建安十二年(207),前后十二個年頭;從年齡上說,是從十六歲的少年,到二十七歲的青年。那么他在這里成長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從外表上說,他就很特殊?!吨T葛亮傳》說是“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當時一尺,相當于現今二十四厘米,八尺就是一米九六,身材高大,容貌雄偉,當時的人都認為他非同凡響。蜀漢名將趙云的身材,史書記載也是身長八尺,兩人一文一武,都以忠誠正直著稱,無論身材和品格,都是你高我也高。

    從風度上說,他也很特殊。他空閑時最喜歡抱膝而坐,對著那綠水青山,放歌一曲《梁父吟》?!读焊敢鳌酚置读焊σ鳌?,這首古代樂曲,傳說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在泰山下耕作時所作,正好出自諸葛亮的老家齊魯一帶,堪稱熟悉的鄉音。每當他放歌《梁父吟》時,胸中豪情奔涌,大有乘長風破萬里浪的意味。

    從讀書上說,他也很特殊。特殊在哪里?“三國探客”告訴你。當時他與徐庶、石韜、孟建在一起游學,那三位好友讀書,“務于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這見于《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魏略》。徐庶三人努力把儒家經典讀熟讀精,那是在走東漢儒生應試教育的老路。什么是東漢應試教育的老路?前面講呂蒙時我們有過詳細介紹。東漢從地方推薦出來的人才,以孝廉為主體,到京城集中之后還要進行考試,題目選自儒家經典。如果對儒家經典讀得不精不熟,就會考不及格,當不成官。諸葛亮讀書,不走這條老路,采用完全不同的新方法,就是“觀其大略”。所謂“觀其大略”,不是隨便亂翻草草了事,而是在閱讀時吸收對自己真正有用的精華,而非面面俱到,糾纏在繁瑣的細節上。

    諸葛亮之所以采用新方法,除了他個人的明智選擇之外,還與當地的文化大環境密切相關。當時南面的荊州,不僅社會相對安定,戰亂較少,而且在首府襄陽,還聚集了一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學術文化精英。他們在軍政長官劉表的大力支持之下,推進學術文化建設,形成了后世所謂的“荊州學派”。這個學派,提倡簡明扼要的新學風,反對東漢以來繁瑣零碎的老學風,成為當時戰亂年代的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不難看出,諸葛亮“觀其大略”的讀書方法,正好與荊州學派簡明扼要的新學風相吻合。那么這是偶然嗎?回答是,非也。

    其實,諸葛亮之所以能在襄陽停留長達十二年之久,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里相對安定的社會秩序,特別是這里獨特清新的文化環境。從史書的記載來看,他與荊州學派的領軍人物司馬徽、龐德公,都有非常密切的關系。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妻子就是諸葛亮最小的jiejie,所以龐德公是他的姻伯。而司馬徽比龐德公年輕十歲,兩人的關系親如兄弟。后來向劉備大力推薦諸葛亮的,不僅有一同游學的學友徐庶,更有這位老前輩名流司馬徽。由此可見,他的讀書新方法,是在充分吸收荊州學派的豐富營養之后形成的。

    從志向上說,他就更特殊了。其實他讀書方法上的特殊,就緣于志向的特殊。他曾經多次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這二位是什么人呢?管仲是春秋時期的大政治家,輔佐齊桓公完成了霸主之業。而樂毅則是戰國時期燕國的名將,率軍攻破齊國七十多座城池。管仲“文治”了不起,卻不會用兵;樂毅“武功”了不起,卻不善治國。諸葛亮認為自己兼有二者之長,一個頂倆,文武全才,可見他的志向,就是后世所說的“出將入相”了。

    最后從擇偶上說,他也特殊得很有趣?!吨T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記載,孔明到了結婚成家的年齡,此時唯一的長輩叔父諸葛玄已經死去,所以就由他自己來物色對象。消息傳開,襄陽當地的一位名士,名叫黃承彥,生性爽快開朗,就來對他說:“聞君擇婦,身有丑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甭犝f孔明君正在選擇妻室,本人有一個丑女兒,頭發有點黃,皮膚有點黑,但是才能卻配得上您呀。黃老先生真是爽快開朗,主動來提親不說,還如實介紹女兒情況,謙稱“丑女”。其實,黃小姐不過是頭發有點黃,皮膚有點黑而已。放在現今,頭發的黃,皮膚的黑,那都是時尚流行色,不黃也要染黃,不黑也要曬黑。真讓孔明動心的是她的才能,她父親敢說配得上自己,可見此女才能非凡。其實,長期居住在此的孔明先生,應當對黃小姐的情況早有耳聞。他也爽快開朗,馬上同意。黃老先生立刻將女兒送到隆中,于是孔明先生就很快結婚了。翁婿倆人的故事,很快在當地傳開,鄉親們常常開玩笑說:“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丑女?!蹦獙W孔明選媳婦兒啊,只得到阿承的丑女兒??!孔明與鄉親們的親近關系,由此可見一斑。

    總而言之,諸葛亮在隆中時,無論是外在還是內在,都顯得出類拔萃。難怪龐德公、司馬徽兩位老前輩,會給他兩個字的高度評價:“臥龍”?!芭P龍”者,還沒有施展抱負的頂尖級英才也。

    既然諸葛亮是頂尖級英才,照理說應該盡早登上政治舞臺,施展抱負才是。為何他在二十七歲之前,一直都在隆中躬耕,沒有出山進入仕途呢?原因在哪里?“三國探客”告訴你。

    答案很簡單——他在等人,等待那個符合自己條件的“意中人”。

    隆中東面二十里外的襄陽,就有荊州的土皇帝劉表。諸葛亮當初跟隨叔父諸葛玄來投靠劉表,與劉表早有關系。如果他想到劉表手下去當官,那是易如反掌。但是他沒有去,因為劉表不是他的“意中人”。



<u id="0bgj4"></u>
  • <wbr id="0bgj4"><source id="0bgj4"></source></wbr>
  • <sub id="0bgj4"></sub>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legend id="0bgj4"></legend></wbr>

        <sup id="0bgj4"></sup>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wbr>
        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