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

筆趣閣 - 歷史小說 - 大元王朝(出書版)在線閱讀 - 第40節

第40節

    七曰逐臣孤子;八曰鈸刀趕棒(即脫膊雜?。?;九曰風花雪月;十曰悲歡離合;十一曰煙花粉黛(即花旦雜?。?;十二曰神頭鬼面(即神佛雜?。?。

    就形式分類,則有悲劇、喜劇和正劇等。

    其悲劇有因黑暗勢力的兇殘造成悲劇的公案劇,有以家庭不幸事件為主題的社會習俗劇,有各種人物悲慘遭遇的歷史傳說劇。

    喜劇有表現勸戒和諷刺的社會習俗??;有追求自由愛情和美滿婚姻,反對封建勢力和封建禮教的愛情婚姻??;還有大量給人們進行歷史知識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歷史傳說劇。

    正劇則有受封建勢力干擾、間阻、破壞而歷經波折,終于團圓的愛情婚姻??;有人物命運和政治斗爭結合的歷史傳說??;有思想內容豐富,情節曲折的社會習俗??;還有反映特殊社會習俗的水滸故事劇和神仙道化劇。

    元雜劇作家,據《錄鬼簿》、《太和正音譜》和賈仲明的《錄鬼簿續編》等考察,大抵應在二百家左右。他們中有“隱居終身的老儒,也有飄泊不偶的窮書生;有才人、演員(他們就是為明代貴族作家朱權所不齒的所謂“倡夫”作家),也有醫生、商賈;不僅有漢族作家,也還有不少兄弟民族作家”,此外,還有一些作過平章、參政、總管、學士等官員的統治階級上層人士。

    自元太宗窩闊臺滅金至至元十三年滅宋統一全國之初,即《錄鬼簿》所說的“前輩已死名公才人”時期,是元雜劇創作的黃金時代,著名作家有關漢卿、白樸、王實甫、馬致遠、高文秀、康進之、張國賓等。他們大都是北方(今河北、山西、山東)人,而以大都為其活動中心。

    古代山水畫鑒賞滅宋后到元順帝后至元期間,即鐘嗣成所謂“已亡名公才人,與余相知或不相知者”時期,此時的雜劇作家有宮天挺、鄭光祖、曾瑞、喬吉等,他們多是江浙人,或北方籍而流寓南方者。以杭州為活動中心。這一時期的作家、作品都較前期為少,表現了元雜劇由盛轉衰的情況??赡芘c全國統一后,北曲雜劇逐漸為南戲所取代有關。

    至正之后,即元朝末年,也就是《錄鬼簿》所說的“方今才人”時期。作家有秦簡夫、蕭德祥、羅貫中等,作家和作品都更形寥落,成了元雜劇的尾聲。

    由于元雜劇的作家大都出身低微,戲劇創作又為正統派的文人學士所輕,故即使是著名的雜劇作家,其生平事跡也流傳甚少。

    其中成就卓著者當首推關漢卿。他是一位偉大、杰出的戲劇活動家,被稱為“梨園領袖”、“編修師首”、“雜劇班頭”。字一齋,晚年號已齋叟,大都人。原籍山西解州(今山西解縣,又一說為河北祁州,即今河北安月縣),太醫院戶。約生于金衛紹王大安年間,經歷了金末戰亂,對戰爭和蒙古統治中原初期生產的破壞、人民生活的苦難有著直接的深刻的體會。因而他的作品極富戰斗性和反抗精神。婦孺皆知的《竇娥冤》是他的代表作。此外,《蝴蝶夢》、《魯齋郎》也是寫得很成功的公案劇?!栋菰峦ぁ芬悦晒跑妵パ嗑楸尘?,通過兩對男女經歷逃難生活,而雙雙結為夫婦的情節,描寫了戰爭造成的凄慘景象,創造了兩個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

    馬致遠則多以神仙道化為題材,作品有《西華山陳摶高臥》、《呂洞賓三醉岳陽樓》、《馬丹陽三度任風子》等。

    白樸的作品現存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墻頭馬上》和《董秀英花月東墻記》三種。

    王實甫的《西廂記》在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的基礎上,精心加工和再創造,在思想上、藝術上都有所提高,并賦予崔鶯鶯、張生反抗封建婚姻、封建禮教和封建家長的斗爭精神。

    高文秀、康進之、李文蔚等以水滸人物為創作題材,寫出了《黑旋風三獻功》、《李逵負荊》和《燕青博魚》等。

    女真作家李直夫(本姓蒲察),作劇十二種,現存有《便宜行事虎頭牌》。

    紀君祥的《趙氏孤兒》也是使人驚心動魄的好作品。

    后期鄭光祖的,《倩女離魂》、宮天挺的《范張雞黍》等,也都是元雜劇的優秀作品。

    元代的雜劇作品大約有六百余種?,F存的劇作約在一百六十種左右。

    注釋1唐宋大曲是由同一宮調的若干遍組成的成套樂舞。唐大曲仍以流傳的詩篇配樂疊唱;宋大曲系詞體,為長篇敘事歌曲,歌舞結合。

    法曲為道觀所奏之曲。

    賺詞是由同一宮調中若干首不同牌子的樂曲,聯成一套,有《引子》和《尾聲》,前后一韻到底,平仄同韻。

    宮調解釋見下文。

    2參見顧肇倉《元代雜劇》,作家出版社,1962年;顧學頡《元明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3參見徐扶明《元代雜劇藝術》,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4參見《元代雜劇》、《元明雜劇》、《元代雜劇藝術》。

    5參見徐扶明《元代雜劇藝術》,上海文出版社,1981年。

    6北曲即元雜劇、套曲、散曲所用的曲調。其五宮四調分別是:仙呂宮、南呂宮、中呂宮、黃鐘宮、正宮、大石調、雙調、商調、越調。

    7參見徐扶明《元代雜劇藝術》,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8鐘嗣成等《錄鬼簿》(外四種),朱權《太和正音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9參見徐扶明《元代雜劇藝術》,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10商韜《論元代雜劇》,齊魯出版社,1986年。

    參見許金榜《元雜劇概論》、王國維《宋元戲劇考》,梁啟超《小說叢話》。

    參見徐扶明《元代雜劇藝術》,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鐘嗣成等《錄鬼簿》(外四種),朱權《太和正音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商韜《論元代雜劇》,齊魯出版社,1986年。

    參見顧肇倉《元代雜劇》,作家出版社,1962年;顧學頡《元明雜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據《元雜劇概論》附錄《現存元雜劇作品及其作者》。

    三史編纂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七月,初立翰林國史院,以金末狀元王鶚為翰林學士承旨。王鶚請立史局,纂修先朝《實錄》及《遼》、《金》二史,并推薦史天澤、耶律鑄、王文統等監修《國史》和《遼》、《金》二史1,此為首次議修《國史》和《遼》、《金》史。但忽必烈即位后,百廢待興,修史工作未能立即進行。

    至元元年(1264),商挺“入拜參知政事。建議史事,附修《遼》、《金》二史,宜令王鶚、李冶、徐世隆、高鳴、胡祗統、周砥等為之,甚合帝意”2。王鶚也上奏稱:“自古帝王得失興廢,班班可考者,以有史在。我國家以神武定四方,天戈所臨,罔不臣屬,皆太祖廟謨雄斷所致。若不乘時紀錄,恐歲久漸至遺忘?!督饘嶄洝飞写?,善政頗多;遼史散逸,尤為未備。寧可亡人之國,不可亡人之史。若史館不立,后世亦不知有今日?!?建議置局纂修《實錄》,附修《遼》、《金》二史。并薦李冶、李昶、王磐、徐世隆、高鳴、徒單公履、郝經、楊恕、孟攀鱗、王惲、雷膺、周砥、閻復、胡祗統、孟棋、劉光等入史館。二月,敕選儒士編修《國史》。此為世祖時第二次議修《遼》、《金》史。

    至元十三年(1276),翰林學士李架奉詔召宋士至臨安,董文炳對他說:“國可滅,史不可沒。宋十六主,有天下三百余年,其太史所記俱在史館,宜收以備典禮?!蹦说盟问芳爸T注記五千余冊,歸國史院4。

    滅宋后,又議修《遼》、《金》、《宋》三史。則《遼》、《金》二史已議至三次,并首次議及,《宋史》。但因政事倥傯,議而未行。

    仁宗、文宗時期,三史修纂一再議而不行。仁宗時,平章政事、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李孟曾請修《宋史》;應奉翰林文字、兼國史院編修官袁桷也上《修遼金宋史搜訪遺書條例事狀》于翰林國史院,指出:“伏讀先朝圣訓,屢命史官纂修《遼》、《金》、《宋》史,因循未就。推原前代亡國之史,皆系一統之后,史官所成?!辈⒃斄凶胄蕖端问贰匪鶓蓳竦臅?,分類條析。他說:“凡所具遺書,散在東南,日就湮沒?;虻盟言L,或得給筆札傳錄,庶能成書,以備一代之史?!睍r“文書闕略,遼、金為甚”。修史工作依然停留在議論和搜求三史遺文階段。英宗至治年間(1321~1323),右丞相拜住監修國史,銳欲撰修三史,并責成于袁桷。桷“亦奮然自任,條具凡例,及所當用典冊”,并“請購求《遼》、《金》、《宋》三史遺書”5。后英宗被害,事不果行。

    文宗天歷(1328~1329)、至順(1330~1332)年間,屢詔史館纂修三史,又因“互以分合論正統,莫克有定”,依舊不能進行。

    正統之爭早在世祖時期即已開始。參與討論和著書陳己見者有楊奐,著《正統論》、《正統八例序》;姚燧,著《國統離合表》;倪士毅,著《歷代帝王傳授圖說》;王理,著《三史正統論》;修端,著《宋遼金正統辨》;楊維楨,著《正統辨》;王祎著《正統論》等。

    有關三史義例,有兩種意見:

    一主以《晉書》為例,自唐以降,五代相承,宋受向禪;以南宋比之為東晉,為正統;則遼、金猶劉淵的漢、石勒的趙、苻堅的前秦、姚萇的后秦例,入載記。

    一主依《南北史》例,以五代為南史;遼、金為北史;北宋為宋史;南宋為南史。兩派各持己見,爭論不休。此既是學術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它牽涉到如何看待元朝對全國統治的問題。遼、金、宋三朝地位不能最后確定,三史便無法纂修,這是三史修纂長期議而不行的根本原因所在。此外,修史人才短缺,資料散失、經費不足也是元朝三史修纂歲月遷延的部分原因。

    三史纂修的一再拖延,引起了不少儒臣的非議,泰定帝時,理學大師吳澄指出:“遼、金、宋史,先朝累有圣旨纂修,曠日引年,未睹成效,使前代得失無聞,圣朝之著述不見,恐貽后悔,君子恥之?!?熟知三史掌故的謝端也“嘗以不克纂述三史為憾”。

    元順帝即位后,翰林學士承旨、知經筵事、康里人蠖蠖首以修三史為言?!耙蝗者M讀司馬光《資治通鑒》,因言國家當及斯時修遼、金、宋三史,歲久恐致闕逸”7。至元六年(1340),權臣伯顏被貶黜,脫脫為相,銳意改革,勵精圖治。于是,群臣也相繼再議修史事。

    至正二年(1342),經筵檢討官、臨川人危素移書中書右丞賀太平(惟一)。他在《上賀相公論史書》中指出:“三國上下數百年間,其事泯然不見于簡策,豈非圣朝之闕典歟!”太平力贊其事。

    三年(1343)三月,順帝下詔纂修三史,詔書稱:“這三國為圣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亂、興亡之由,恐因歲久散失,合遴選文臣,分史置局,篝修成書,以見祖宗盛德得天下遼、金、宋三國之由,垂鑒后世,做一代盛典。交翰林國史院分局纂修,職專其事?!?于是起用宿彥,任命編修官,正式置局編修。

    設都總裁一人,以右丞相脫脫擔任。

    總裁官六人:中書平章政事鐵木兒塔識(鐵睦爾達世)、中書右丞太平、御史中丞張起巖、翰林學士歐陽玄、侍御史呂思誠、翰林侍講學士揭侯斯。

    纂修官四人:崇文太監廉惠山海牙、翰林直學士王沂、秘書著作左郎徐曷、國史院編修官陳繹曾。

    提調官十三人:中書右丞伯顏,中書左丞姚庸,參議中書省事長仙、呂彬,中書右司郎中悟良哈臺,中書左司郎中趙守禮,中書左司員外郎俁哲篤、何執禮,右司都事觀音奴,左司都事烏古孫良楨,禮部尚書王守誠,工部尚書丁元,禮部侍郎老老、杜秉彝。

    《修三史詔》對資料、經費問題也作了安排。命令各行省廣泛搜集資料,詔稱:“這三國實錄、野史、傳記、碑文、行實,多散在四方,交行省及各處正官提調,多方購求,許諸人呈獻,量給價值,咨達省部,送付史館,以備采擇。合用紙札、筆墨,一切供需物色,于江西、湖廣、江浙、河南省所轄學院并貢士莊錢糧,除祭祀、廩膳、科舉、修理存留外,都交起解將來,以備史館用度?!?/br>
    初經費不足,脫脫深以為憂,有人建議說“此易耳!江南三省南宋田,頗有‘貢士莊’錢糧者,各樁寄累年,倉庫盈積,有司亦嘗借用之,此項錢糧以為修史費,孰日不然”9。于是經費得以解決。

    爭論已久的正統問題,再一次提上日程。時待詔王理主遼、金為《北史》,北宋為《宋史》,南宋為《南宋史》,王祎則主張以遼、宋、金依三國魏、蜀、吳例。他說:“金雖據有中原,不可謂居天下之正;宋既南渡,不可謂合天下于一。其事適類于魏、蜀、吳、東晉、后魏之際,是非難明,而正于是又絕矣。自遼并于金,金并于元,元又并南宋,然后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而復正其統?!泵撁摷娌啥踔f,獨斷曰:“三國各與正統,各系其年號?!敝链?,爭論半個多世紀的義例問題得以解決,“議者遂息”。于是,乃立三史凡例。

    一、帝紀:

    三國各史書法,準《史記》、《西漢書》、《新唐書》。各國稱號等事,準《南史》、《北史》。

    二、志:

    各史所載,取其重者作志。

    三、表:

    表與志同。

    四、列傳:

    后妃、宗室、外戚、群臣、雜傳。

    人臣有大功者,雖父子各傳。余以類相從,或數人共一傳。

    五、疑事存疑,信事傳信,準《春秋》。

    四月設局,開始纂修。

    四年(1344)三月,《遼史》成,由都總裁脫脫上《進遼史表》,首尾不及二一年。參與編修者有鐵睦爾達世、賀惟一、張起巖、歐陽玄、呂思誠、揭傒斯、廉惠山海牙、王沂、陳繹曾、徐爵等。

    其材料則取自耶律儼的《遼實錄》、陳大任的《遼史》、葉隆禮的《契丹國志》、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以及前朝各史的《契丹傳》和志、狀、碑石等。

    其內容包括《本紀》30卷、《志》32卷、《表》8卷、《列傳》45卷,附《國語解》1卷,計116卷?!侗炯o》記述了遼朝九帝的歷史事跡和一代重大事件,在《遼史》中占有首要地位?!吨尽返膬热輨t涉及遼朝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軍事古代風景畫鑒賞制度、民族、天文、地理、法制、音樂、禮儀等諸多方面,其內容頗有獨到之處?!侗怼返姆N類之多,也在其他正史之上?!读袀鳌奉H嫌單薄?!秶Z解》則保存了一些契丹語詞匯。

    遼朝立國二百余年,元朝史臣以不足一年的時間為其撰修一代之史,時間倉促,資料缺乏,故缺失也就在所難免。其如紀年錯誤、譯名混亂、記事前后矛盾等問題所在多有。

    至正四年十一月,《金史》成。由于脫脫已于該年五月罷相,由新任丞相阿魯圖繼續主持編修并奏上。

    《金史》編修官除前期的都總裁脫脫外,后期有領三史事阿魯圖和別兒怯不花;總裁官鐵睦爾達識、賀惟一、張起巖、歐陽玄、揭侯斯、李好文、楊宗瑞、王沂;纂修官有沙剌班、王理、伯顏、趙時敏、費著、商企翁等。

    《金史》所依據的材料主要有金朝官修的《金朝實錄》、《大金集禮》、劉祁的《歸潛志》、王鶚的《汝南遺事》等。金末元初人元好問,于史事頗為用心,曾有志參與修纂《金史》,因受到阻撓和元初修史工作并未進行而不得遂其志。但他仍以“國亡史作”為己任,潛心著述,多方搜求,自筑“野史亭”,采訪搜集金朝君臣遺言往事,“有所得則以寸紙細字為記錄,至百余萬言”?!督鹗贰肪幾胫?,取自他的著作者為數不少。如《遺山先生文集》、《中州集》、《壬辰雜編》等。時“四方碑、板、銘、志,盡趨其門”。其中的不少資料為《金史》所用。

    《金史》包括《本紀》19卷、《志》39卷、《表》4卷、《列傳》73卷,共135卷。其中《本紀》前有《世紀》1卷,后有《世紀補》1卷;(列傳》后附《國語解》。

    《金史》在《本紀》前著《世紀》,系仿《魏書》例。它記述了女真早期的歷史,保存了女真建國前的資料,十分可貴。后附《世紀補》,是《金史》的獨創,記述了后代追認的幾位皇帝的事跡,處理得當,也為后世修史者所繼承。

    《金史》在史料的裁減增補和記述方式上,處理比較合理,詳略得當;對重要的人物、事件、制度一般都記錄得比較詳細,能反映出某一歷史現象的全貌。編纂態度比較嚴謹、客觀、審慎,可信性較強。該書的《志》、《表》記述比較詳細、系統、全面,使用了大量原始資料,所述各項制度,比較清晰,具有很高的史料參考和使用價值。因而后人對其評價也較高,《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元人之于此書,經營已久,與宋、遼二史取辦倉促者不同,故其首尾完密,條例整齊,約而不疏,贍而不蕪,在三史中,獨為最善?!?/br>
    至正五年(1345)十月,《宋史》成。由中書右丞相、監修國史阿魯圖上奏。

    《宋史》編修官除前期的都總裁脫脫外,還有領三史事阿魯圖和別兒怯不花,總裁帖睦爾灰世、賀惟一、張起巖、歐陽玄、李好文、王沂、楊宗瑞。史官有斡玉倫徒、泰不華、杜秉彝、宋襞、王思誠、于文傳、汪澤民、張瑾、麥文貴、貢師道、李齊、余闕、劉聞、賈魯、馮???、趙中、陳祖仁、王儀、余貞、譚慥、張翥、吳當、危素等23人。此外,主修《遼》、《金》二史的揭侯斯,也曾過問《宋史》編纂事,他“毅然以筆削自任,凡政事之得失,人材之賢否,一切律以是非之公”。金史垂成之際,他因勞累過度而身亡。中書左丞董守簡參加了《宋史》后期的編纂工作,至正五年四月,受命“董修遼、金、宋三史”,總裁三史約半年時間,參與了《金史》、《宋史》后期的編纂領導工作。兩人因參與時間較短,故在修史人員名單中未被提及。

    《宋史》包括本紀47卷,志162卷,表32卷和列傳255卷,共496卷。是二十四史中篇帙最為浩繁的一部?!端问贰芬罁馁Y料,主要是宋朝史館收藏的“宋史及諸記注五千余冊”,其中有宋太祖至寧宗的實錄三千卷;國史六百卷,編年千余卷和宗藩、圖譜、別集、小說等。

    仁宗時,袁桷在《修遼金宋史搜訪遺書條例事狀》中曾列出140余種書目,順帝修史時,曾據以搜訪,僅袁桷之孫所獻家藏就有數千卷,也為《宋史》編纂提供了不少可供參考的資料。

    《宋史》在編纂中有宋朝國史為稿本,可資參考使用的材料比較豐富;在編纂體例和方式上則是以道學為指導思想。

    《本紀》兼采《宋國史·本紀》和《實錄》;《志》大部分取自《宋國史》諸《志》;《宋國史)無《表》,元修《宋史》諸《表》則依據《實錄》、《紀》、《傳》、《玉牒》等匯總而成;《列傳)也多取自《宋國史》。記事依《新唐書》例,只記大事,不載詔令原文;間或有載詔令者,當是并未強求一律。

    《宋史》諸《志》的分量在二十四史中最重。除繼承歷代各志的傳統外,其《藝文志》比較系統地記載了宋朝藏書及著述情況,有一定的學術價值。一《宋史》有《宰輔表》和《宗室表》。其中《宰輔表》記北宋宰執310人,南宋宰執305人。因宋朝宰輔在政治上起著重要作用,讀者可“即表之年觀紀、傳之事”,為研究提供了方便。

    《列傳》分23類,立傳者2711人。其中《道學傳》為《宋史》首創。元朝史臣認為,孔孟創立的道統,至漢以后語焉不詳,而宋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繼其絕”,至朱熹學術體系更加完備?!昂笾畷r君世主,欲復天德王道之治,必來此取法矣”,故作《道學傳》。

    《宋史·世家列傳》記述十國降宋的國君事跡,取法于《史記》、《新唐書》,又將兩書中的《世家》降格于《列傳》之下。而其《周三臣傳》,形式上比之于《新唐書,唐六臣傳》,用意卻截然不同,彼意在譏,而此意則在于表彰忠義。

    宋朝歷時三百余年,國史等修纂完備,元朝修《宋史》時,可資參考的資料豐富。但由于“時日迫促,不暇致詳”,因而在史料的使用上失于考證,有“是非失當”之弊;在記事上則詳于北宋而略于南宋;在史料的剪裁、編次、修飾、檢校方面,又有“一人重復立傳”、“編次前后失當”、“數人共事傳各專功”等弊病。但元朝自世祖即位以來,史事議而不行者凡八十年,至順帝時,在脫脫主持下,終于完成,其功實不可沒。

    注釋1《元史·世祖一》載,王鶚言:“唐太宗置弘文館,宋太宗設內外學士院。今宜除拜學士院官,作養人才。乞以右丞相史天澤監修國史。左丞相耶律鑄、平章政事王文統監修遼、金史,仍采訪遺事?!辈闹?。

    2《元史·商挺傳》。

    3《元朝名臣事略》卷一二《內翰王文康公》。

    4《元史·董文炳傳》。

    5蘇天爵《滋溪文稿》卷九《袁文清公墓志銘》、《元史·袁桷傳》。

    6虞集《道園學古錄》卷四四《臨川吳先生行狀》。

    7《元史·董文炳傳》

    8《遼史》后附《修三史詔》。

    9《庚中外史箋證》。



<u id="0bgj4"></u>
  • <wbr id="0bgj4"><source id="0bgj4"></source></wbr>
  • <sub id="0bgj4"></sub>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legend id="0bgj4"></legend></wbr>

        <sup id="0bgj4"></sup>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wbr>
        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