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

筆趣閣 - 歷史小說 - 大元王朝(出書版)在線閱讀 - 第7節

第7節

占據元襄陽路及其西南鄰郡的廣大地盤,稱“南瑣紅軍”。定遠(今屬安徽)人郭子興行動較晚。他在至正十二年二月底帶幾千人殺進濠州(在今安徽鳳陽東北)。因為事先同潁州首領杜遵道聯絡過,一同起事的五個人都奉命稱濠州節制元帥。他們與潁州紅巾軍之間在名義上有隸屬關系。這些造反者的首腦,有的是白蓮教的職業傳教士;有的是富豪出身,如郭子興、劉福通。徐州的李二家有一倉芝麻,饑荒時用以賑濟饑民,所以有芝麻李之稱,可見也是很富實的。起義首領中還有一些是走南闖北的商販。徐壽輝和王權就都是販布商人。

    乘亂而起的,還有兩個武裝走私鹽貨的豪霸,即臺州黃巖(今屬浙江)人方國珍和泰州(今屬江蘇)人張士誠。方國珍較早被官府逼反,以后叛服不常,靠控制在手上的浙東海盜武裝,向元廷邀官請爵,自霸一方。張士誠起義于至正十三年正月,部眾都是蘇北沿海鹽場的官役戶,先后攻占泰州、興化、高郵,稱雄蘇北。并在次年正月稱誠王,國號大周。這兩支勢力與白蓮教和紅巾軍都沒有什么聯系。

    自至正十二年起,元政府從最初受到的打擊所引起的休克狀態中緩慢地復蘇,因此調兵遣將,分頭進征各地的反叛。元軍雖然付出很大的代價,但畢竟逐漸占據上風。除了長圍濠州五月之久竟無功撤去外,到至正十三年末,元軍在各個戰場上差不多已將紅巾軍各系都逼入絕境。至正十四年(1354)九月,丞相脫脫總兵號稱百萬,進征蘇北的張士誠。十一月,元軍大敗張士誠部于高郵城下,遂將高郵團團圍死,又分兵經略蘇北其他城池。張士誠在高郵城中意志潰頹,“日議附降”。到十二月,元宮廷內黨爭的形勢陡然變化,脫脫以“師老財費”、“曾無尺寸之效”被削去兵權。在詔書正式到達之前,脫脫在朝中的政敵擔心他會擁兵對抗,所以先遣人到軍中,聲稱詔書宣讀之后,“不即散者當族誅”。因此一俟脫脫奉詔,百萬大軍,一時四散。張士誠得絕處逢生,而元朝從此元氣大傷,再也無法抑制死灰復燃的燎原大火燒遍大江南北?!靶∶魍酢钡氖⑺ピ姼哙]之潰,使轉入低潮的紅巾軍各系頓時壓力大減。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杜遵道、劉福通迎最初出逃武安的韓山童妻楊氏和兒子韓林兒于碭山(今屬安徽)夾河,在毫州(今安徽毫縣)建國,國號宋。年號龍鳳。韓林兒稱帝,又號“小明王”。鹿邑之東的太清宮被拆毀,木料用于替小明王蓋建宮殿。杜遵道、盛文郁為丞相,劉福通次之,為平章政事。杜遵道曾在大都樞密院里做吏職,見過世面,從潁上舉義時就是韓山童系最核心的人物。這時他與韓林兒的母親“皇太后”楊氏又有很不尋常的關系,所以對劉福通頗有一點頤指氣使的架勢。他是文人,手中沒有兵權,要想“專權”,又不知道籠統人心,只能是自取敗亡。大概在下半年,劉福通設伏兵擊殺杜遵道,自己做了丞相,又加封為太保,從此成為宋政權中的第一號實際領導人。

    龍鳳元年(即至正十五年,1355),宋政權與元軍之間的交戰,主要在毫州以西的潁水、渦水(今渦河)上源地區展開。宋政權雖能保住毫州不失,也打過幾次勝仗,但在戰略上卻陷于消極應戰的被動狀態。為了扭轉在河南地區的被動局面,劉福通決意用外線作戰來牽制、調動敵方。于是,自龍鳳二年,他陸續遣兵向外拓展,最終形成三路紅巾軍北伐的宏偉場面。

    在三路北伐大軍相繼成行前后,劉福通自率中央紅巾軍力圖擴大在河南的地盤。龍鳳三年(1357)攻汴梁(今河南開封)不克,逾河北攻大名(今屬河北)、衛輝(治今河南汲縣)兩路,下之。四年五月,劉福通再攻汴梁,元將竹貞棄城走。小明王移都汴梁。這時候,龍鳳政權達到它短暫的極盛階段?!鞍褪?、荊楚、江淮、齊魯、遼海,西至甘肅,所在兵起,勢相聯結”。這樣輝煌的局面之所以能夠出現,與三路北伐將士艱難卓絕的浴血奮戰所作出的貢獻是分不開的。

    古代風景畫鑒賞西路軍由李武、崔德帶領。于龍鳳二年九月最先出兵。他們欲西趨潼關,沿途克陜州(在今河南三門峽西)、虢略(今河南靈寶),因被元軍追擊,遂掉頭北逾黃河,進取平陸(在今山西平陸西南)、安邑(在今山西運城東北)。在那里被元追兵擊潰。次年初,李、崔二將西出武關,攻商州(今陜西商縣),據藍田(今屬陜西),一面進逼奉元(今陜西西安),一面分兵東趨同(今陜西大荔)、華(今陜西華縣)諸州。元軍和由河南地主組織的“義軍”入援關中,紅巾軍乃放棄攻取奉元。這年秋天,劉福通又遣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增援西路紅巾。他們從今秦嶺南麓繞行陜西西南境,取興元路(治今陜西漢中)、秦州(治今甘肅天水)、隴州(今陜西隴縣),西至鞏昌路(今甘肅隴西)。十月,回軍東向,進攻鳳翔(今屬陜西)。紅巾軍的死對頭、河南“義軍”將領察罕帖木兒(內遷河南后落籍在那里的畏兀兒人)率部馳援,紅巾軍戰敗。龍鳳四年(1358),李喜喜率一部分西路紅巾入川,退出西征的軍事活動。李武、崔德等局促于陜西西北邊隅,雖曾在次年(1359)攻占靈州(在今寧夏靈武西南)、寧夏路(治今寧夏銀川)等地,但難以再進入關中核心地區。龍鳳六年(1360)五月,崔德、李武向陜甘寧地區的地主武裝頭子李思齊投降。至此,西路軍完全瓦解。

    東路紅巾軍由毛貴率領。他是龍鳳政權置于淮安(今屬江蘇)的“行中書省”將領,在海寧州(在今江蘇連云港西南)被元軍追襲,航海攻取山東。東路紅巾軍的北伐實際上從這時已經開始。龍鳳三年(1357)二月至四月,毛貴占領了山東半島大部,扼守益都(今屬山東)?;⒁暼?。七月,鎮守黃河的元“義兵”萬戶田豐倒戈,在魯西南與毛貴東西呼應。四年正月,田豐取東平(今屬山東),元漕運水路被切斷。二月,毛貴克濟南。從東西兩面相向伸展的紅巾勢力遂得貫通山東。毛貴立“益都等處行中書省”,置“賓興院”選用官員治理地方,在萊州(今山東掖縣)建立屯田,征租十分之二。

    龍鳳四年二月,毛貴親率紅巾從山東攻入河北。曾在濟南與毛貴惡戰的元將董摶霄這時奉命回防河北,駐兵南皮(今屬河北)魏家莊。他營壘尚未建完,毛貴已至。董摶霄匆忙應戰敗北。毛貴溯大運河北上,克滄州(今河北滄縣)、清州(今河北清縣)、薊州(今天津薊縣),進逼大都城東南的棗林、柳林(在今北京通縣)。元樞密院副使達國珍戰死。大都朝野震動。時在龍鳳四年三月。但毛貴以孤軍深入元朝守備最嚴密的京畿地區,雖能用突襲方式逞一時之效,終究難以實現搗其心腹的意圖。不久,他敗于元樞密院同知劉哈剌不花之手,被迫退回山東。

    龍鳳五年(1359)四月,因淮東紅巾軍受創而投奔益都的趙均用為爭奪對山東的控制權,擊殺毛貴。七月,毛貴部下的續繼祖殺趙均用。山東紅巾軍因此元氣大傷。田豐和王士誠繼而分稱花馬王和掃地王,互不相服,自相攻殺不止。龍鳳七年(1361)夏,元軍在察罕帖木兒指揮下全面進攻山東。田豐、王士誠先后降元。山東大部分地區被元收復。十月,察罕帖木兒圍益都。次年六月田豐、王士誠復反,刺殺察罕帖木兒,進入益都城。察罕養子擴廓帖木兒(即王保保)襲父職,繼續圍攻益都。十一月,城破。山東紅巾至此也完全失敗。

    古代集市圖中路紅巾軍原為盛文郁所部。龍鳳三年(1357)九月,中路軍從盛文郁占據的曹州(今山東菏澤)出兵,西逾太行山,攻略陵川(今屬山西)、高平(今屬山西)、潞州(今山西長治),又西北行,進逼冀寧路(治今山西太原)。因遇元重兵屯聚,退回太行山區。這一支紅巾軍,由關先生、潘誠(又名破頭潘)等率領。龍鳳四年春,毛貴出兵河北時,遣王士誠、續繼祖等由魯西南繞行太行山南端,克懷慶(今河南沁陽)。進至晉寧(今山西臨汾)。中路紅巾遂兵分兩路,一路趨絳州(今山西新絳)接應王士誠等,另一路再度向西北挺進,攻取冀寧。到四五月間,毛貴已退回山東,元軍得以從容應付山西紅巾軍。察罕帖木兒分兵收復冀寧、追擊晉南紅巾。關先生等人轉戰于太行山北端兩麓。這時要穿越河北與毛貴部會合已經十分困難了。十月,中路紅巾主力從定州(今河北定縣)西北行,攻占大同(今屬山西),再折朝東北,由興和(今河北張北)向上都(在今內蒙正藍旗境東北)進發。十二月,上都被紅巾軍攻克。關先生等下令焚毀宮闕,留駐七日后趨兵遼東。自忽必烈朝起,歷代元帝都在上都避夏。巡幸兩都成為一代定制。由于上都全城毀滅,順帝從此停止在那里駐夏的祖制。

    關先生、破頭潘入遼東后,攻占遼陽路(今屬遼寧),在這個地區活動了兩年半多。龍鳳七年(1361)九月,經過兩年試探性的進攻,關先生等率中路紅巾主力十余萬渡過鴨綠江,大舉侵入高麗國境;十一月攻克高麗王京開京(今朝鮮開城)。龍鳳八年(1362)正月,高麗軍隊反攻,收復開京,關先生戰死,破頭潘率敗眾退回遼東。四月,他在遼陽被元軍擒獲。中路紅巾軍覆沒。

    三路紅巾北伐之初,確實與河淮之間的中央紅巾軍形成一種中心爆炸、四面開花,互為呼應、互相奧援的局面。但是各支兵馬都相宜轉戰,越打距離龍鳳政權越遠,相互間也缺乏聯系和配合,加上往往得地不守,“常無留行”,于是逐漸被以地主武裝“義軍”為主干的元軍分割打擊。毛貴雖曾在山東半島建立根據地,但離開龍鳳政權所在地區仍太遠,后來又被內訌所削弱,所以也無法有力地接應中央紅巾。龍鳳五年(1359),隨著三路北伐兵馬的聲勢由盛轉衰,元軍重新以主力來對付在汴梁的龍鳳政權。五月,察罕帖木兒領諸路元軍實施合圍汴梁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八月,汴梁城破。城內數萬士兵和宋政權官屬被俘,劉福通護韓林兒突圍,重新退到安豐(今安徽壽縣)。此后近兩年內,宋政權雖然仍在名義上號令在外諸將,實際上已完全喪失了積極cao縱戰局的能力。

    龍鳳九年(1363)三月,已經把勢力擴張到濠州的張士誠遣呂珍西攻安豐。劉福通率部固守孤城。城中食盡,出現人食人的現象,甚至已埋入地中尚未腐爛的尸體也掘出來吃;有的剜井泥做成丸子,用人油炸而食之。眼看安豐危在旦夕,劉福通于是向這時候坐鎮應天(今江蘇南京)的朱元璋求救。

    安豐的告急信送達應天,在朱元璋的帥府中引起一場爭論。著名的謀士劉基(即劉伯溫)竭力反對發兵相援。朱元璋雖然早已獨斷于一方,但他在名義上仍是韓林兒的臣下,用的還是龍鳳的年號。不過他自己和他的親信們心里都很清楚,他將來的目標是要自得天下。既然如此,不如就讓呂珍殺了小明王,反倒落得一個干凈,否則以后還不知道怎么處置他才好呢!這就是劉基的意見。所以他心照不宣地問朱元璋:“假使救出來,當發付何處?”但是朱元璋考慮再三,還是發兵前去救援。由常遇春為先行,朱元璋自領大軍隨后。呂珍聞訊,撤圍而去。劉福通奉韓林兒乘夜雨出安豐南奔,見朱元璋于廬州(今安徽合肥)兵營中。朱元璋設鑾駕傘扇,將韓林兒接到滁州(在今安徽),又為他建造宮殿,撤換了他左右的侍從人員,用優厚的物質條件把他供養起來。龍鳳政權雖然在名義上維持到1366年(是年為龍鳳十二年),即小明王和劉福通被朱元璋謀殺之時。但從移駐滁州之后,它差不多就變成了朱元璋手中的玩偶?!暗囱騼耗?,便是吳家國”

    至正十一年韓山童潁上首難,喚出一個天地易色、豪杰并起的時代。為數眾多的舉義領袖們大概誰也想不到,從二十多年的浴血搏殺中最終奪得天下的,竟是參加到起兵最晚的那支紅巾軍中間的一個其貌不揚的“小兵”。他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朱元璋是滁州鐘離(在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原名重八。他家境貧寒。至正四年(1344)春天,淮河流域大旱,繼而瘟疫蔓延,他的父母和哥哥都病死,乃于秋天入皇覺寺為僧。因為廟里養不起和尚,他一個多月后就外出化緣,在淮西云游三四年,才重回寺內。至正十二年,元軍為防止佛寺與燒香拜佛的紅巾軍相聯結,焚毀附近的廟宇,皇覺寺也在其中。朱元璋走投無路,遂往投起事不久的濠州郭子興部,當了一名小兵。

    郭子興起義后,五個首腦互不相服,在濠州無所作為長達半年多。同年秋,元軍在攻克徐州芝麻李后,分兵進圍濠州。次年春,圍濠將領賈魯病死,元軍退去,固守五個月的濠州終得解脫。朱元璋不愿再在濠州這個是非窩里混下去。這時他已經娶了郭子興一個養女為妻,于是征得郭子興同意,他回到家鄉招兵買馬,在自己周圍團聚起一批以少年伙伴為主體的親信骨干。不久,他又南出定遠(今屬安徽),把被收降的當地“義軍”兵眾整編為一支兩萬人的精銳。從此他開始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他攻下滁州。后來又把郭子興從濠州也接到滁州。

    龍鳳元年(至正十五年,1355)三月,郭子興病死,所部由其子郭天敘、妻弟張天佑和朱元璋統領。三人中朱元璋地位最低。這時他們已攻略和州(今安徽和縣)。因為和州缺糧,乃渡江奪取太平(今安徽當涂)。在這個過程中又兼并了巢湖水師的大部。七月,三人率軍攻集慶(今江蘇南京)失敗。九月,郭天敘和張天佑再攻集慶。參與此役的還有不久前被擒偽降的“義軍”元師陳野先。朱元璋知道陳野先必定要再叛,卻故意讓他與郭天敘、張天佑一起行動。陳野先在集慶城下倒戈,向集慶元將擒獻郭、張二帥。從此郭子興部全歸朱元璋指揮。

    龍鳳二年(1356),朱元璋三攻集慶,下之,改名為應天府。他開始以應天為基地,遣兵四出,經略沿江以南各府州。這時候,在他的東面有以平江(今江蘇蘇州)為中心的張士誠,西面有自高郵元師大潰之后東山再起的徐壽輝,這時他建都漢陽,以重建天完政權過程中出力最多的倪文俊為丞相。朱元璋的正南,自太湖以西的浙西及皖東南一帶則仍是元朝控制區。朱元璋勢力的擴張,當然同時引起與三方的沖突,但在占領集慶后的近十年中,他的主要戰略目標,是西面的天完政權。

    這時天完政權內部連續發生了兩次重大變故。先是倪文俊企圖殺徐壽輝自立未遂,被部將陳友諒追殺(1357)。1360年夏,陳友諒挾徐壽輝沿江而下,東攻朱元璋。天完軍克太平,陳友諒在采石殺徐壽輝,自己稱帝,改國號為漢。次月,他又率舟師東趨應天。朱元璋用計以弱克強,命部下康茂才以陳友諒故友身份偽降陳友諒。陳友諒輕信康茂才,自以為有了內應,萬元一失,結果被“老康”騙入伏擊區,在龍灣大敗而逃。朱元璋乘機把勢力伸入江西。龍鳳七年(1361),陳友諒又遣軍東攻,朱元璋親征江州(今江西九江),敗之。陳友諒奔武昌。此后不到一年,江西大部被朱元璋奪得。陳友諒疆土日蹙,人心渙散,遂決意傾其國力與朱元璋一決勝負。

    龍鳳九年(1363)四月,陳友諒乘朱元璋救小明王于安豐,率兵號稱六十萬,發特制鐵甲大艦數百艘,載家屬百官,空國而來。漢軍先圍洪都(今江西南昌)。由于朱元璋事先已將城墻撤至贛江岸數十步外,漢軍只得棄舟登陸進攻。洪都被圍八十余日。七月,朱元璋率軍20萬往援。陳友諒欲以水戰克敵,遂率軍進入鄱陽湖,等待決戰。

    漢軍船大人多。陳友諒聯舟為陣,固以鐵索。朱元璋的兵士乘小船,要仰頭才能看到對方。他封鎖鄱陽湖出口,切斷了陳友諒的餉源,用火攻延燒敵艦。兩軍會戰近四十天。八月間,陳友諒糧盡力竭,企圖強行突破湖口防線逃入長江,受到朱部阻擊。陳友諒死于流矢,漢軍最終全師潰敗。陳友諒子陳理逃回武昌。

    龍鳳九年對朱元璋極其關鍵。他出兵安豐,名義上是救援,實際上從此把小明王軟禁起來了,但他差點為此而遺悔終生。當日群雄中論兵多地廣居首位的陳友諒如果乘機順流直下應天,朱元璋就可能丟失這個經營多年的立足基點。幸虧陳友諒不攻應天而攻洪都,又幸而洪都苦守三月而不下,這才使朱元璋反而力克強敵,一舉殲滅漢政權賴以立國的主力部隊。

    龍鳳三年攻克徽州時,當地儒生朱升曾勸朱元璋“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為此忍耐了六年多?,F在他羽翼已經豐滿,不需要再韜光晦影了。龍鳳十年,他自立為吳王,建百官,以李善長、徐達為右、左相國,以“皇帝(指韓林兒)圣旨、吳王令旨”頒布教令。在他之前,已有張士誠先自立為吳王。所以民間稱張士誠為“東吳”,朱元璋為“西吳”。再下一步,就輪到西吳去攻滅東吳了。

    至正十四年元軍在高郵前線不戰自潰后,張士誠立即伺機反撲,很快成為“北有淮海、南有浙西”的一方霸主。他占有的是當時中國最富庶的地區。民脂民膏,一方面被他們用來盡情享受;另一方面則用以與元廷交換高官貴爵。以江南財賦為釣餌,張士誠一再向元朝要官做,如不能逞其愿,就斷漕運起兵相抗。他就是這樣反反復復,叛服不常。

    由于他原本就不想自得天下,因而也就不思進取。從至正十七年(1357)起,張士誠所據江陰(今屬江蘇)、長興(今屬浙江)等戰略要害地點先后被朱元璋奪去。他的勢力從此不得再向外進一步伸張。他倒好像不太在乎,趁朱元璋要先對付陳友諒,張士誠從元政府那里討到一個“太尉”的頭銜,安心做他的土皇帝。直到至正二十三年(1263),也就是朱元璋與陳友諒會戰鄱陽湖的那一年,他想要封“吳王”,元廷不答后,這才重新反元,自封吳王,同時停止向大都發運漕糧。翌年,朱元璋也稱吳王,并開始著手準備攻滅張士誠。

    龍鳳十一年(1365)八月,朱元璋以徐達、常遇春領兵20萬,東攻張士誠。徐達等先取蘇北、淮東諸城。次年五月,朱軍略地浙西,十一月圍攻平江。朱軍筑長圍將平江困死,架三層木塔覘視城內。并于每層置弓弩火銃,又用“襄陽炮”轟擊城墻。這時候,平江已變作一座孤城。張士誠被圍在里面,糧草日少,突圍又不成。他的滅亡不過是時間問題。

    龍鳳十二年(1366)十二月,張士誠既然已成甕中之鱉,朱元璋需要除卻他最后的一塊心病了。定鼎的形勢越來越成熟,可是滁州的小明王、劉福通這一對君臣當如何處置?當初出援安豐前劉伯溫提出的問題,現在已再也無法回避。朱元璋終于下定了決心。

    于是,他派心腹廖永忠到滁州,假意具舟揖迎小明王君臣去應天。船隊沿清流水而下,在進入長江口的瓜步,廖永忠下毒手將韓林兒和劉福通沉于江中。朱元璋公開宣布的消息,則是二人乘坐的船只在瓜步“遇風浪,掀舟沒,劉太保(指劉福通)、小明王俱亡”。龍鳳政權由于這個自然事故而自然消亡。因此朱元璋稱明年(1367)為“吳元年”。這一年是丁未羊年。據說當時民間流傳“但看羊兒年,便是吳家國”的讖言。假如不是后來的追加附會,那么它一定是早已安下此心的朱元璋指使人暗中散布的。洪武八年(1375),廖永忠因“越制”被殺。朱元璋叫他的十七子朱權在承旨編成的《通鑒博論》中寫下“廖永忠沉韓林兒于瓜步。大明惡永忠之不義,后賜死”一句,把沉殺小明王的責任全部推到已無法自辯的廖永忠身上。

    張士誠固守平江城長達11個月。吳元年(1367)九月,城破。張士誠率卒巷戰,最后沒有人再肯為他賣命。他放火燒死家眷,自殺未遂,被俘獲,送到應天。朱元璋與他講話,他一語不肯吐。丞相李善長來問,被他罵了一頓。朱元璋大怒,下令將他打“御仗”四十,乃死(一說命其自殺)。

    削平陳友諒和張士誠以后,南方的其他割據勢力都已難與朱元璋相抗。為了克定大業,北伐元政權于是提上議事的日程。

    在滅亡前的最后十多年里,元政權朝政的昏暗腐敗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只是因為中國版圖擴大,除了中央政府以外,任何勢力都很難有效地動員起全國性的行動,所以它得以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竟然又拖過了十幾年的時日。

    元順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典型的“半世明君半世昏”的皇帝。脫脫罷相(1354)以后,他很快便不理朝政,整天陶醉在兩件事情上。一是自己設計、打造精致巧妙的“龍舟”、“宮漏”,自己畫圖樣做宮殿模型,一尺來高,門窗楹梁,一色俱全,做好了就叫工匠按式樣仿造,京師中稱他“魯班天子”。二是自從學會了權相哈麻引“西番僧”傳授的“大喜樂”,就是把藏傳佛教高僧“男女雙修”的修煉方法(后在宗喀巴改革時被禁止)變成宣yin縱欲的游戲,與朝中10個親信和眾多打扮成“天魔”的宮女鬼混,以晝繼夜,尋歡作樂?;侍酉電Z位自帝;順帝也有自己的支持者,宮廷中分裂成兩個黨派。兩派分別勾結在北方靠“義軍”起家、為爭奪地盤互相攻伐不已的軍閥集團。朝中的黨爭和朝外的軍閥混戰結合在一起,把元朝政治攪得烏煙瘴氣。

    古代風景畫鑒賞吳元年(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在派兵掃蕩南方殘余割據勢力和元朝守軍的同時,命徐達、常遇春帥師25萬北伐。朱元璋在發表的北伐檄文中稱:“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亂,為眾所推。率師渡江,居金陵形勢之地,等長江天塹之險,今十有三年?!毕姆Q韓林兒為“妖人”,表明他已經同龍鳳政權完全劃清界限。因此想一筆勾銷過去15年中他從紅巾軍的小兵變成龍鳳政權的吳國公、吳王的那段歷史。

    從吳元年十月開始的北伐,基本上按朱元璋的預定部署漸次實施。主力渡淮北進,“先取山東,撤其屏蔽”。經三個多月的征戰,朱軍完全控制了山東局勢。

    到這一年年底,山東已大體平定。朱元璋決定正式稱帝,他的左右,自然也早就在巴望做天朝將相了。因此,按規矩由群臣“勸進”三次之后,朱元璋于來年正月即皇帝位,改國號為明。這一年就是洪武元年(1368)。

    洪武元年三月,明軍由山東“旋師河南,斷其羽翼”。兵馬分兩路征進。一路經由歸德(今河南商丘)趨許州(今河南許昌),與先前派出的由襄陽東北進的偏師會合,從南面包抄汴粱。另一路由鄆城(今屬山東)西南行,渡黃河而至陳橋,從北面進逼汴梁。汴梁不戰而降。明師西進至洛水(今洛河),在這里打敗元軍,洛陽降。明偏師馳克陜州(在今河南三門峽西),西扼潼關,切斷關中軍閥李思齊入援中原的孔道。不出兩個月,河南全境略定。五月,朱元璋親蒞汴梁與諸將會商,最終確定進兵大都的具體方略。

    七月,徐達領兵經衛輝(今河南汲縣)、彰德(今河南安陽)、邯鄲(今屬河北)進至大運河中段的臨清(今屬山東),畢會三軍,率馬步舟師沿運河北上。這時,元政權剛剛從內訌廝殺中轉過神來,想遣調人馬阻遏徐達,為時已經太晚。明軍一路所向披靡。閏七月底,師至通州(今北京通縣)。元順帝連夜逃往上都。據說他曾經寫了一首蒙語詩歌哀吟大都的失守曰:清晨登高眺望,煙霞飄渺?!?/br>
    我哭也枉然,好比遺落營盤的紅牛犢。

    以各種技巧建立的八面白塔,宣揚大國威儀以九室裝飾的我的大都城,宣揚四十萬蒙古聲威的四方四隅的大都城,恰在宏揚佛法之際,以我的名義而失去……

    八月初,明軍會集大都城外,“一鼓而克全城”。明政府改大都為北平。

    洪武二年(1369),明軍出喜峰口,進逼上都。六月,順帝奔應昌(在今內蒙達里泊西),翌年患痢疾死去。子愛猷識理達臘嗣位。不久他在明師追擊下退至漠北。他取杜甫《北征詩》中“周漢獲再興,宣光果明哲”之句中“宣光”二字為年號,寓意將重建元朝天下,實際上不過以此自慰、自娛而已。他的政權,史稱“北元”。他死于1378年(洪武十一年)。弟脫古思帖木兒即位,不斷南下與明軍接戰。

    這時候,明軍已相繼擊潰山西和陜西的殘元勢力擴廓帖木兒(察罕帖木兒子)和李齊思。在漠南,還有遼東的木華黎后人納哈出屯兵遼河北岸,號令該地區各支元軍;在他更北,則是盤踞大興安嶺東南山麓的元宗室遼王阿札失里;云南的梁王把匝刺瓦爾密和大理段氏也都奉北元正朔。明軍先南后北,于洪武十五年(1382)平定云南,洪武二十年(1387)平滅納哈出。明師乘勢北進,“肅清沙漠”。脫古思帖木兒從呼倫貝爾地區西奔,明與北元之間的戰爭由此告一段落。二十三年(1389),遼王阿札失里以勢單力薄,被迫降附明朝。漠南的元朝版圖,于是全部歸明朝所有。

    第十一章

    蒙古的第一位可汗歷史上一般稱海都為蒙古的第一位可汗,也許自有它的道理。

    身世悲慘在偉大的成吉思汗稱可汗之前,蒙古部落只有三個人曾稱可汗,他們是海都大兒子伯升豁兒的一個孫子合不勒汗;二兒子察剌合成吉思汗領昆的一個孫子俺巴孩汗;合不勒汗的四兒子忽圖剌汗。這三個人是成吉思汗以前的三個可汗(“khagan”皇帝之意),而成吉思汗之父也速該雖有可汗之實權,卻無可汗之名號,不算。海都也只能算是汗(“khan”王之意)而非可汗,因合不勒汗是第一個統一了蒙古族各部落的人,因而被推舉為可汗。那么,海都為什么被人尊稱為蒙古的第一位可汗呢?

    海都是成吉思汗的六世祖,蒙古人稱為“不兀迪”。其祖父為蔑年吐敦,蔑年吐敦是始祖孛端察兒的孫子,也是那孥倫(又稱莫挈倫)的丈夫。據《史集》作者拉施特說,他曾親眼見過蒙古的金字譜牒,蒙古各代祖先正是從篾年吐敦開始才有了專門的稱呼,篾年吐敦被稱為“都塔渾”。都塔渾死后,一切財產、權力都歸其妻那挈倫掌管。據《元史》記載,“那挈倫性剛急”。一天,一群被遼軍殺掠過的幸存者,大約70個帳幕的札剌亦兒人逃難遷徙到那挈倫的牧場。他們饑餓難忍,只好挖草根為食。那挈倫看到自己的牧場被挖掘的一片狼藉,勃然大怒,一邊叫罵,一邊駕車沖了過去,當場碾死了幾個幼小的孩子,許多人被撞傷。那挈倫的殘暴令札剌亦兒人忍無可忍,便將山坡上放牧著的幾百匹馬搶走了。那挈倫的六個兒子顧不得披甲便策馬趕來。札剌亦兒人怕被他們包圍,又怕驚動了他們的親屬,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掉轉馬頭,將那挈倫一家全都殺死。海都年幼,被乳母藏在亂木堆中,才躲過此劫。

    擴充勢力、追贈可汗那挈倫的小兒子納真于八剌忽(巴爾虎)部為贅婿,聞家被禍,策馬急回,救出侄兒海都和十幾個老太婆。納真騎著馬追尋札剌亦兒人的下落?!对贰飞戏Q他向父子二人問路,見其臂上之鷹乃自家之物,于是將他們殺了,奪回了獵鷹。又走到一座山坡下,見到了幾個“方擊髀石為戲”的童子,自己家的馬正在山坡上吃草。納真四顧無人,盡殺童子,驅馬臂鷹而還。孛爾只斤氏險些亡族滅種,海都成了孛爾只斤氏唯一的繼承人。

    海都長大后,原來家族的部眾都收附了許多,一時成名大振。而納真也率八剌忽、怯谷等部落來歸附海都,并“共立為君”。海都整治軍隊,率軍向札剌亦兒部進攻,以報家仇。在海都的強大進攻下,札剌亦兒人終于“臣屬之”,做了海都的奴隸。海都的部落也因收附了札剌亦兒部“形勢大寢”。后來“列菅帳于八剌合黑之上,跨河為梁,以使往來?!边@個渡口被稱為“海都札羅魯木”,(海都之渡)于是歸附者日眾,勢力也日益大增。為蒙古部落和孛兒只斤氏在以后草原上的爭霸奠定了基礎。

    正是由于海都讓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亡而復興,香火繼續下去,并使蒙古部落勢力增強,地盤擴大,才被后人追贈為可汗。其實海都的勢力在當時草原上各族部落之間只能算是較為強大,但并沒有統一各部,因此可以稱其為汗,而不能稱為可汗。第一可汗的稱號顯然是后人為尊敬他為孛兒只斤氏和蒙古做出的突出貢獻而追贈給他的稱號。一代天驕“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是一個曾經讓世界都為之發抖的人物?!?/br>


<u id="0bgj4"></u>
  • <wbr id="0bgj4"><source id="0bgj4"></source></wbr>
  • <sub id="0bgj4"></sub>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legend id="0bgj4"></legend></wbr>

        <sup id="0bgj4"></sup>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wbr>
        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