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

筆趣閣 - 歷史小說 - 大元王朝(出書版)在線閱讀 - 第7節

第7節

    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張士德攻占蘇州。三月,張士誠奉母親曹氏至通州(今江蘇南通),預備過江。母子登狼山(在今南通市郊)觀長江之險。這時候張士誠第一次見到“金姑姑”。金兒奉命出見時,“青衣跣足,垂涕而出?!辈苁线B忙叫她回去改裝。金兒換裝后再與張士誠見面,張士誠“凝志忘言,注目諦視,唯唯再三”。下狼山的時候,他對金兒說:“我聽說,古代的圣人不在朝堂則在算卦人之中。誠如太夫人所說,你是真天人。怎么能讓你埋沒在婢女侍兒之中!”

    長江水深浪闊,張士誠又命金兒卜渡江吉日,金兒口占十六字曰:“羊腸九索,相推稍前。止須王孫,乃得上天?!边@時正好有福山富戶曹氏發江船百艘、殺牛擔酒來為張士誠“犒師”,于是張士誠大舉渡江。乃至福山,仍縱將士肆行擄掠。曹氏雖迎降在先,不過免遭屠戮而已。

    在此前后,金兒似乎已看透張士誠不足以成大事,她奉命為張士誠卜“國運短長”,以“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榮光赫赫,創業大數”為對。張士誠大喜。但她回去對父母卻說,那句話的真正意思,是說張士誠的運命只有“天運一周”,即以十二辰為一紀;十二年之后難?!邦嵻W殞墜”。李素大驚說:“如今江南已下,鼎足勢成,正好與他同享富貴,為什么出此不祥之言?”金兒作色答道:“千里馬不能與跛驢套在一起拉車,鳳凰不能與燕雀為群。賢明的人也不能與不肖者混跡在一起。我可不愿做他們那等人的臣下?!备赣H問:“那你為什么又要幫他占卦,動中事機?”金兒說:“君子雖然想高蹈遠引,但還是愿意略顯德澤于人,為群民除害,來顯示天的好生惡殺之性。我這樣做,只愿有功德于人間,不求個人的尊榮。父親你是不能理解的?!崩钏卮笈?,罵道:“女人就以容貌顏色來服侍人。閨門以外的事情都不是她的本份。從來沒有聽說女人能以王霸雜術而聞名于世的?!备概疇庌q再三,才不歡而散。

    但是張士誠卻匪夷所思。他想試探金兒的心思,于是對她說:“我心中已默有所禱。你能卜得出是一件什么事嗎?”卦成,金兒對曰:“不敢以告?!睆娭偃?,她才說:“有二三條蛆,因為追逐飛蠅掉進大鍋里,灌飽了鍋里的沸水,沉淹殪氣而死,與母親永別?!睆埵空\不甘心,說:“聽說用龜甲占卜才能知真兇吉,你用的是中間空枯的雞骨頭,怎么可以完全相信?”他把一枝桃花插在金兒頭上,說:“就以它為聘金吧?!?/br>
    金兒自知不能免,于是要求先回去稍作安排。她與父母家人見面后,向天列拜,長跪私禱,然后就閉目絕慮,奄然無語。父母大驚,沖過去把她抱起來,大聲叫她。金兒已經氣絕身亡。

    據說,明軍進入蘇州,亂兵發金姬之墓,發現她的尸體已經“蛻去”,棺槨中只有衣衾還在。

    后來的人追述這段故事,說金兒“周旋戎幕,口不治腥膻之味(因為她修持吃齋),心不慕金玉之屋?!箯姳┲?,朵頤(在這里指垂誕的意思)凝注而不敢肆為侵凌。譬之白璧夜投,貪夫自避”。金兒不滿意元末社會的“不平”,卻又找不到真正能解救天下的人,最后空有一副俠義心腸,只落得抱恨而死的可悲結局。叢脞眾生雜傳人們經常喜歡把社會比作一個戲劇大舞臺。這個比喻其實有很大的缺點。觀眾從舞臺上看到的,永遠只能是很有限的幾個主角的故事。但在實際的社會里。每一個人都是眾靈雜癊的一份子,都有一樣活生生的靈魂,有自己的幻想、自尊、追求、辛酸和快樂??墒?,要從過去的歷史記載中找到有關叢脞眾生的詳細故事,又真是太難了!關于中國歷史上大部分時期的米價——它關系到每一個人的日?;旧睢覀兙蜎]有任何資料。政府編制人口統計的數字,往往為了賦役的征收,所以這些數字是不是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總人口,也經常讓歷史學家猜測不已。以下講述的,就是保留在片斷資料中的元代商人、“烈女”、“節婦”、“孝友”和普通讀書人的故事。

    商人崔聚的故事。

    崔氏本來是姜姓。姜太公之孫叔乙把封邑讓給別人繼承,自己跑到崔邑去居住,因以為氏。崔聚的上世是河北棗強人。北宋末遇水災,六世祖徙家陽丘(在今山東),就在那里占籍。世代以商業致富,名著鄉里。崔聚的曾祖和祖父之名已佚失,父名泉,有四子,崔聚為長子。他天質博厚,有才干,懂交際。小時候正好是金末喪亂之際,家中的財產損失殆盡。入元以后,崔聚已成人,于是以長子身份擔當起重振家業的重任。他經營商業的原則,是以信用誠義為本,買賣交易靈活多變,堅持勤儉之道。不論寒暑晝夜,他都兢兢業業地盤算貨物的進出有無,從來不懈怠。南宋滅亡后,崔聚更把貿易范圍擴大到湘湖之間,因此家貲鉅萬,在當地沒有比他更富有的人。

    家業既已豐饒,崔聚做人更加小心謹慎,和氣寬厚,以誠德責己。借貸錢銀與人,如果是賢人韻士,常常不收利息;遇到貧窮還不起錢的,干脆把借據銷毀,不再討還。有斷炊之家,連忙去給濟,生怕幫助晚了。鄉里的人戶都知道他的德行。

    崔聚有五個兒子。有一天晚上,他突然意識到自己老了,于是把家產平分,每個兒子都給一份,叮囑他們不要使產業敗落。他自己則拿著拐杖,從容拜訪親友,“盡東阡北陌之樂”。他在80歲上死去。

    以上就是記載崔聚行跡的一塊“先塋碑”所提供的關于他的全部內容。他經營的到底是什么商業,從碑文中一點也看不出來。盡管寫碑當時,連崔聚祖父的名字也已經無法考察了,但碑文卻還是硬把這一家與殷商時代的姜太公孫子扯在一條血脈上。這兩點都十分典型地反映出元代社會的精神氣質和風尚所崇。

    商人的活動有時在詩歌中倒被描寫得十分形象生動。元末明初人楊維楨有古詩《鹽商行》:“人生不愿萬戶侯,但愿鹽利淮西頭。人生不愿萬金宅,但愿鹽商千料舶。大農課鹽析秋毫,凡民不敢爭錐刀。鹽商本是賤家子,獨與王家埒富豪。亭丁焦頭燒海榷,鹽商洗手籌運握。大席一囊三百斤,漕津牛馬千蹄角。司綱改法開新河,鹽商添力莫誰何。大艘鉦鼓順流下,檢制孰敢懸官鉈。吁嗟海王不愛寶,夷吾瘛之成霸道。如何后世嚴立法,祗與鹽商成富媼。魯中綺,蜀中羅,以鹽起家數不多。只今誰補貨殖傳,綺羅往往甲州縣?!?/br>
    商人長年在外奔波。把妻子獨自留在閨閣。商婦之怨不輕于征婦。楊維楨又有《商婦詞》云:“蕩子發航船,千里復萬里。愿持金剪刀,去剪西江水?!币眉舻栋呀蛹舳?,好讓在外行商的丈夫早日歸來。商婦的離怨又是何等深刻??!

    “烈女”和“節婦”的故事。

    胡烈婦,渤海劉平的妻子。至元七年(1270),劉平當戍棗陽(在今河南),用車子裝載了家人、行裝共行。夜晚宿于沙河(在今河北邢臺南)旁。突然躥出一只老虎,銜了劉平逃去。胡烈婦驚醒過來,連忙追上去,抓住老虎的一條腿不放,高聲叫車中的兒子取刀殺虎。老虎死,她扶持劉平到附近城鎮求醫,因傷勢太重,終于沒有救活。胡烈婦受朝廷旌表。遠近聞名。時人多以“胡烈婦殺虎”為題作圖。又有人題詩于圖上曰:“丈夫不作屠龍舉,健婦能成刺虎威。試看五行參運化,二陰(當指胡烈婦及其小兒)何盛一陽微!”

    古代風景畫鑒賞霍家有兩個媳婦,分別來自尹、楊兩戶,夫家是鄭州人。至元間,尹氏的丈夫霍耀卿死了。婆婆要尹氏改嫁。尹氏說:“婦人的德行只有貞節。再嫁而失節,我不愿意這樣做?!逼牌艈査骸笆郎系膵D人,丈夫死了都要改嫁。人們并不以為她們有什么不對。為什么只有你覺得可恥?”尹氏回答:“人的志向本不相同。我只知道要按我自己的志向去做而已?!逼牌乓簿筒辉購娖人?。后來霍顯卿又死了。楊氏擔心婆婆會叫她改嫁,搶先對婆婆說:“我聽說妯娌之間就像是兄弟,應當互相敬愛?,F在您的大房媳婦守寡沒有離開,我可以獨自離家嗎?我愿意與她一起共修婦道,終生侍奉婆婆?!逼牌耪f:“你如果真能這樣做,我還有什么可以說的!”于是她們在一起共同生活了20多年。這件事被上奏朝廷,受到政府的旌表。

    只魯花真,蒙古人。26歲時,她的丈夫忽都病死,發誓不再改嫁,奉養婆婆,超過25年。婆婆去世后,塵衣垢面,不事修飾,終身守在建于墓旁的陋屋里。至元間受到朝廷的表彰。

    馮淑安,字靜君,出身大名官宦之家,被山陰縣(今浙江紹興)的縣尹李如忠娶為繼室。李如忠的前妻是一個蒙古族女子,生一子名任,才去世不久。大德五年(1301),李如忠病重,對馮氏說:“我很快就不行了。你怎么辦?”馮氏引刀斷發,誓不改嫁。李如忠死后兩個月,她生下丈夫的遺腹子,取名李伏。李如忠和他前妻的族人都在北方。聽說李如忠死于任上,留下很多遺產,兩家一起趕到山陰。馮氏正在大病,他們乘機把李如忠的貲財和蒙古族母親生的李任帶回北方去,撇下馮氏母子和李如忠及其前妻的靈柩。馮氏沒有與他們計較,只是面對“一室蕭然”早晚哭泣,鄰里慘不忍聞。以后她賣掉陪嫁的衣妝,勉強把兩人的靈柩淺埋在蕺山(在今紹興附近)下,帶著李如忠的遺腹子住在搭建于墓旁的小屋里。這時她只有22歲。身體虛弱,苦自砥礪,靠做女師儒授徒維持生計。父母聽說后來探視,舍不得她孤苦零丁,勸她改嫁。馮氏爪面流血,不愿答應。這樣過了20年,才湊足錢把李如忠靈柩遷葬到汶上老家。齊魯地方的人聽說她的事,莫不嘆息。

    李順兒,許州(今河南許昌)儒生李讓的女兒,生性聰慧,能讀經書。至正十五年(1355),她18歲,未嫁在家。紅巾軍攻陷鈞州(今河南禹縣),離許州很近了。李讓對妻子說:“我家世代知書達禮,現在這個女兒要連累我們了?!迸畠郝犚姼赣H的話,哭著說:“父母盡管去逃難,不要為我擔心?!彼⒓磁艿胶髨@自縊而死。

    陳淑真,富州(今江西豐城)人陳璧的女兒。陳璧是一個很老實的儒生。陳淑真七歲能誦詩鼓琴。元末,一家人避兵于龍興(今江西南昌)。至正十八年(1358),陳友諒軍進攻龍興。陳淑真見鄰人倉皇來告變,乃取琴坐在窗下彈起來。曲終流著眼淚說:“我從此再不能彈琴了!”父母聽了很驚異,問她是什么意思,陳淑真說:“城被攻克以后,我一定會遭到侮辱,不如趁早死?!贝稳贞愑颜徿娺M城。陳家寓所臨近東湖,陳淑真投湖而死。

    周如砥,女,19歲,未嫁。至正二十年(1360),鄉民乘天下大亂,揭竿而起。周如砥父是新昌縣(在今浙江)衙門中的典史,與女兒一起到縣城西面的客僧嶺避難。女兒被造反的人俘執。領頭的說:“我還沒有娶妻,就拿你作妻子吧!”周女說:“我是周典史的女兒,死就死,怎么能答應你?”于是被殺死。

    《元史·列女傳》記錄了100多個婦女的事跡,用幾乎相同的筆調講述她們年青守寡,或在元末亂世中恪守貞cao而慨然自殺或被殺的“烈節”。中國中世紀后期嚴重摧殘婦女的兩種惡劣習俗,即纏足和丈夫死后不許再嫁,都在元代,尤其是元代江南開始逐漸流行。官方意識形態通過旌表褒謚的陰險手段,把殘酷的“禮教”內化成越來越多的婦女自覺的要求,再利用她們的行為催發一種無形而強大的社會壓力,漸漸把絕大多數婦女驅入痛苦的深淵。元代“節婦”的故事,只能是一部當時婦女的血淚史。

    《元史》有《孝友傳》兩卷,用來“勸獎”、“事親篤孝”、“居喪廬墓”、“累世同居”、“散財周急”等等“善俗”。這些“善俗”中間,當然沉淀著可以為現代民族精神的再建設進行創造性轉換的積極因素,但它們強調吞噬個人和個性的宗族權威和父權,用死的拖住活的。所以這種“善俗”,即使在當時,也往往流于虛偽做作;在今天看來,更未免有些怪誕、悖情甚至不必要的殘酷。

    張閏,延安延長縣(今屬陜西)人,隸屬于漢軍軍籍。一家已經歷八代而不曾分過家。家庭成員有百余口,互相沒有閑言碎語。每天都令未出嫁的閨女和入門的媳婦們各聚一室做女紅;完成的,收貯在同一庫房里,各小家庭都沒有私蓄。幼童啼哭時,凡有乳的婦人誰見到就由誰抱哺。嫁入的媳婦回娘家省親,留下兒子,也由大家一起哺乳,不問是不是親生的。兒輩也往往不知道誰為生母。張閏在哥哥張顯去世后,把家事全部托付給侄子張聚。張聚推辭說:“叔叔是父輩,應由叔叔主持?!睆堥c則說:“侄子是一家長支的后裔,應該由你來主持?!被ハ嗤谱屃撕芫?,最終交給張聚。官紳大戶聽說張閏家的事跡,都自嘆不如。至元二十八年(1291),得到朝廷旌表。

    孔全,毫州鹿邑(今屬安徽)人。父親孔成病,孔全割下自己的股rou為父親進補,使他痊愈。后來父親死了,孔全居喪盡哀,在墓邊搭棚守墓,親自背土為父親堆墳,每天背60次。因為風雨不能滿數,等天晴后補足。為此三年,堆起廣一畝、高三丈多的墳堆。

    張子夔,安西(今陜西西安)人。父死,每天夜半以背負土。用手肘、膝蓋觸地,匍匐到墓葬父親的地方,篩細土為墳。

    李鵬飛,池州(今安徽貴池)人。生母姚氏是父親的妾室。為正妻不容,把她改嫁給一個姓朱的人。李鵬飛年幼不知情,19歲時知道了這件事,思念生母,心情哀痛。于是立志學醫救人,希望積功德,早日見到母親。走訪了整整三年,才在蘄州羅田縣(今屬湖北)找到生母。這時朱家正在生流行病,李鵬飛就把她接回到自己家中奉養,很久以后,才重新送回朱家。從此時常渡江去探視。母親死后,他總是在祭掃時節帶子孫去祭墓,終生如此。

    哈都赤,大都固安州(今屬河北)人,天性篤孝。從小失去父親,乃全力奉養母親。母親生病,醫治不痊。哈都赤取下自己佩帶的小刀,磨得十分鋒利,拜天哭泣,說:“慈母生我不容易,今天我要捐身報答她?!庇谑歉铋_左脅,取rou一片,作成湯羹讓母親吃。母親說:“這是什么rou,會這樣甘美?”幾天后,她的病就好了。

    趙一德,龍興新建(今屬江西)人。至元十二年(1275)元軍伐宋,被俘至大都,為鄭留守的家奴,歷事鄭家三世。至大元年(1308),他對主人鄭阿兒思蘭及其母親說:“一德自從離開父母,幸得保全生命依附門下,已經30多年。故鄉萬里,還沒有回去省視過。雖然思念父母刻骨銘心,從來不敢說。如今父母都老了,如果有什么不幸,我就永遠要作天地間不孝的罪人了?!闭f著伏地而泣,站立不起來。阿兒思蘭母子都被他感動,準許他回家,為期一年當歸。

    趙一德回到家里,父、兄已經死了,只有母親還在,已經80多歲。他擇地把父兄的棺木下葬,想稍多留幾日奉侍母親,又怕得罪使主,于是如期回到大都。阿思蘭母子感嘆說:“他是一個低賤的仆隸,還能這樣守信,我們能不成全他的孝心嗎!”立即毀掉文契,釋放他為良人。趙一德正準備回家,阿思蘭以冤罪被處死,家里遭抄籍。奴仆們紛紛逃散。趙一德奮然挺身說:“主家有禍難,我怎么能像陌生人一樣!”他留在大都不走,與張錦童一起到中書省訴冤。事得昭雪,抄沒的財產都發還了,阿思蘭母親對趙一德說:“我們被抄家時,親戚不相顧,只有你冒險為我們討回冤枉。疾風知勁草,在你身上看到了。我家產業于喪盡后得復還,都是你出的力。我應當怎樣報答你?”于是分肥田美宅給他。趙一德說:“我雖然是一個低下的人,但絕不是為圖利才這樣做的。因為傷心使主無罪被誅,所以留下來報答他。如今老母80多歲,可以回去侍養她,使主對我的恩賜已夠厚了,還要田地房屋做什么?”不受而去?;蕬c元年(1312),朝廷旌表他的家門。

    第十章

    一般讀書人的故事。

    至正八年(1348),從全國17處鄉試中選拔的200多名“鄉貢進士”,集中在大都參加禮部主持的會試。這一屆會試的左榜第一名(元朝科舉考試分左、右兩榜發表,右榜為蒙古、色目人,左榜為漢、南人)王宗哲,鄉試時即為所在考場第一名,以后殿試又是左榜第一名,所以被人稱為“三元”。王宗哲自己沒有想到,他這個元朝十六科中惟一的“三元”,卻是因為考試官冤屈了另一個叫王伯恂的考生才做成的。原來判閱會試的試卷時,考官中有一個人對王伯恂的答卷特別滿意,說:“此人是天下奇才,應該列為第一名?!钡醪且粋€“南人”,考官中另有人主張,不宜讓南人居第一位,想把他置于第二,而且預先為他留出了第二名的位子。但主張“宜置第一”的那個考官不肯讓步,說:“我們評判考卷,只能以才能文學決定高下,怎么可以分南北籍貫呢?要把他置于第二,我寧可不取錄他?!被ハ酄幷摿撕脦滋?,始終沒有一個結果。發榜的日期迫近,主考官只好另選別人來補足第二位的空缺,王伯恂竟然因此而落選。發榜以后,考官們自己也覺得不公正,互相譴責;被取錄的士人都感到愧對王伯恂;落榜的人們也紛紛為他慨嘆不平。

    魯鈍生,其名不詳,江南某地人。六歲喜愛讀書,每日記誦萬余言;10歲會寫古詩歌;成年后專攻《春秋》經學。他的外貌奇古,被人以為是畏兀兒人。他笑著說:“假若我出身西域種類,只需花一天的時間寫卷子,就能通過科舉考試成為右榜第一人?!敝豢上诮?。因此以孤獨高潔的行為落魄于湖海之間,隨心所欲,自暴自棄。浙江的廉訪機構曾經辟用他為書史。魯鈍生深不以為然,手抱文書對大官說:“這不是我的本行,也不是我的志向所在?!蹦宿o職而去。這時候東維子楊維楨正在浙西等地教書,魯鈍生與他同游天目山。他酒后必歌詩、寫字、畫畫,直至盡興。魯鈍生性剛直,容不得別人的過失,經常當面責斥之;人有一善,必也稱道不止。晚年著書,自號“金馬子”。有《太平萬言書》。某年忽然從葛峰往訪楊維楨,說:“我要像太史公一樣去周游名山大川,如果遇到偉人問我是誰,我懶得自我介紹。請你為我寫一篇傳記?!睏罹S楨于是為他寫了那篇頗為有名的《魯鈍生傳》。紅巾起義與元朝的滅亡“堂堂大元,jian佞專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br>
    ——陶宗儀:《輟耕錄》

    石人一出天下反元順帝在位的三十六年(1333~1368),元朝政治進入一個危機迭起的時期。這時候,蒙古和色目上層的觀念意識和文化,越來越全面地受到漢文化的影響。漠北軍事貴族對中央政府和漠南政治的干擾程度大為削弱;朝廷中雖然出現很多派別,但他們表達不同的政見、維護各自小集團的權益時,所用的差不多卻全都是儒家的觀念和語言。但是,元朝上層集團為漢文化所浸潤,并不意味著他們種族意識的消解;相反,北族統治上層在觀念意識上為漢文化所全面涵化的初期,經常伴隨著某種強烈的種族本位的政治傾向。號稱“小堯舜”的金世宗和清朝“十全老人”乾隆在位的時期,就都發生過同樣的現象。元朝中、下級官僚的腐敗在順帝朝已達到極其嚴重的程度。地方官公開勒索的花樣百出。下屬初次參拜要奉“拜見錢”,每逢時令佳節要討“追節錢”,生辰有“生日錢”,公務過手要“公例錢”,送往迎來要“人情錢”,拘追人犯要“赍發錢”,審理訴訟要“公事錢”,沒有事情白要叫“撒花錢”“撒花”是波斯語的譯音,譯言禮物),勒索的錢多叫“得手”,得到一個富裕地方的官職可以肆行敲榨叫“好地分”。連監督吏治的廉訪司官員也污濁不堪,民間把他們看作“與賊不爭多”(與賊沒有多少差別)。進入漢地的世襲蒙古軍官只會飲酒食rou,雙手不知道怎樣cao執槊戟,臨戰時一見敵手就先自潰亂;色目軍隊的戰斗力也嚴重衰退。所以小股的反政府武裝,常??梢詸M行郡縣,如入無人之境。在一個種族關系非常敏感、而統治者的吏治和軍事機器又十分衰敗的時期,元朝統治產生并發生全面危機的可能性也就極大地增長了。

    元順帝順帝即位后的前八年,基本上是權臣伯顏擅政的時期,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后至元六年(1340),順帝用政變式的手段廢黜伯顏,起用脫脫實行“更化”。至正四年(1344),脫脫以身體不適、“年月不利”請辭十七次,獲準;又于至正九年復相。1340年代,元朝的政局稍見平穩,但政府面臨的兩大難題卻有愈演愈烈之勢。其一是金融危機。至正前期,鈔幣的含銀價值跌落到元初的二十分之一。國庫空虛,靠印鈔填補缺額,引起持續的通貨膨脹。市場上偽鈔流行,法律對印造偽鈔懲處雖重,仍有非常多的人為獲暴利而甘冒風險。二是黃河水患。黃河中上游的雨季洪峰把大量泥沙夾帶入河,中下游的河床遂因日積月累的泥沙淀積而逐漸抬高。為迫使河水伏槽,歷代都被迫沿河筑堤。到了元代,河患區北岸河堤已高出地平面三四尺,南岸更高出八九尺。至正四年(1344)夏天,黃河相繼在白茅堤(在今河南蘭考東北)、金堤北決,從白茅堤以東到今微山湖以西,北至東平路的汶上(今屬山東),大片地區遭受水患。至正八年正月河再決,沖入運河,不但危及從南方通向大都的物質供應生命線,而且可能沖沒分布在濟南、河間兩路的幾十個鹽場,威脅到元政府賦稅來源中最重頭的鹽稅收入。水患所至,疫情蔓延。百姓流離失所,死者滿路,生者“為鬼非鬼,為人非人”。脫脫復相以后,決意鋌而走險,明知“事有難為,猶疾有難治”,仍“必欲去其疾”。

    至正十一年(1351),脫脫力排眾議,同時實施變鈔和開河兩大行動。元政府發行“至正中統交鈔”(即在原來設計的中統交鈔鈔面上加蓋“至正交鈔”字樣)和銅幣“至正通寶錢”,與歷代銅幣一起流通,以發行的新鈔來對折貶抑民間行用的至元寶鈔價值,從而彌補入不敷出的財政困難。新鈔發行不久,便如縱火止燎,引起惡性通貨膨脹。在大都用新鈔五百貫還買不到一斗粟。很多地方干脆恢復以物易物的古老辦法。變鈔完全失敗,民怨沸騰,嚴重損害了元政府的合法性。與變鈔同時開始的治河工程由賈魯主持,動員人力近20萬,歷時六個多月。工程采取新開“引渠”和疏浚故道結合的方法,修整自白茅決口以南不遠的黃陵崗起、東南至虞城(在今河南虞城北)縣境的哈只口一段水道,又開減水河以分其水勢,再堵塞白茅堤決口,將呈扇狀北擺的河道勒回它的南線干流,東行至清江(在今江蘇),奪淮入海。由于這次工程,黃河中下游水患區在此后數年間沒有發生大的決口。賈魯治河本身,應當說是收到一定的積極效果的。

    雖然在參加治河之役的10多萬民工中似乎沒有釀起大的變亂,但開河一事,卻成為黃陵崗南千里之遠的白蓮教徒以“挑動黃河天下反”來動員反元武裝起義的一個契機。

    白蓮教是淵源于佛教天臺宗和彌陀凈土宗的一種民間宗教。它得名于東晉慧遠(334~416)在廬山創立的白蓮社。正式成為一個教派,則始于南宋紹興(1131~1162)年間的昆山僧人茅子元。在佛教中國化的最后一個階段即隋唐時期,雖然形成了若干探求精深的教理奧義的中國佛教宗派(如華嚴、天臺、法相、三論、律宗等)。社會影響最深刻的卻是帶有極大世俗傾向的禪宗和彌陀凈土宗。禪宗在士大夫中間最受歡迎;凈土宗則擁有最多的社會下層信徒。所以當時流行“有禪有凈土,猶如帶角虎”的說法。

    佛教主張一切皆苦。一個人如果不能在生時靠修行證得涅槃,那么死后就會重新墮入“六道”(即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間、天上)輪回的苦海。但要修成正果又是很難的。彌陀凈土宗恰恰為那些還不能成佛,又害怕掉進六道升沉苦海的人們提供了一個進入“中間站”的方便法門:只要在世時愿意常念“阿彌陀佛”名號,那么在死后便可由阿彌陀佛“接引”,到他掌管的那一方凈土世界去。那是一個無上美妙的幸福世界,人在那里不再會“退轉”到六道之中,可以安心修行,直到成佛。往生凈土甚至變成了比成佛更有吸引力的一般中國人追求的理想歸宿。

    這個大眾化的教派以“普化”世俗信徒為宗旨,以不出家的職業傳教人為中堅,所以很快變成一個龐雜的信仰體系。在元代白蓮教中,融合了“彌勒下生”的劫變觀念(即“未來佛”彌勒將把人類從他們陷入的“末世”狀態中解救出來),摩尼教的“明、暗二宗”說(即世界有明、暗兩大勢力,代表明的“明尊明王”將最終戰勝黑暗,指引人類社會走向光明的極樂世界),以及五公符、推背圖、驅妖的血盆、異端天文圖書等各種民間巫術的“左道亂正之術”。白蓮教在比較平緩的社會環境里長期以非暴力的形式活動著,有世襲教主、成文經典和獨特的儀軌。一旦社會動蕩不安,和平傳教的系統也就有可能被很方便地用作從事暴力反抗的動員。彌勒劫變的觀念在這種場合顯得尤其有用。點燃了元末民眾暴動烈火的韓山童就用“彌勒佛下生”和“明王出世”來作社會動員的旗幟。

    韓山童出身在河北欒城的一個白蓮教世家,祖父韓學究曾因組織白蓮會“燒香惑眾”,被強行遷徙到廣平永平縣(在今河北永平縣東南)。韓山童繼承祖業,成為河南、江淮地區很有勢力的一個堂主。至正十一年春夏間,元廷要治河的消息傳來,他們決定利用這個時機公開發難。乃鑿石人,面上只開一眼,背上刻“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字句(一作“石人一眼,天下四反”),預先埋在黃陵岡、潁水(今潁河)上的界溝(在今安徽界首)等地點,并且散布民謠說:“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秉S陵岡的石人出土,大概至多引起工地人心的一時sao動。界溝石人則當由韓山童指使的人掘出。只眼石人,再加上開河之役已經啟動,算是應了民謠里的兩兆。

    于是韓山童在同年四五月之際糾合杜遵道、羅文素、劉福通等,聚眾3000人于潁州潁上(在今安徽),殺黑牛白馬,誓告天地,宣布起義。但他們還來不及采取任何軍事行動,就被聞訊前來襲擊的元地方武裝驅散,韓山童被潁上縣官擒獲處死,妻楊氏、子林兒奔武安(今屬河北)。突圍而去的杜遵道、劉福通等集合散眾,攻占潁州(今安徽阜陽)。起義軍頭裹紅布,故號紅巾軍,或紅軍;又因為其中很多人信仰白蓮教,燒香拜佛,所以又號香軍。元廷派6000阿速軍馬偕漢軍馳赴潁州鎮壓。阿速兵將領在陣前眼看紅巾軍勢大,便揚鞭大叫“阿卜!阿卜”?。ò⒉?,突厥語。意為“趕快”,此即趕快逃跑之意)元軍潰敗。杜遵道、劉福通等人相繼攻占潁水和淮水之間的諸多州縣,勢力北至距黃河南岸不遠的毫州州治(今安徽毫縣),兵馬發展到10萬之多。

    韓山童部潁州首難的成功,很快在幾乎整個江淮、江漢流域激起白蓮教徒眾的廣泛響應。各地揭竿而起的人馬雖然彼此不相統屬,但都以“紅巾軍”為號,推波助瀾,互為呼應。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幾支。邳縣(在今江蘇邳縣北)人李二(又稱芝麻李)與趙均用、彭大等于至正十一年八月攻占徐州,擁眾10萬,勢力逐漸擴大到黃河(今廢黃河)與淮水下游之間各州縣,北達黃河(今廢黃河)以北之豐、沛(今江蘇豐縣、沛縣),南至淮水以南的安豐(今安徽壽縣)。同月,潛伏于江淮間的南方白蓮教“祖師”彭瑩玉重新起兵淮西,率部南下,與差不多同時起事的麻城(今屬湖北)人鄒普勝、羅田(今屬湖北)人徐壽輝會合。十月,徐壽輝部由蘄州(在今湖北蘄春南)攻克蘄水(今湖北浠水),建都于茲,國號“天完”,在“大元”兩字之上加“一”、“宀”,表示要克定元政權。徐壽輝為帝。天完政權遣兵四擊,勢力浸潤自黃岡(在今湖北)以西、江陵(在今湖北)以東的長江北岸和漢水下游兩岸各地;彭瑩玉所部并深入江西,轉戰今安徽、浙江、蘇南廣大地區。在今河南西部,王權(又名布王三)等人于至正十一年十二月舉義,攻占了元南陽府境內的一大半城市,并進至河南府路(治今河南洛陽),稱“北瑣紅軍”。他們南面,則是至正十二年正月稱兵的孟海馬,

<u id="0bgj4"></u>
  • <wbr id="0bgj4"><source id="0bgj4"></source></wbr>
  • <sub id="0bgj4"></sub>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legend id="0bgj4"></legend></wbr>

        <sup id="0bgj4"></sup>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wbr>
        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