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節
待田熊光回來后,陶織沫將昨夜陰干的桂花分成十份,每份一斤,配上半斤的白糖便開始釀桂花酒了。先在壇底鋪上一層淺淺的桂花,再酒上白糖,如此層疊七八層,再蓋上蓋子靜等發酵,三日后倒入五斤米酒就可以了。正巧李氏這祖宅下有個不小的地窖,到時可以將這些酒壇子都放到地底下去,一年后就可以喝了。 “從今日起,每日釀上十壇,直到桂花謝了?!?/br> “這個……”李氏和田熊光面有難色,這樣算下來開支是不小的。 “你們放心,這個酒可以賣銀子,到時很多姑娘家小姐都會喜歡喝的?!睂τ诠鸹ň?,她很有信心。想到那清甜香醇的酒味,她都有些微醉起來,巴不得現在就品上那么一小盞。 李氏猶豫了下,看了一眼田熊光,田熊光點了點頭,“聽恩公的?!?/br> “謝謝爹?!碧湛椖Φ?,“我明日與你們一起上山打桂花?!?/br> 接下來一家五口辛勤勞動,各司其職,頗有些其樂融融的感覺。 陶織沫還忙里偷閑地用干桂花炮制了不少桂花茶,冬天天氣干燥,留著也不怕壞。 兩個月后,桂花漸謝,她每日得閑便按時節弄些花茶,譬如茉莉花綠茶,桃花紅茶,玫瑰花茶等等。 次年四月,陶織沫在官道邊上開了一個雅陋的小茶攤,出售各色花茶。她仍是一直以黑紗覆面,眾人見了她母親的樣貌,只當他也是隨了她母親貌丑無比。 到九月初的時候,陶織沫開始將去年釀的桂花酒拿出來賣,路過的商旅們喝了,皆是贊不絕口。 這日,秋風蕭瑟。 陶織沫剛撐起茶棚,就聽見幽揚的駝鈴聲由遠而近,一回首,便見一商隊在晨曦中漸行漸近。 這支商隊是大漠來的,十幾只健壯的駱駝背上都馱著不少貨物,駝背上的三兩女子也輕挽著面紗。 引人注目的是其中的一個少女,穿著雪白色的長袍,足蹬及膝的毛皮靴,戴著一頂白羽氈帽,帽插數支翎,挽著雪色面紗,讓人看不清面容,只能看到一雙顧盼生輝的美目。 她不若中原女子般孱弱秀氣,在駝背上坐得挺直,一眼望去便覺得其身姿卓越,就像璀璨群星中的一輪明月,讓人眼前一亮。 陶織沫心中不由得浮起一詞:風華絕代。 ☆、第8章 大漠商隊 那領隊風塵仆仆地從駝背上下來,他身材瘦長,深目高鼻,許是留著絡腮胡的緣故,讓他年紀看起來比實際要大上一些,陶織沫細看了一下,猜想他不過三十來歲。 他說得一口流利的中原話,“小二,這里可有賣酒?” “有?!碧湛椖统林ひ艋氐?,“去年的桂花酒,清香醇和,客官不妨一試?!?/br> “行,給我來一壇!”領隊爽快道。 陶織沫很快抱來一壇,倒了一碗。 領隊接過后以袖掩面,略頓了一下,便灌了幾口,一下子碗便見底了。 “口感不錯,就是淡了些,沒什么味道?!彼七谱?,頗有遺憾,如此淺淡可解不了他的酒癮。 陶織沫微微一笑,“此酒清純可口,較適宜女子飲用?!碧湛椖f著,不由得又看了一眼駝背上的那個少女。 領隊哈哈一笑,“如此你再給我來個三壇!” 他面色豪爽,看向陶織沫的眸色中卻是隱著探究。這小兄弟身量有些俊秀,以黑紗覆面,不是面容有殘便是面容十分美艷,定是有所隱瞞。 “好的,客官?!崩钍蟿倧南破鸷熥映鰜?,聽了這話,忙答應了一聲。 領隊一見李氏的臉,心中對陶織沫的容顏便釋懷了幾分。 陶織沫從容搬桌擺椅,忽地停了一下,她覺察到有一道目光在探究她。這目光,來自駝背上的那個少女,覺察到后她也只是微微頓了一下,便自顧忙活著。 少女雪紗下的嘴角微微一彎。這個攤主雖微俯身子,卻沒有一絲卑微之意,身上有的是一股寧靜淡泊之氣。 待李氏將酒搬出來后,那領隊已將開封的那壇倒入隨身的羊皮水囊中,想是路上當水解渴喝了。 陶織沫正欲從領隊手中接過銀子,忽然眼角余光瞄到腳下有道移動的金影,這不看還好,一看嚇了一大跳——是一條小金蛇! 她急急抑住欲脫口而出的尖叫,可身子卻是不受控制地蹦了起來!幾乎離地三尺之高!她落地后驚魂未定,耳旁恍惚聽到一聲哧笑。 再一看,那小金蛇已無了蹤影。 “小哥似乎很怕蛇?”領隊挑眉道,這小兄弟的反應似乎也太夸張了,像個女人! 陶織沫心跳如雷,卻很快鎮定了下來,淡淡道:“幼時被蛇咬過?!?/br> “大福你沒事吧!”李氏忙問道,“沒被咬到吧?” “沒,娘放心?!碧湛椖吐暤?。 仿佛只是一個小插曲,領隊很快便躍上了駝背,準備離去。 忽然,城門處有人急急策馬奔來,很快在茶攤前停下,人還未下馬便先開了口,“店家,你們這可還有桂花茶?” “有的,客官?!碧湛椖允遣患辈辉?。 “全要了!”這人是家仆裝扮,匆匆下馬后仍是有些氣喘,“前幾日路過買了一些,我家小姐很是喜歡,說要買回京去?!?/br> 陶織沫微微頷首,轉身入內取桂花茶。 出來時,發現那商隊還未走,直到那家仆帶了花茶上馬,這商隊仍是停在她攤前。陶織沫也不問,反正這官道不是她家的,隨他們停留。 就在這時,那名絕色的少女卻從駝背上優雅地跳了下來,落地靈巧,幾乎可以用身輕如燕來形容。 可當她走至陶織沫面前時,陶織沫卻有些訝異起來,這少女年紀看著不過十四五,可是卻高出了她近一個頭,幾近女子的身高了。 她與陶織沫就這么隔著一層黑紗靜靜對視著。她看不清陶織沫的臉,陶織沫卻看得一清二楚。這少女有著一雙仿佛會說話的明眸大眼,但眸色似乎又深沉了一些,睫毛長卷得不像話??礃幼铀坪跏侵性?,但又缺了中原少女那種小家碧玉的感覺,陶織沫心中未免狐疑。 她居高臨上地注視著陶織沫,陶織沫一下子便倍覺壓迫,看來這少女身份不低,身上還帶著一股久居高位的氣場。就在陶織沫被她盯得有些按捺不住的時候,她卻輕輕開了口,“店家,可還有桂花茶?”聲音清麗悅耳,無一絲嬌氣。 陶織沫微微詫異,如實答道,“只有小半罐了?!?/br> “來一壺試試?!?/br> “是的,客官?!?/br> 陶織沫正欲泡上一壺,卻見駝背上的兩名少女托著一套可以稱得上奢華的銀制茶具款款移來,精致的茶具在陽光下閃著奪目刺眼的光芒。 陶織沫沒說什么,用茶夾輕夾了幾掇桂花茶到茶壺中,接下來,那兩名少女便熟練地泡起了花茶,動作迅速而輕盈,配合得天衣無縫。二人舉止大方,怎么看都不像是普通人家的婢女。而且,她們明明是異域之人,卻深諳中原茶道。 泡好后,紫衣少女恭敬地將茶置于少女面前,微微點了點頭,而后雙手交疊于小腹前,雙目垂視地面,徐徐后退三步,便和藍衣少女一左一右立于少女身后。 動作訓練有素,規矩而不古板,陶織沫不禁想起了宮中的女官。 少女垂眸看著銀杯中淺琥珀色的花茶,一只素手輕移至耳旁,似要取下面紗品茗,卻又抬眸看了陶織沫一眼,似有所顧忌,陶織沫連忙別過臉,不再看她。 畢竟她如今是男子裝扮,一直盯著佳人看未免唐突。陶織沫表面上眼觀鼻鼻觀心站好,眼角余光卻是偷偷瞄了過去??上б仓豢吹搅松倥p取下面紗的動作。 她的臉,會是怎樣的攝人心魂,畢竟有著那樣的一雙美目……陶織沫心中有幾分好奇,卻始終不敢抬眸看她。 這支商隊身份似乎不太簡單,她最好還是少接觸為妙。這為首的少女一身潔凈的白衣,若她沒看錯,她這身白衣用的是最上等的絲綢——雪中綢,哪怕在漫漫黃沙中行上一日,也不會沾染上一顆塵土,衣物始終如白雪般皎潔,光滑如新。 少女又細細品了幾口,而后緩緩道:“一品甘,二品清,三品香。這花尚可,茶老了,再者,泡茶所用之水,非佳品?!?/br> 陶織沫心中暗暗贊嘆,這少女舌倒是挺刁的,居然全品了出來。她面上仍是恭敬之意,轉過身子來,低著頭贊道:“姑娘好眼力?!?/br> 她卻是輕哧一笑,笑聲中似帶幾絲不屑與嘲諷,想來是這些恭維的話聽多了。 聽得她起身的聲音,陶織沫抬起頭來,她已經挽上面紗,輕躍上駝背了。 身體如此輕盈,不是舞者,便是武者。 陶織沫目送她離去,這一行人也未再回頭看她一眼。 幾日后,陶織沫也漸漸釋懷。 日出日落,她都在這里。有的人,來了走,走了來,皆不過是她生命中的匆匆過客。 看著落日余暉,她的手忍不住緊緊按住胸前的楓玉,仿佛按住了自己的心。 阿辭,她的阿辭,遠方漸漸有他的消息傳來了。 新上任的幽州刺史,位列十三刺史之首,傳聞其美貌驚人,卻終日不茍言笑,人稱冷面刺吏。 他上任后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賄,以雷霆手段,整頓十三州。 這幽州刺史何許人也?他便是半年前令邊境金人聞風喪膽的少年將軍宮南! ☆、第9章 幽州刺史 這少年將軍入軍營不過一年有余,卻大大小小參與了邊境近五十場戰爭,每次皆是打得敵軍落花流水。最為有名的莫過于他在弋陽一戰中,僅率領三百親兵便深入敵軍,生擒金兵主將歸來。這一場戰役,已被史官大筆一揮光榮記入史冊。 “我跟你們說呀,這少年將軍不僅文能安邦,武能定國!而且呀,我曾經見過他一面!”來客放聲道來。 “真的呀?聽說他音貌柔和?”他們心中皆有疑問,驍勇善戰的將軍不個個都是虎背熊腰的么? “豈只是音貌柔和?潘安宋玉亦不能比及也!” “那長什么樣呢?”旁人好奇問道。 “長什么樣?將軍之貌美豈是言語所能描繪?怕是圣上的畫師也不能繪出他貌美之一二?!眮砜秃敛谎陲棇ζ溲瞿街?。 “說得這么夸張,那不是比那畫上的仙人還好看了?” “這個……就是有仙人之姿!唉!筆墨所不能及也,慚愧慚愧,虧我苦讀十年圣賢書!” 陶織沫靜靜傾聽著,偶爾嘴角浮起一絲淺笑。他已經成為幽州刺史了么,這樣,是不是可以不用再去打戰了? 戰場上刀槍無眼,陶織沫怕他仍會像前世那樣落個身殘。像他那般驕傲的人,不應該有任何瑕疵,他必須要是完美的。 前世她一定是瘋了,才會對他說出那么狠毒的話。那句話說出口,她傷得比他還重。 那幾位來客還在津津樂道,陶織沫這邊卻是笑未收起,愁上眉梢了。 他整頓貪官,只怕會得罪不少權貴,這讓她怎能不擔憂。 菩薩,您一定要保佑他平平安安的,陶織沫在心中默默祈禱著。 “大福!大福!” 耳旁傳來熟悉的呼喚,她明明聽到了,可是身子卻是隔了好一會兒才反應過來,“娘,怎么了?” “大福,你最近老是走神!”李氏皺眉道。 這一年多來,靠著陶織沫釀造的桂花酒和炮制的各色花茶,他們已經賺了不少銀子?,F在日子清閑了許多,也不用上山去打桂花了。 以前忙得停不下來的時候她氣色倒還好些,可是自從閑下來后,她反而常常露出疲憊之態,沒客人的時候經常趴在桌上打盹。 “哦,我沒事……可能,可能昨晚沒睡好?!碧湛椖p聲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