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節
鄂黎副總統各省都督鑒:世凱束發受書,即慕上古官天下之風,以為歷代治道之隆污,罔不系乎公私之兩念。洎乎中歲,略識外情,目睹法、美共和之良規,謂為深合天下為公之古訓??蜌q武昌起義,各省景從,遂使二千余年專制之舊邦,一躍而為共和政體!世凱以衰朽之年,躬茲盛舉,私愿從此退休田里,共享升平;乃荷國民委托之殷,膺茲重任。當共和宣布之日,即經通告天下,謂當永遠不使君主政體再見于中國。就職之初,又復瀝忱宣誓,皇天后土,實聞此言!乃近日以來,各省無識之徒,捏造訛言,謠惑觀聽,以法蘭西拿破侖第一之故事妄相猜懼。其用心如何,姑置不問,大抵出于誤解者半,出于故意者亦半。民國成立,迄今半年,外之列強承認,尚無端倪,內之各省秩序,亦未回復,危機一發,稍縱即逝。世凱膺茲艱巨,自不得不力為支持,冀挽狂瀾,乃當事者雖極委曲以求全,而局外者終難開懷以相諒!殊不思世凱既負國民之委托,則天下興亡,安能漠視?倘明知不可為而復虛與委蛇,致民國前途于不可收拾,縱人不我責,自問何以對同胞?區區此心,可質天日!但使內省不怍,亦復遑恤其他。惟當此艱難締造之秋,豈容有彼此猜嫌之隱,用是重為宣布!凡我國民,當以救國為前提,則自能見其大,萬不宜輕聽悠悠之口,徒為擾亂之階。若乃不逞之徒,意存破壞,借端熒惑,不顧大局,則世凱亦惟有從國民之公意,與天下共棄之!事關大局,不敢不披瀝素志,解釋嫌疑。知我罪我,付之公論。特此宣告,維祈亮鑒!世凱叩。 1912年3月29日,中華民國首任內閣部分閣員合影唐內閣既倒,袁命陸徵祥為國務總理,陸標榜用人以才不論黨,自謂“超然內閣”。乃陸至參議院發布政見時,語不及政,刺刺談交際事,議員大嘩,提出彈劾其失職案。袁為極力疏通,后雖勉強成立內閣,終不滿意于參議院。陸亦知難而退,稱病入醫院,不理政務。袁乃以趙秉鈞為國務總理。時黨見分歧,各黨又不相能。七月九日袁通令勸告政黨云: 民國肇造,政黨勃興,我國民政治之思想,發達已有明征,較諸從前帝政時代,人民不知參政權之寶貴者,何止一日千里,環球各國,皆恃政黨與政府相須為用,但黨派雖多,莫不以愛國為前提,而非參以各人之意見。我國政黨,方在萌芽,其發起之領袖,亦皆一時人杰,抱高尚之理想,本無絲毫利己之心,政見容有參差,心地皆類純潔。惟徒黨既盛,統系或歧,兩黨相持,言論不無激烈,深恐遷流所極,因個人之利害,忘國事之艱難。方今民國初興,尚未鞏固,倘有動搖,則國之不存,黨將焉附?無論何種政黨,均宜蠲除成見,專趨于國利民福之一途。若乃懷挾陰私,激成意氣,習非勝是,飛短流長,藐法令若弁髦,以國家為孤注,將使滅亡之禍,于共和時代而發生,揆諸經營締造之初心,其將何以自解?興言及此,憂從中來,凡我國民,務念閱墻御侮之忠言,懷同室cao戈之大戒,折衷真理,互相提攜,忍此小嫌,同扶大局,本大總統有厚望焉! 第二節孫中山、黃興黃興,原名軫,改名興,字克強,一字廑年,號慶午、競午。辛亥革命時期,以字黃克強聞名當時,與孫中山常被時人以“孫黃”并稱。北上后之八大政綱 八月下旬,孫中山、黃克強先后北上,意在調和各派黨見。九月二十九日《時報》載有總統府秘書廳通告八大政綱文: 1913年3月,孫中山由日本回國, 與黃興等在上海召開緊急會議,商討應付時局之辦法 中華革命黨黨員誓約民國統一,寒暑一更,庶政進行,每多濡緩,欲為根本之解決,必先有確定之方針。大總統勞心焦思,幾廢寢食,久欲聯合各政黨魁杰,捐人我之見,商榷救濟之方。適孫中山、黃克強兩先生先后蒞京,過從歡洽,從容討論,殆無虛日。因協定內政大綱八條,質諸國務院諸公,亦翕然無間。乃以電詢武昌黎副總統,征其同意,旋得復電,深表贊成。其大綱八條如左:一、立國取統一制度。二、主持是非善惡之真公道,以正民俗。三、暫時收束武備,先儲備海陸軍人才。四、開放門戶,輸入外資,興辦鐵路礦山,建置鋼鐵工廠,以厚民生。五、提倡資助國民實業,先著手于農、林、工、商。六、軍事、外交、財政、司法、交通,皆取中央集權主義,其余斟酌各省情形,兼采地方分權主義。七、迅速整理財政。八、竭力調和黨見,維持秩序,為承認之根本。此八條者,作為國民、共和兩黨首領與總攬政務之大總統之協定政策可也。各國元首與各政黨首領,互相提攜,商定政見,本有先例,從此進行標準,如車有轍,如舟有舵,無旁撓,無中阻,以專趨于國利民福之一途,中華民國庶有豸乎! 陸、趙兩閣,本皆承袁意而組成,實為一具形機關。趙尤為袁之私人,既任總理,將唐紹儀所設之國務會議徑移至總統府。國務院形式上雖有會議,實權已cao于總統府,內閣制之精神,完全喪失,蓋無形中已變為總統制矣。 第三節宋教仁之遇刺 袁席北洋軍隊實力,攫,臨時大總統而有之,任用多其本系,其勢甚張。袁性愎專斷,與民黨水火。至是益欲集權于一人,施用暗殺手段,去其政敵。前農林總長宋教仁素主張政黨內閣,于長江各省宣傳,并反對五國銀行借款進行,袁益忌恨,三月二十日,買使狙擊之于上海,殞焉。兇犯武士英被獲,詞連國務總理趙秉鈞及內務部秘書洪述祖等,輿論集矢政府。 國會選舉揭曉后,國民黨以多數黨成為執政黨,全國各方面一致預測宋教仁將被推為內閣總理。 1913年3月21日,宋教仁由上海啟程往北京,參加國會的開幕典禮。剛上火車的時候,突然有人對準他放了一槍,擊中了腰部。宋大叫一聲,隨即倒地。到車站送行的國民黨人黃興、陳英士、廖仲愷、于右任等急忙把宋扶上汽車,送往附近靶子路滬寧鐵路醫院急治。當晚動手術,在宋的右腰鉗出子彈一顆,發現彈頭有毒,傷勢十分嚴重。半夜里宋從昏迷中醒轉來,睜開眼睛問道:“我的朋友呢?”留在醫院的黃興搶步上前喂了他一口開水,連聲問道:“怎么樣,怎么樣?”他一面喘著氣一面斷斷續續地說:“現在外患日深,庫倫形勢險惡。我本來打算到北京和其他地方去,調和南北意見,以便一致對外??墒恰彼f到這里,感到傷口劇痛難忍,他勉力支撐著喊道:“快拿筆墨來,替我寫上,我要發一個電報給袁世凱!” 黃興急忙拿過紙筆來,照他口中所念的詞句寫道:“望總統開誠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權,俾國會確立不拔之憲法,則仁雖死猶生?!?/br> 此后宋又陷入昏迷狀態,延至22日上午4時身亡,年僅32歲。他是國民黨的代理理事長,所以國民黨上海交通部發出緊急通告,叫全體黨員“一律臂纏黑紗為宋先生服宋教仁遺影喪”。孫中山在東京接到噩耗,于25日匆匆趕回上海,參加治喪典禮,并親筆撰寫挽聯如下:“作民權保障,誰非后死者!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這是民國成立以來第一次發生的政治大血案。過去彭家珍刺死良弼,周符麟暗殺吳祿貞,黎元洪勾結袁世凱殺害張振武,都曾震動一時,但都不及這次血案影響之大。這是因為,這次血案的被害人是國民黨的領袖之一,此時國民黨與北洋派明爭暗斗,“武力統一”與“二次革命”之說甚囂塵上,而這位國民黨領袖又是一個主張調和南北的溫和派,此番被人暗殺,可能引起又一次南北戰爭。因此全國人心惶惶,預感大禍將臨。 此案發生后,全國各方面紛紛揣測,這件政治謀殺案究竟是誰主使的呢?袁世凱是慣于用暗殺手段對付政敵的老手,可能是他主使的。但是,國民黨已經公開表示擁護他為正式總統,宋教仁又是主張與他繼續合作的中堅分子,殺一宋教仁而與國民黨破裂,南北統一之局也將不保,對袁有何好處?從這一點看來,此案又不像是袁所主使的。 僅僅隔了一天,這個問題的答案就非常清楚地擺出來了。 3月23日,有一個做古董生意的河南人王阿發,跑到四馬路中央巡捕房自行投案。他說:“十天以前,我在文元坊應桂馨的家里兜售古董。他給我一張照片,叫我下手暗殺此人,許我事成之后酬洋一千元。我是一個安分守己的生意人,沒有干過殺人勾當,所以一口拒絕了。今天看見報上登出來的宋先生的照片,正是應桂馨叫我暗殺的人,所以特來投案說明?!?/br> 宋案幕后指使國務總理趙秉鈞捕房根據報告,立即派眼線去跟蹤應桂馨,當天在湖北路迎春坊二十八號妓女胡翡云家找到,當場予以逮捕。第二天,捕房派人搜查文元坊應宅,又在那里捉到了一個形跡可疑的矮子,并搜出五響手槍一支,應桂馨與現任內閣總理趙秉鈞、內務部秘書洪述祖二人電報往來的密電碼以及其他有關證件多起。這些證件充分說明:行兇的主謀犯不是別人,正是現任大總統袁世凱、現任內閣總理趙秉鈞;教唆犯是內務部秘書洪述祖,組織行兇者是上海大流氓應桂馨,直接殺人者是失業軍人武士英。 證件的主要部分有下面幾個文件: (1)民國二年(1913年)1月14日趙秉鈞致應桂馨密函一件,上面寫著:“密電碼送請檢收。以后有電,直寄國務院可也?!蓖飧矫茈姶a一本,上注“國務院應密,民國二年一月十四日”。 (2)2月2日應桂馨致趙秉鈞“應密冬電”一件,內稱:“民黨(國民黨)主宋(教仁)任總理……已由日本購孫、黃、宋劣史,印十萬冊,擬從橫濱發行?!?/br> (3)2月1日、2日洪述祖致應桂馨密函兩件,上面寫著:“大題目總以做一篇激烈文章乃有價值?!薄熬o要文章已略露一句,說必有激烈舉動?!薄暗埽ê榉Q應)應于題前徑電老趙,索一數目?!?/br> (4)2月4日洪述祖致應桂馨密函一件,上面寫著:“冬電(2月2日應的電報)到趙處,即交兄(洪自稱)手,面呈總統。閱后頗色喜,說弟頗有本事,既有把握,即望進行?!?/br> (5)2月22日洪述祖致應桂馨密函一件,上面寫著:“來函應的函件。已面呈總統、總理閱過。以后勿通電國務院,因智智庵,趙秉鈞號。已將應密本交來,純歸兄一人經理?!?/br> (6)3月13日洪述祖致應桂馨密電,內稱:“毀宋酬勛位,相度機宜,妥籌辦理?!?/br> (7)3月14日應桂馨致洪述祖密電,內稱:“梁山匪魁四出擾亂,危險實甚,已發緊急命令設法剿捕之?!?/br> (8)3月21日應桂馨致洪述祖密電,內稱:“匪魁已滅,我軍無一傷亡?!?/br> 證據確鑿不移地說明:袁世凱決定要暗殺他的政敵宋教仁,叫特務頭子趙秉鈞去執行。趙手下有個秘書叫洪述祖,跟上海流氓幫會有往來,趙叫他物色一個流氓去辦這件事情。洪找到了大流氓應桂馨,許以厚利,叫他執行暗殺任務。通過洪的介紹,趙發下密電碼一本,與應直接通電聯系。隨后趙察覺到直接通電容易暴露,便又叫洪到上海向應說明,以后由洪居間聯系。洪回到北京后,一面寫信催應從速動手,這就是密函中所講的要“做一篇激烈文章”,一面向袁匯報情況,袁許以事成之后以勛位為酬。 宋教仁遇刺前,宋案幕后指使趙秉鈞給刺客的手令密件 洪述祖并非無名之輩。清朝末年,他做過直隸候補道,跟唐紹儀拉上了交情。袁任內閣總理大臣時,通過唐的介紹,他上了一道秘密條陳,主張袁在清政府與革命軍之間玩弄兩面手法,以便從中取利。袁雖沒有直接表示,可是心中暗暗贊許。后來唐組織內閣時,派他為內務部秘書,此后他便成為內務總長趙秉鈞身邊的一個謀士,有時也能直接跟袁交談。 應桂馨又名夔丞,是上海流氓幫會的大頭目之一。辛亥革命初期,中部同盟會聯絡會黨軍警起義,他投機混進了革命陣營,陳其美任為滬軍都督府諜報處處長。滬軍都督府撤銷后,轉入江蘇都督府任江蘇巡查長。他自稱“中國共進會會長”,吹噓全國共進會會員在1億人以上,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武士英是山西人,年22歲,就是在應桂馨家中被捕的那個矮子。他在云南當過營長,因軍隊被裁流浪到上海來,加入了共進會,成了應桂馨的門下食客。 此案發生后,只有一兩天工夫,就把全部內幕揭穿,人證俱獲,鐵案如山,全國人民無不為之駭然。原來當今大總統是這樣一個貨色,他手中持有兩件法寶:一件是黃金,一件是白刃。他對付一切政治敵人總不離乎這兩手:要么用金錢收買過來,要么用武器暗殺掉。他曾經用金錢和高官厚祿收買宋教仁而無效,就決定用另一手來對付他。 這篇文章做得如此不干不凈,鬧得通國皆知,袁做賊心虛,不得不假惺惺地下了一道緝兇命令,講什么“窮究主名,務得確情,按法嚴辦”;還裝腔作勢地說了些“暗殺之風,萬不可長,尤乖人道”的鬼話。他知道單靠一紙命令不能杜人之口,于是又派工商總長劉揆一以吊喪為名到上海,竭力解釋宋案與他無關,千萬不要誤會。劉與黃興、宋教仁都是華興會的老同志。他到上海后,黃興和國民黨人罵他做官心熱,變節求榮,他只得灰溜溜地回北京去了。由于全國人民口誅筆伐,袁、趙二人心慌意亂,便又做了一篇空中樓閣的文章,企圖轉移視線。3月26日,國務院通電全國稱:“據應夔丞23日函稱,上海發現一種監督政府、政黨之裁判機關,其宣告文內列有宋教仁、梁啟超、袁世凱、趙秉鈞、汪榮寶等罪狀,于3月9日開審,先判處宋教仁以死刑,于20日執行?!边@篇文章請出梁啟超、汪榮寶這些不相干的人做陪客,又把殺人主謀犯混在一起,其目的是要使人們相信上海果真有這樣一個殺人機關,這個機關不僅與國民黨為敵,也與其他各政黨為敵,不僅與政黨為敵,也與政府為敵。 這篇文章也仍然無濟于事,反而招來更大的反感。在這種千夫所指的情況下,即使平日殺人不眨眼的大特務趙秉鈞,也不免心驚rou跳,坐立不安。他一面向新聞記者發表談話,說他跟宋教仁如何要好,外間謠言之來,真不知從何說起;一面向袁辭職。畢竟袁比他更加狡獪,認為此時辭職反而證明心中有鬼,因此勸他說:“不妨告個假兒,我叫芝泉代替你的職務?!庇谑勤w改辭職為請假,袁派陸軍總長段祺瑞代理內閣總理。(《袁世凱演義》) 第四節以段祺瑞為總理 四月二十六日,袁又擅與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團定善后大借款英金二千五百萬鎊條約,以客卿監督鹽政,未經國會通過。國民益怨政府之倒行逆施,弁髦《約法》,反對之聲,如潮而起。五月一日,趙秉鈞辭職,袁乃以段祺瑞為國務總理。袁既專制自為,且得巨款供其設置,陰謀益得循已定之步驟而漸進。偵知南方各省將起而相抗,于是先發制人,北洋勁旅,陸續南下,先后免江西李烈鈞、廣東胡漢民、安徽柏文蔚三都督職。五月廿四日《時報》載北京專電“表總統令傳語國民黨人”云: 現在看透孫、黃,除搗亂外無本領。左又是搗亂,右又是搗亂。我受四萬萬人民付托之重,不能以四萬萬人之財產生命,聽人搗亂!自信政治軍事經驗,外交信用,不下于人。若彼等能力能代我,我亦未嘗不愿,然今日誠未敢多讓。彼等若敢另行組織政府,我即敢舉兵征伐之!國民黨誠非盡是莠人,然其莠者,吾力未嘗不能平之。語時有梁士詒、段芝貴、曾彝進三人在座,梁囑曾以個人資格往告國民黨人。袁謂:即說是袁慰亭說的,我當負責任云云。(下略) 五月二十九日,《時報》載袁與《大陸報》訪員之談論一則,頗可與袁日后行事相對照,茲錄下: 日前《大陸報》訪員彌勒君訪袁總統于三海,問答之間,頗關緊要,而于政治一方面,尤為注意。彌君先詢治國政策,袁總統謂第一步須組織正式政府,使國家日見強盛,而以和平政策對付列強。又詢問主張何種政體?袁總統謂自以共和政體為主張!蓋共和既已告成,而又欲適用他種政體,其愚孰甚!彌君又問,近有人評論總統并不實心贊成共和,擬復君主舊制,有是事乎?袁總統謂予知此種謠傳,自不能免;然既為公仆,豈能逃誹謗乎!此種問題,當留之以待后人之解決。余既為民國辦事,必當盡余之能力,以求民國之成功!倘有破壞之危險,決非自余而生,必由于一般暴徒,以破壞國家為主義者也。彌君又問,有人謂總統欲仿效拿破侖信乎?袁笑謂余欲為華盛頓,非拿破侖也!華盛頓為歷史中最有名人物,建造自由國,余何故欲為拿破侖而不為華盛頓乎!彌君又詢問,現在中國最要之事為何?袁謂對內對外均以和平,此為最要之事。彌君又問,第一須改革者為何事?袁總統謂改良幣制,訂定賦稅規則,開拓國內富源,俾人民得以日見昌盛。人民昌盛是為立國之本。彌君又詢問,此次反對中央,欲為第二次革命之情形。袁謂此種人已有革命習慣,無建設思想,無實地經驗,不識中國大勢之真象。然人民必不助其所為。大概此種人可分為兩種:第一種已得政府酬報或官職而不滿意者;第二種尚未得政府酬報或官職者。彌君又詢問,總統對于國會之希望?袁總統謂國會議員,均由人民選舉,以助正式政府成立。余甚愿國會助余早日建設政府云。 第五節起兵之討袁 七月十二日,江西都督李烈鈞起兵討袁,軍于湖口。江蘇、安徽、廣東、福建、湖南相繼宣布獨立。然袁先有準備,軍事布置與其能力,非滿清之窳弱可比;而討袁軍起過遲,坐失時機,揭橥所在,不及排滿與推翻專制之易于鼓動;又各省各自為謀,不能統一,而民黨內部黃克強氏每事與中山先生左;民眾則疊遭戰禍,瘡痍未復,厭亂已深;袁氏心跡尚未大顯,未為一般民眾所窺,民黨信譽,亦有使民眾懷疑之處,故討袁軍以六七省之地,數十萬之眾,不二月而為袁氏所底定焉。 李烈鈞像 袁世凱覬覦非分,總理洞燭其隱,且以閩、粵勢處海邊,袁氏鞭長莫及,乃密令發動討袁。兩省以內部整理未就,旦有圖取都督而代之者,未即動。又命湘省發難,譚延闿亦以種種不易情形報告之??偫砟伺蓮埨^、馬君武、邵元沖、白逾桓四人到贛授意,聲罪討袁。時袁世凱以余有歡迎總理蒞贛之舉,乃先派大員赴贛游說,且曰:“赴北京與袁世凱一晤,當以二百萬元為壽,并晉給勛一位,”余不為動,且斥之曰:“余思建勛業于國家,豈丑類所得誘餌!”袁見不能利誘,嫉忌頗甚,欲去余尤急。余亦燭其jian思擺脫,乃卸江西都督之任。當張繼等來時,余慮即時發動,世人或且以戀位見疑,乃先赴海上一行,面謁總理請示機宜,并會商與各省切取聯絡。諸友亦以為然。時江西省議會及全省人民均義憤填膺,余乃召集全省各高級官作一切準備。遂由九江乘輪赴滬,面受方略。后于民國二年七月十二日到贛之湖口,湖口水巡總監何子奇艤船待余,乃成立討袁軍總司令部,召集原駐湖口及隨行高級官開一緊急會議。眾推省議員楊賡笙[字咽(水)<冰>撰討袁文(附件一)],移時立就,并發出對外通電(附件二)及對黨團公啟(附件三),并令要塞鳴炮致賀。 討袁軍既宣布成立,乃在湖口召集師長劉世均、旅長何文斌、水巡總監何子奇、機關炮隊長卓仁機、團長周璧階、吳安伯等會議,決定宣布獨立,通電各屬與人民約法三章:“一、誓誅民賊袁世凱,二、鞏固共和政體,三、保障中外人民生命財產?!辈⒔M織總司令部,設總司令一人,副司令二人,參謀總長一人,副二人。軍法部長一人,下置三科;財政部長一人,下置三科;內政部長一人,下置六科;外務部長一人,下置四科;郵電部長一人,下置二科;軍醫部長一人,下置三科;軍政署長一人,其組織另定之。 是時江西都督已由省議會公舉歐陽武繼任,討袁軍宣布獨立后,省方亦表贊同,并布告人民(附件四),俾眾周知。江西民氣益加振奮矣。 部署初定,忽接要塞電話報告,謂江面到有楚字軍艦四艘,對湖口作示威狀。聞者頗驚異。顧余以為當援皖、援鄂時,對海軍一二艦隊曾盡友誼之援助,黃錘英、湯薌銘共事亦頗久,當不致有他敵,不欲示以防御。未幾該艦等即向九江駛去。 自九江發動討袁,數日即有戰事。北軍派李純統兵至贛,旅長林虎與之戰于瑞昌、德安間。初大破之,旋以北軍械精糧足,次第增援,乃不敵。團長周壁階以攻奪九江金雞坡炮臺死之。周為云南講武堂優秀學生,由川間關隨余,“出師未捷身先死”,滋可痛也(后由楊賡笙召集地方賢達,為周立墓于湖口)。又有余邦憲者,亦以團長陣亡。余勇潯湖之戰,陷于不利,乃率所部退駐吳城,命炮兵營長劉凌扼守望夫亭,復命師長方聲濤指揮一切。日盼湘、粵援軍,然久不至。而北軍陸海軍均抵湖口,向吳城進。先以民船一艘偽裝難民數十人迫近吳城,狀似難民者俱跪船首作哀求狀,劉凌為其所誑,未發炮。移時接近望夫亭,則伏兵登陸矣。方聲濤揮刀斬數人,而吳城遂陷。 時有滿載援軍之兩船,不知去向,余派小輪兩艘遍江尋覓獲之,命隨余船行。復命講武堂教官穆恩堂(山東人,亦日本同學)扼守鞋山,退卻中之各軍始獲從容布置。余勉殿后,再為守南昌之計。比抵南昌而樵舍告急,城門復閉而不開,以電話告知憲兵司令廖伯瑯,若少遲延開城,必予以嚴厲之處置;一面命第一營官兵越城而上,余始得入城。至都督府,廖伯瑯逃贛州,守兵知其事乃捕獲之電告余,余復電令解南昌法辦。乃解至時,余已去,卒為李純所殺。宗旨不定者,結果如此,可嘆也。其時各高級官多已散去,財政司長魏斯靈亦攜眷遠走,不知去向(初有獻周瑜印肴,篆文銅質,斑斕可觀,余以此系國家至寶,不敢據為私有,當即交財政司保管。是時魏即逃去,該印亦不知落何人手矣)。是日接樵舍守軍電話索浮橋,余命團長萬勛搜集材料負架設之。責翌日竣事,而北軍已到牛行附近矣。有鄧祖禹者,奉余命統率江西內河各小輪,整頓成績頗佳,茲乃密囑其準備快輪兩艘,待余予寺步門外。余見李純軍勢方張,湘、粵援軍又久不至,而贛軍苦戰彈盡力疲,適湘督譚延闿來電勸赴湘省,并有“微服過宋,古有明訓”之語,而何子奇、李明揚、卓仁機等亦劫行,余乃命分乘鄧祖禹所備之各輪離南昌。遙見北軍炮兵在牛行排列,向南昌發射,空炸點非過高即過低,故隨行諸人均獲無恙。船符不久即達樟樹鎮。譚督派來之援軍,此時始到萍鄉。有唐蟒者(號桂良,與維新時六君子同時遇難之唐才常之長公子也),見余后表示湘省當扃及同黨意見,而援軍亦次第到,余囑停萍鄉待命,乃惜桂良赴袁州。因一路援軍四集,秩序欠佳,余立持鎮靜。比抵袁州,刮益甚,時有不肖士兵在街市劫掠者。人民捆一人至,立時圍觀者二三千人,視余如何處置。余授意內衛隊布置警戒之法,復命內衛隊長錢義成將犯兵押送余前,跪俟處決。余以舉義討賊而有賊民之兵,既憐且恨,然為紀律計,余乃自拔手槍,命犯兵前行。不數步,犯兵跪子地,語余曰:“都督請就在此地受法?!庇囝h首,乃發二槍斃之。圍觀者皆歡呼,余頻點首謝之。遂拔隊行,翌日至萍鄉。 萍鄉人民聞李都督到,咸企踵欲一見。余學書劍無成,討袁又失敗,無以慰人民,而人民愛戴若此,實可愧也。旋乘火車至長秒。有譚都督派來代表,請余乘輿到一較大之洋房,代表曰:“此日本領事館也?!庇嘣唬骸稗蔀橹链??”彼曰:“譚、程兩公即來?!庇嚯S入館休息,領事與館中諸人均極殷勤。少時都督譚延闿與軍政司長程潛,先后來談,慰勉備至。余謝其盛意,并曰:“袁賊想稱帝殆夢耳!吾黨同志此次雖失敗,仍當共同努力,將袁等殲滅之也?!倍?,余乃乘領事館所備之汽船赴大冶。日本駐大冶之辦事人員,招待亦殷勤。次日乘煤船啟碇,桂良與偕。過九江,船長告余:“將過金雞坡炮臺,請公忍耐一時?!蹦藢⒂嗄浔艘孪鋬?,余始知伍員囊載而出昭關事不虛也。行未一時,過湖口,船長又語余曰:“將過湖口炮臺,此處為公發難之地,臺兵均舊人,當無意外?!毙堄喑?,猶見鞋山及附近各處。至馬當,船長曰:“此江西第一門戶,然炮位已移去,過此以往,船行江面可無顧慮?!?/br> 遂與桂良同進船長室謝其盛意,船長亦謙讓不遑。至第三日已至黃浦,出海向日本前進矣。惟余雖脫險赴日,然因是役被通緝者,計有楊賡笙,胡廷鑾,涂樹霖、李儒修,王鎮寰等;被捕殉難者,尚有徐秀鈞諸先烈;而被捕系獄者,有姜伯彰、何猶興、吳安伯、楊翹新諸同志,直至袁逆自斃始先后恢復自由云。 第六節諸般之禁令 袁既消滅國民黨在各省之武力,以馮國璋駐南京,段祺瑞駐湖北,龍濟光駐廣東,監視各??;長江流域諸省,盡為北洋軍人所有,勢成統于一尊。 七月二十七日,《時報》載有七月二十二日臨時大總統命令云: 本總統受國民付托之重,承乏令職,于茲經年,國基甫定,百廢未興,亂耗發生。本大總統不能消禍未萌,致釀此變,震擾閭閻,循責返躬,負疚何極。一年以來,國中待治極殷,而政府措施,不足以孚眾望,此不待國民督責,即返諸本大總統之良知,亦豈能一日即安者。雖然政象不振之原因,原于本大總統德薄能鮮者固半,由于各方面形格勢禁者亦半。謹述甘苦,為國民一言:夫用人實行政之本,而國務院為大政所從出。 本大總統為國擇能,尤深兢業,遵據《約法》,必須求同意于議院,議院果清白乃心,博商共濟,則物色一國最高之才,使荷一國最重之任,善后之業,或尚懼難;乃自黨見既紛,意存掣肘,提出否認,至再至三。夫賢才之士,孰不愛惜羽毛,未受任而先已見擯,則延攬益難為力,降格以求,實勢所逼,躊躇滿志,事安可期?且施政程功,在明黜陟,一度政府成立,疏通動需數月,求才則幾熏丹xue,共事則若撫嬌兒,稍有責難,動言引退,別提以圖補缺,通過艱于登天。挽留且難,遑論黜斥?既不愿常以無政府貽笑萬國,自不敢妄以大甄別施諸百僚,紀綱無自修明,政本安能澄肅?至于各部司員,半經偉人薦拔,本大總統求才若渴,固愿禮羅,各部總長,愛屋及烏,亦難固拒,彈冠相踵,濫竽日多!政務叢脞,當局者又責無可辭,仕途濁昏,挾功者亦宜分咎,中央艱窘,既已若是,其在地方抑又甚焉!最初都督總領軍民,率以光復元勛,遂乃真除受事,等漢牧之就拜,類唐藩之留后,威令本自不行,功過安從責課?厥后亟籌分治,民政別置長官;而乃簡命朝頒,拒電夕告。本大總統因循瞻顧,咎固難辭,顧亦嘗再四思維,實不愿漫然變置。 夫人既有自私土地之心,豈肯復為顧全大局之計?削藩召亂,移鎮生變,往代常聞,取鑒非遠,本大總統以民國新造,瘡痍未蘇,誠不愿炎漢七國之難,復見于今,庶幾日本西南之師,皆以幸免,俯心遷就,職此之由。而一省擅命,諸方效尤。賞罰有所不行,政績安從考核?況復上自諸司,下逮州縣,可恃黨籍為奧援,脅長官而自署,盡人皆革命元勛,輒有功民國。人言龐雜,進易退難。甚則土棍或作議員,劇盜盡成將校。以茲圖治,寧異面墻?誰生厲階,至今為梗?廓清無狀,私衷固所懷慚,作俑以始,繼者獨無分謗。 至于治國大經,理財為要。自前清之末葉,久歲入之不敷。一年以來,原有賦稅,地方節節截留,中央征解無幾;而善后之費日增,舊債之期更迫。乃成利用感情之弱點,倡為無責之游談;國稅則屢征而屢抗,外債則旋贊而旋否。借風作浪,節外生枝,以黨略為前提,置國命于孤注。稍盡急公之職,輒蒙專擅之譏,責無從負,政何自行?況國家既采法治主義,庶政皆藉法律以行;而國會紛爭,議案叢脞,累日不能決一條,經月不能頒一律。律文既缺,何所遵依?而國家作用,一日不能滯停,政府措施,觸處動成違法。以云責任,更安取哉? 凡此諸端,略述一二,其他百舉,循類可推。本大總統非敢陳訴艱窘,希圖諉卸,亦愿我國民知積重之勢,非旦夕所能驟回。而轉圜之機,在各方皆宜有責。今欲濟此時艱,勤求治道,條理雖多,本原惟一:首在規復政令之紀綱,建行國家之威信!此本茍撥,他復何麗?本大總統昔以仁柔姑息,延茲厲階;今當以勇猛精勤,贖彼前慝。叛黨欲破壞民國,惟本大總統責當保之;叛黨欲涂炭生靈,惟本大總統責當拯之。垂涕伐罪,指心質天。紀綱所系,威信所關,雖懷痛悼,其安得已。當此千鈞一發之會,或亦除舊布新之機。方將集天下之才,共天下之事,則拯墜日于虞淵,完漏舟于駭浪,雖云甚艱,何遽無術?所賴國人共宏大愿。本大總統老矣,六十老翁,復何所求?顧斷不忍五千年神明古國,顛覆自我!但使一息尚存,亦不許謀覆國家之兇徒以自恣。冀與邦人諸友,含辛茹苦,冒險犯難,奠此國基。他日作共和幸民,扶杖山谷,以觀治化,庶遂初志,敢告有眾。此令。 又令云: 湖口、徐州等處暴徒倡亂,政府為整肅紀綱,維持國本起見,不得不以兵力戡定,迭經先后布告。本大總統躬承國民付托之重,值此變出非常,蕩平內亂,責無旁貸。耿耿此心,當為我國民所共諒,各友邦所悉知。惟恐傳聞之異詞,或以方針之未定,國民以姑息養jian相責備,外商以身命財產為隱憂,若不明白宣告,使我全國人民咸知順逆從違之所在,各外商共悉鎮亂靖暴之有方,其何以靖人心而昭大信?為此通令,條舉三端: 一、該暴徒等勾煽叛兵,僭竊土地,擅行宣布獨立,破壞民國之統一,擾害地方之治安,此等行為,實為亂黨,政府不得不依照國家法律,以兵備警戒,是用兵定亂,為行使《約法》上之統治權,民國政府,當然有此責任。 二、各國商民之通商傳教,載在條約,凡有亂警地方,該地司令官,均應照約實力保護,務使各外國人之身命財產,不致因亂事稍受危險。嗣后各該地方之外國人,所有身命財產,如因鎮壓變亂,而直接受有損失者,民國政府必完全負其責任。 三、亂黨到處勾結,如有本國人與之訂立一切契約,而影響可以及于國家或一地方者,無論用何種方法,及何種名義,民國政府絕不承認。 以上三端,自本令發布以后,應由各該地司令官通行布告。仍著外交總長行文駐京各國公使查照,以副友邦熱誠贊助之雅懷,而示本大總統除暴安良之至意。此令。 八月二日《時報》又載袁總統通令云: 政黨行動,首重法律,近來贛、粵、滬、寧兇徒構亂,逆首黃興、陳其美、李烈鈞、陳炯明、柏文蔚,皆國民黨干事,從逆者亦多國民黨黨員,究竟該黨是否通謀,抑僅黃、陳、李、柏等私人行動,態度不明,人言嘖嘖?,F值戒嚴時期,著警備地域司令官傳訊該黨干事人員,如果不予逆謀,限三日內自行宣布,并將籍該黨叛逆一律除名,政府自當照常保護,若其聲言助亂,或藉詞搪塞,是以政黨名義為內亂機關,法律具在,決不能為該黨假借也云云。 至是袁以為中國可以武力統一,政治可以獨裁,種種非法行動,毅然為之而不顧。辛亥革命所成之事業,僅存“中華民國”四字矣! 第七節國會之開幕 民國二年一月,袁遂發布正式國會召集令,所有當選之參議院眾議院議員,均限于三月以內,齊集北京。四月八日,兩院議員于眾議院行國會第一次開幕禮。國務總理及外交、陸軍、海軍、司法、農林、交通各總長均蒞會。袁世凱亦派秘書梁士詒赍致頌詞如左: 1913年4月8日,國會開幕 中華民國二年四月八日,我中華民國第一次國會,正式成立,此實四千余年歷史上莫大之光榮,四萬萬人億萬年之幸福。世凱亦國民一分子,當與諸君子同聲慶幸!念我共和民國,由于四萬萬人民心理所締造,正式國會,亦本于四萬萬人民心理所結合。則國家主權,當然歸之國民全體。但自民國成立,迄今一年,所謂國民直接委任之機關,事實上尚未完全。今日國會諸議員,系國民直接選舉,即系國民直接委任,從此共和國之實體,藉以表現,統治權之運用,亦賴以完滿進行。諸君子皆識時俊杰,必能各抒讜論,為國忠謀。從此中華民國之邦基,益加鞏固,五大族人民之幸福,日見臻進,同心協力,以造成至強大之民國;使五色國旗,常照耀于神州大陸,是則世凱與諸君子所私心祈禱者也。謹至頌曰,中華民國萬歲!民國國會萬歲! 國會既成立,又依《臨時約法》所規定,于前時之參議員,同日行解散禮。五月一日,參眾兩院從事議長選舉:參議院選張繼為議長,王正廷為副議長;眾議院選湯化龍為議長,陳國祥為副議長。由是而全國喁喁待望之第一次國會乃出現,然距元年三月公布《臨時約法》,已一年余矣。 第八節正式大總統之產生 1913年10月6日,袁當選為正式大總統國會既開,先制憲法,以便依憲法而選舉正式大總統。然憲法產出,需時甚久,若長此無正式負責之元首,對內對外,均屬不便;遂有“先舉總統,后定憲法”之說。二年九月十二日,開參眾兩院聯合會,議決由憲法起草委員會先制定憲法中《總統選舉法》一部,循各國通例,以憲法會議名義宣布。十月六日,由兩院組織選舉會,袁遣軍人到會,強迫投票,議員咸不得自由;院外有袁氏左右所買囑號稱“公民團”者數萬人,整齊嚴肅如軍伍,包圍眾議院數十匝,迫即日選出所屬望之總統,否則斫選舉人不能出議院一步。選舉人不得不俯首聽命,忍餓終日,以行選舉。直至袁世凱當選之聲傳出,公民始高呼大總統萬歲,振旅而返。是日計投票三次,前兩次袁得票雖多,然不滿法定之數;第三次就第二次得票最多之袁世凱、黎元洪二人行決議,袁乃被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正式大總統。十月十日就職,其蒞任宣言書如下: 余不才,忝居政界數十年,向持穩健主義,以為立國大本,在修明法度,整飭紀綱,而后應時勢之所宜,合人群而進化。故歷辦革新諸政,凡足以開風氣者,必一一圖之。但余取漸進而不取急進,以國家人民之重,未可作孤注之一擲,而四千年先民之教澤,尤不可使斫喪無余也!戊申以后,歸田課耕,不復與聞政事,生平救國之志,已如過眼煙云。乃武漢事起,為時勢所迫,身當其沖,大懼吾國吾民之無以生存,而思減少其痛苦。后清帝遜位,共和告成,以五大族之不棄,推為臨時大總統。此種政體,吾國四千年前已有雛形,本無足異,乃事權牽掣,無可進行,夙夜彷徨,難安寢饋。然且忍之又忍,希望和平。乃本年七月間,少數暴民,破壞統一,傾覆國家,此東亞初生之民國,惴惴焉將不保。余為救國救民計,不得已而用兵。幸人心厭亂,將士用命,不及兩月,內亂敉平。極思解職歸田,長享共和幸福,而國民會議群相推舉,各友邦又以余被選之日,為承認之期,何敢高蹈鳴謙,以致搖動國基,負我父老子弟之期望。蓋余亦國民一分子,耿耿此心,但知救國救民,成敗利鈍不敢知,勞逸毀譽不敢計。是以勉就茲職。今將以余極誠懇親愛之意,與我國民一言之。 西儒恒言,立憲國重法律,共和國重道德。顧道德為體,而法律為用。今將使吾民一躍而進為共和國民,不得不借法律以輔道德之用。余歷訪法美各國學問家,而得共和定義曰:共和政體者,采大眾意思,制定完全法律,而大眾嚴守之。若法律外之自由,則共恥之!此種守法習慣,必積久養成,如起居之有時,飲食之有節,而后為法治國。吾國民性最馴,惟薄于守法之習慣。余望國民共守本國法律,習之既久,則道德日高,而不自知矣! 又共和國以人民為主體,人民大多數之公意,在安居樂業,改革以后,人民受種種激刺,言之慘然!余日望人民恢復元氣,不敢行一擾民之政,而無術以預防暴民,致良民不免受其荼毒,是余所引為憾事者也。余愿極力設法使人民真享共和幸福,以達于樂利主義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