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

第7節

    第三節復出

    民國紀元前一年,辛亥八月十九日,武昌革命軍起,清總督瑞澂逃,海內紛紛響應,清廷震駭。因慶王、徐世昌保薦,再起袁世凱為湖廣總督,督水陸諸師進攻。

    初以北洋勁旅克漢陽,而同時民軍亦克南京,各省或反正或獨立。清廷見事急,乃下罪己詔,罷皇族內閣,以袁為內閣大臣。

    “武昌起義后,清政府當然要派兵去討伐。派什么軍隊好呢?攝政王載灃所統率的禁衛軍,既非久經訓練之師,又要留在京城保駕。當時能夠迅速調動而又具有戰斗力的軍隊只有北洋軍。派誰去做統帥呢?有人建議啟用袁世凱,理由是北洋軍是在他的手里建成的,派他去督師,可收‘指揮若定’之效?!?/br>
    “就在這時候,英國公使朱爾典在北京大放空氣說,袁世凱是當代精通軍事的大員,而北洋軍又是他一手練成的,必須啟用他才能指揮如意,否則夜長夢多,只恐前途不妙。美國公使嘉樂恒也在公使團會議上,主張促使清政府啟用袁。同時,奕在朝廷里面敲邊鼓,認為朱爾典等人的意見值得考慮。載灃本來是個膽小鬼,自己不敢作主,向隆裕太后請旨定奪??墒?,隆裕不比西太后,遇事畏首畏尾,拿不出主意來。她召開御前會議,征求滿族王公的意見。奕在會議上又極口稱贊袁世凱忠心耿耿,才足戡亂。10月14日,清政府下詔啟用袁世凱為湖廣總督,叫他會同蔭昌指揮前方各軍?!?/br>
    “袁向清政府提出六個條件,歸納起來只有三個:‘要早日實行君主立憲,要用和平手段麻痹革命黨,要把全部兵權交給他?!逭?0月27日,命袁世凱以湖廣總督兼任欽差大臣,節制前方各軍?!?/br>
    “袁受命為欽差大臣的這一天,馮國璋下了鼓勵士氣的總攻擊令。第二天,第二鎮第三協協統王占元率部沿鐵路線向劉家廟反攻。在此以前,清政府所屬建威、江元等艦已向革命軍投降,由劉家廟江面開回漢口江面停泊,但是革命軍既未派人接收,也無妥善處置,它們便又自動地開往武漢下游,對時局采取了觀望的態度。此時受了清政府的運動,又開回丹水池江面,配合北洋軍反攻,軍艦上的炮彈打在革命軍的側翼和后方,使革命軍處于腹背受敵的地位。同時,革命軍前敵指揮張景良受敵人收買,放火焚燒軍火庫,軍心因而動搖,革命軍接連放棄劉家廟、大智門等陣地,28日退守漢口市區?!保ā对绖P演義》)

    第九章 辛亥革命之前后

    第一節南北之對立

    袁世凱復出后,宣布其政見如下見辛亥年十月十一十二兩日《時報》。:

    中國數百年來號稱專制,其實即專制亦不完全,致民人不知尊敬政府,民人亦不明白政府應擔責任?,F在所以鼓動民人,而民人樂從者,無非曰不納稅、無政府耳,此亦由國無責任政府,數百年于茲之故。

    中國進步黨中有兩種人,一種主民主共和,一種主君主立憲。余不知中國人民欲為共和國民,是否真能成熟?抑現在所標之共和主義,真為民人所主持者也?中國情形紛擾,不過起于一二黨魁之議論,外人有不能知其詳者。故欲設立堅固政府,必當詢問其意見于多數國民,不當取決于少數。

    除上所陳外,又各有利益,各有意見,學界、軍界、紳界、商界奮發議論,若任其處處各為一小團體,則意見不能融洽,或且發生瓜分之禍!

    清政府現在雖無收服人心之策,而已頒行憲法信條十九條,大權將在人民之手。故以限制君權之君主立憲政體與國民欲取以嘗試不論是否合宜之他種政體比較,則君主立憲實為經常之計!

    余愛中國之民,較之共和黨人主持急進者,有過之無不及。故我所兢兢者,在改革之實行。明知所擔責任宏大,顧余非為名譽權利起見,但欲為中國恢復秩序,意在有益于中國,使無波折耳。故余仍望和議有成。凡民人意在保全中國者,務使其各黨滿意,恢復和平,建設一堅固之政府。余知國民意見明通,當不愿目睹其本國之破壞,故欲進共和黨人與之籌議方略,使終戰局,破除各種情意暌隔,而將從前種種不便于民者,一概除去。至各省紛紛獨立,余觀之與和議亦不甚暌離,當時政府之權力,既不能行于各省省會,其省會中必有數人宣布近于獨立之政體,其實非全然獨立,有數省,權尚在保守派之手,則跡近中立耳。其題目在推翻專制,其目的在保治安,保護人民財產,愈言共和,愈見中立。故余擬召集各省之人民,以研究此中國究應為何等政體之大問題。

    此問題既如此重大,故凡事應心平意和論之,不可靠一時之熱忱。余之主意在留存本朝皇帝,即為君主立憲政體,從前滿、漢歧視之處,自當一掃而空之。

    尤有重大之問題,則在保存中國,此不能不仰仗于各黨愛國者犧牲其政策,扶助我之目的,以免中國之分裂,及以后種種之惡果。故為中國計,須立刻設立堅固政府,遲延一天,即生一天危險。余愿進步黨人思邦國應至若何地步,與余通力合作,使各要事皆處置妥當也。

    余之志愿既如是宏大,必有誤解余意者,或且受四方之攻擊,事非不知之,顧余必不因稍受波折,遂更變余最高應盡之職。蓋余之作為,蓋為完全保護中國免于分裂計也。

    袁氏非有革命思想者,不僅無革命思想,且反對革命;其乘時而起,主張君主立憲,“留存本朝皇帝”,非忠于清,其意蓋別有所在,證于其后之行事可知。當時《時報》載有《袁世凱之隱衷》一則云見辛亥年十一月十日《時報》。:

    袁世凱之隱衷。北京諸大老對于共和政體,頗有愿表同情者,所不能解決然者,惟一班窮老旗員,恐廢卻君主,伊輩之飲啄,即爾斷絕,是以不免惶恐。然表面亦無反對之跡,以彼本無反對之能力也。袁世凱懼第一期之大統領為他人所得,而又無能為毛遂之謀,故于各方面密遣心腹,竭力運動,已則揚言共和政體如何不宜于今日之中國。實則一俟運動成熟,遂爾實行,其所以反對共和者,意固別有所在。而載濤、良弼輩,亦將此等陰謀,早已窺破,暗斗之機,于是更熾矣。袁初到北京,即向人云:內閣大臣三年一任,為期太迫,恐于政治不能多所舉措。識者莫不嗤之。今于共和前途,如是作梗,推其心,殆欲將萬世一系之專制君主易為袁姓而始快意也者。以袁氏生平之歷史,對于滿清,惟知弄權植勢;于屬吏,則專以貪黷不識字之流為爪牙;至于民事,則除卻捕黨人、遏民氣、斂財肥己而外無所能云。

    觀此,袁之不見信于當時已可知。

    方民清兩軍停戰言和,袁氏并無誠意。辛亥十一月十日,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直隸、奉天、山東、山西、陜西、四川、貴州十七省代表會于南京,始建臨時共和政府,選舉孫中山先生為臨時大總統。元年一月一日,臨時政府正式成立。袁投箸而起,聲言南北協約,以君主立憲為前提,而唐、伍兩全權擅用共和政體,逾其職權;且協約未決,南人先組織政府,公選大總統,有悖協約本旨。遂罷唐紹儀全權,自任交涉之事,往來反復,徒駁片言只字,而不入本題。世凱一面又使清廷出內帑備戰,又假太后旨脅親貴報效軍需,然世凱非真欲與民軍較優劣,亦非真有愛于清廷,共和之必成非不知,清帝退位,又其所甚愿,顧其復梁鼎芬書云:

    (上略)仆以衰病之軀,息影洹上,杜門卻掃,于今三年,私冀抱甕灌園,長為老農以沒世。遭遇時變,奪我煙霞,詔旨敦迫,急于星火,堅辭再四,迄不獲請,扶疾就道,倉猝誓師,軍事未終,尋綜閣務,艱巨投遺,非所夙期,自維綿薄,曷克負荷?所謂責孱夫以舉鼎,策駑馬使絕塵,惴惴于心,若賞深谷。第念先朝顧托之重,時局禍變之深,不敢偷安,勉當大任。受事以來,跼天踏地,人心盡去,既瓦解而土崩,庫儲已空,將釜懸而炊絕。內之則主少國危,方孤立于眾謗群疑之地;外之則交疏援寡,群欲逞其因利順便之思,正不徒共和獨立之響言日盈,炸彈手槍之恫喝,咸與為仇己也。險象環生,棘手萬狀,懷憂茹憤,誰可告言。惟有益堅盡瘁之初心,勉竭鄙力所能至,奮此愚忠,戰彼群魔;但求皇統之能保存,領土之不破碎,免瓜分之慘,紓種滅之憂。慄倦寸私,惟在于此,成敗利鈍,非所逆睹,知我罪我,付之千秋。一俟大局稍安,國事粗定,便當敬避賢路,翩然掛冠。成都之桑,東陵之瓜,足娛此生,庶畢乃愿。執事忠肝貫金石,古誼若龜鑒,行見翌贊明廷,輔世進化,致富強,興太平,自有莫大之事業。在仆敬當為國與民馨香祝之,而斷非仆之衰朽,所敢自任者矣。(下略)

    又,其時袁每對人云:“余深荷國恩,雖時勢至此,豈忍負孤兒寡婦乎?”其容貌,其言語,其態度,粹然一愛新覺羅之大忠臣。然此僅以眩宗社黨之耳目,其實養其實力以臨大敵,志固竊有所伺也。時岑春煊致電袁世凱云:

    北京內閣袁總理鑒:今日國民多數均以共和為目的,朝廷既有召國會決政體之諭,自系采取多數。我皇上之從民所欲,不私天下,以堯舜之心為心,為海內外所共見。民軍感于朝廷禮讓為國,罷戰息民,故亦眾口一辭,必以尊崇皇室為報,上下相交,各盡其道,為世界歷史開未有之局,誠吾國之光榮也。唐使南來,國民咸以平和有望,列強忠告,企盼尤殷。春煊養疴滬上,蒿目時艱,念公為國為民,必能主持定議;不圖撤回和使,重啟戰端!皇上不以君位自私,而公必反遏其德意,國民以人道為重,而公必自逞其兵威,從此戰禍相尋,永無恢復和平之望,生靈涂炭,同就淪亡,上貽主憂,下益民禍,誰尸其咎?惟公一人!道路傳言,方謂民軍選定總統,公因失望,遽反所為,春煊實不愿以疑賢者也??傊?,為皇室計,為國民計,惟有恪守唐使議定條款,從速取決國會,早定大計,庶幾上安下全,舉國蒙福,春煊亦得偷安林下,則受賜良多矣。事機危迫,敢貢苔蕘,伏維鑒察!岑春煊,哿。見《時報》元年一月十日。

    當時革命軍人對于袁氏深致疑懷者,固不乏人,光復軍總司令兼吳淞軍政分府李燮和上孫大總統書,論和戰之局宜早定云見一年一月十九日《時報》。:

    (上略)一月以來,最足為失機誤事之尤者,莫如議和一事。夫和有何可議者,民主君主,兩言而決耳,豈有調停之余地。戰亦何可議者,北伐北伐,聞之耳熟矣,卒無事實之進行。坐是搶攘月余,勢成坐困,老師匱財,攘權奪利,凡種種不良之現象,皆緣是以生。若天下之大局不定,河山之歌舞依然,我恐洪氏末年之覆轍,將于今日復蹈之也。夫袁氏之不足恃,豈待今日而后知之?

    溯彼一生之歷史,不過一反復無常之小人耳。甲午中東之役,戊戌之政變,庚子之拳亂,合之此次之事交,凡國中經一次之擾亂者,即于彼增加一絕大之勢力。彼蓋乘時竊勢,舞術自恣之人耳,安知所謂盡力民國,又安知所謂效忠滿廷?凡其竭智盡技,縱橫捭闔而為之者,無非為彼個人之計。夫為個人者,但思乘時窺便,以弋個人之利益,而無絲毫公眾之利益置其眼中,故其所為,恒不可以常情測度,豈惟不可以常情測度,即彼身居局中者,亦無從測度己身之所為。何則?彼以術馭人,而不悟彼乃為術所馭也!故袁氏者,斷不可恃者也。恃袁氏無異恃袁氏之術。袁氏之術,乃其所以自欺欺人者也。彼自身且不可恃,獨奈何欲率天下之人,以賴袁氏之術乎?故今日者,必須去依賴袁氏之心,而后可以議戰。以神圣莊嚴之大總統,奉之于袁氏足下,而袁氏蹴爾而不屑,寧非神州男子之奇辱耶?顧猶有持慎重之說者,以為戰限延長,非吾民之福,南人北伐,非地勢所宜。燮和獨以凡事之可以平和解決者,則以平和解決之,凡事之不能以平和解決者,則戰爭者,所以促進平和,而斷非擾亂平和之具!假令兩軍相持不決,前途之平和,可希冀乎?不能希冀,而猶欲假和議之美名,以涂飾天下人之耳目,吾未見其可也。

    今日之所恃者,在能戰耳,在能戰而后能和耳。若夫搶攘紛擾于不和不戰、忽和忽戰之間,則人心之恐怖,靡有已時,商業之壅滯,猶如昔日,豈必殺人流血,而后為損失耶!況夫相持愈久,則外交之枝節愈多,此次各國,所以取不干涉主義者,尊重人道耳,敬畏輿論耳,非有愛我之心也。我內部而稍有可乘,彼必不肯犧牲自國之利益,以曲徇我為事。今俄之于蒙古,其明征矣。是故無論自對內對外言之,民主君主之解決,宜速而不宜遲。而其解決之手段,不外于平和與武力二者。然就今日之時勢觀之,斷非平和可以解決,則徒講一時彌縫之策,希冀戰留守南京時期的黃興爭之不再開者,名雖尊重人道,實則違背人道。何則?以其遷延愈久而損失愈大也。故今日之戰,為人道而戰,決非破壞人道之舉也。

    近者議和屢有破裂之勢,然袁氏猶時出其詭計,或謂派梁士詒蒞滬,或傳派唐紹儀續議,無非欲以迷離惝恍之手段,以懈我已固之人心,而支持其破碎之殘局。幸我國民幡然知袁氏之侮我,于是有誓師北伐之舉。燮和不才,今已秣馬厲兵,從諸君子后,若公猶遲疑不決,當機不斷,或且誤聽袁氏再求和議之舉,則誤我神州大局,淪胥我炎黃冑裔者,公將不能辭其咎矣!

    至于南軍北伐,泥于歷史之見者,徒以西北可以制東南,而東南不能制西北,遂謂地利實然,恐徒勞而無功。不知漢高起于豐沛,明太起于濠泗,在歷史上已有其事。矧夫此次倡義,非徒恃兵力也,尤在人心趨向。東南之人,趨向共和,固已成為事實,即西北之人,其表面雖仍服從滿洲,其精神早已趨向民國。其尚持君主頑見者,不過少數頑迷之官僚派耳。北方義士,無拳無勇,困于專制之積威,兵力之蹂躪,方且屢蹶屢起,以為我南方民軍之響應,而我顧對岸觀火,若秦、越人之視肥瘠,其謬者且倡為南北分治之論,以離間我南北人之心,破壞我神州之統一。嗚呼!其何以對我北方同胞矣。且夫混一南北,建設共和國家者,亦視夫我國民之決心何如耳。我國民若無此決心,則雖已破壞之各省,不必其能建設,若其有此決心,則我謂天下之事,何事不可以期成?區區北虜,又奚足當我入之一撼者,嗚呼!國家之基礎,建于國民心理之上,我國民而畏難茍安之國民,不欲收混一之功,則亦已耳;不然者,以武漢一隅,振臂一呼天下響應。今日乃以十六省之疆土,而受制于賊虜,此燮和所大惑不解者也。夫武、漢之事,起于國民之決心,今日之北伐,亦訴之于國民之決心而已。而所以日討國民而訓之儆之者,則公之職務也。此所謂急定和戰之局勢者一也。(下略)

    二十七日《時事新報》載袁幕友有密電至南京,通告大總統及江蘇都督,其大意謂:

    若南方能舉袁氏為全國大總統,則彼此當息干戈,永歸于好,而袁氏亦必盡力迫脅清帝退位,誓守共和,為民國謀幸福。但如南方不允所請,則彼等當為袁氏效死力,決不遷就,以示釁由我啟,戰彼無罪云云。

    二十八日《時事新報》譯載《大陸報》北京電云:

    一月二十七日初九日。電:孫總統電致各國公使,歷述近時議和情形,并將和議中梗一端歸咎于袁世凱氏。略謂:“本總統甚愿讓位于袁,而袁已允照辦,豈知袁忽欲令南京臨時政府立即解散,此則為民國所萬難照辦者。蓋民國之愿讓步,為共和,非為袁氏也!袁若愿盡力共和,則今日仍愿相讓?!碑斣下劽駠概e為總統之消息后,即一變其保清之態度,而力主清帝退位,至前此所議之國民大會一節,亦復盡行抹卻。既而知民國必欲其實行贊成共和,而決不肯貿然相讓,墮其詭計,則袁氏又復變態矣!蓋袁氏之意,實欲使北京政府、民國政府并行解散,俾得以一人而獨攬大權也云云。

    同日又載孫大總統宣布袁世凱罪狀之特電云:

    孫總統因袁世凱于議和之事,始終失信,于昨日致電伍代表,略言:此次議和,屢次展期,原欲以平和之手段,達到共和之目的。不意袁世凱始則取消唐紹儀之全權代表,繼又不承認唐紹儀于正式會議時所簽允之選舉國民議會以議決國體之法。復于清帝退位問題,業經彼此往返電商多日,忽然電稱并未與伍代表商及等語。似此種種失信,為全國軍民所共憤。況民國既許以最優之禮對待清帝及清皇室;今以袁世凱一人阻力之故,致令共和之目的不能速達,又令清帝不能享遜讓之美名,則袁世凱不特為民國之蠹,且實為清帝之仇。此次停戰之期屆滿,民國萬不允再行展期,若因而再啟兵釁,全唯袁世凱是咎!舉國軍民,均欲滅袁氏而后朝食云云。

    上則宣布袁氏罪狀之特電,雖三十一日經總統府秘書處更正,然不能遂認為無來歷也。

    第二節清帝之退位與孫中山之引退

    溥儀與其父攝政王載灃合影洎《優待清室條件》頒布,袁以清帝溥儀退位,電告臨時政府,并宣布政見,略謂:

    共和為最良國體,世界之所公認。今由帝政一躍而躋及之,實諸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國無疆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詔辭位——業經世凱署名,則宣布之日,為帝政之終局,即民國之始基。從此努力進行,務令達到圓滿地位,永遠不使君主政體再行于中國?。ㄏ侣裕?/br>
    至是臨時大總統踐誓引退,提出辭職書于參議院,并推舉袁世凱為大總統,其文如下:

    今日本人總統提出辭職,要求改選賢能。選舉之事,原國民公權,本總統實無容啄之地。惟使伍代表電北京,有約以“清帝實行退位,袁世凱君宣布政見,贊成共和,即當推讓”。提議于貴院,亦表同情。此次清帝遜位,南北統一,袁君之力實多。發表政見,更為絕對贊同,舉為公仆,必能盡忠民國?!?/br>
    孫大總統辭職時,附有辦法三條:

    一、臨時政府地點設于南京,為各省代表所議定,不能更改。

    二、辭職后,俟參議院舉定新總統親到南京受任之時,大總統及國務各員乃行辭職。

    三、臨時政府約法為參議院所制定,新總統必須遵守頒布之一切法律章程。

    第三節臨時大總統之當選

    洎二月十四日,孫大總統復親蒞參議院,陳述詳細情形,院議可決。二月十五日,開臨時大總統選舉會,袁世凱以十七票當選。至是袁初步之目的已達,而南北建都之爭議起。二月廿一日,袁氏復孫大總統電云:

    南京孫大總統、黎副總統、各部總長、參議院、各省都督、各軍隊長鑒:清帝辭位,自應速謀統一,以定危局,此時間不容發,實為惟一要圖。民國存亡,胥關于是。頃接孫大總統電開,提出辭表,推薦鄙人,屬速來寧,并舉人電知臨時政府,畀以鎮安北方全權各等因,黃陸軍總長暨各軍隊長電招鄙人赴寧等因,世凱德薄能鮮,何敢肩此重任。南行之愿,真電業已聲明,然暫時羈絆在此,實為北方危機隱伏,全國半數之生命財產,萬難恝置,并非由清帝委任也。孫大總統來電所論,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組織,極為正確?,F在北方各省軍隊暨全蒙代表,皆以函電推舉為臨時大總統,清帝委任一層,無足再論,然總未遽組織者,特慮南北意見因此而生,統一愈難,實非國家之福。若專為個人職任計,舍北而南,則實有無窮窒礙。北方軍民,意見尚多分歧,隱患實繁?;首迨芡馊擞夼?,根株潛長,北京外交團向以凱離此為慮,屢經言及。奉、江兩省,時有動搖,外蒙各盟,迭來警告,內訌外患,遞引互牽。若因凱一走,一切變端立見,殊非愛國救世之素志。若單人自代,實無措置各方面合宜之人。然長此不能統一,外人無可承認,險象環集,大局益危。反復思維,與其孫大總統辭職,不如世凱退居,蓋就民設之政府,民舉之總統而謀統一,其事較便。今日之計,惟有由南京政府將北方各省及各軍隊妥籌接收以后,世凱立即退歸田里,為共和之國民當未接收以前,仍當竭智盡愚,暫維秩序??傊?,共和既定之后,當以愛國為前提,決不欲以大總統問題,釀成南北分歧之局,致資漁人分裂之禍。已請唐君紹儀代達此意,赴寧協商,特以區區之懷,電達聰聽,惟亮察之為幸。袁世凱,咸。

    又致孫大總統電見二月廿一日《時報》。:

    南京孫大總統鑒:昨上兩電計達。前奉尊電,慚悚萬狀?,F在國體初定,隱患方多,凡在國民,均應共效綿薄,惟自揣才力,實難勝此重大之責任,茲乃辱荷參議院正式選舉。竊思公以偉略創始于前,而凱乃以輕材承乏于后,實深愧汗!凱之私愿,始終以國利民福為歸,當茲危急存亡之際,國民既以公義相責難,凱敢不勉盡公仆義務。惟前陳為難各節,均系實在情形。素承厚愛,謹披瀝詳陳,務希涵亮。俟專使到京,再行函商一切。專使何人?并何日啟程?乞先電示為盼。肅復。袁世凱,銑。

    當參議院選出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臨時政府即派遣專使蔡元培、汪兆銘等赴北京歡迎袁世凱來南京就職。袁氏固憑藉北洋勢力,不欲南行者,用楊度計,嗾令第三鎮曹錕所部于二月二十九日晚在北京嘩變,焚燒東安門外及前門外一帶,兵匪搶掠達旦,商民被害千余家。翌日而天津、保定駐軍,亦相繼而起。于是袁氏即借口北方大局,不得不賴己坐鎮,而食南京就職之前言。

    蔡、汪等亦為所欺,且電南京為之解說。并于三月二日,連電臨時政府及參議院,速籌善策,以滿北方人民之望。于是參議院決辦法六條,允袁世凱于北京就職:

    一、參議院電知袁大總統允其在北京就職。

    二、袁大總統接電后,即電參議院宣誓。

    三、參議院接到宣誓之后,即復電認為就職,并通告全國。

    四、袁大總統既受職后,即將擬派之國務總理及各國務員之姓名,電知參議院,求其同意。

    五、國務總理及各國務員任定后,即在南京接收臨時政府交代事宜。

    六、孫大總統于交代之日,始行解職。

    袁世凱得電后,遵照參議院辦法,于三月十日在北京行正式受任禮。先于八日電傳誓詞于參議院。其復電如下:

    南京參議院公鑒:麻電悉。所議六條,一切認可。凱以薄德,忝承推舉,勉任公仆義務,謹照三月初六日參議院議決,照第二條辦法,電達宣誓。下開宣誓詞,請代公布。其文曰:民國建設造端,百凡待治。世凱深愿竭其能力,發揚共和之精神,滌蕩專制之瑕穢!謹守憲法,依國民之愿望,蘄達國家于安全強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樂利。凡茲志愿,率履勿渝!俟召集國會,選定第一期大總統,世凱即行解職。謹掬誠悃,誓告同胞。大中華民國元年三月初八日,袁世凱。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

    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后與他的僚屬在外務部合影  參議院亦有電答袁大總統詞見三月十一日《時報》。:

    北京袁大總統鑒:電達誓詞敬悉。謹照本院三月初六日議決辦法之第三條,認大總統為受職,一面通告全國,并致辭于大總統之前,其文曰:維中華民國元年三月九日,臨時大總統袁世凱蒞任。本院代表全國,歡呼迎祝而致之辭曰:共和肇基,群治待理,仰公才望,畀以太阿。篳路藍縷,孫公既開其先,發揚光大,我公宜善其后。四百兆同胞公意之所托,二億里山河大命之所寄,茍有隕越,淪胥隨之!況軍興以來,四民輟業,滿目瘡痍,六師暴露,八府匱竭,轉危為安,勞公敷施。本院代表國民,尤不得不拳拳敦勉者:《臨時約法》七章五十六條,倫比憲法,其守之維謹!勿逆輿情,勿鄰專斷,勿押非德,勿登非才!凡我共和國五大民族有不至誠愛敬,皇天后土,實式憑之!謹致大總統璽綬,俾公令出惟行,崇為符信,欽念哉!參議院,佳。

    袁世凱既就職,臨時政府遷至北京?!吨腥A民國臨時約法》于十一日由孫大總統公布,袁氏即依據以組織臨時政府焉。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三月三十一日,袁總統頒訓勉軍人令云:

    現在政府成立,全國統一,揆厥原因,多由我陸海軍人同心戮力,一致進行之功。自今以后,破壞之局既終,建設之事方始,所有我陸海軍人,熱誠愛國,同贊共和,自以捍衛國民為天職。益民出餉以養兵,兵出力以衛民,惟軍人有自尊自重之風,斯國民有相敬相親之意。我軍人櫛風沐雨,勞勚□□,見民間之困苦流離,詎不惻然于心,引為己責?分為軍民,義猶兄弟,將欲維持現狀,希望太平,必能服從統一命令,保持地方秩序,以鞏固民國之丕基,始垂歷史之榮譽。其有違犯紀律,擾亂治安,或假借名義,動搖國體者,必與愛國軍人共棄之!本大總統生長兵間,習知甘苦,徒以肇基伊始,日昃不遑,愧未能躬蒞戎行,拊循士卒,望傳告各該官長目兵,嘉獎慰問,并將此意普為訓勉,咸各恪遵。

    四月二十九日,袁氏出席參議院,有演說詞,并錄下:

    袁世凱在參議院之演說詞民國元年四月廿九日。:

    世凱忝承五大民族推舉,夙夜祗懼,恐不能勝,謹掬誠悃,敬告我國民:在志氣高遠者,諒必以世凱蒞任伊始,必有宏大之議,以一新聞聽,然審時度勢,未敢以語此也。古今立國之道,惟在整飭紀綱,修明法度,使內外相系,強弱相安,乃可鞏固國基,爭存宇內。邇來兵事擾攘,四民失業,公私交困,已達極點。而士卒多昧服從之誼,人民鮮知公共之益,空談者偏于理想,營私者多牟權利,循此不變,必將紀綱廢墜,法度蕩然,欲保障人民之生命財產而不可得,尚敢侈言鋪張乎?世凱向持銳進主義,不甘以畏難保守自居,數十年苦心經營,當為諸君所共見共諒。但現值改革之后,亟當維持秩序,利用厚生,建設從穩健入手,措置以實事為歸。譬如建造巨室,須將基礎審慎測量,擇工選料,層層穩固,處處堅實,非可徒侈外觀,虛事粉刷,然后廣廈落成,方能歷久不敝。倘以孟浪潦草出之,恐墻壁未立,而傾覆隨之,其損失何可勝言。

    是以必須根本完固,再行急起直追,則觀成可cao左券矣!百廢得興,要在財政。去歲度支預算,雖云入不敷出,然尚虧稱有二百六十余兆兩之歲入。半年以來,工商荒廢,稅入銳減,外債暫不能償。近以改良政治,必須輸入外資。故先定整頓財政大綱,增加財政信用。每年應還借款賠款本息約五千萬兩,借款多以關稅作抵,亦有以厘金作抵者;賠款以關稅及鹽課作抵。速與有約之國商議加稅,一面廢去厘金及減少出口稅。每年海關常關所入,可由四千四百萬兩,增至六千余萬兩,可抵支前項外債而有余。至鐵路及他項借款,另以鐵路及他項進款償還,不足則由鹽款撥補。尚有各省所借外債,其總數約一千余萬兩。又去冬欠交庚子賠款一千二百余萬兩,均歸入組織新政府,即用大借款項下速為償還。建設行政所需,應迅速成立預算,以定支用大借款標準。目前先發出暫時短期庫帑券,以濟急需。此項庫帑券,由將來大借款歸還。此事極為要著,舍此無他法可恢復財政信用。仿照新法整理鹽政,可增鹽課五千萬兩。清理田賦,剔胥役之積弊,輕人民之負擔,未經升科之地,搜集專門人才重新測量,酌定稅章。改良國幣,劃一圜法,為財政最要關鍵,即必迅速施行。我國財政專門人員尚少,又乏經驗,將來庶政俱舉,亦須借用異才,以資先導而備顧問。

    民國成立,宜以實業為先務,故分設農林、工商兩部,以盡協助提倡之義,凡學校生徒,尤宜趨重實業,以培國本。吾國實業尚在幼稚時代,質言之,中華實農國也,墾荒、森林、畜牧、漁業、茶桑富藏于地,類多未辟菁華,愿我國民無從空中討生活,須從腳底下著想。即以礦產言之,急須更改礦章,務從便民,力主寬大,以利通行。且商律與度量衡,亦應迅速妥訂實行。

    近日軍隊復雜,數逾常額幾倍,消耗過巨,閭閻何以堪此?已飭財政、陸軍兩部實行收束之方。人民信教自由,舉凡各教,均一視大同,毫無偏倚,不論其信教與否,亦不論其信仰何教,均須互相尊重,悉泯猜疑,冀享幸福。我國民習慣積重,急切難趨大同。教育尚未普及,改革尚多疑沮。軍人缺乏精神,訓練當探本原。法律亦未完備,法權仍多放棄。交通未能暢達,風氣難期劃一。均當與國務員隨時籌商,力求進行。邇來外人對我態度,類皆和平中正,藉示贊助之誠,固征世界之文明,更感友邦之睦誼。凡我國民,務當深明此義,以開誠布公,鞏固邦交為重。凡從前締結之條約,切實遵守,其已締約而未辦之事,迅速舉辦。從數千百年專制之后,一躍而躋共和,宜吾國民之色然而喜也。然世凱深以吾國之未進步為憂也,深望我國民常處于不足,勿夸張自滿也,深望以公誠推與,勿互相猜忌也。四萬萬心惟一心,國乃強。

    此次特任國務總理唐君與各部總長,皆一時濟變之才,世凱正資倚任,共支大局,愿國民深信之,贊助之!

    第十章 二次革命之時期

    第一節總統制與內閣制之爭

    袁世凱組成的“內閣”國務總理熊希齡原南京臨時政府之讓政權予袁世凱,實由于事勢之牽制。袁就總統職后,一切設施,多由己意,主采用“總統制”,以便于大權獨攬。然內閣制系依據《臨時約法》者,故國務總理唐紹儀毅然主張內閣制,設國務會議,以為執行職權之樞紐。袁既與唐內閣意見不融洽,爭權不得,漸與民黨不睦。又以每發一議、出一令,必經國務院通過,方能有效,且時復駁回,深苦之。而國務總理唐紹儀因與袁為舊交,恒嚴辭抗辯,不肯稍讓,因益忌之。會事有不經國務院,徑發令,唐大憤,拂袖出京。蔡元培、王寵惠、熊希齡、宋教仁、王正廷亦相率去職。

    時國人對于袁氏,已滋不信,觀于元年六月廿七日《時報》所載袁總統解釋謠言之原電可知。電錄下:



<u id="0bgj4"></u>
  • <wbr id="0bgj4"><source id="0bgj4"></source></wbr>
  • <sub id="0bgj4"></sub>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legend id="0bgj4"></legend></wbr>

        <sup id="0bgj4"></sup>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wbr>
        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