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節
李顯也明白了鄭玘的意思,心里卻還是有點別扭:“可是……太子……終究待我不錯的?!?/br> “你能提醒他一次提醒他兩次還能次次都提醒?更何況如今這事兒就只能靠他自己擺平了,你能幫他什么?”鄭玘十分冷靜的分析。 李顯一聽也是,他的確是不能做什么,而且他也不敢扛上武后啊,現在唯一的希望就是李治了,希望他維護李賢跟當初維護李弘一樣吧。 鄭玘眼看著李顯被自己勸回來心里微微松了口氣,說實話他有一百種方法能夠幫李賢度過這次難關,然而在他看來并沒有必要。 武后和太子的爭斗已經進入了白熱化,他們不是太子黨,就算是也不可能次次都能幫忙,所以最好就是袖手旁觀,誰贏對他們其實都沒有太大影響,而且說不定……他們還能坐收漁翁之利。 明崇儼死在東宮,死因也很囧,是從樓梯上跌下來摔斷脖子的,當然官方解釋是這樣的,至于大家信不信……官方表示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的。 而這個解釋別說大多數人都相信,畢竟官方也不可能睜眼說瞎話,死因肯定是這個,然而怎么會跌下去,為什么跌下去才是大家想要八卦的。 李賢最近過的特別痛苦,明崇儼的死似乎戳到了武后的憤怒點,如果原本武后的憤怒值在五十左右的話,那么現在大概就是一百一了,憤怒值這么高的武后不好對付。 以前武后和他表面上還能勉強維持一個母慈子孝,然而自從明崇儼死后,武后就毫不掩飾她對李賢的不滿了,武后開始親書手信責備太子,甚至還讓人送《少陽正范》和《孝子傳》。 李顯知道之后真是不知道說什么好了,這兩本書第一本是教人怎么做太子的,第二本從名字上就能看得出來是告訴大家為人子要孝順以及怎么才算孝順。 武后送這兩本書的舉動簡直就是在當面打太子的臉!李賢的太子做的其實是不錯的,數次監國連李治都沒說過他不好,武后這確實在直接說他不懂得做太子也不夠孝順。 前一個還好一點,會不會做太子朝臣們心里是有數的,只要李治不覺得他這個太子做的不好也就夠了,可是后面那個卻壓的李賢抬不起頭來,被扣上不孝的帽子,名聲是會被毀掉的,這樣哪怕將來他登基了,只怕史書上也會記載下來他多么的“不孝”。 李賢有點沉不住氣了,他現在終于有一點明白了當初李弘的想法——為什么李弘甚至想過要廢掉自己的母親! 作為太子,誰不知道母親是皇后就能保證自己嫡子的地位,才能讓自己的地位更加穩固?但是如果這個母親是武后的話,這就不僅不是個加成反而是個掣肘!如果真的能廢掉武后廢除她所有的權柄,對李賢而言或許還是好事。 畢竟就算武后被廢了,她也當過皇后,李賢依舊是嫡子,哪怕退一萬步說被人說是庶子,那李治就沒有嫡子了,有嫡立嫡無嫡立長,他就是長! 別說,李賢還真的就動這個腦筋了,他知道他爹當初就有廢后的打算,詔書都寫了,不知道是顧慮到了什么沒有廢掉,現在……他們都老大了,因為李弘,以及政治上的各種分歧,這對夫妻的情分已經就剩那么薄薄的一層紙了,李賢覺得……或許可以努力一把。 李賢還真敢想,只不過他敢想也暫時不敢干,因為明崇儼死的地方實在是太湊巧了,有人說這是有意陷害東宮,還有人說東宮這是抓住了人的心理盲點,所以敢這么干。 總之最近這段日子李賢什么都不敢干他表現的比他的弟弟李顯還要老實! 李顯如今是什么都不想做了,他就安安靜靜的當個美男子好了,糧食的育種正在進行中,只不過這是個長期的事情,他知道培育方向然并卵……他沒有相應的經驗,也沒學過這方面的知識,依舊是只能指點一條路子而已。 明崇儼死后為了安撫武后,李治給明崇儼追贈了一個侍中職銜,謚號是莊。然后就有人不愿意了,朝廷上很多對明崇儼不太滿意的,更多的是看不起他,總覺得這是一個佞臣,能夠做到高官不過就是因為討好了帝后,哦,嚴格來說是討好了天后,所以大家對他的評價就更不高了。 這樣一個佞臣居然還要追贈,不滿……大大的不滿,要知道這年頭加了侍中職銜就代表著已經是再想了,大唐的宰相人數比較多,但是再多也沒有能隨便讓人去做的地步,能夠當上宰相尤其是首相的那都是有兩把刷子的。 而且這些人大多出身勛貴世家,現在突然弄了一個阿諛媚上的佞臣過來跟他們同級,哪怕是死人也不行! 一時間為了明崇儼的追贈,朝廷上你來我往的打得火熱。武后是很憤怒的,本來有個追贈她心里還舒服一點,她對明崇儼并沒有到愛情的地步,喜歡是有的,只不過……得不到的總是最好的,或者說是在還喜歡的時候失去才是最讓人痛苦的。 武后多少有點傷心,在這種情況下,還有人硬要卡著明崇儼的追贈和謚號,武后氣的想殺人了。別說,她想要殺人還就不僅僅是想想而已,過了沒兩天,一些在這件事兒上明著反對的人就被武后收拾了,還不是簡單的收拾不是直接弄死就是削成白板——最主要的是還沒辦法替他們平反,武后拍黑磚是有一下子的,昔年她曾經安排到崇文館去編書的人經過這些年的磨練總算是成了一點氣候,派上用場了,而他們找出來的那些人黑歷史一個一個的翻出來,沒有一個是真清白的! 武后這一次動作大了一點,這一番打擊波及到的有太子的人,有李治的人,甚至連鄭玘的人都有! 鄭玘在知道之后直接出離憤怒了,要知道如果品級不夠說實話武后還懶得理會呢,這個被弄下去的就是個正五品中書舍人名叫李成,也算是鄭玘一黨里面骨干人物了。鄭玘的憤怒不是來自武后,而是恨鐵不成鋼。 在朝里當官的真的一清二白的太少了,但是……你別太過分啊,李成這一次是因為內宅問題被參下去的,其實嚴格來說他也是被坑了,坑他的還是他爹——他本來不是嫡子而是庶子,但是他爹頭上有一個侯爵的爵位,沒有嫡子就要除國了啊,于是侯夫人就做了件事兒——她把跟她的親生女兒差不多時出生的庶出男孩子給抱了過來說是雙胞胎,以庶充嫡,后來還給李成請封了侯世子。 這本來是件秘辛,也不知道武后從哪里找到了證據,藐視國家法律欺君犯上,啥都別說了,流放吧您。 鄭玘一半是生氣李成父親的糊涂——既然都換了那么當初知情的就該滅口的滅口,證據什么的該收拾就都收拾了,不要給別人翻案的機會,真是蠢死了! 更蠢的是李成!當初鄭玘都提醒大家不要跟著裹亂該干嘛干嘛,別蹦跶,蹦跶就是個死,結果這貨還是摻合了進去,這不是作死嗎? 這么多年李顯都難得見到鄭玘這么憤怒的樣子,縮在一旁不說話,他該說什么?一邊他男朋友一邊是他女皇娘親…… 鄭玘說了半天沒有任何回應轉頭就看著李顯,李顯咽了口口水問道:“李侯爺也是太著急了,他又不是不能生,既然有了一兒一女就繼續唄,干嘛非要要庶子來冒充呢?” 鄭玘:大王,你關注點不太對你造嗎? 不過鄭玘也就是找個地方發個牢sao,畢竟出去了無論在誰面前他還要表現的跟自己沒關系,快要憋死了好嘛。 鄭玘嘆了口氣說道:“問題是自從那一兒一女之后,侯爺受了傷子嗣上面……有點問題,所以……” 李顯秒懂,不過既然已經出了這事兒了,發一回脾氣也就行了。鄭玘憤怒完了之后很快就冷靜了下來,他琢磨了一下才說道:“天后這樣……可不太對?!?/br> 雖然看上去打擊到了大部分朝臣,但是快意恩仇的人在叢林里活不了多久,武后這次是被氣瘋了?她在這樣下去,估計李治就要出手了,以前李治不出手主要是因為沒有發生太大的事情,把老婆留給兒子當磨刀石也不錯的,否則太一帆風順了對李賢沒有好處。 在繼承人的問題上,李治有的時候還是蠻殘酷的。李顯聽明白了鄭玘的話外之音,想了想忍不住去了一趟武后那里。 武后看起來依舊是瀟灑愜意,從表面上看一點也不覺得她真的為了明崇儼的死傷心,或許……反對追贈明崇儼這件事兒本身才是讓她憤怒的原因?畢竟明崇儼算她的人。 武后看到李顯倒是挺意外的:“怎么想到過來了?” 李顯笑瞇瞇的說道:“兒子想阿娘了?!?/br> 武后似笑非笑的看著他不說話,李顯也有點心虛,自從明崇儼說出那句話之后他入宮的次數就驟減,畢竟自請出去研究糧食播種問題了嘛,那里距離洛陽宮又不近也就不必每天都來請安了。 “阿娘最近若是心情不好,兒子奉阿娘去進香可好?”這是李顯想出來的唯一的辦法了,先隔離吧,要不然什么時候他就得聽到武后親手弄死兒子的消息了。 武后自然是知道李顯的意思,擺了擺手說道:“行了,你也不用說那么多了,該怎么做我心里有數,你啊,就是膽子太小了?!?/br> 武后對李顯也滿意也不滿意,如果明崇儼這句話放到當初的李賢身上,李賢的表現肯定不是這樣的,他估計敢迅速下手弄死李弘然后坐上太子之位! 在需要兒子打頭陣的時候這樣的兒子的確是讓人十分省心,然而當她不需要的時候一個太過強勢會跟自己搶地盤的兒子就實在是太不可愛了,對比一下,武后寧可需要動手的時候自己上也不想弄一個給自己添堵的兒子來。 所以李顯是很合適的傀儡太子人選,因為他聽話啊,最重要的是他無妻無子,立起來再廢掉也不是很難的事情。 李顯聽了武后的話苦笑著說道:“不是膽子小,終歸是手足兄弟,總不能因為虛無縹緲的卦辭弄到骨rou相疑的地步?!?/br> 是個有良心的孩子,武后對李顯下了個評論,她知道李顯的來歷,這年頭親兄弟還能因為家產人頭打出狗腦子來呢,更何況他家的家產還是天下最大份兒的,李顯能夠真的把李賢當成兄弟,弱一點就弱一點吧,好歹有良心,不會跟親媽明火執仗的爭斗。 當然李顯這句話也傳到了李治和李賢的耳朵里,李賢當時就說道:“七郎也太小心了,他是我兄弟我還能不了解他嗎?” 政治斗爭上來講,李賢從來沒把李顯放在心上過——身邊得用的人除了鄭玘以外都是李治的人,他的個人能量再強如果李治不同意有什么用??? 李治嘆了口氣抬頭看著李賢說道:“八郎要成婚了,你要好好準備才是?!?/br> 李賢瞬間躬身領命,是啦,之前李賢和武后互掐的太熱鬧了,比當初李弘的時候還要過分,李治也是覺得心有點累,他能出手偏幫,但是那樣只不過又是給了好事者談資而已,李治就想到了一個讓新話題掩蓋舊話題的想法。 于是李治直接公布了李輪的婚訊,讓大家都準備好紅包炸彈來參加他兒子的婚禮,于是洛陽的八卦就轉移到了開始八卦相王妃上面。 李輪結婚李顯總算是有事兒干了,在規定的賀禮之外他又多給李輪了一份股份。當然這玩意就是私下給的了,為了這事兒他特地跑了一趟相王府。 結果到了相王府之后他看李輪卻有點不開心的樣子,不由得問道:“你這是怎么了?”眼看要結婚了,你這表情不太對???還是說你不喜歡新娘子?如果是這樣的話……麻煩有點大,畢竟那是李治選出來的啊。 不過想想這個年代沒有啥自由戀愛的,所有結婚的不都是這樣嗎?婚前能夠見一面也就不錯了,李輪現在就對未婚妻不滿意,以后……那姑娘可怎么辦? 李顯有些擔心,卻知道這些事情不能管,結果他完全沒想到李輪根本就不是因為不喜歡未來的王妃,他是再替李顯覺得不值! 李顯沒有成過親過來也不過就是跟李輪閑聊天而已,于是說著說著李輪就開口說道:“七兄也是阿爹阿娘之子何以懼太子至此?”他說的是李顯跑去種地的事兒,這也是李輪的憤怒點,堂堂親王居然被逼的跑出去種地,還有沒有王法了? 李顯摸了摸李輪的頭說道:“并不是畏懼,只是到底是兄弟,更何況為人子也要為父母考慮?!?/br> 當著李輪,李顯不能說自己認慫,只好拿著大義來遮掩了,李輪雖然不滿到底不能反駁這個,只是說道:“七兄也不怕有人得寸進尺?!?/br> 他的意思是你退了就不怕太子正好對你下手嗎?李顯笑了笑沒說話,李賢吃飽了撐的還要折騰他。 結果誰都沒想到,先拿李顯開刀的不是武后也不是李賢,而是李治。 上詔曰:壽王傅,云麾將軍鄭玘為蘇州刺史。 第136章 136 李顯在接到這項任命,確切說是鄭玘接到這項任命的時候也是愣了一下,不過很快他就回過神來,開始思考這項任命背后的意義。而李顯知道之后整個人都有點懵,懵過之后就是擔心,他看著鄭玘問道:“這……會不會有什么問題?” 鄭玘沉吟半晌說道:“不……其實這是件好事兒?!?/br> 李顯不說話了,他也知道是件好事兒,鄭玘現在的官職已經不低了,吏部侍郎做過了,鴻臚寺少卿做過了,真想要往上走就是九卿甚至六部尚書了,可問題在于鄭玘的資歷還不夠,不是非要卡他的年紀,而是因為真的要做九卿或者六部尚書那么就必須要在外任三年,一般情況而言都是從縣令開始做的,一級一級上來,這也是讓真正掌權的人知道民生。 鄭玘的升官路線已經夠不走尋常路的了,他沒有外任過,他自己心里也清楚其實這是遲早的事情,現在李治突然神來一筆對他而言并沒有傷害,反而這是要重用他的信號——如果不用他的話也不用讓他去做上州刺史了。 但是如果真的以為李治這是在為鄭玘著想那就太傻白甜了,李治這到底還是在保李賢,如果李顯要爭位的話,他身邊最大的助力可以說就是鄭玘了,別的能人也沒有。而鄭玘和李顯的關系雖然不可說,但是在李治而言想要拆也挺容易的——他們兩個沒有任何利益關系! 縱觀全局能夠形成黨派的自然都是因為有利益瓜葛,要不然誰下死力氣去幫你啊,但是李顯和鄭玘就沒有,甚至這么多年來他們兩個互相幫襯的時候都少——除了互相為對方跟御史吵架以外。 鄭玘的能力連李治都要承認,這是一個相才,別的不說就說這貨從入官場開始基本上就沒做錯過事情,這就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一件事兒,圓滑而又有原則,還有能力,這樣的人自然是要留給兒子的,但是鄭玘跟李顯走太近的話,萬一李賢對他起了防備之心怎么辦? 于是……當年聽說李顯跟鄭玘有一腿都沒有怎么想過要拆散他們的李治,現在有了點這個意思,鄭玘如果跟李顯不在一起了,那么他就是個中立的朝臣,只要中立就夠了,當初李治想要把鄭玘留給李弘,結果鄭玘跟李弘死活不來電,兩個人差點還反目成仇,這一次李治也不敢再讓鄭玘進東宮了,干脆就讓他先去當刺史吧,正好歷練一下回來就做九卿,這才是正統的升遷路子。 鄭玘多少摸到了一點脈門,然而他心里是非常不以為然的,李治……作為一個皇帝,他對愛情說實話并沒有太深刻的理解,唯一有點波折的就是武后,然而當年那點朦朧的小清新感情隨著時間的增長,隨著武后越來越膨脹的權利欲,說武后愛他愛的死去活來李治都不信。 同樣他也不相信鄭玘和李顯能夠愛的死去活來,先分開,隔著這么遠哪怕能通信也是十分麻煩的,更何況生存的環境不同人是會變的,鄭玘和李顯兩個人往不同的方向變的話總有一天他們兩個會相對無言。 鄭玘既然知道了李治的意思,對李顯他就要安撫一下了,至少不能讓對方真的以為自己會變心吧? 鄭玘看著李顯興致不太高的樣子摸了摸他的頭說道:“我早晚都要走這一遭的,現在出去也不算太壞?!?/br> 李顯現在也不是那么沒常識,知道不能攔著鄭玘的前途,如果不攔著就勢必會分開,只不過以前他一直裝鴕鳥,結果忽然就來了這么一到晴天霹靂,簡直是太意外了好嗎。 鄭玘見他不說話繼續又說道:“我早晚都會回來的,更何況每年還要回京述職呢,再說當年你也不是沒出去過,我不也一樣在長安等你回來?” 李顯沒好氣的瞪了他一眼說道:“那能一樣嗎?萬一有人不想讓你回來怎么辦?” 他是皇子,外派的時間不可能太長的,太長了萬一把地盤收歸自己了怎么辦?所以鄭玘所謂的等待也不會有太長時間,事實上李顯也沒去幾年。更何況每年皇帝萬壽皇后千秋中秋十五之類的節日他是必會回來的,一回來至少半個月,鄭玘……鄭玘也就年底能夠回來述職還不一定能呆多久。 更何況鄭玘也不是沒有政敵的,只不過他現在年紀還小,能量也小所以沒有人死乞白賴的針對他而已,現在這個節骨眼上,鄭玘被外派了,外派這種事情說好聽了就是看重你,說不好聽了就是把你打發走,說是能回來,但是也要看皇帝想不想讓你回來。 李顯直覺……大概在李賢登基之前,李治都不會想要讓鄭玘回來了。這種情況下如果鄭玘的政敵再來落井下石一下,李顯和鄭玘大概就要分離好多好多年了。 這種情況下李顯怎么可能開心? 鄭玘心里只能比李顯更清楚于是他說道:“不用擔心,你只要照顧好自己就好了,我保證三年之內,我必會回來如何?” 三年……也不是十分不能忍,而且鄭玘的承諾總是十分有效的,他既然說出口就必然會做到,否則他也不會給你個準話的。 “算了,蘇州是上州,阿爹也不算虧待你了,不過越是發達的地方可能越是復雜,你……你到時候要小心啊?!崩铒@到底有點擔心,他以皇子親王之尊當初到揚州還有人敢給他臉色看呢,鄭玘要是被欺負了怎么辦? 他開始思考要不要給鄭玘配一些護衛,鄭玘好歹身上有個伯爵的爵位,帶護衛不犯法,李顯手下的護衛比鄭玘手下的質量要好一些,李顯正在思考要不要給他幾個人。 鄭玘聽了之后冷笑:“有本事就讓他們放馬過來唄?!?/br> 開玩笑,鄭玘當年又不是沒當過刺史,不僅當過還是從下州到中州再到上州最后才進的中樞,什么手段花樣沒見過? 李顯有些無奈,鄭玘抱著他親了親又補充了一句:“我這不是還有你嗎?” 李顯翻了個白眼:“我有什么用?”他是用自嘲的口吻說這句話的。 “誰說你沒用了?你有大用了?!编崼^摸了摸李顯的頭笑的十分神秘。 現在朝中誰都覺得英王李顯手上沒有半點勢力,跟太子不是一個能量等級的,很多人都不怎么把他放在眼里,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李顯手上沒有兵權是真的,然而將領們對他的接受程度必然比李賢要強,畢竟是一起打過仗的,還有一些低級的官吏是真心的李顯粉,工部戶部李顯都混過,那兩個地方的人他都熟,工部尚書和戶部尚書對李顯也比較親近。 尤其是戶部尚書,無論是之前的戴至德還是后來的許圉師,他們對李顯可親切多了,不說李顯交上去的那些方子之類的,就說之前船隊下西洋帶回來的東西,除了種子之類的東西之外,還帶回了很多香料和黃金,黃金是賣之前帶過去的絲綢之類的東西得來的,而香料在大唐賣那真是百倍之利都說少了,英王也是個小財神呢。 這么算一算朝廷上隱形的英王黨其實還是不好的,而且李顯在平民百姓之間的口碑比李賢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