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節
老圣人對甄家早就仁至義盡,他也早就覺得不怎么耐煩了,老圣人對甄家的事情睜只眼閉只眼,不是因為他對甄家還有多深的情誼,完全是老圣人瞧不上甄家。他給甄家的恩典已經太多了,甄家卻是人心不足蛇吞象,成天妄想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早就叫老圣人不滿。 只是,老圣人終究顧念著當年奉圣夫人對自個的照料。奉圣夫人當年滿心都是自己,卻是忽視了自家的幾個兒子,有的時候,老圣人會覺得,自個那幾個奶兄弟一個比一個不成器,卻是因為缺了奉圣夫人的教養,畢竟,這年頭,大多數的孩子,在讀書之前,都是一直養在內宅,歸內宅婦人養育的。再加上中間還有個甄貴太妃,老圣人自然有了些顧忌,不好親自下手,因此,干脆將這事交給了當今圣人。 等到老圣人知道甄應嘉居然下了朝之后,就通過宮人與甄貴太妃傳話,便是冷笑不已,琢磨了一番,然后便叫人找來了圣人,別的沒說什么,只是說了句:“別驚動了奉圣夫人!” 圣人立馬心領神會,奉圣夫人如今可是七八十歲的高齡了,看著挺長壽的,不過前兩年身體就已經算不上好了,也就是說,等到奉圣夫人過世了,甄家也就徹底完蛋了。 老圣人沒提甄貴太妃,甄貴太妃有自個的寵愛,有位份,有兒子,她這輩子一直有依靠,日子不會過得太差,等到自個百年之后,甄貴太妃就可以跟著徒明昊出宮養老,有個貴太妃的位份,誰也不能委屈了她。女人嘛,出嫁之前靠娘家,出嫁之后靠丈夫,有了兒子靠兒子,甄家那樣只會拖后腿的娘家,沒了反而能讓甄貴太妃還有徒明昊母子兩個早點認清事實,讓他們不要再去肖想那些不切實際的事情,到時候,徒明昀也不會對他們如何。 老圣人吩咐了之后,圣人那邊一直壓著手上的奏折,不管朝中怎么彈劾,反正就是不多說什么,并不表示要如何處置甄家,只是叫甄應嘉上折自辯,然后又叫有司查證那些事情。 有老圣人那邊插手,甄應嘉沒有得到甄貴太妃的答復,一方面心中不安,見圣人這般,又覺得只怕這是老圣人想要保自家,存了一些僥幸之心。因此,雖說他的幕僚說圣人如今不過是引而不發,等到徹底發作的時候,甄家將會面臨滅頂之災,雖說甄應嘉這邊還沒完全準備好,但是,事已至此,應該直接發動兵變,只要能夠干掉圣人,扶持十二王爺登基,那么甄家不光無事,反而可以更進一步。 但是甄應嘉卻不是什么有多少決斷的人,他覺得這事有些不靠譜,畢竟,甄應嘉進京時間還不長,真正肯死心塌地為他效力的人也沒幾個,大家多半就是在觀望,總之,無非就是墻頭草而已,跟他敷衍一番,真要說起實際的,那是半點也沒有。 因此,甄應嘉在那邊猶豫不決,只說老圣人會護著甄家的,然后老老實實地找了文書給自個寫了一封長長的折子申辯。 那幕僚恨不得要高呼一聲:“豎子不足與謀!”謀朝篡位這種事情,本來就不可能是萬無一失的事情,當年唐太宗被逼到走投無路,最后帶著包括天策府的那些文武臣子在內,都不足一百人的手下,就敢沖擊玄武門,雖說有著很大的運氣成分,但是偏偏他們就遇上了當時簡直像是腦袋被驢踢了,在自個處于絕對優勢情況下,還自個出來跟李世民對掐的李建成跟李元吉,硬是被李世民帶著手底下一幫人將兩人給宰了,然后大局已定。 即便李淵氣得要死,也得認命。沒辦法,他沒別的選擇,李淵兒子是挺多的,但是多半年紀還小,而且都是庶出,他們也沒有任何資歷,何況,李世民既然干掉了兩個兄弟,若是他不松口,也不在乎再干掉一個老爹。 如今這個情況,起碼甄家手上能用的人比當年李世民多多了,宮中有甄貴太妃作為內應,十二王爺府上也有不少可用之人,甄家手上抓著不少官員的把柄,到時候突然發難,誰能想到,在這種時候,甄家會直接兵變呢,按照那個幕僚的算計,起碼有三成以上的成功率,對于謀朝篡位來說,這個概率已經不低了,畢竟這玩意回報也高啊,風險大是自然的。 結果,甄應嘉那般動作,卻是叫那幕僚徹底失望,優柔寡斷,根本就不是做大事的人,等到錯過了這個時機,圣人羽翼豐滿之后,就是甄家的滅頂之日。 甄家的反應,一直在圣人的預料之中,甄家人算是溫柔富貴鄉里頭長大的,他們哪來什么破釜沉舟之心,什么都想要等到萬全的時機,天底下哪有這種好事,造反這種事情,要是講究什么天時地利人和,那天底下,改朝換代的事情,也就沒那么多了。 賈赦那邊聽說樂甄家的事情之后,對甄應嘉嗤之以鼻的同時,也有一種不好的預感。 說起來,甄家跟賈家,祖上關系就挺不錯的,賈赦當初還在榮國府做他的赦大爺的時候,甄家曾經有人到榮國府拜訪,賈赦甚至跟還甄家幾個同輩的少年一塊兒說過話。賈代善在的時候,似乎與甄家關系也挺不錯的,張氏管過家,那時候,年年跟甄家之間往來的年節禮物,都很是豐厚。 賈赦離開榮府,寧國府對榮府又是不冷不熱,當初史氏還走過甄家的路子,想要讓元春進宮給徒明昊做側妃,雖說甄家那邊沒有完成這個許諾,但是問題是,史氏一向是個頗為勢力的人,甄家之前一直勢大,史氏絕不會因此就放開了與甄家這層關系,只怕還會跟甄家有些聯系。叫史氏和賈政跟著甄家造反,那是不可能的,這母子兩個都不會有這樣的膽氣,但是蛇鼠兩端,兩頭下注,可能性卻很大。 這么一想,賈赦不由郁悶起來,只怕回頭榮府鬧出什么事情來,又得自個跟賈敬兩人跟在后頭收拾首尾,轉念一想,這樣也好,若是史氏賈政他們這次摻和到這種事情里頭,那么,賈敬那邊,即便再有多少憐憫之心,也不肯繼續心慈手軟了,只怕恨不得要大棍子將榮府一家子給趕出去,不說什么分宗了,一家子直接除族!以后,也就真的是一了百了,不會再有別的什么麻煩了。 想到這里,賈赦也沒有直接上門,卻是寫了一封信,叫人給了賈敬,提醒他,甄家這些年跟榮府往來一直比較密切,元春進宮的事情,走的就是甄家的路子,甄家如今看著只怕過不了多久了,讓他盯著點榮府,別什么事都摻和進去。 賈敬對此倒是挺樂觀,榮府現在有什么啊,除了一個微末的爵位,連點實權都沒有,甄家看得上他們才怪,他們跟在后頭除了做個嘍啰甚至是炮灰,一點用處都沒有,他們能這樣不智? 榮府一家子自然沒這么蠢,但是也沒好到哪里去。賈政倒是不想繼續捧甄家的臭腳,當初他冒著被人罵做賣女求榮的風險,執意將元春送到了宮中,結果元春進去之后,不但沒有入甄家所說,直接由甄貴太妃賜給徒明昊做側妃,反而是直接做起了粗使宮女,回來之后,行情大跌,想要給元春找個比較有權勢的人家都不容易了。 倒是賈珠,之前鄉試考上了舉人,頓時吃香起來,但是看中賈珠的,也多半是些沒什么根底的人家,一些在賈政看來,跟賈家差不多的人家,倒是樂意將自家女兒嫁給賈珠的,但是卻是庶女,這讓賈政只覺得自個受到了侮辱,因此,小王氏本來看好了幾個人家,結果跟賈政一說,全叫賈政給否了,還說小王氏因為是繼母,不肯為賈珠出力什么的,叫小王氏氣得要死。 不管怎么說,賈政覺得甄家實在是無信無義,聽說甄家被彈劾了之后,還很是幸災樂禍了一番。 但是史氏不同,史氏那邊想法不一樣,甄家這么多罪名,圣人卻是輕輕落下,可見只要老圣人還在,甄家就會一直屹立不倒。至于老圣人,這兩年身體不要太好,根據甄家那邊從貴太妃得到的消息,老圣人再活個十幾二十年,大概都沒什么問題。 因此,史氏卻是覺得甄家還是可以倚重的,起碼,先借助甄家的力量,讓賈家先起來再說,因此,在甄家人進京之后,跑到榮府來拜會的時候,史氏表現得很是熱情。 甄家人進京,其實是送嫁的,甄貴太妃去年的時候,就說動了老圣人,將甄家的一個女兒給了徒明昊做側妃。老圣人自然沒有反對的意思,一個側妃而已,翻不起什么風浪來,徒明昊如今是親王,他有四個側妃的名額呢,分一個給他甄家的表妹,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雖說是側妃,不過也是上了玉牒的,只比正妃低了一頭而已,徒明昊的正妃出身也算不上高,徒明昊那位老丈人也是沒什么實權,光是聽著好聽的,甄家女嫁進去之后,若是得了徒明昊的寵愛,甚至能跟正妃分庭抗禮。 因此,甄家對此很是重視,何況,他們也得顯示,自家還是皇親國戚,哪怕整個朝堂的人都在彈劾甄家,圣人也沒有拿甄家怎么樣,因此,想要顯示一下甄家的能耐。因此,一路上光是裝著嫁妝的船就有好幾艘,浩浩蕩蕩進了京,那些東西裝在車上,幾乎壓得車軸都“嘎吱”做響,車隊綿延了足有幾里路,不知道吸引了多少人的眼球,對甄家的富貴那叫一個嘖嘖稱贊。 甄家人進京,自然還得拜訪一下親戚朋友,自然也去了榮府,甄家那邊對榮府也挺客氣,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榮府這些年不過是攤上了賈政這樣不成器的,如今第三代已經起來了,賈珠考上了舉人,過兩年再考個進士,也就能入仕為官了,聽說賈敬對這個侄子挺看重,到時候稍微提攜一番,賈珠升遷應該會很順利,到時候也是甄家的臂助,因此,并沒有因為榮府這些年門庭冷落,看著大不如前顯得有什么輕視之心,反而頗為親熱。 甄家那邊想要拉攏賈家,肯定是不可能給賈政做個官什么的,賈政這是在上頭掛了號的人物,這年頭,講究的是德行,賈政之前搞出的那幾樁事,那就是洗不掉的污點,吏部那邊別管是看誰的面子,都不會給賈政什么好臉色。因此,自然將主意打到了賈家第三代身上。 元春是被甄家坑了的,甄家也不提那個茬,要是以前也就算了,但是如今甄家女進了徒明昊府上做側妃了,讓元春再進去,那不是跟自家姑娘爭寵嗎,至于給元春介紹什么好親事的事情,也就是口頭上說說而已,甄家身份合適的年紀不合適,年紀合適的,身份不合適,因此,在聽說賈珠還沒訂親之后,直接盯上了賈珠。 ☆、第93章 史氏那邊有意逢迎,甄家那邊同樣存著利用之心,雙方一拍即合,史氏那邊立馬就把賈珠的事情給定下來了,以后,賈珠勉強跟徒明昊算得上是連襟了。 賈政一開始自然不樂意,但是這家伙如今早就撕開了原本那點偽裝,徹徹底底就是個唯利是圖的小人,原本他聽說甄家被彈劾,只怕要倒霉,但是用史氏的話說,那些御史,什么人不彈劾呢,無名小卒他們才不彈劾呢,能夠被御史彈劾的可都不是什么泛泛之輩,何況,甄家如今還沒露出什么敗象呢,圣人也沒有要處置甄家的意思。 若是甄家要倒霉,哪怕是自家娘家侄女呢,貴太妃也是不會叫她入了自家兒子王府的,或者頂多也就是個庶妃的名義,親王四個側妃,得拉攏多少人啊,若是甄家要敗落了,貴太妃或許會拉甄家一把,卻不會將自家兒子也賠進去。 甄貴太妃是什么人,幾十年圣寵不衰,做了太妃還能獨居一宮的人物,聽說老圣人離了貴太妃,連飯都吃不香,可見貴太妃在老圣人那里的影響力如何。沒道理,甄家有什么事情,貴太妃卻是不知道的。 因此,史氏得出的結論就是甄家這一次不過是虛驚一場,接下來依舊是一路榮華。更實際一點的就是,甄家一向富貴,甄家的女兒嫁過來,嫁妝也不是什么小數,榮府這些年捉襟見肘,有個得力的孫媳婦進門,也能貼補一些。不過,這些就不能對賈政這個只知道花錢,卻還在那里嫌棄銅臭的人說了。 賈政琢磨著也是,甄應嘉如今在內閣做官,提攜一下賈家這個親家,不過是一句話的事情,因此,這門婚事,賈政自然是應了下來。 賈政這邊答應了,小王氏那邊只有干瞪眼的份,賈珠如今中了舉,在外頭常常跟一干文人士子一塊兒廝混,一些原本因為榮府鬧出來的那些事情,跟賈珠不甚親近的勛貴子弟,如今跟賈珠碰到,也會打聲招呼。甄家那些事情鬧得沸沸揚揚,賈珠姑且不說甄家是否會因此壞事,但是,甄家鬧出那么多的事情,可見家風如何,而且流言紛紛,甄家的名聲也算是壞掉了。 因為有賈政這個不靠譜,只會坑爹坑兒子的老爹,賈珠從小就知道名聲的重要性。因為賈政搞出來的那些事情,頂著不孝不悌,無情無義,好色無能之類的名聲,賈珠在外頭也常常被人敬而遠之,有人暗中指指點點,賈珠因此受夠了,結果如今他好不容易有了出頭的希望,偏偏家里還要給他娶一個家風同樣不怎么樣的媳婦,這不是坑自己嘛! 賈珠跑去跟賈政講理,賈政素來是個小心眼,也是個很能聯想的人,見賈珠說到什么名聲之類的,立馬想到了自個,頓時惱羞成怒,對著賈珠呵斥不休,差點沒抄起桌子上的戒尺,將賈珠打了出去。 賈珠最終灰頭土臉的回去了,與甄家女的婚事,卻是已經初步成了定居。 甄家那邊因為本來就是來送嫁的,不會在京城停留太長時間,因此,兩家動作非常迅速,很快交換了庚帖信物,找了成為慈恩寺的大師合了八字,表示是天作之合,大吉大利,立馬就定了下來,等著之后選了良辰吉日,就可以過門了。 賈敬那邊自然早就得到了消息,不過,榮府一家子雖說跟甄家結了親,卻沒摻和到什么要命的事情里頭,也是他們沒這個能耐,畢竟,榮府如今除了個名聲還不怎么樣的名頭,幾乎是一無所有,賈珠就算是將來年輕有為,順利入仕,想要庇護家族,怎么也要是二十年后的事情了。因此,賈敬只是冷笑,史氏賈政他們母子兩個目光短淺,只能看到眼前,想著甄家有個貴太妃,還有個皇子親王,可以繼續風光下去。到時候,甄家敗落了,他倒是想看看,這母子兩個到底會不會繼續履行婚約。 賈敬這些年在朝堂上看得多了,對于上頭的想法也能揣摩出幾分,甄家如今這般,老實說,看的不是貴太妃的面子,貴太妃如今這個位置,早就不是家世什么的能夠決定的,就算是甄家出了什么岔子,也連累不到貴太妃身上去,畢竟,貴太妃是后宮女流,只要老圣人說一句,貴太妃從來不管前朝還有娘家的事情,那么,就算是圣人,也不會那么小心眼,去跟貴太妃為難。 甄家如今唯一的護身符是甄家那位奉圣夫人,賈敬當年曾經在江南為官,雖說不是在金陵,但是距離也不是很遠,也曾經聽說過奉圣夫人的情況。奉圣夫人年紀是真的大了,年老力衰,精力也大不如從前,聽說有一次舉辦壽宴,別人在那里祝壽呢,奉圣夫人坐在上頭,很快頭一歪就睡著了。這幾年據說人都已經開始糊涂了,總是忘事,很多時候,連自家兒孫都不認識,有的時候,還會把家里的孫輩錯認成幼時的老圣人。這些事情,甄家那邊還曾經寫過折子送到了御前,老圣人因為這個情況,對甄家總是頗為容忍,反正奉圣夫人都那樣了,就算再忍,也忍不了幾年了。 甄家那邊如今鬧得沸沸揚揚的,說不得就有人鬧騰到了奉圣夫人面前,老人家,被人一嚇一氣,沒準也就背過氣去了。等到奉圣夫人那邊咽了氣,只怕就是圣人動手的時候了! 甄家也不想想,哪怕是開國的時候,為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幾乎要裂土封王的如今都得老老實實的,生怕叫上頭抓住了把柄,甄家有這般功勞嗎?無非就是老圣人顧念舊情,他們對老圣人原本還算有幾分忠心罷了!只是到了后來,他們叫老圣人的縱容弄得愈發沒了分寸,不光是想要奴大欺主,甚至要自個翻身做主人了,上頭能夠容忍那才叫怪了。 賈敬心中很快也想了個惡心榮府的主意,榮府不是惦記著甄家的榮華富貴嗎,等到那邊甄家壞了事,榮府要是敢違背婚約,嫌棄甄家女,不許其進門,那么,賈敬就直接以無信無義之類的名頭,將榮府給逐出宗族,到時候,榮府那邊捏著鼻子,娶了甄家的女兒,他倒是要看看,榮府能鬧出什么樣的花樣來。 賈敬將自個的主意跟賈赦一說,賈赦聽過之后,差點沒笑得前仰后合,沒錯,榮府他們一家子,總是喜歡走偏門,上捷徑,要么就是賣女兒,如今連自家兒孫的婚事都當做砝碼了,到時候,當他們發現,原本要娶的是朵金牡丹,回頭卻變成了燙手的山芋,他們到底會怎么樣,想到榮府到時候進退兩難的嘴臉,賈赦就想大笑。 林如海在甄家進京之前就到了京城,到圣人那里述職之后,圣人看林如海這些年在南邊衰老了不少,想著他為了鹽政上頭的事情,的確也受了不少罪,因此,一方面賞了林如海不少東西,又給了林如海兩個月的假,讓他好好休養,兩個月之后,便打算讓林如海做個左都御史,直接就升了兩級,是正三品,京官本來就比外官要高上半級,京官平級外調,那都是貶謫,林如海也沒在鹽政上白辛苦,四十歲的三品官,也算是不錯了,混得好的話,將來說不得還能入內閣混個閣老當當。 林如海能得到這個位置,自然也沒少得了甄家的貢獻。林如海之前跟甄家卯上了,暗中卻是收集了甄家與鹽商勾結,私造鹽引,販賣私鹽,壓榨灶戶,哄抬鹽價,把持鹽政的罪證。至于其他的證據,那不歸林如海管,林如海雖說知道一些,但是卻也沒有越權,不歸,這些罪證,就足夠甄家倒霉了。 歷朝歷代,鹽鐵官賣,私鹽是絕對禁止的,販賣私鹽那就是死罪,何況,甄家搞出來的事情,卻是不止這么多,把持鹽政,截留鹽稅,這等損公肥私的事情,那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最重要的是,這些錢,甄家用到了哪里! 收買官員,網羅黨羽,將整個江南都變成了甄家的自留地,甚至,甄家還跟東南大營那邊有些勾結,你這是要干什么,造反嗎?徒明昊成年之后就在朝堂上上竄下跳,一方面是因為老圣人的寵愛,不過老圣人也沒真的給他什么實權,但是另一方面,卻是甄家給了他足夠的支持。 徒明昊的事情,徒明昀捏著鼻子也就認了,老圣人還在,徒明昀也不能真的拿這個弟弟開刀,只要徒明昊沒真的造反,就算他做了什么錯事,徒明昀也就頂多將他軟禁了,讓他在王府里面可以繼續吃喝玩樂。 徒明昊那邊不能隨便收拾,那么,甄家卻是不可饒恕。有句話叫做,好事都是小姐做的,壞事都是丫頭挑唆的,甄家就是那個挑唆主子做壞事的丫頭,他們不死,誰死! 林如海拿出的東西,正好是圣上急需的,圣人已經打聽清楚了,江南那邊,甄家人正在四處搜尋什么名醫神醫,要為奉圣夫人看病續命。 問題是,奉圣夫人都多大年紀了,就算是神醫,治得了病,那也治不了命??!奉圣夫人的癥狀,圣人問過太醫,分明是年老體衰,導致神思衰弱,精神不濟,就如同一根蠟燭,燒得只剩下最后那么一點了,等到最后一截蠟油還燈芯燒完了,奉圣夫人也就壽終正寢了。 奉圣夫人那邊過世,頂多等到奉圣夫人入了土,甄家就得直接處置了。圣人可是聽說了,甄家似乎有謀士幕僚曾經建議甄應嘉,一不做二不休,直接發動兵變,攻打皇宮。 雖說甄應嘉是個蠢貨沒答應,但是,圣人那邊后來還是覺得有些后怕,萬一甄應嘉被那個幕僚說動了,回頭搞出這樣的事情,到時候,圣人可就得費上一番手腳了,若是徒明暉再從里頭渾水摸魚,即便是圣人也得頭大。 這種事情,哪怕只是存了這個心思,那也是死罪,那個幕僚之前因為甄應嘉沒有同意自個的建議,最后找了個借口走人了。結果這倒霉的家伙半路上就叫通政司的人給截住,直接拉到了通政司的牢房里頭嚴刑拷打。這等文人,想法特別多,但是實際上也沒有多少行動力,甄應嘉雖說對他們這些人挺大方,但是問題是,這位是個有理想的人,還有點唯恐天下不亂的心思,不過,落入了通政司手里,自然也不會有什么好果子吃。 幾個刑罰伺候了一番之后,頓時就撐不住了,竹筒倒豆子一般,將自個的身份來歷,還有跟著甄應嘉之后出了什么主意,甄應嘉做了哪些事情什么的,老老實實交代了出來,他如今要的是速死,卻是不想零碎受苦了。 對于圣人來說,甄家儼然已經變成了心腹大患,不早點處置了,誰知道他們會不會狗急跳墻,鬧騰出什么不可收拾的事情來。 老圣人那邊,也不怕說不過去,甄家那邊都有興兵篡位的心思了,老圣人能原諒才怪!當年廢太子還有另外幾個皇子搞出那一場,至今在老圣人心里還有根刺呢!這是老圣人的逆鱗,別說甄家了,哪怕是徒明昊碰到了,老圣人也是要殺人的。 徒明昊再得寵,也強不過當年的廢太子,那位小時候根本就是老圣人身邊帶大的,老圣人對他寄予了厚望,因此到了后來,也是更加傷心。 甄家之所以沒有立刻倒霉,完全是甄應嘉沒有真的答應下來,說是還是希望走老圣人的路子。這樣老圣人倒是心里舒服些了,起碼甄家對自個還是有些忠心和畏懼之心的??墒鞘ト四沁厖s是氣得不行,你們一個個拿朕當死人啊,在那里整日里琢磨著怎么把朕拉下去,因此,對于甄家,圣人直接就有了決定,一定得從嚴從重處置。 甄家的命運已經決定了下來,只是甄家自個還有著一些希望,還在四處奔走,見圣人一直沒個準話,那些御史除了幾個人還在堅持之外,其他人都已經偃旗息鼓了,有的人私底下覺得,只怕是圣人還是受到了老圣人那邊的壓力,因此只得暫且壓下。 不過,甄應嘉上折自辯之后,圣人也沒有說什么,沒有對此給甄應嘉什么處置,說是讓有司調查,實際上,金陵那邊,那個想要投誠的金陵知府已經扛不住壓力了。甄家恨這家伙拿了自家的錢,反而反咬一口,這些日子以來,拼命給他找麻煩。 甄家本來是地頭蛇,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之所以有什么護官符一說,也正是因為如此。這年頭政令不下鄉,地方官員很多事情都得與這些鄉紳合作。甄家雖說名號不在護官符上頭,因為人家已經不是普通的鄉紳了,人家自家就有好幾個人當官,宮里一個貴太妃,還有個親王外孫,家里有個奉圣夫人。甄應嘉還是內閣里的大學士,別提這里頭有多少水分,在金陵這邊還是糊弄得住人的。 甄家那邊動作也快,先是將那些不知道是真是假的苦主都威脅收拾了一通,苦主那邊撤了狀子,這個說自己搞錯了,這人不是被打死的,是自個摔死的,那個說,自家這個其實是病死的,想要訛詐甄家幾個錢,甚至有人說,自個干脆就是直接從外頭找了個剛死的人過來冒充的…… 總之,弄得金陵知府目瞪口呆,這些被派出來充作苦主的本來就只是些小卒子,就算是領了什么誣告訛詐的罪名,也就是打上幾十板子,在牢里面關一段時間的事情。 除此之外,金陵那邊亂七八糟的問題也出來了,原本甄家和金陵知府還處在蜜月期的時候,金陵知府只要數錢就行了,剩下就算有什么污糟的事情,以甄家的實力,也能一床大被給掩蓋了,什么問題也沒有,金陵知府輕輕松松就能得個中上甚至是卓異的考評。 如今呢,甄家那邊放了話,頓時,一下子清靜不起來了。這年頭對官員的考評,他不是看破案率,而是看案件發生了多少,你哪怕是什么案子都能破了,找出兇手,但是,你這邊各種各樣的刑事案件太多,這就是你的問題,要你下來當官干什么的,這是讓你來教化一方的,你怎么做的官,下面這么多刁民? 甄家如今放了話,頓時很多原本暗地里面那等民不舉,官不究的事情都鬧騰出來了,今天老頭老太跑過來告自家兒媳婦不孝順,要休妻,那邊就有人說他們那邊有寡婦偷人,最麻煩的是,衙門里頭那些胥吏,一個個都擺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架勢,今天這個告假,說自家老娘病了,要回去伺候。那個跑過來也說自家媳婦要生,得回去守著,有的說自個頭疼,染了風寒,有的說自個吃壞了肚子,上吐下瀉。金陵知府就算是覺得下頭正在糊弄他,哪怕是想要打那些人的板子,其他的衙役也是一個個出工不出力,一個個明目張膽地擺出了一副懶洋洋的樣子,氣得知府大人他幾乎要吐血! 金陵知府也是狠人,很多事情,既然撕破了臉,那就沒什么好說的了!他手底下也有幾個親信幕僚,他們直接給他出了個主意,甄家如今這般蠻橫,依仗的無非就是奉圣夫人,貴太妃還有十二王爺,不過,當今的圣人能跟貴太妃和十二王爺有多少感情,即便是老圣人,縱然對這三人有感情,但是對甄家,能有多少耐心。 起碼圣人是絕對對甄家沒什么耐心了,因此,那幾個幕僚商議了一番之后,直接給這位知府大人出了個有些惡毒的主意。 然后,甄家那邊就鬧騰出事情來了。 甄家那邊也知道,自家老祖宗是保證自家榮華富貴的關鍵之一,只要老祖宗還在,老圣人對自家就有一份香火情誼,因此,自從奉圣夫人有些糊涂了之后,便一直在到處尋找神醫,到處許愿,光是給各地的道觀寺廟捐的金身,香油錢就不知道多少。 為了奉圣夫人的身體著想,甄家人即便有什么不好的消息,除非萬不得已,都不會讓奉圣夫人知道,免得叫奉圣夫人生氣,影響了身體,因此,在奉圣夫人那里,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奉圣夫人如今糊涂的時候多,清醒的時候越來越少,大家也就是如同哄著小孩一般,反正要保證奉圣夫人一直活下去,最好能夠活成人瑞,活過老圣人,那就最好不過了。 但是問題是,甄家可不是從前了,甄家嫡支還好,許多族人在外頭欠下了不少外債,很多家生的奴才也是差不多,那些族人整日里上門哭窮打秋風,可憐兮兮地說著自從鹽政改革之后,自家連碗稀粥都要喝不上了,債主將自家之前的東西搶走了不說,還要逼著自家賣房賣地,賣兒賣女了!府里那些人能怎么辦,族人這般可憐,自然得拿出一些銀錢出來,好歹不能讓自家族人給餓死。 問題是,甄家自個賬上也沒多少錢了啊,就像是榮府那樣,管家的人都想著從公中掏錢,結果,公中越來越沒錢,私房卻是越來越豐厚。甄家這些年雖說弄了不少錢,但是許多要送到京城,該孝敬給貴太妃的不能少,該給徒明昊的也不能缺,甄應嘉進京,又帶走了許多錢,公中賬上本來就剩的不多。但是他們這樣的人家,家里的主子下人要發月錢,換季了要發衣裳,有什么喜事要發洗錢,各個主子的吃穿用度,哪個不要花錢,沒幾日,賬上已經是空了。 因此,到頭來,幾個管家的媳婦太太商議了一番,誰也不想從自個私房里頭掏錢,自個的私房得留給自家孩子的,因此,琢磨了一番之后,主意打到了老太太身上。老太太當初出宮,就得了不少賞賜,后來年年老圣人都有恩賞,她自個也有產業,也曾經管過家,甄家發跡,老太太是親身參與的,因此,老太太的私房里頭,什么好東西沒有,隨便拿出一樣,當了,都夠一家子開銷一段時日了。 老太太反正糊涂了,再串通了她身邊管鑰匙的大丫頭,然后就偷偷摸摸地將她的東西弄了出來。日子久了,大家也生出了貪心之意,一個個也想往自個私房里面添幾樣好東西,甚至連下人都動了心思。 結果,這天正好叫老太太發現了,老太太那時候正糊涂著,嘴里說著:“殿下,到嬤嬤這邊來,嬤嬤給你吃花糕!”然后就在屋子里面轉悠,轉出了門,然后就看到幾個人從自個的箱子里頭取出了一只白玉的山水擺件,見得老太太過來,一個個有些傻眼,老太太這會兒還當自個是老圣人在潛邸時候的嬤嬤呢,當下叫道:“哪來的小蹄子,竟然敢偷殿下的東西!”說著,順手掄著拐杖就砸了過去!那人下意識一躲,老太太就摔了個狠的,然后,竟是血氣上涌,昏過去醒不過來了! ☆、第94章 甄家那位奉圣夫人死了,因為看見兒孫偷她的私房,結果活活氣死了! 在有心人的傳播下,這個消息以一種叫人瞠目結舌的速度,幾乎是迅速傳遍了大江南北,不到半個月的時間,京城都知道了,甚至越傳越離譜了,謠言一向如此,轉過幾次手之后,最初的人都以為兩邊說的不是一回事了! 京中,關于甄家那位奉圣夫人的死,猜測眾多,當然,核心都是,甄家人將奉圣夫人氣死了,偷竊財物什么的,那也太不上檔次了,在京城的謠言里頭,不是偷東西,多半是偷人。有的說是偷奉圣夫人身邊丫頭的,有的說是小叔子偷嫂子的,大家對此也很理直氣壯,甄家什么樣的人家,就算鬧出了偷竊財物的事情,奉圣夫人什么好東西沒見過,怎么會因為這個氣壞了呢,這不是不合常理嗎? 甄應嘉接到消息,整個人差點沒懵了!家里管家的媳婦還有下人為了撈錢,趁著老太太糊涂的時候,從老太太的私房里頭偷東西,這等丑聞,已經是叫人不好說出口了!老太太若是清醒的時候也就罷了,說一聲家道艱難,拿老太太那邊的東西周轉一下,老太太一向疼愛兒孫,沒有不答應的道理。結果問題是,老太太這幾年根本就是清醒的時候少,糊涂的時候多,很多時候昏昏欲睡,醒過來之后,多半就當自個還是當年那個還是皇子的老圣人的乳母。一個乳母,有什么丫頭下人伺候,因此,甚至不許丫鬟攙扶打擾,只是一般情況下,老太太也無非就是在自家屋里轉悠兩圈,然后也就累了,誰知道,這次居然出了這樣的事情呢? 別說老太太的死是源于這樣的丑事,就算老太太是壽終正寢,甄應嘉這個做兒子的,也該上折子請求丁憂,剛到手還沒多久,還沒真正享受過做閣老的風光,甄應嘉就得卷鋪蓋回去給老娘守孝了。三年孝期一過,黃花菜都涼了,圣人早就坐穩了龍庭,只怕那時候,即便是老圣人開口,也動搖不了圣人的位置了。 只是,外頭因為有心人的推動,哪怕是街上那些販夫走卒,都知道,甄家那位多年來飽受榮華的奉圣夫人已經死了,甚至一個個在那里要么神色詭秘,要么幸災樂禍地嚼舌,議論奉圣夫人的死因。 甄應嘉簡直快氣死了,就算自家老娘死因有些尷尬之處,問題是,甄家那幫人難道就不能把消息封鎖住嗎,哪怕是拖延幾日也好,結果,不光老太太過世的消息很快傳出去了,連同發生的事情都添油加醋地傳出去了。 甄家之前就很是被彈劾了一番,如今又攤上這等事情,簡直是屋漏偏逢連夜雨,甄應嘉這會兒卻是后悔了,早知道聽從之前那位幕僚的話,早點發動就好了,如今遇上這么多的事情,只怕大家心中都有了顧忌,如果說之前動手還有三成的把握的話,現在,一成都沒有了! 最重要的是,自家老娘過世之后,老圣人會是什么樣的反應,另外,還有甄貴太妃那邊,雖說是甄應嘉的女兒,但是問題是,貴太妃卻是老太太一手撫養大的,也唯有老太太,才能那么了解老圣人,將貴太妃培養成那個樣子,叫老圣人這么多年來,都對貴太妃寵愛非常。要不然,貴太妃都多大年紀了,早就人老珠黃了,偏偏直到如今,她依舊是老圣人身邊的貼心人。貴太妃對奉圣夫人的感情絕對比對家中其他人深厚多了,若是她知道了老太太的死因,又該如何想。 甄應嘉最終只有長嘆一聲,開始叫人鋪紙磨墨,不管怎么樣,既然大家都已經知道了,自己無論如何也要先上書請求丁憂才行!至于之后的事情,甄應嘉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